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北川县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庭 张志 +2 位作者 谷延群 周曼蒂 强建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7-182,共6页
以北川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源、多时相卫星数据判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并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地层岩性、构造、水系、地形地貌等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影... 以北川县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源、多时相卫星数据判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并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做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地层岩性、构造、水系、地形地貌等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的主要影像因素。不同空间区域上各主要控制因素对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力不一样。北川县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沿北川—映秀断裂带密集分布,受岩石地层结构组分的影响,在志留纪地层中集中发育,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在地形坡度30°—70°区域内集中发育。这些分布规律的发现,可以及时为北川县防灾规划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岷江流域映秀—茂县段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魏永明 魏显虎 陈玉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9-186,共8页
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岷江流域映秀—茂县段极为严重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利用震后多期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并结合解译标志,快速、准确地分析研究区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对科学指导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岷江流域映秀—茂县段极为严重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利用震后多期高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并结合解译标志,快速、准确地分析研究区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对科学指导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为:1滑坡、崩塌及其过渡类型——崩滑为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占90%以上);2次生地质灾害广泛分布在岷江两岸山坡,但在映秀—汶川段的发育程度和规模比汶川—茂县段大得多。研究区次生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形成的滑坡体趋于稳定,但解译的21个潜在滑坡体中部分已出现活动迹象,其中斗簇和沏底关2个潜在滑坡群更为明显,应对其进行遥感连续动态监测;2泥石流为研究区今后最主要的灾害类型,其中映秀—汶川段为最主要的发生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航空遥感 分布规律 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PDF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集对态势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龚士良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1期118-122,共5页
5.12四川汶川8级强震引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加剧了灾情并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受多重因素制约,其孕育与致灾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利用集对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同异反态势分析,拟定了风险评估的集对分... 5.12四川汶川8级强震引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加剧了灾情并严重影响抗震救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受多重因素制约,其孕育与致灾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利用集对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同异反态势分析,拟定了风险评估的集对分析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等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赋值标准,对承灾体系统的不确定性及其作用作了刻画与分析,建立了不同风险分区代表性的集对分析联系度表达式,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和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风险评估 集对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原因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尚彦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第5期35-35,共1页
在我国西部贵州、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岩溶(卡斯特)分布区,特殊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本文介绍了岩溶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并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岩溶山区
下载PDF
四川康定Ms6.3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及成灾模式 被引量:5
5
作者 曹水合 王运生 贺建先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4期87-93,共7页
为揭示康定Ms6.3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特征,震后第一时间对康定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工作,得到以下认识:康定6.3级地震震级不大,但仍诱发了以小型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崩塌主要沿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带、近南北向力丘河(八美-新都桥段)... 为揭示康定Ms6.3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特征,震后第一时间对康定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工作,得到以下认识:康定6.3级地震震级不大,但仍诱发了以小型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崩塌主要沿北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带、近南北向力丘河(八美-新都桥段)右岸、北东向深切峡谷(泸定-丹巴段);崩塌源主要分布在地形突出部位和卸荷松动强烈部位,堆积以块石、孤石及碎石为主,对灾区的公路造成一定的破坏,其次是坡脚的民房,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威胁公路的正常运行。此外,项目组冷竹关地震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地形突出部位地震放大效应明显。因此,地震波强度及地形放大效应是控制灾害发育的主因,斜坡结构类型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建议在山区道路规划中避让陡立谷坡中上部、突出山嘴等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地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控制因素 成灾模式
下载PDF
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识别中的应用
6
作者 王鑫 窦爱霞 +2 位作者 袁小祥 丁玲 王晓青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5-203,共9页
以2014年鲁甸地震重灾区为研究区,通过目视解译方法对研究区内的滑坡体进行识别,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基础评价与应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及高分一号、六号卫星对滑坡的识别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减... 以2014年鲁甸地震重灾区为研究区,通过目视解译方法对研究区内的滑坡体进行识别,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基础评价与应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及高分一号、六号卫星对滑坡的识别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可识别出地震后全部大型滑坡、部分中型滑坡和个别小型滑坡。与相同分辨率的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相比,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具有相当的滑坡识别能力,并且具有幅宽较大的优势,对于快速识别大型滑坡等地质灾害和确定极灾区范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滑坡识别能力
下载PDF
广西地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蕾 聂冠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样,但单次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型相对单一;灾害的地区差异性显著;岩溶区地震具有"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极易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地区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崩塌 岩溶塌陷
下载PDF
宝成铁路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点及工程防灾 被引量:1
8
作者 于贵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受此影响,宝成铁路成都局管段沿线产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铁路运营的安全。通过对铁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的震后排查,总结了地震产生的灾害类型,分析了地震的致灾作用和影响地震次生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受此影响,宝成铁路成都局管段沿线产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到铁路运营的安全。通过对铁路沿线次生地质灾害的震后排查,总结了地震产生的灾害类型,分析了地震的致灾作用和影响地震次生灾害稳定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防灾工程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特点 防灾工程
下载PDF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陆松林 《城市与减灾》 2019年第1期34-38,共5页
引言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至?发生... 引言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至?发生在我国。我国的地震活动范围十分广泛,除浙江、贵州两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震,其中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过7级以上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地震 碎屑流 泥石流灾害 地震 地质灾害防治 地震诱发
下载PDF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王涛 马寅生 +2 位作者 龙长兴 谭成轩 吴树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13-1922,共10页
为了揭示汶川地震断裂活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对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快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断裂活动、地表破裂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关系。野外调查发现,龙门山3条断裂... 为了揭示汶川地震断裂活动与次生地质灾害的关系,在对汶川地震重灾区进行快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汶川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震后的断裂活动、地表破裂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关系。野外调查发现,龙门山3条断裂带的地表变形破坏(包括沿断裂带的道路、农田、建筑物和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分段性,即映秀-北川断裂地震活动最剧烈,南坝-关庄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平武-青川断裂等活动性次之的"横向"差异性,以及龙门山断裂带由南向北地震活动性减弱的"纵向"分段性。地震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和分段性明显控制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即映秀-北川断裂区域的次生地质灾害规模大、分布密度大、危害严重,沿其余断裂的次生地质灾害危害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基于AHP和GIS的陕西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8
11
作者 胡胜 曹明明 +4 位作者 李婷 邱海军 张中旺 刘全全 包玉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植被、降雨量和人类活动7个一级指标,以及工程地质岩组、地震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坡度、坡向、河流、植被覆盖度、年降水量和公路9个二级指标,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构造... 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河流、植被、降雨量和人类活动7个一级指标,以及工程地质岩组、地震密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坡度、坡向、河流、植被覆盖度、年降水量和公路9个二级指标,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并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陕西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区划图。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可以划分为不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和高危险区4个等级,其中不危险区面积39766.99km^2,低危险区面积74284.39km^2,中危险区面积63636.89km^2,高危险区面积27652.87km^2,所占比例分别为19.37%,36.18%,30.99%和13.47%;2)危险性等级自北而南逐渐增加,陕北黄土高原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以中低危险为主,关中渭河平原整体危险性较小,陕南秦巴山地高危区面积最大,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陕南秦巴山地和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尤其是秦巴山地,需要重点防控;3)危险区空间分布具有相对集中性和局地差异性的特点;4)所选取灾害点样本的分布与危险性等级区划具有一致性,86.62%的灾害点落在危险区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达到了预期的区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P GIS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陕西省
原文传递
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研究——以鲁甸县龙头山镇为例
12
作者 刘玲梅 王培茗 张泽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86,共9页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 为促进村庄更好选址布局与建设,该文运用GIS技术、分形几何学、空间句法等方法,研究了鲁甸县龙头山镇村庄空间形态结构与地震及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村庄所处岩层越硬越厚、地势越平坦、距公路越近、距最近居民点越远的区域,村庄建设受限越小村庄形态越复杂。②村庄所处距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受邻村居民影响越大的区域,村庄紧凑度越高。③村庄建筑长轴方向平行于地震断裂带的数量相对较多,人们利用建筑刚度较大的长轴方向来应对地震产生的较大能量,从而减轻建筑受损程度。④村庄距最近一次地震震中越近、岩层越软越薄、地势越陡峭崎岖、距公路越近,其地质灾害隐患点越多,村庄道路越曲折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形态 村庄空间结构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因子 关联性 龙头山镇
下载PDF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成兰铁路选线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彦东 杜宇本 袁传保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3年第4期63-68,共6页
在探讨龙门山地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成兰铁路选线的原则及地质灾害对选线的影响。提出龙门山地区铁路选线优选方案。
关键词 成兰铁路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地质选线
原文传递
1948年10月9日贵州威宁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研究
14
作者 王尚彦 梁操 +2 位作者 纪星星 唐德龙 张贤文 《贵州科学》 2017年第2期33-35,共3页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 1948年10月9日至10日,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发生了2次破坏性地震。在石门乡猴子岩(女姑村)一带,地震造成了滑坡、崩塌、地裂缝和断层等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该处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位于震中附近,受地震波影响大;多条断层和多组节理切割岩体,破碎的岩体在震动作用下易滑塌;岩层为软硬相间的结构,易形成发生滑坡和崩塌的地貌;陡崖和陡坡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宁地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地震
下载PDF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危害和防灾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晓光 唐利平 李朝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年第2期88-91,104,共5页
通过参阅研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公路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及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对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危害模式进行了归纳、剖析和探讨,阐述了地震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 通过参阅研究"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公路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及已有相关文献资料,对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次生地质灾害对山区公路的危害模式进行了归纳、剖析和探讨,阐述了地震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对位于地震区的山区公路在规划建设、在建、已建公路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次生地质灾害的防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灾后现场调查 危害模式 防灾对策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特征及成生过程探讨 被引量:6
16
作者 鄢毅 王军 李鸿雁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9年第2期143-144,共2页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在极其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在有地震记载以来是发育最多,规模最大,摧毁力最强的一次。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初步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阐明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生时经历的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在极其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在有地震记载以来是发育最多,规模最大,摧毁力最强的一次。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初步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阐明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生时经历的岩体爆发-弹射抛撒-堆积-再发展的四个过程,同时预测了未来地质灾害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弹射抛撒 岩体的爆发 地震应力 山崩
下载PDF
《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第14卷)总目录
17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389-390,共2页
关键词 力学学报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 汶川县大地震 地质图数据库 矿产地质 地应力测量 相山铀矿田 目录 检索工具
下载PDF
广西靖西M^(S)5.2地震烈度评定及启示
18
作者 梁结 李蕾 +2 位作者 张忠利 李海 聂冠军 《华北地震科学》 2020年第S02期98-104,共7页
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市发生M^(S)5.2地震,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利用地震现场工作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地震科学考察、震害补充调查资料及仪器烈度速报成果,在公开发布的地震烈度评定结果基础上,重新修订靖西M^(S)5.2... 2019年11月25日广西靖西市发生M^(S)5.2地震,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利用地震现场工作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地震科学考察、震害补充调查资料及仪器烈度速报成果,在公开发布的地震烈度评定结果基础上,重新修订靖西M^(S)5.2地震烈度分布图,分析房屋震害及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讨论B类房屋较A类房屋震害偏重的原因,及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现象评定地震烈度的局限性,探讨地震烈度快速评定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西M^(S)5.2地震 震害 烈度评定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下载PDF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小震大灾”现象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尚彦 《科技资讯》 2013年第3期133-133,135,共2页
在我国西部贵州、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岩溶(卡斯特)分布区,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往往造成比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俗称"小震大灾"现象。地震灾害主要由次生地质灾害和房屋建筑抗震能力不够造成。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地... 在我国西部贵州、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岩溶(卡斯特)分布区,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往往造成比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俗称"小震大灾"现象。地震灾害主要由次生地质灾害和房屋建筑抗震能力不够造成。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地震此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地貌、岩石类型、岩层结构特殊。居民主要集中在易受次生地质灾害破坏区也是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岩溶山区 小震大灾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鄂平 张克信 +1 位作者 卢炎秋 孙毅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7期1044-1048,共5页
In the research,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defined and the consequences were illustrated based on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and threats of barr... In the research,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defined and the consequences were illustrated based on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collapse, landslide and debris flow, and threats of barrier lakes.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disasters were analyzed, as follows: Rupture of geological faults lays foundation in term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loose solids provide resources of an earthquake; abundant rainfall and large runoffs are driving forces of an earthquake; rainstorm, flood, and long-term high temperature are major inducing factors. Furthermore, suggestions on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disasters were proposed in terms of prevention before, at and after an earthquake. Finall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secondary disasters were illu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