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剩余密度结构的松原地震成因
1
作者 刘文玉 程正璞 +4 位作者 年秀清 陈闫 胡钰铃 覃祖建 邵明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2-476,共15页
自2006年以来松原市乾安县与宁江区地震频发,成为东北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目前对两地的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制约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防工作的开展。文中通过对区域重力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聚焦反演,获得了松... 自2006年以来松原市乾安县与宁江区地震频发,成为东北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目前对两地的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制约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防工作的开展。文中通过对区域重力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聚焦反演,获得了松原震区的三维剩余密度结构,结合石油井震资料,获得了如下认识:1)研究区的剩余密度异常呈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南部异常走向为NNW,北部异常转变为NNE向,该特征反映出乾安震区和宁江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不同,前者震源位于查干花高密度异常体内及其边缘,后者震源位于松原低密度异常带中部,指示两地震源位置的岩性不同;2)两者的发震构造不相同,前者受控于查干花断裂和乾安断裂,后者受控于松原断裂和扶余北断裂;3)地震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基底结构,深部气、流体运移和长期油气开采等因素有关。长期注水采油破坏了地质结构和应力环境,可能是重要的地震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 三维剩余密度结构 深部孕震环境 基底构造 地震成因
下载PDF
地震成因及地震预警研究
2
作者 杨桐 孟宪莹 张宗峰 《中国减灾》 2024年第8期52-53,共2页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邻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纵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赶在破坏性的地震横波到达前发出紧急警报以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在分析地震成因的基础上,对地震预警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介...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邻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纵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赶在破坏性的地震横波到达前发出紧急警报以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在分析地震成因的基础上,对地震预警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提出地震预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地震成因 预测地震 地震纵波 观测仪器 紧急警报 地震横波 未来发展趋势
下载PDF
汶川M_s8.0级地震成因三“层次”分析——基于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49
3
作者 赵国泽 陈小斌 +7 位作者 肖骑彬 王立凤 汤吉 詹艳 王继军 张继红 H.Utada M.Uyeshim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3-563,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 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级地震的发生不是局部地区孤立的构造事件,研究汉川地震的孕震机制,应该把局部分析和区域分析相结合,关注地壳上地慢直至地幔过渡带的深部结构.基于近年来在东北、华北和汶川地震附近地区进行的深部结构电磁探测结果,结合地震学等其他资料,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板块的碰撞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推挤三个"层次"探讨分析汶川特大地震的成因.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的俯冲作用,导致中国大陆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较普遍地存在着停滞的板片,它对汶川地震的影响不可忽视.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的碰撞,使组成高原的各地块发生向北和向东的运动,各地块向东的运动作用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影响到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地块的推挤,使松潘甘孜地块运动方向和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丁"字形结构,龙门山断裂带显示为较陡直的电性边界,加剧了汶川地震前的应力积累,可能是汶川地震发生的最直接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电性结构 地幔过渡带 地震成因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三维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132
4
作者 刘启元 陈九辉 +1 位作者 李顺成 郭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56-365,T001,共11页
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北京时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7次6级以上 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该强震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我们在伽师强震群区及其邻域大约 11 000km~2的范围内布设了由 30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 1997年1月21日至4月16日(北京时间)新疆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7次6级以上 强烈地震.为了深入研究该强震群形成的构造背景,我们在伽师强震群区及其邻域大约 11 000km~2的范围内布设了由 30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阵,台站的间距约5- 10km.利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叠加偏移分析及其非线性反演技术,研究了台阵下方0- 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Moho界面的深度在塔里 木盆地一侧为40—52km,而在靠近天山一侧的褶皱变形区为60—76km,南天山山前折皱变形 区的地壳厚度明显增大,地壳内部产生了明显变形;2)塔里木盆地北缘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塔里木盆地与天山之间的接触变形关系显示了塔里木盆地向北北西方向的挤压作用,台阵下 方壳幔界面的地形与地表的地貌特征有较好的相关性,山前弧形褶皱带的形成与地下深部结 构及挤压作用有关;3)伽师强震群分布在壳幔界面梯度带的上方,该震群的成因可能与震源 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活动有关;4)由于震源处于褶皱变形区的地壳上部,相应的剪切模量较小, 这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应力降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伽师强震群的形成不但与塔里木盆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地壳上地幔结构 S波 地震成因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多参数深部结构成像与地震成因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志 王绪本 +1 位作者 黄润秋 刘冠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68-2079,共12页
通过反演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获得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深部三维精细结构,结合前人二维大地电磁探测研究成果,提出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与深部速度结构和导电率不均匀性有关,探讨了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诱发和产生... 通过反演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获得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深部三维精细结构,结合前人二维大地电磁探测研究成果,提出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与深部速度结构和导电率不均匀性有关,探讨了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诱发和产生与流体侵入及地壳形变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发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在高速度、高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区域,2013年芦山地震则位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和低电导率的发震层.在上地壳中,四川前陆盆地的低速、低泊松比和低阻异常与松潘一甘孜地块的高速、高泊松比和高阻异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龙门山断裂带下方的两个低速和低阻块体,将龙门山断裂带分成南、中和北三段.我们的研究认为,这两个异常体与来自松潘甘孜地块的下地壳和(或)上地幔的局部熔融或流体侵入到龙门山断裂带的脆弱区有关.基于对汶川和芦山地震的余震分布特征及震源区的地震波速度、泊松比及电阻率参数分析,揭示了龙门山断裂带深部剧烈的地壳形变与流体应力积累对2008年汶川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触发及其地震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形变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成因 下地壳流 深部结构成像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的地震成因岩石新认识 被引量:18
6
作者 田洪水 李洪奎 +2 位作者 王金光 郭广军 张增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6-505,共10页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断层分布,大多遭受了若干期强地震活动的改造,所以不易确定其最初的形成时期。因此,笔者重点对分布于沂沭断裂地震带及附近的其它三类地震成因岩石(包括震积岩、震火山岩和隐爆地震角砾岩)作了研究,论述了三类地震成因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反映的地震作用机理及意义。认为:地震成因岩石不仅是强地震事件和激烈构造活动的记录;而且,因为由强地震形成的不同等级断层和裂隙构成了一个高渗透性的能够沟通不同深度石油和成矿流体的网络,所以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岩石有助于完善大断裂地震带及近区的石油聚集与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岩石 新认识 沂沭断裂带
下载PDF
桂西北二叠纪灰岩墙(脉)的地震成因解释 被引量:26
7
作者 乔秀夫 彭阳 高林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广西西北部的泥盆纪灰岩中发育大量产状直立的二叠纪茅口组的碳酸盐岩岩墙,其成因一直引起地质学家的兴趣。本文尝试用地震灾变事件解释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即:二叠纪强地震发生时,茅口组未成岩的软沉积物中产生的液化沉积物流借助上覆... 广西西北部的泥盆纪灰岩中发育大量产状直立的二叠纪茅口组的碳酸盐岩岩墙,其成因一直引起地质学家的兴趣。本文尝试用地震灾变事件解释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即:二叠纪强地震发生时,茅口组未成岩的软沉积物中产生的液化沉积物流借助上覆沉积物的压力,贯入下伏已成岩的坚硬的泥盆系灰岩的裂隙(断层、节理等)中,形成具直立层理的灰岩墙(脉)。上述过程反映一次强地震灾变事件作用在软沉积物与坚硬岩层中的不同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墙 地震灾变事件 液化沉积物流 广西 二叠纪 地震成因
下载PDF
阜阳M_S4.3地震震源深度的确定及地震成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洪德全 赵朋 +2 位作者 倪红玉 张炳 汪小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3-1432,共10页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 2015年3月14日在安徽阜阳地区发生了M_S4.3地震,随后发生3月23日M_s3.6余震.主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房屋倒塌155间,受损1万多间.主震震级不大,而造成的灾害巨大.本文使用CAP方法反演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一致.主震的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10°,倾角75°,滑动角—10°;节面Ⅱ走向202°,倾角80°,滑动角—164°;矩震级M_w4.3,余震矩震级M_w3.7,反演最佳深度均为3 km.最佳深度时波形拟合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使用sPn和sPL深度震相进一步分析了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选取的7个台站的sPn震相与Pn震相的平均到时差为1 s,对应的震源深度为3 km.震中距为36 km的利辛台的sPL震相与Pg震相到时差约为1.1 s,对应震源深度约3~4 km之间.两种深度震相分析的震源深度与CAP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给出的阜阳地震震源深度为3 km左右基本是可靠的.本次地震造成较大灾害的原因很可能与地震震源较浅有关.阜阳地区地壳结构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演化形成3 km厚的沉积层,本次地震可能是区域应力作用下发生在沉积层里的一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阳MS4.3地震 震源深度 CAP方法 深度震相 地震成因
下载PDF
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深部构造特征及地震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先 张先康 +1 位作者 刘敏 赵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在地震地质、航磁反演及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3个深部构造特征,即地震发生在深部超壳断裂的上部,地震发生在强度较大的构造块体的边缘,震源区深部存在低速、低密及高导层构造,同时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讨... 在地震地质、航磁反演及人工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华北地区8级大震的3个深部构造特征,即地震发生在深部超壳断裂的上部,地震发生在强度较大的构造块体的边缘,震源区深部存在低速、低密及高导层构造,同时对地震成因进行了探讨,讨论了构造运动和壳内爆炸两种地震成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 深部构造 地震成因
下载PDF
一种可能的地震成因模型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广思 黄江 +1 位作者 陈蜀俊 罗登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99-104,共6页
提出了一种地震成因模型。认为不仅水库地震、矿震等是被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 ,其它地震也很可能有诱发因素起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触发了地震 ,地震的孕育很可能也与其有关。诱发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地外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自转... 提出了一种地震成因模型。认为不仅水库地震、矿震等是被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 ,其它地震也很可能有诱发因素起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触发了地震 ,地震的孕育很可能也与其有关。诱发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地外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气象异常等。这些因素对地壳产生了附加垂直力 ,后者引起局部地层弯曲 ,进而导致应力集中、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改变乃至地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模型 附加垂直力 诱发因素 构造应力
下载PDF
长江三峡水库巴东库段地震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韩晓光 饶扬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2期74-77,共4页
根据对震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的分析 ,认为长江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及蓄水后库区巴东附近连续发生的微地震活动主要为水库诱发地震 ,其中部分为构造地震 。
关键词 长江三峡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 岩溶塌陷 地震成因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巴东野三关地震成因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狄莉莎 陈俊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06期62-66,92,共6页
巴东野三关地区的微震活动具有间歇性、低频特征,分布于长江、清江分水岭——香龙山背斜南侧。通过对该区近年来微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其成因不同于天然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似乎是由于长期开采煤矿,使地表浅层应力集中、应变累积,... 巴东野三关地区的微震活动具有间歇性、低频特征,分布于长江、清江分水岭——香龙山背斜南侧。通过对该区近年来微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其成因不同于天然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似乎是由于长期开采煤矿,使地表浅层应力集中、应变累积,导致岩体失稳而产生的采矿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 地震成因 地质构造 震源参数 诱发地震
下载PDF
从大陆磁异常特征论板块内部地震成因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先 刘敏 赵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4期87-96,共10页
首先通过海洋磁异常与大陆磁异常的对比 ,说明了大陆磁异常的特征及大陆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复杂性 .进而以华北地区为例 ,对航磁异常进行带通滤波和视磁化强度反演等数据处理 ,揭示了大陆地壳内部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结构特征 .结合地震... 首先通过海洋磁异常与大陆磁异常的对比 ,说明了大陆磁异常的特征及大陆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复杂性 .进而以华北地区为例 ,对航磁异常进行带通滤波和视磁化强度反演等数据处理 ,揭示了大陆地壳内部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结构特征 .结合地震地质、人工地震测深及深部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论述了板内地震的生成是由于陆内不同构造块体间相对运动、碰撞、摩擦、应力积累 ,能量释放的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构造 活动块体 地震成因 大陆磁异常 海洋
下载PDF
考虑断裂破碎带的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成因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礼华 谢向东 刘素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7-136,共10页
根据丹江口库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考虑库区已有的断裂破碎带和岩石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丹江口库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其构造应力场和水压应力场,分析两场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丹江口水库提高水位后的诱发... 根据丹江口库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考虑库区已有的断裂破碎带和岩石力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运用ABAQUS软件建立丹江口库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其构造应力场和水压应力场,分析两场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丹江口水库提高水位后的诱发地震成因。结果表明:一期蓄水引起的水压应力场和位移场是诱发库岸外围一系列微震的主要因素;二期蓄水引起水压应力和位移的增加,会在库岸外围—厚坡、九重、彭桥、仓房、田川等地再次诱发一系列微震,在宋湾—关防滩—旧淅川、上寺—黑桃园、林茂山—丹江口—青山港和紫山凹—旧均县等地新诱发一系列小震,震源深度在5~11km范围内;蓄水后的构造应力场和蓄水前的基本相同,由水体静压力引起的应力变化很小,水体荷载产生的应力直接诱发较大震级的地震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成因 断裂破碎带 水压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 丹江口水库
下载PDF
关于1976年松潘地震成因的讨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武英 李龙海 +1 位作者 吴建华 马兰花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21,共6页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的有关资料的分析,同时与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进行对比,认为松潘地震及伴随该次地震而发生的各类现象是共出一因的,其成因可能与地壳内岩浆上涌有关.作者用岩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 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的有关资料的分析,同时与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进行对比,认为松潘地震及伴随该次地震而发生的各类现象是共出一因的,其成因可能与地壳内岩浆上涌有关.作者用岩浆的上涌力、热的发散及气体的逸出,对该次地震的发生、前兆及震后效应等现象作出了解释,最后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地震 地震成因 岩浆活动 侵入作用
下载PDF
地壳“轧展”效应对地震成因的解释 被引量:11
16
作者 宋贯一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前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地球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作者认为,地球虽是庞大并具有确定边界的星体,从银河系看来,地球不能作为单独的星体存在,它必须依附太阳系才能生存... 目前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地球外部因素是次要的。作者认为,地球虽是庞大并具有确定边界的星体,从银河系看来,地球不能作为单独的星体存在,它必须依附太阳系才能生存下去。在太阳系的演化中,太阳是太阳系演化的核心和主导,太阳自身的演化控制着行星的演化是必然的。因此,研究太阳活动、太阳能量向地球的输送及太阳与地球间能量(包括动量和质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则是研究地球演化的具体途径。地壳“轧展”效应的发现,其意义在于日地间能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应用地壳“轧展”效应理论,对地震能源、地震力源、地震孕育的条件和地点进行了探讨。按照地亮被“轧制”机制,定量分析了地壳“轧展”效应在地壳表面的分布规律,首次从理论上推断出全球强震活动的控制因素。该控制因素得到实际观测资料的证实,也为日地间能量相耦合的物理机制——地壳被“轧制”机制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轧展效应 地震能源 孕震条件 地震成因
下载PDF
从郯庐地震带安丘地区地震成因土层构造认识地震破坏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洪水 张增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53-1457,共5页
在郯庐地震带的安丘地区,发现始新世朱壁店组厚层冲积层中发育一些同沉积的地震扰动岩土层。通过野外观测和比较地震地质学研究,识别出了振动液化砂脉、液化砂墙、裂隙充填砂质卵石墙、震塌落体、地震层内断裂及地震沉陷构造等地震成因... 在郯庐地震带的安丘地区,发现始新世朱壁店组厚层冲积层中发育一些同沉积的地震扰动岩土层。通过野外观测和比较地震地质学研究,识别出了振动液化砂脉、液化砂墙、裂隙充填砂质卵石墙、震塌落体、地震层内断裂及地震沉陷构造等地震成因土层构造。它们是5~8.5级强烈地震事件的记录。根据这些强烈地震成因土层构造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强烈地震对地基土的破坏作用有几种方式:液化作用、地震裂隙充填作用、振动塌落作用、断裂破坏作用和震沉陷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 土层构造 破坏作用 郯庐地震 安丘
下载PDF
湖南省青山硫铁矿区地震成因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谷新建 周庆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29-34,共6页
 本文从调查研究入手,重点探讨了青山硫铁矿区地震的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和地下开采引起采空区顶板冒落, 释放能量, 诱发塌陷地震。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地下开采 顶板冒落 地震成因 硫铁矿区
下载PDF
1976年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一个新模式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52-557,共6页
指出已有对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 ,综合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现象 .认为唐山及周围地区 1 973~ 1 975年 ML4地震密集 ,而同一时空范围内 3级和 2级地震并不活跃是最为显著的地震活动特征 ,并认为这一特征应与区域高应力及地壳介... 指出已有对唐山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 ,综合分析了唐山地震前后的地震现象 .认为唐山及周围地区 1 973~ 1 975年 ML4地震密集 ,而同一时空范围内 3级和 2级地震并不活跃是最为显著的地震活动特征 ,并认为这一特征应与区域高应力及地壳介质相对较为完整这一物理实质相对应 .假定中国大陆周边的强震活动大体上反映着相应板块对中国大陆作用的强弱 ,推论 2 0世纪 70年代华北地区存在多个动力过程 ,为唐山地震提供了最基本的力源 .进而提出多动力过程和地壳局部弱化模式 ,以解释唐山地震的成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地震活动 地壳局部弱化 1976年 地震成因 应力
下载PDF
基于新大陆漂移模型的地震成因与分布规律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光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8期47-57,共11页
地震的成因机制和大陆漂移的关系是地球科学持续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通过对2008汶川地震的弹性应变能量计算,表明弹性应变能不足以产生8级地震的能量,然后结合新大陆漂移模型,说明大地震的主控因素主要是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地壳流和活... 地震的成因机制和大陆漂移的关系是地球科学持续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通过对2008汶川地震的弹性应变能量计算,表明弹性应变能不足以产生8级地震的能量,然后结合新大陆漂移模型,说明大地震的主控因素主要是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地壳流和活动深断裂,地震和大陆漂移过程密切相关。地震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隐爆过程。最后对全球地震和中国及亚洲地震进行解剖,同时对地光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 地壳流 隐爆 活动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