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与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余靖 邸立军 +10 位作者 宋国红 车利 姜晗昉 祝毓琳 梁旭 贾军 张洁 杨化兵 王小利 周心娜 任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乳腺肿瘤内科2006年8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共46例,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A组)或卡培他滨(B组)方案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治疗试验,A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塞替派60-65 mg/m2静脉滴注,B组第1、8天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14天卡培他滨1 000 mg/m2,口服,每日2次。21 d为1个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结果: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2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4例,两组患者基线情况一致。可评价疗效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21例,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22例。两组疗效分别为部分缓解9.52%vs.27.27%(2/21例,6/22例),稳定52.38%vs.31.82%(11/21例,7/22例),进展38.10%vs.40.91%(8/21例,9/22例),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90%vs.59.09%(13/21例,13/22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9个月(95%CI0.77-15.03)vs.8.3个月(95%CI4.01-12.59),1年生存率分别为88.2%vs.81%,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组和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主要不良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白细胞减少45.45%vs.26.09%,中性粒细胞减少45.45%vs.21.74%,血小板减少9.09%vs.0%,手足综合征0%vs.13.04%,P值均〉0.05,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一定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解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多西他赛 塞替派 卡培他滨
下载PDF
环磷酰胺及塞替派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光宇 袁素波 +1 位作者 马华智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 了解细胞周期调控系统各正、负调节因子在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经环磷酰胺(CP)和塞替派 (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发生恶性转化的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P5 3... 目的 了解细胞周期调控系统各正、负调节因子在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经环磷酰胺(CP)和塞替派 (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发生恶性转化的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P5 3、P16、P15、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BEAS 2B细胞中表达阳性的P16、P15及RB蛋白 ,在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表达缺失 ;BEAS 2B细胞中检测呈阴性的P5 3蛋白 ,在BEAS CP和BEAS TE细胞中呈阳性 ;cyclinD1蛋白在 3株细胞中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转化细胞中P16、P15及RB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影响了细胞周期中P16 (P15 ) /cyclinD1 CDK4 /pRB调控途径的自稳平衡。两转化细胞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提示转化细胞P5 3蛋白的功能已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塞替派 肿瘤诱导 P53 细胞周期 蛋白表达 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一) 被引量:6
3
作者 袁素波 廖明阳 +1 位作者 叶常青 王治乔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7-211,共5页
目的 研究塞替派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方法 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B)为靶细胞模型 ,以塞替派诱导BEAS 2B细胞的恶性转化 ,并伴随研究了塞替派转化细胞 (EBAS TE)的增殖动力学、细胞周期和锚着独立生长能... 目的 研究塞替派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转化效应。方法 利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B)为靶细胞模型 ,以塞替派诱导BEAS 2B细胞的恶性转化 ,并伴随研究了塞替派转化细胞 (EBAS TE)的增殖动力学、细胞周期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转化表型特征。结果 经传代和软琼脂培养基筛选 ,BEAS TE具有较为稳定的转化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结论 塞替派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较强的恶性转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2B 恶性转化细胞增殖动力学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二) 被引量:2
4
作者 袁素波 夏英 +3 位作者 叶常青 廖明阳 王治乔 杨梅英 《卫生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 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 ,获得转化细胞 (BEAS 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 (BEAS STE)。采... 目的 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 ,获得转化细胞 (BEAS 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 (BEAS STE)。采用PCR SSCP法检测上述 3种细胞p5 3、p16和Ki ras 3种基因是否出现点突变 ,进一步测序确定其突变情况。结果 SSCP结果阳性的有BEAS TE细胞p5 3第 7外显子 ,BEAS STE细胞p5 3第8外显子以及这二种细胞的p16基因第 1外显子 ;Ki ras基因第 1外显子的结果仅为可疑阳性。测序证明 ,p5 3、Ki ras基因存在多位点的碱基突变 ,而p16基因仅为单位点的碱基突变。结论 塞替派可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5 3、Ki ras多位点的碱基突变和p16的单位点突变。分析前者为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永生化人支管上皮细胞 BEAS-2B p53 P16 KI-RAS基因 突变 PCR-SSCR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喆 袁素波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 为进一步阐明化学致癌剂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原代细胞培养,细胞免疫化学分析获得并鉴定恶性转化成瘤细胞,以BEAS 2B细胞和BEAS STE细胞为参照,研究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表型特征。结... 目的 为进一步阐明化学致癌剂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原代细胞培养,细胞免疫化学分析获得并鉴定恶性转化成瘤细胞,以BEAS 2B细胞和BEAS STE细胞为参照,研究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表型特征。结果和结论 经原代细胞培养获得可传代的具人类上皮来源的恶性转化成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转化 上皮细胞 肿瘤细胞 培养的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喆 袁素波 +1 位作者 郭巧珍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 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研究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恶性转化后的裸小鼠接种成瘤细胞 (BEAS TT)的染色体畸变。结果 瘤细胞在传代早期基本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 ,随...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方法 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研究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恶性转化后的裸小鼠接种成瘤细胞 (BEAS TT)的染色体畸变。结果 瘤细胞在传代早期基本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 ,随着细胞代龄的增加 ,各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趋势不同 ,其中BEAS TTa逐渐形成以多倍体细胞为主的细胞群 ,而BEAS TTb ,BEAS TTc则以近二倍体细胞为主份额细胞。核型分析表明 3个瘤细胞系的核型与BEAS TE不同 ,在其基础上有新的染色体 (14号染色体 )丢失和标记染色体 (M4 )的增加。结论 细胞染色体数目不稳定 ,14号染色体的丢失和M4染色体的增加 ,可能与B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恶性转化 染色体畸变 支气管上皮细胞 肿瘤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塞替派、环磷酰胺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致瘤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喆 袁素波 +3 位作者 廖明阳 陈光宇 袁本利 余寿忠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 观察塞替派 (TE)及环磷酰胺 (CP)能否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成瘤。方法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为对照 ,以TE诱发转化细胞 (BEAS TE)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BEAS STE)及CP诱发转化细胞 (BEAS CP)的琼脂糖... 目的 观察塞替派 (TE)及环磷酰胺 (CP)能否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成瘤。方法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为对照 ,以TE诱发转化细胞 (BEAS TE)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BEAS STE)及CP诱发转化细胞 (BEAS CP)的琼脂糖克隆扩增细胞 (BEAS SCP)为靶细胞接种于 3~ 4周龄裸鼠 ,每组接种 6只 ,♂♀各半。结果 接种后2 6周 ,对照组无一长出肿瘤 ,BEAS STE组有 5只长出肿瘤 ,BEAS SCP组有 1只长出肿瘤 ,其中BEAS STE组有 3只裸鼠的肿瘤直径在 1cm以上。经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肿瘤为低分化癌肉瘤组织。结论 TE、CP诱发恶性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转化细胞均具有裸鼠致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环磷酰胺 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 致瘤性
下载PDF
环磷酰胺或塞替派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计量学 被引量:2
8
作者 袁素波 王治乔 +2 位作者 叶常青 廖明阳 曹珍山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6-351,共6页
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 B)分别受环磷酰胺 (BEAS- CP) ,塞替派 (BEAS- TE)暴露并发生转化的细胞为模型 ,对转化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 ,期望寻找人类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计量指标 .结果表明 :BEAS- 2 B经两种药物处理... 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 B)分别受环磷酰胺 (BEAS- CP) ,塞替派 (BEAS- TE)暴露并发生转化的细胞为模型 ,对转化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 ,期望寻找人类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计量指标 .结果表明 :BEAS- 2 B经两种药物处理后可生成转化型和非转化型细胞集落 .转化细胞的形态计量参数中 ,细胞和细胞核面积 ,最大直径 ,最小直径 ,等效直径 ,形状因子的数值按 BEAS- 2 B,BEAS- CP,BEAS- TE的组序递升 .表达细胞形态为异形的指标 :细胞和细胞核异形指数 ,核浆比则沿BEAS- 2 B,BEAS- CP,BEAS- TE的顺序递减 .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塞替派 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下载PDF
环磷酰胺及塞替派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细胞的p16^(INK4a)及p15^(INK4b)基因突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光宇 袁素波 +1 位作者 马华智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 了解环磷酰胺 (CP)和塞替哌 (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的恶性转化株内BEAS CP和BEAS TE细胞p16和p15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及DNA序列... 目的 了解环磷酰胺 (CP)和塞替哌 (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B)的恶性转化株内BEAS CP和BEAS TE细胞p16和p15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结果 BEAS CP细胞p15基因的外显子 1和外显子 2都出现了异常带型。BEAS TE细胞p16基因的外显子 1及外显子 2a出现了异常带型和迁移率滞后现象 ;p15基因外显子 1的 2条单链带之间出现异常条带。DNA序列分析发现BEAS CP细胞的p15基因外显子 1的 182位有C的插入 ,2 0 6位有G的插入 ;外显子 2的第 30 8位密码子有C→T(TCC→TTC)转换 (Ser→Phe) ,第 32 7位密码子有T→A(AAT→AAA)颠换 (Asn→Lys)。BEAS TE细胞的p16基因外显子 2a的第 12 5位密码子有G→A(CGC→CAC)转换 (Arg→His)。结论 p15基因在CP诱导BEAS 2B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TEPA诱导BEAS 2B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了p16基因的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塞替派 上皮细胞 P15基因 p16基因 基因突变 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抗肿瘤药 肿瘤诱导
下载PDF
保留膀胱术联合塞替派腔内化疗治疗膀胱癌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汉标 晏继银 顿金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51-51,共1页
1992年6月~1996年9月我院对24例膀胱癌病人行保留膀胱术,术中用塞替派(Thiotepa)作膀胱粘膜下注射,术后再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疗效满意,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 1992年6月~1996年9月我院对24例膀胱癌病人行保留膀胱术,术中用塞替派(Thiotepa)作膀胱粘膜下注射,术后再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疗效满意,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62~82岁,平均72.5岁。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保留膀胱术 化疗 塞替派
下载PDF
塞替派诱发人支气管上皮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基因突变
11
作者 周喆 袁素波 廖明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62-465,共4页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p15 ,p16 ,p5 3和K ras基因编码序列突变情况。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结果 转化各阶段细胞p15和K ras基因编码序列为野生型。在转化进程中 ,各转化细胞均携...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p15 ,p16 ,p5 3和K ras基因编码序列突变情况。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结果 转化各阶段细胞p15和K ras基因编码序列为野生型。在转化进程中 ,各转化细胞均携带与细胞永生化有关的p5 3第 4 7密码子CCG→TCG(脯氨酸→丝氨酸 )转换 ,在此基础上无新的错义突变发生。p16基因在BEAS 2B细胞和BEAS STE细胞中均为野生型 ,在BEAS TTb细胞中第 4密码子发生TCG→TAG(丝氨酸→终止密码子 )碱基转换 ,结果为无义突变 ,第 19,5 2密码子分别发生GAG→AAG (谷氨酸→赖氨酸 )转换 ,GCG→ACG(丙氨酸→苏氨酸 )转换的错义突变。BEAS TTc细胞中第 19密码子发生GAG→AAG(谷氨酸→赖氨酸 )转换的错义突变 ,而没有可检测的BEAS TTa细胞的mRNA存在。结论 p16基因的突变或表达缺失与恶性转化细胞的成瘤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上皮细胞 支气管 基因 P15 基因 p16 基因 p53 基因 K-RAS 细胞转化 肿瘤 突变
下载PDF
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
12
作者 刘岩 王晓民 徐万海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施行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42例术后进行随访,41例术后症状... 目的探讨应用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施行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42例术后进行随访,41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B超检查膀胱壁光滑,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正常,活检无阳性复发,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结论经尿道塞替派黏膜下注射加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腺性膀胱炎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安全,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病变范围较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塞替派 等离子双极汽化 手术
下载PDF
塞替派注射液稳定性考察
13
作者 张辉文 杨建华 +2 位作者 王小梅 朱伟蓉 再吐尼古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763-764,共2页
塞替派(thiotepa,三乙撑硫代磷胺)是一种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物。塞替派注射液为灭菌聚乙二醇400的油状无色粘稠澄明液,其高温易发生聚合作用,使溶解度降低,若氧化变黄或者加注射用水稀释后发现混浊,则不能使用,规定在遮光、密... 塞替派(thiotepa,三乙撑硫代磷胺)是一种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物。塞替派注射液为灭菌聚乙二醇400的油状无色粘稠澄明液,其高温易发生聚合作用,使溶解度降低,若氧化变黄或者加注射用水稀释后发现混浊,则不能使用,规定在遮光、密闭、冷处(2~10)℃条件下贮存。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注射液 稳定性
下载PDF
癌灶内注射无水乙醇加塞替派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
14
作者 周天仇 陈宗炳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1996年第1期62-63,共2页
1986年起,我们先后以无水乙醇加噻替派癌灶内注射治疗不宜手术切除的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2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9例,女1例,年龄24~74岁,平均46岁。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18例;胆管细胞癌... 1986年起,我们先后以无水乙醇加噻替派癌灶内注射治疗不宜手术切除的Ⅱ、Ⅲ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2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9例,女1例,年龄24~74岁,平均46岁。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18例;胆管细胞癌2例。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替派 癌灶 原发性肝癌患者 无水乙醇 针吸细胞学检查 生存时间 胆管细胞癌 注射治疗 单纯型 甲胎蛋白
下载PDF
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后应用塞替派疗效分析
15
作者 邝松基 《吉林医学》 CAS 2005年第2期188-189,共2页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后应用塞替派眼液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4例132眼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后滴塞替派眼液,术后随访5月~11年,平均3年2月。结果:115例123眼痊愈,9例9眼复发,复发率6.8%。3例3眼出现结膜息肉,经表麻...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后应用塞替派眼液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4例132眼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后滴塞替派眼液,术后随访5月~11年,平均3年2月。结果:115例123眼痊愈,9例9眼复发,复发率6.8%。3例3眼出现结膜息肉,经表麻下剪除痊愈,未发现其他并发症。结论: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后应用塞替派眼液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是防止胬肉复发的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逆行切除 塞替派 复发
下载PDF
环磷酰胺或塞替派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晚代龄转化细胞的P16^INK4a及P15^INK4b基因突变
16
作者 陈光宇 袁素波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2001年第3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塞替派 人支气管上皮 晚代龄转化细胞 P16^INK4A P15^INK4b基因突变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17
作者 罗荣 杨松涛 +1 位作者 吴进 陈晶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617-619,共3页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6例,随机分为两组,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A组)(多西他赛35mg/m2d1,8,塞替派60mg/m2d1,21d为1疗程),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B组)(多西...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6例,随机分为两组,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A组)(多西他赛35mg/m2d1,8,塞替派60mg/m2d1,21d为1疗程),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方案(B组)(多西他赛35mg/m2d1,8,顺铂80mg/m2d1,21d为1疗程)化疗2个疗程,评价其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治疗效果分别为:两组均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25.58%vs 20.93%,稳定(SD)53.49%vs48.83%,进展(PD)20.93%vs 39.70%。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手足综合征程度较轻。两组患者不良反应0~Ⅱ°和Ⅲ°~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多西他赛 塞替派
下载PDF
塞替派及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罗舒娅 杨爱民 +1 位作者 毛夕娟 周庆龄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424-425,共2页
目的 探讨塞替派和丝裂霉素 C(MMC)防止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 将 182例翼状胬肉随机分为塞替派组 (15 8例 16 9眼 )和丝裂霉素 C组 (2 4例 2 4眼 )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塞替派 (1∶ 2 0 0 0 )的应用方法是术后第 3天滴用 ,MMC(0... 目的 探讨塞替派和丝裂霉素 C(MMC)防止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 将 182例翼状胬肉随机分为塞替派组 (15 8例 16 9眼 )和丝裂霉素 C组 (2 4例 2 4眼 )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塞替派 (1∶ 2 0 0 0 )的应用方法是术后第 3天滴用 ,MMC(0 .2 g· L- 1 )应用的方法分别为术中应用及术后第 3天滴用。结果 塞替派组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速度明显比丝裂霉素 C组快 (P <0 .0 0 1) ,塞替派组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2 .96 % )低于 MMC组(8.33%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滴用塞替派是一种预防胬肉复发安全、简便和有效的辅助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塞替派 丝裂霉素C 预防 复发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与塞替派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景 徐云峰 朱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33期71-73,共3页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与塞替派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人民医院及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行乳房切除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 目的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与塞替派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于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人民医院及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行乳房切除术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多西他赛注射液塞联合替派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以多西他赛注射液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癌相关糖蛋白抗原(CA15-3)〕水平,生存质量评分,生存率、复发率,并观察2组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2组总有效(RR)率、疾病控制(D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CEA、CA125及CA15-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EA、CA125及CA15-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社会、心理及精神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毒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他赛分别联合卡培他滨与塞替派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应用效果相当,但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可有效提高生存率,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复发率,减少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西他赛 卡培他滨 塞替派 化疗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乳腺癌临床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中强 王运伟 +2 位作者 夏熙学 杨国鹏 张玉邦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14期91-94,共4页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乳腺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对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6例,按奇偶数法分...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乳腺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对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6例,按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及静脉滴注多西他赛注射液,观察组患者加用塞替派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为88.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IF-1,VEGF,E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瘤、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23.26%比13.95%,χ^2=1.229,P=0.268>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塞替派治疗乳腺癌,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缓解率和远期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降低血清恶性肿瘤相关生物学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学治疗 多西他赛 塞替派 临床疗效 生物学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