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旱区马铃薯生长和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1
作者 于婕 雷佳 +4 位作者 李丹 马晓明 石艳艳 李荣 侯贤清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为筛选适宜宁南旱区马铃薯生长且对土壤环境友好的降解地膜类型,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普通塑料膜、秸秆纤维地膜、生物降解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膜和秸秆纤维膜分别在播后90和60 d进入诱导... 为筛选适宜宁南旱区马铃薯生长且对土壤环境友好的降解地膜类型,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普通塑料膜、秸秆纤维地膜、生物降解膜的降解特征及其对马铃薯生长、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膜和秸秆纤维膜分别在播后90和60 d进入诱导期,生物降解膜和秸秆纤维膜均在播后150 d进入碎裂期;播后150 d的地膜质量损失率以秸秆纤维地膜最高,而普通塑料膜无明显变化。播后60 d,生物降解膜和秸秆纤维膜处理土壤蓄水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21.4%和10.3%,而普通塑料膜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播后90~120 d,秸秆纤维膜和生物降解膜处理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1.2和0.8℃。播后150 d,与对照相比,普通塑料膜和秸秆纤维膜处理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升效果显著。秸秆纤维膜处理细菌数量最高,而生物降解膜处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最高。播后150 d马铃薯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均以生物降解膜处理最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增产效果均以秸秆纤维膜处理最为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是影响地膜降解的主要因素,而播后30~60 d土壤水分和播后60~120 d膜质量损失率对马铃薯产量形成至关重要。综上,秸秆纤维地膜降解效果优于普通塑料膜,且对改善旱地土壤微环境效果显著,可实现马铃薯增产,可代替普通地膜应用于旱作马铃薯生产中。本研究结果对筛选适宜宁南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地膜类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膜 秸秆纤维地膜 降解特征 马铃薯生长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造林模式对文冠果生长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甘海霞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41-43,共3页
该文通过实验种植的方式,使用了3种不同的文冠果造林模式,分别是沙棘+文冠果混交林、刺槐+文冠果混交林、纯植文冠果林。综合对文冠果的树高、地径、冠幅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速效氮含量,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和非... 该文通过实验种植的方式,使用了3种不同的文冠果造林模式,分别是沙棘+文冠果混交林、刺槐+文冠果混交林、纯植文冠果林。综合对文冠果的树高、地径、冠幅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速效氮含量,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等进行了详细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综合对比结果显示:相对而言,混交林文冠果株林的生物量指标要明显高于纯植文冠果树。数据对比发现,两种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明显要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明显要高。由此可见,混交种植模式下的文冠果树长势更好,土壤的改良效果也更好,是相对而言更适宜的造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模式 文冠果 生长 土壤微环境 影响
下载PDF
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微环境及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
3
作者 邓超超 张靖 +5 位作者 周琦 宿翠翠 王振龙 施志国 魏域斌 周彦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18,共7页
探索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微环境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明确新型生态保水剂施用效果和筛选最佳施量。以新型生态保水剂为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发),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按保水剂施量设4个处理(CK:0,B3:45 kg/... 探索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微环境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明确新型生态保水剂施用效果和筛选最佳施量。以新型生态保水剂为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发),采用大田试验方法,按保水剂施量设4个处理(CK:0,B3:45 kg/hm^(2),B5:75 kg/hm^(2),B7:105 kg/hm^(2))研究滴灌模式下保水剂施量对兰州新区土壤水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新型生态保水剂处理组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生育期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5.24%~11.41%);随新型生态保水剂施量递增,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B5、B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呼吸速率均随马铃薯生育时期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块茎膨大期达峰值;与CK比较,施用新型生态保水剂处理组0~40 cm土层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10.40%~24.35%、3.98%~10.06%、3.15%~8.11%,呼吸速率增强23.32%~25.51%,B5、B7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保水剂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降低小薯率;与CK比较,B5、B7处理马铃薯增产9.53%~10.15%,总产值提高15.23%~15.66%。综合不同施量新型生态保水剂在兰州新区马铃薯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效果,认为生态保水剂施量75kg/hm^(2)可以达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微环境和马铃薯产量效益的多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新区 生态保水剂 马铃薯 土壤水分 土壤微环境 土壤酶活性 土壤呼吸 产量效益
下载PDF
低纬度高原不同生草对苹果园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4
作者 代云芬 沈鹏 张聂 《云南农业》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通过田间生草试验,分析人工生草对石漠化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苹果园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为苹果园土壤环境调控和生草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种植鸭茅草对提高土壤含水率效果最好,中坡位0~30 cm和30~60 cm土层含水率比清耕增加6.2%和8.3%,下... 通过田间生草试验,分析人工生草对石漠化低纬度高海拔地区苹果园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为苹果园土壤环境调控和生草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种植鸭茅草对提高土壤含水率效果最好,中坡位0~30 cm和30~60 cm土层含水率比清耕增加6.2%和8.3%,下坡位0~30 cm和30~60 cm土层含水率比清耕均增加8.4%。果园生草能缓解高温和低温天气土壤温度的剧烈变化,调控效果因土层深度及地表温度有差异。在0~5 cm土层鸭茅草显著降低土壤温度18.9%,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草在14:00显著降低土壤温度分别为11.5%、8.9%和16.7%。同时果园生草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比清耕最大降低12.5%。果园生草能高效利用水、热资源,降低土壤容重,为果树创造良好的土壤微环境,其中种植鸭茅草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生草种类 土壤微环境 土壤容重
下载PDF
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土壤微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林英杰 李向东 +4 位作者 周录英 李宝龙 赵华建 高芳 张佳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135,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春播覆膜(CBFM)、春播露地(CBLD)、麦田套种(MT)、麦田露地(MTLD)、夏播覆膜(XBFM)和夏播露地(XBLD)6种花生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春播覆膜(CBFM)、春播露地(CBLD)、麦田套种(MT)、麦田露地(MTLD)、夏播覆膜(XBFM)和夏播露地(XBLD)6种花生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环境和花生产量具有明显影响。花生春播覆膜和麦田套种种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细菌和放线菌数,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真菌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分解和有效化;花生覆膜种植可明显增加荚果产量,春花生覆膜的增产作用大于夏花生覆膜,麦田套种的花生产量最低。因此,在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产区应以覆膜种植方式为主;在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花生产区,可以推广收麦后直播花生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花生 土壤微环境 产量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豫南雨养区土壤微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德奇 岳俊芹 +9 位作者 李向东 王汉芳 邵运辉 方保停 杨程 秦峰 马富举 时艳华 陈远凯 程红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32-38,共7页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 针对豫南雨养农业区降水基本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不均、土壤耕性差的生态实际,为解决小麦播种期和冬春干旱以及改善耕层水、肥、气、热等因子提供理论依据。于2007—2015年,在豫南雨养农业区进行了连续9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生长季土壤水分、容重、温度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T1(传统翻耕)、T2(不覆盖/不深松+覆盖/免耕)、T3(覆盖/不深松+不覆盖/免耕)、T4(不覆盖/深松+不覆盖/免耕)、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以及T6(不覆盖/不深松+还田/旋耕)。结果表明,(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可以有效提高小麦播种期0~40cm土层的含水量,为麦播提供较好的水分基础,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土壤日平均温度影响较小,不足以对冬小麦发育进程产生影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T5能够有效降低耕层0~20cm和0~40cm的土壤容重。覆盖/深松+覆盖/免耕处理的前3a,冬小麦产量较对照有所降低,从第4年开始较对照增产,2011—2015年增产幅度分别为2.02%、2.83%、10.93%、5.88%、1.97%。以上结果表明,通过T5(覆盖/深松+覆盖/免耕)的简耕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秸秆 豫南雨养区 耕作方式 冬小麦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行内生草对土壤微环境和酿酒葡萄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锐 闫鹏科 +2 位作者 马婷慧 齐雁冰 孙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5-203,共9页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主栽的6 a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2 a行内自然生草(CZR)和人工种植马齿苋(CMC)试验,以清耕(CK)为对照,研究行内生草对土壤温度、容重、总孔隙度、肥力、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酿酒葡萄果实产量及品...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主栽的6 a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连续2 a行内自然生草(CZR)和人工种植马齿苋(CMC)试验,以清耕(CK)为对照,研究行内生草对土壤温度、容重、总孔隙度、肥力、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酿酒葡萄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ZR处理与CK处理相比,在酿酒葡萄幼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5~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下降0.94、1.12℃和0.93℃,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下降2.23%和1.73%,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22.67%、30.26%、8.46%和66.65%,微生物数量提高34.97%;CMC处理与CK处理相比,在酿酒葡萄幼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5~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下降1.82℃、2.02℃和1.38℃,0~60 cm土层平均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分别下降0.90%和2.87%,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提高37.80%、52.67%、31.73%、31.17%、24.81%和21.13%,脲酶、蔗糖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72.08%、109.67%、14.93%和154.50%,微生物数量提高103.56%;行内生草对酿酒葡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改善浆果品质有显著作用,CZR和CMC处理较CK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降低1.33%和3.72%,可滴定酸、单宁、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14.52%和16.13%、21.23%和25.82%、26.65%和24.41%、32.75%和41.16%。在旱区滴灌条件下,葡萄园连续2 a行内生草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有利于酿酒葡萄香气物质累积,能调节糖酸比,以行内种植马齿苋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内生草 酿酒葡萄 品质 土壤微环境 贺兰山东麓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振楠 杨美玲 +3 位作者 刘鸯 马晓丽 郭维后 张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4-909,共6页
为提高红花产量与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产量以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单菌接种组(GM)、根内球囊霉菌(Glomus intraradics)单菌接种组(GI)、G.mosseae与G.int... 为提高红花产量与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红花生长、产量以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单菌接种组(GM)、根内球囊霉菌(Glomus intraradics)单菌接种组(GI)、G.mosseae与G.intraradices混合菌接种组(H)、不接种的对照组(CK),测定了红花伸长期的生物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pH值及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3个接种组丛枝菌根真菌均有侵染,混合菌接种组侵染率最大(69.00%);与对照组相比,接种组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提高(P<0.05),其中接种混合菌的效果最大,红花生物量、花绒产量、单株籽粒质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5.67%、17.79%、24.86%;接种组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均降低,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磷酸酶活性均提高;红花生物量、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红花丛枝菌根的形成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从而促进红花生长,增加红花产量,根际效应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种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化 红花 根际土壤 产量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罗晓蔓 丁贵杰 +2 位作者 翟帅帅 王艺 李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64,共5页
为探索菌根-土壤-植物共生体系原理,以马尾松为供试植物,研究褐环乳牛肝菌Sl12、Sl13对苗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酶活性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褐环乳牛肝菌接种处理会使苗木根际土壤的p H值降低0.13。(2)褐环乳牛肝... 为探索菌根-土壤-植物共生体系原理,以马尾松为供试植物,研究褐环乳牛肝菌Sl12、Sl13对苗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酶活性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褐环乳牛肝菌接种处理会使苗木根际土壤的p H值降低0.13。(2)褐环乳牛肝菌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与CK相比,Sl13菌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分别增加47.14%、8.86%、5.91%、22.38%。(3)接种褐环乳牛肝菌能显著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其中,Sl12菌株能显著增加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提升效果优于Sl13。与CK相比,接种组Sl12菌株根际真菌数量增加63.75%,Sl13菌株增加39.06%。研究表明褐环乳牛肝菌通过改变马尾松苗木的根际土壤微环境,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物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环乳牛肝菌 马尾松 土壤酶活性 土壤生物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玉米秸秆对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环境及番茄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志刚 董环 +2 位作者 娄春荣 王秀娟 韩瑛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4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式,研究玉米秸秆对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丰富了盐渍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有效序列数量增多,菌群结构趋于丰富化,主要影响的菌群为肠杆菌... 采用盆栽试验方式,研究玉米秸秆对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丰富了盐渍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细菌有效序列数量增多,菌群结构趋于丰富化,主要影响的菌群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和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添加玉米秸秆可以改善盐渍化土壤的团聚体结构,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加快了设施土壤中矿质元素的释放,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降低。添加玉米秸秆处理的番茄株高、茎粗、光合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产量也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次生盐渍化 秸秆还田 高通量测序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两种类型垫状植物对土壤微环境修饰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晓娟 陈年来 田青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30,共8页
在海拔3762 m的高寒荒漠地带,以紧实型垫状植物囊种草和松散型垫状植物垫状驼绒藜作为研究对象,每种垫状植物选取9个直径约50 cm的垫状植丛,分别测定植丛覆盖下土壤的养分、物理结构、水分和温度等指标,并以邻近无垫状植物生长区域的土... 在海拔3762 m的高寒荒漠地带,以紧实型垫状植物囊种草和松散型垫状植物垫状驼绒藜作为研究对象,每种垫状植物选取9个直径约50 cm的垫状植丛,分别测定植丛覆盖下土壤的养分、物理结构、水分和温度等指标,并以邻近无垫状植物生长区域的土壤为对照,试图揭示2种类型垫状植物对其覆盖下土壤微环境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2种垫状植物均提高了其冠层下土壤的养分含量,囊种草覆盖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91%(P>0.05),12.02%(P>0.05),107.38%(P<0.01),63.74%(P<0.01)和22.36%(P<0.01);垫状驼绒藜覆盖下土壤的速效磷、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24%(P>0.05),3.68%(P>0.05),55.42%(P<0.05),4.6%(P<0.05)和2.89%(P<0.05)。同时,2种垫状植物均改善了其覆盖下土壤的物理结构,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分别降低了土壤容重达15.34%和7.45%,且降低程度在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覆盖下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7.73%和60.04%,29.79%和15.40%,34.04%和20.37%,80.55%和54.80%。其中,2种垫状植物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的改善最为显著。此外,2种垫状植物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覆盖下土壤的各水分条件指标,其中,对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大,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分别将其提高了87.73%和60.04%,其次是最大持水量,分别提高了58.50%和29.88%,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了53.45%和27.20%,最小持水量提高了47.66%和25.51%,2种垫状植物对土壤含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小,分别提高了14.76%和3.66%。并且,2种垫状植物均提高了土壤的最低温度,并降低了土壤的最高温度,使其覆盖下的土壤维持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温度范围内。结果表明,2种垫状植物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微环境,对于土壤微环境的修饰作用均表现为紧实型垫状植物囊种草优于松散型垫状植物垫状驼绒藜,说明紧密的垫状结构是垫状植物修饰土壤微环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垫状植物 囊种草 垫状驼绒藜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有机物料覆盖对土壤微环境、树体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汝 王来平 +2 位作者 翟浩 薛晓敏 王金政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以烟富3/M9T337为试材,研究麦秸、花生秸、玉米秸等有机物料覆盖对土壤微环境、树体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覆盖后明显提高土壤温、湿度,依次表现为麦秸>花生秸>玉米秸>CK,土壤温度分别比对照提高1.29~5.15... 以烟富3/M9T337为试材,研究麦秸、花生秸、玉米秸等有机物料覆盖对土壤微环境、树体生长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覆盖后明显提高土壤温、湿度,依次表现为麦秸>花生秸>玉米秸>CK,土壤温度分别比对照提高1.29~5.15℃、0.34~3.76℃、0.18~3.03℃,土壤相对湿度分别比对照提高3%~11%,1.2%~6.9%,0.2%~4.1%,并且土壤温、湿度波动幅度要小于对照;有机物料覆盖能够促进苹果新梢的生长,利于冠径以及干径的伸展,依次表现为麦秸>花生秸>玉米秸>CK,其中麦秸覆盖处理的新梢长度、冠径以及干径分别比对照提高20.3%,15.9%和21.9%;有机物料覆盖能够促进叶片的生长并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依次表现为麦秸>花生秸>玉米秸>CK,其中麦秸覆盖处理的叶面积、比叶干质量、SPAD、Pn分别比对照提高7.21%,19.60%,6.33%和1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覆盖 土壤微环境 树体生长 光合速率
下载PDF
氯化稀土与咪唑配合物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建新 杨一心 袁成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9-262,共4页
测定了4种氯化稀土与咪唑配合物:RECl3·2Im·2HCl·4H2O(RE=La,Pr,Dy,Y;Im=咪唑)及单一稀土盐(Lacl3)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各配合物对土壤中的细菌... 测定了4种氯化稀土与咪唑配合物:RECl3·2Im·2HCl·4H2O(RE=La,Pr,Dy,Y;Im=咪唑)及单一稀土盐(Lacl3)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各配合物对土壤中的细菌、霉菌的生长和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的活性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测试化合物浓度为20mg·g-1土样中:细菌抑制率达64%~71%,霉菌为30%~43%,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抑制为21.5%~38.3%,脱氢酶活性明显降低。稀土配合物的应用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环境 抑制作用 土壤酶活性 稀土配合物
下载PDF
覆盖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毛玉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9-70,共2页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土壤气候、特性、病虫害及杂草诸方面阐述了覆盖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覆盖在农业上的应用。
关键词 覆盖 土壤微环境 农业 应用
下载PDF
土壤孔隙结构与土壤微环境和有机碳周转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5
作者 张维俊 李双异 +5 位作者 徐英德 刘旭 安婷婷 朱平 彭畅 汪景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 土壤结构是土壤功能的基础,不仅影响土壤养分的供应、水分的保持及渗透、气体的交换等过程,还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物理生境,并调控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这一关键过程。土壤的孔隙特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土壤结构的好坏;用土壤的孔隙特征作为试验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土壤结构对这些过程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将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孔隙结构同土壤微环境的变化和土壤有机碳的周转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对深入了解土壤结构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至关重要。因此,着重从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两方面展开,剖析土壤孔隙结构调控作用下的土壤微环境响应过程,阐述土壤孔隙结构对土壤有机碳周转产生的直接、间接影响,强调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土壤孔隙结构在调节土壤有机碳周转、植物残体分解及其与微生物协调作用机制等方面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土壤孔隙 土壤微环境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不同磷肥施用量对油橄榄根际土壤微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鑫 王天 +2 位作者 宋佳承 焦健 李朝周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87,共10页
探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油橄榄苗根系形态、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根系生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确定油橄榄苗期最优的磷肥施用量,为油橄榄植株培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结果显示:(1)增施适量磷肥可降... 探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油橄榄苗根系形态、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根系生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确定油橄榄苗期最优的磷肥施用量,为油橄榄植株培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结果显示:(1)增施适量磷肥可降低根际土壤pH值,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增施适量磷肥还可增强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脲酶活性降低;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解磷菌数量及细菌与真菌比值(B/F),降低真菌数量,改善油橄榄根际土壤性质;(2)增施适量磷肥可提高油橄榄根系中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增强根系活力,增加根系含水量、油橄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促进根系生长,优化根系空间分布;(3)增施适量磷肥使油橄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根冠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比较6种不同磷肥施用量,以每株施用45 g磷肥对油橄榄幼苗根系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微环境改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增施适量磷肥可改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从而促进油橄榄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施用量 油橄榄 生长发育 根际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钾肥施用量对油橄榄根系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天 宋佳承 +1 位作者 闫士朋 李朝周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3-163,共11页
【目的】采用盆栽试验探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油橄榄幼苗根系生理、根系形态、生物量以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期确定油橄榄苗期最优的钾肥施用量,为油橄榄植株良好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选用我国油橄榄主栽品种... 【目的】采用盆栽试验探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油橄榄幼苗根系生理、根系形态、生物量以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期确定油橄榄苗期最优的钾肥施用量,为油橄榄植株良好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选用我国油橄榄主栽品种‘鄂植8号’为试验材料,所用钾肥为硫酸钾(K2SO4),将施用量设为5个水平,折合成K2O用量分别为10、20、30、40和50 g/株,另设不施钾肥为对照(CK)。【结果】缺钾抑制了油橄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导致油橄榄根系活力、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根系相对电导率升高,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下降,苗高、地径和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质累积下降,根冠比降低。增施适量钾肥后,油橄榄根系活力和根系含水量增加,相对电导率下降,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根系形态得到优化,苗高、地径、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和根冠比均有显著提高。施用钾肥后,油橄榄根际土壤pH和含水量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含量变化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略有下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升高,真菌数量显著降低,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下降。【结论】每株增施20 g钾肥对油橄榄幼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油橄榄 根系生理 根际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与保水剂互作对河西地区黄芪土壤微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宿翠翠 周彦芳 +4 位作者 施志国 王振龙 赵玺 邓超超 魏玉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3,共10页
土壤干旱缺水和有机质亏缺是限制甘肃河西地区黄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索促进河西地区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壤微环境改善的施肥措施,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保水... 土壤干旱缺水和有机质亏缺是限制甘肃河西地区黄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索促进河西地区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壤微环境改善的施肥措施,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保水剂+普通尿素(B+N)、有机肥+普通尿素(OM+N)、有机肥+缓释尿素(OM+HN)和单施普通尿素(CK)6个处理,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土壤水分、养分等微环境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先升后降,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逐渐降低,NH_(4)^(+)-N和NO_(3)^(-)-N含量逐渐增加,MBC/MBN比先增后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水分、NH_(4)^(+)-N和NO_(3)^(-)-N含量逐渐降低,有机质、MBC、MBN含量和MBC/MBN比逐渐增加,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先升后降,有效磷含量波动式下降;不同土层深度、不同生育期各养分指标及黄芪芦头直径和单株根重均以B+OM+HN处理表现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养分指标间及其与黄芪产量指标显著正相关。综上,有机肥、缓释尿素、保水剂的施用提升了黄芪土壤养分,改善了土壤微环境,进而提高了黄芪产量,其中以氮减量1/3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缓释尿素与保水剂处理对河西灌区土壤微环境改善和黄芪产量提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有机肥 缓释尿素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烟草——鸡腿菇套种对植烟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亚贵 雷天义 马青竹 《河南农业》 2018年第11期30-32,共3页
针对烟草连作造成的土壤微环境恶化问题,采用烟草套作鸡腿菇(T)与烟草单作(CK)对照试验法,研究烟草套作鸡腿菇对植烟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套作鸡腿菇2 a后土壤孔隙度提高13.09%~14.90%,p H值提高13.38%~16.10%,有机质质量... 针对烟草连作造成的土壤微环境恶化问题,采用烟草套作鸡腿菇(T)与烟草单作(CK)对照试验法,研究烟草套作鸡腿菇对植烟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套作鸡腿菇2 a后土壤孔隙度提高13.09%~14.90%,p H值提高13.38%~16.10%,有机质质量分数提高8.14%~10.91%,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增幅>全氮>全钾,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增幅>水解氮>速效钾;土壤真菌菌落数降低46.15%~48.84%,放线菌、细菌菌落数分别增加60.25%~62.42%、48.75%~54.09%,蚯蚓丰度增加196.43%~208.61%;烟草花叶病菌、青枯病菌、黑胫病菌生长受到抑制;土壤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由此得出,烟草套作鸡腿菇模式对植烟土壤微环境具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鸡腿菇套种 植烟土壤 土壤微环境 修复作用
下载PDF
配施蚯蚓粪对辣椒生长·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及产量效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腾飞 王爱杰 +5 位作者 李华 王静静 贺洪军 张禄祺 韩梅梅 张自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3期147-149,共3页
针对德州市露地辣椒主产区偏施化肥、土壤板结、肥力不高、辣椒产量偏低、种植效益偏少的问题,开展配施蚯蚓粪对辣椒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及产量效益的分析,以期为辣椒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配施蚯蚓粪,辣椒农艺性状明显增加... 针对德州市露地辣椒主产区偏施化肥、土壤板结、肥力不高、辣椒产量偏低、种植效益偏少的问题,开展配施蚯蚓粪对辣椒生长和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及产量效益的分析,以期为辣椒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配施蚯蚓粪,辣椒农艺性状明显增加,根际土壤酶活性提高,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加,B/F增大,根际微环境改善,辣椒产量显著提高,其中基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500 kg/hm^(2)+蚯蚓粪(200 g/穴,即13341 kg/hm^(2))表现最好,与对照相比,辣椒产量增加了86.38%,净收益增加了13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辣椒 根际土壤微环境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