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和散发病例的最新基因突变分析(英文)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俊岭 沈璐 +8 位作者 雷立芳 徐倩 周洁 刘玉涛 关文娟 潘乾 夏昆 唐北沙 江泓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2-489,456,共8页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中最新基因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DNA sequenc ing)方法对43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AD-SCA)家系先证者和237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中最新基因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DNA sequenc ing)方法对43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AD-SCA)家系先证者和237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A1,SCA2,SCA3/M JD,SCA6,SCA7,SCA8,SCA10,SCA12,SCA17亚型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亚型致病基因核苷酸重复突变检测分析,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91例排除了以上SCA亚型突变的ADCA家系先证者和196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A5,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SCA31和SCA35亚型的点突变及插入缺失突变检测。结果:在430个AD-SCA家系中,发现有25个SCA1家系(5.81%)、27个SCA2家系(5.81%)、267个SCA3/M JD家系(62.09%)、8个SCA6家系(1.86%)、8个SCA7家系(1.86%)、1个SCA12家系(0.23%)、1个SCA17家系(0.23%)和2个SCA35家系(0.47%),91个ADCA家系未明确基因分型(21.16%);在237例散发SCA患者中,发现有6例SCA1患者(2.53%)、9例SCA2患者(3.80%)、23例SCA3/M JD患者(9.70%)和3例SCA6患者(1.27%),196例SCA患者未明确基因分型(82.7%);未发现SCA8,SCA10和DRPLA亚型核苷酸重复突变和SCA5,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和SCA31亚型点突变或插入缺失突变。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CA3/M JD为最常见的SCA亚型,其次为SCA2,SCA1,SCA6和SCA7亚型,SCA12,SCA17和SCA35亚型比较少见,SCA5,SCA8,SCA10,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SCA31和DRPLA亚型罕见。在AD-CA家系和散发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基因型暂不明的病例,说明SCA的遗传异质性,可能是由于部分ADCA家系存在其他致病基因的作用,大部分散发SCA患者除遗传因素外还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核苷酸重复 突变 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2个家系的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钱智玲 扈彩霞 +3 位作者 朱桐 崔雄伟 郑加生 崔石昌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3-665,共3页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ATP7B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基因诊断可用于早期发现不典型患者。本文应用基因测序诊断了2例不典型WD病例,并对其父母进行了基因突变分析。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基因突变分析 先证者 基因测序 基因诊断 非近亲结婚 ALANINE 复合杂合子 山西人 核苷酸序列
下载PDF
DNA芯片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永忠 阮丽花 +2 位作者 周国平 吴国祥 陈敏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397-398,共2页
目的:探讨DNA芯片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采用膜显色DNA芯片法检测HBVDNA前C区1896位,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1762、1764位,P区528、552位突变。结果:未... 目的:探讨DNA芯片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采用膜显色DNA芯片法检测HBVDNA前C区1896位,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1762、1764位,P区528、552位突变。结果: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治疗的6例HBsAg+、HBeAg+、HBeAb-的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病毒变异,13例HBsAg+、HBeAg-、HBeAb+的患者中检测到前C区1896位变异9例,BCP区1762、1764位变异11例,13例HBsAg+、HBeAg+、HBeAb+的患者中检测到前C区1896位变异4例,BCP区1762、1764位变异13例,未检测到P区基因变异;1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48周后的HBVDNA阳性患者中,检测到前C区1896位变异5例,BCP区1762、1764位变异6例,P区528位变异2例,P区552位YVDD变异4例,YIDD变异7例。结论:前C区1896位、BCP区1762、1764位突变较多的出现在HBeAb+的患者中并与HBeAg的阴性表型相关,BCP区1762、1764位突变与HBeAg/HBeAb血清转换密切相关,而P区528、552位突变更多的出现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的患者中,与拉米夫定耐药相关;膜显色DNA芯片法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分析,简便、快速、特异性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突变 DNA芯片 基因突变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 DNA芯片 HBeAg/HBeAb 乙型肝炎患者 拉米夫定治疗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BCP区 病毒变异
下载PDF
新生儿糖尿病1例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罗燕飞 梁玲 +7 位作者 孙光辉 热衣兰木.包尔汉 杜兴月 曹晨 赵珍珍 迪丽胡麻.居来提 唐小丹 米热古丽.买买提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55-957,共3页
患儿,女,11个月,哈萨克族,因发热、咳嗽、发现血糖高15 d入院。患儿因发热、咳嗽就诊发现随机血糖16.0 mmol/L,给予抗感染治疗,并监测随机血糖:波动在5.7-26 mmol/L。患儿自患病以来,精神、饮食及睡眠可,无多饮、多食、多尿,大便未见异... 患儿,女,11个月,哈萨克族,因发热、咳嗽、发现血糖高15 d入院。患儿因发热、咳嗽就诊发现随机血糖16.0 mmol/L,给予抗感染治疗,并监测随机血糖:波动在5.7-26 mmol/L。患儿自患病以来,精神、饮食及睡眠可,无多饮、多食、多尿,大便未见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分析 新生儿糖尿病 临床特点 随机血糖 抗感染治疗 哈萨克族 患儿 血糖高
下载PDF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表型致病基因突变分析1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贾方 吴春芳 陆国平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6期397-398,共2页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突变分析 纯合子FH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DLR基因 致病
下载PDF
中国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CYP1B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光强 华亮 +2 位作者 朱冰 刘晓敏 周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32-732,共1页
关键词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 基因突变分析 CYP1B1 青光眼患者 中国 B1基因 致盲性眼病 儿童视力
下载PDF
PCR技术在基因突变分析和定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英剑 胡成进 杨道理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64-366,共3页
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的应用在基因突变分析和定型领域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突变分析 基因定型 单链构象多态性 异源双链分析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PCR-核糖体分型技术
下载PDF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在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
8
作者 杨文明 李瑞娟 +2 位作者 鲍远程 汪瀚 汪美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11期1341-1343,共3页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基因突变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单链构象多态性 功能单位 生物进化 检测技术 切割法
下载PDF
一个独特临床表型的SPD家系HOXD13基因突变分析
9
作者 刘淑文 郭忠辉 +3 位作者 刘蕾 宫立程 杨光 杨军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10期1863-1865,共3页
先天性并指(趾)多指(趾)畸形(synpolydacty-ly,SPD)为Ⅱ型并指,典型的表现为手部3、4指并指和(或)足部4、5趾并趾,并伴有多指(趾)[1]。目前认为非综合征的SP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位于2q31的H0XD13基因是其致病基因。我们... 先天性并指(趾)多指(趾)畸形(synpolydacty-ly,SPD)为Ⅱ型并指,典型的表现为手部3、4指并指和(或)足部4、5趾并趾,并伴有多指(趾)[1]。目前认为非综合征的SPD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位于2q31的H0XD13基因是其致病基因。我们收集到一个3代的SPD家系,其中3例患者表现为三种变异的并指多指畸形。对该家系HOXD13基因突变的研究发现,此家系中患者均携带发生9个丙氨酸延展突变的HOXD13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XD13基因 基因突变分析 SPD 家系 临床表型 多指(趾)畸形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并指(趾)
下载PDF
L5178Y细胞TK基因突变分析能检出多倍体/非等倍体诱导剂
10
作者 张立实 本间正充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7年第6期349-349,共1页
关键词 L5178Y细胞 TK基因突变分析 多倍体 非等倍体诱导剂
下载PDF
β-catenin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表达及基因突变分析
11
作者 刘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09-2009,共1页
关键词 乳头状瘤 基因突变分析 CATENIN Β-连环蛋白 DNA 产物纯化 突变检测 信号通路 石蜡包埋组织 组织发生
下载PDF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家系的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
12
作者 雷晶 马建华 张小宁 《新疆医学》 2007年第4期121-123,共3页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2,SCA2)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Ⅰ型(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 typeⅡ,ADCAⅡ),典型的表现为发病早期出现的周围神经病,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迟发...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2,SCA2)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Ⅰ型(autosomal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 typeⅡ,ADCAⅡ),典型的表现为发病早期出现的周围神经病,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迟发性慢(急)眼动、肌阵挛,很少伴智能障碍。1996年,PulstSM等克隆了该基因,其5’端外显子1编码区含有不稳定的、多态的CAG重复序列,并证实CAG重复过度扩增与SCA2的致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基因突变分析 2型 CAG重复序列 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临床
下载PDF
2例Omenn综合症患儿临床、免疫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媛 吴俊峰 +1 位作者 戴荣欣 赵晓东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68-671,676,共5页
目的 Omenn综合征是由于RAG1或RAG2基因突变导致的,本研究是为了寻找RAG基因的新发突变,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了解,以减少漏诊与延迟诊断。方法对2012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疑似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 目的 Omenn综合征是由于RAG1或RAG2基因突变导致的,本研究是为了寻找RAG基因的新发突变,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了解,以减少漏诊与延迟诊断。方法对2012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疑似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的患儿及患儿父母收集血标本进行RAG1/RAG2基因PCR扩增、PCR产物的双向序列测定、TCR Vβ亚家族克隆谱型分析、TREC含量检测。结果 2例患儿均有Omenn综合症典型临床表现和T+B-NK+免疫学表型,均为RAG1基因复合杂合性突变,其中例1的1个基因突变(3073insA,G1025L)被确认为新发突变,其余3个基因突变(1180 C>T,A394T;1806T>G;C602T;1949A>G,A650S)均被报道过。患儿的大多数TCR Vβ亚家族表现为单克隆或寡克隆峰,患儿TREC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TREC含量。结论例1患儿的1个RAG1基因突变(3073insA,G1025L)被确认为新发突变,从而扩展了RAG1基因突变谱。部分Omenn综合症患儿存在漏诊与延迟诊断,因此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对于早期诊断至关重要。Omenn综合症主要治疗方式为干细胞移植,早期诊断并且迅速干细胞移植可能可以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enn综合征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RAG1 RAG2 免疫学特点 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PDF
结节性硬化症肺部受累2例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14
作者 金莉 冯建华 《现代实用医学》 2011年第12期1414-1414,1422,共2页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在1/10 000~1/31 000,其临床主要特征为面部皮脂腺瘤、皮肤色素脱失斑、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目前已确定有两个基因与TSC有关。TSC(hamartin)位于染色体9q34,包含23个外显子,TSC2...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在1/10 000~1/31 000,其临床主要特征为面部皮脂腺瘤、皮肤色素脱失斑、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目前已确定有两个基因与TSC有关。TSC(hamartin)位于染色体9q34,包含23个外显子,TSC2(tuberin)位于染色体16p13.3,包含41个外显子[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突变分析 结节性硬化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肺部受累 临床 色素脱失斑 皮脂腺瘤 智能减退
下载PDF
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齐齐 杨丽霞 +3 位作者 王亮 孙俊 梁佳圆 葛善飞 《肝脏》 2022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突变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集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ATP7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甚至部分患者...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其突变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集5个肝豆状核变性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ATP7B基因检测结果。结果5个家系中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甚至部分患者发展为肝衰竭,但均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存在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ATP7B基因检测发现5例先证者均为复合突变致病,而先证者父母仅携带单一致病突变基因。共检测出7种致病性突变,包括5种错义突变,1种无义突变和1种插入突变,其中c.3087_3088insT(p.G1030Wfs*39)为新发现的插入突变。此外还检测出10种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家系基因检测诊断出1例症状前患者。结论本研究中,肝豆状核变形患者多表现为肝脏损害,但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不一,基因检测发现复合杂合突变是ATP7B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同时还发现了1种新的ATP7B致病突变。基因测序分析有助于快速诊断肝豆状核变性家系中的症状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ATP7B 基因突变分析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1家系报告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建文 常乐 +3 位作者 谷涛 李东初 王珍珍 陈桂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14-316,共3页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1-3]),由位于13q14.3编码ATP7B基因突变所致^([4])。HLD的全球患病率为1/30000~1/10000。但近期英国一项研究发现,HLD的患病率为1/7026。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铜代谢障碍疾病^([1-3]),由位于13q14.3编码ATP7B基因突变所致^([4])。HLD的全球患病率为1/30000~1/10000。但近期英国一项研究发现,HLD的患病率为1/7026。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降低致残率。但由于临床症状的多样性、不典型性以及基因的不完全外显性,往往导致误诊甚至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家系报告 不典型性 早期诊断及治疗 基因突变分析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HLD 患病率
下载PDF
新生儿慢性肉芽肿病一例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樊迎朝 刘克战 +2 位作者 关函洲 吴凡 赵媛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期272-273,共2页
慢性肉芽肿病(CG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多反复严重感染以及在感染部位形成肉芽肿为特点,儿童患者通常出现在2~5岁的年龄段,新生儿期并不常见[1].2017年7月,我科收治1例新生儿CGD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基因... 慢性肉芽肿病(CGD)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临床表现多反复严重感染以及在感染部位形成肉芽肿为特点,儿童患者通常出现在2~5岁的年龄段,新生儿期并不常见[1].2017年7月,我科收治1例新生儿CGD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儿男,24d,主因发热5d入院.患儿为孕1产1(G1P1),足月顺产,否认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史,出生体质量3950g,其母否认妊娠期合并症及特殊接触史,家族中无特殊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肉芽肿病 新生儿期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分析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基因突变类型 妊娠期合并症 传染病史
下载PDF
先天性厚甲基因突变分析
18
作者 余平文 曹丽华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3期1515-1517,共3页
先天性厚甲(PC)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外胚层发育不良性遗传病,特征为指/趾甲营养不良和掌趾角化,由Jadassohn和Lewmldowsky于1906年首次报道[1]。PC的特征性表现为指/趾甲显著增厚、掌跖过度角化、毛囊角化病,舌和口腔黏膜白斑,... 先天性厚甲(PC)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外胚层发育不良性遗传病,特征为指/趾甲营养不良和掌趾角化,由Jadassohn和Lewmldowsky于1906年首次报道[1]。PC的特征性表现为指/趾甲显著增厚、掌跖过度角化、毛囊角化病,舌和口腔黏膜白斑,偶尔累及喉部引起声音嘶哑[2]。1 PC分型传统上按症状PC主要分为2型:PC-1型和PC-2型,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厚甲 基因突变分析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掌趾角化 口腔黏膜白斑 发育不良性 甲营养不良 毛囊角化病
下载PDF
遗传性对称性皮肤异常症的ADAR1基因突变分析及其与遗传性泛发性色素异常症和网状肢端色素沉着症的遗传学差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Suzuki N. Suzuki T. +1 位作者 Inagaki K. 刘安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11期4-4,共1页
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 (DSH) (also called “reticulate acropigmentation of Dohi”) is a pigmentary genodermatosis of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We have clar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four pathologica... 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 (DSH) (also called “reticulate acropigmentation of Dohi”) is a pigmentary genodermatosis of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We have clar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four pathological mutations of the double-stranded RNA-specific adenosine deaminase gene (ADAR1 or DSRAD) in four DSH pedigrees.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16 novel mutations containing six missense substitutions (p.V906F, p.K1003R, p.G1007R, P.C1036S, p.S1064F, p.R1078C), two splice site mutations (IVS2 +2T > G, IVS8 +2T > A), six frameshift mutations (p.H216fs, p.K433fs, p.G507fs, p.P727fs, p.V955fs, p.K1201fs), and two nonsense mutations (p.R426X, p.QG00X) found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DSH. We did not establish any cl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linical phenotypes and the genotypes of ADAR1 gene mutations in our examination of 16 cases plus four pedigrees. None of the different mutations identified in our studies of 20 cases suggested any founder effect. Furthermore, we did not identify any mutations in the ADAR1 gene of three patients with dyschromatosis universalis hereditaria or three patients with acropigmentatio reticularis,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disease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DSH, although they have sometimes been suggested to be phenotypical variations of D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AR1 基因突变分析 剪切位点突变 色素性皮肤病 建立者效应 无义突变 移码突变 腺苷脱氨酶 临床表型 多伊
下载PDF
对硫胺素敏感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综合征:对7家族的长期随访和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Ricketts C.J. Minton J.A. +2 位作者 Samuel J. T.G.Barrett 郭战宏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年第8期9-10,共2页
Aim:Thiamine-responsive megaloblastic anaemia syndrome(TRMA)is the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anaemia and deafness,due to mutations in SLC19A2,encoding a thiamine transporter protein.This is a unique monogenic f... Aim:Thiamine-responsive megaloblastic anaemia syndrome(TRMA)is the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anaemia and deafness,due to mutations in SLC19A2,encoding a thiamine transporter protein.This is a unique monogenic form of vitamin-dependent diabetes for which there is limited long-term data.We aimed to study genotype-phenotype relationships and long-term follow-up in our cohort.Methods:We have studied 13 patients from seven families and have follow-up data for a median of 9 y(2-30 y).Results:All patients originated from Kashmir or Punjab,and presented with non-immune,insulin deficient diabetes mellitus,sensorineural deafness and a variable anaemia in the first 5 y of life,the anaemia progressing to megaloblastic and sideroblastic changes in the bone marrow.The ana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 responded to oral thiamine hydrochloride 25 mg/d,but during puberty thiamine supplements became ineffective,and almost all patients require insulin therapy and regular blood transfusions in adulthood.All patients are homozygous for mutations in the SLC19A2 gene.We have identified a novel missense mutation(T158R)that was excluded in 100 control alleles.Conclusion:Diabetes in this syndrome is due to an insulin insufficiency that initially responds to thiamine supplements;however,most patients become fully insulin dependent after puberty.A mutation screening strategy is feasible and likely to identify mutations in almost al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幼红细胞性 基因突变分析 长期随访 血综合征 硫胺素 敏感性 感觉神经性耳聋 家族 胰岛素缺乏 巨幼细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