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经译释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1
作者 樊国萍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7期66-71,共6页
墨经定性不到位、经文复位混乱、文字训诂难以触及经意、体系解释优势未得发挥、历史解释运用难度大、文本译释与思想研究界限混淆,墨经译释面临困境种种,导致学界"百家争鸣"而读者莫衷一是。对此逐一分析,并提出经与经说协... 墨经定性不到位、经文复位混乱、文字训诂难以触及经意、体系解释优势未得发挥、历史解释运用难度大、文本译释与思想研究界限混淆,墨经译释面临困境种种,导致学界"百家争鸣"而读者莫衷一是。对此逐一分析,并提出经与经说协调、墨经与墨论一致、墨经与墨家思想统一的释义原则,参照墨论,对墨经进行体系解释,寻求结束墨经译释众说纷纭局面的方法论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墨子 墨经校释 墨经译释
下载PDF
以经证经:也谈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治学之道
2
作者 谢长风 《鹿城学刊》 2024年第2期46-50,共5页
沈有鼎所著的《墨经的逻辑学》一书是现当代墨家逻辑研究的开山之作。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该书对《墨经》词句进行了准确诂解,并通过“以经证经”的研究方法,系统阐释了《墨经》的逻辑学思想。在中国逻辑学研究史上,沈有鼎《墨经》研究具... 沈有鼎所著的《墨经的逻辑学》一书是现当代墨家逻辑研究的开山之作。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该书对《墨经》词句进行了准确诂解,并通过“以经证经”的研究方法,系统阐释了《墨经》的逻辑学思想。在中国逻辑学研究史上,沈有鼎《墨经》研究具有兴微继绝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有鼎 墨经 以经证经
下载PDF
空前却不绝后 返本定可开新——《墨经正读》序言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讚源 《职大学报》 2010年第1期6-7,共2页
先秦墨家学派著作《墨经》,自产生后由于各种原因被埋没两千余年没有人能深入研究,至今仍然无人真正读懂,实乃一件怪事。在台湾学者王言赞源先生召集下,成立墨经研究团队(成员有王言赞源、王冬珍、孙中原、姜宝昌、齐瑞端、周才珠、杨武... 先秦墨家学派著作《墨经》,自产生后由于各种原因被埋没两千余年没有人能深入研究,至今仍然无人真正读懂,实乃一件怪事。在台湾学者王言赞源先生召集下,成立墨经研究团队(成员有王言赞源、王冬珍、孙中原、姜宝昌、齐瑞端、周才珠、杨武金),联合攻关,先后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和贵阳等地召开《墨经正读》研讨会,书稿写出后,又请学界李生龙、杨俊光等墨学专家修正和审查。该书之所以称"正读",是因为它严格遵守以下原则:不轻率更改原文;训诂与义理并济;不牵强附会;言必有据等。因此,该书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不少的新解,也做出了一定的突破,希望后贤能够有更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正读 墨经研讨会 墨经研究团队
下载PDF
《墨经》“次”概念与不可分量 被引量:6
4
作者 邹大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2000年第3期222-233,共12页
文章分四种类型详细地分析了解释《墨经》中“次 ,无间而不相撄也”、“次 ,无厚而后可”条的诸家异说之得失 ;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此条是墨家不可分量可积观点的直接明证 ,并进而讨论了不可分量可积思想对中国古代数... 文章分四种类型详细地分析了解释《墨经》中“次 ,无间而不相撄也”、“次 ,无厚而后可”条的诸家异说之得失 ;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此条是墨家不可分量可积观点的直接明证 ,并进而讨论了不可分量可积思想对中国古代数学方法的影响 ,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不可分量 无厚 中国 古典数学
下载PDF
《墨经小取》“是而然”“是而不然”新解 被引量:3
5
作者 汪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6,共8页
“是而然”、“是而不然”是《墨经·小取》研究推论时提出的两种重要情况。“是而然”的形式可从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两个层面加以讨论。可以证明,“是而然”的逻辑形式是有效的,故“是而然”是有效的演绎推论。“是而不然”诸例看... “是而然”、“是而不然”是《墨经·小取》研究推论时提出的两种重要情况。“是而然”的形式可从语法形式与逻辑形式两个层面加以讨论。可以证明,“是而然”的逻辑形式是有效的,故“是而然”是有效的演绎推论。“是而不然”诸例看似与“是而然”相矛盾,其实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诸例严格来讲并不构成“是而然”模式反例,因此,“是而不然”的存在实际上不影响“是而然”式推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小取 是而然 是而不然
下载PDF
《墨经》数学今释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素亮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1-9,共9页
《墨经》是墨子著作的一部分,其中也有墨家弟子增补的内容。《墨经》包含丰富的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知识,是研究先秦科学技术史的宝贵文献,在中国和世界学术史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墨经》文字古奥简晦,现传本又多有衍脱讹误... 《墨经》是墨子著作的一部分,其中也有墨家弟子增补的内容。《墨经》包含丰富的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知识,是研究先秦科学技术史的宝贵文献,在中国和世界学术史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墨经》文字古奥简晦,现传本又多有衍脱讹误,因此如何理解各条经文,历来众说纷纭,分歧很大,争论很多。本文对《墨经》中涉及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经文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整理,并对较重要的或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的数学定义和命题作了新的诠释,最后对《墨经》数学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以期为深入探讨《墨经》数学和墨子数学思想提供一个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墨子 数学思想
下载PDF
“实”的可经验性——《墨经》“实,荣也”句新解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声柏 韩继秀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7-137,共11页
关于墨家"实"的含义,历来讨论不多。重新解读众说纷纭的《墨经》"实,荣也"句,证得墨家之"实"具有可经验的内涵。以"荣"字的词源学探究为中心新解《经上》文的含义为:"实"就在"... 关于墨家"实"的含义,历来讨论不多。重新解读众说纷纭的《墨经》"实,荣也"句,证得墨家之"实"具有可经验的内涵。以"荣"字的词源学探究为中心新解《经上》文的含义为:"实"就在"荣"之中,从"荣"中自可求得"实",且只能从"荣"中求得"实",由此强调"荣实一致"。以儒墨之别为视角新释《经说上》文为:荣就像一个人志气(神情容貌和言行举止)呈现出来的样子,他人以此了解到的自己就如同真实的自己,不像一个人用金声玉服(隆重的排场和华丽的服饰)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名不副实,与真实的自己并不相同。总之,以"荣"解"实"是理解墨者"实"义的一个特别视角;"荣"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可经验的、具有标示意义的显著特征/根本特性;以"荣"解"实",就是要凸显和强调"实"的可经验性,由此贯彻墨家一贯奉行的经验主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非儒 名实问题
下载PDF
《公孙龙子》与《墨经》:一种比较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曾祥云 《湖湘论坛》 2010年第2期69-73,共5页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子》 墨经 名学 比较
下载PDF
《墨经》光学第九条——折射的定量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志超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0,共1页
以前人们没发现<墨经>有折射研究,今若解"具"为"见"或"视",则有了.那是夹在<经下>光学八条中间的一条.在<经下>传本中,这八条次序与<经说下>对应之文差得太多,是全部<墨经>... 以前人们没发现<墨经>有折射研究,今若解"具"为"见"或"视",则有了.那是夹在<经下>光学八条中间的一条.在<经下>传本中,这八条次序与<经说下>对应之文差得太多,是全部<墨经>中最混乱的部分.第九条夹在中间,紧跟"鉴团景一"之后,其文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光学 折射 定量观察
下载PDF
《墨经》与《几何原本》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素亮 张养民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4年第1期96-100,共5页
简单介绍了墨翟和欧几里得,并从内容、特点和对数学发展影响等方面,对《墨经》和《几何原本》进行比较,最后认为,这是两部不同的学术著作,一般比较其学术水平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 墨经 几何原本 公理演绎数学
下载PDF
论《公孙龙子》与《墨经》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祥云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21,共4页
《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和《名实论》五篇,在思想内容上与《墨经》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对"名"的认识、"正名"的标准、名与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和《墨经》不仅基本主张相同,... 《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和《名实论》五篇,在思想内容上与《墨经》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对"名"的认识、"正名"的标准、名与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和《墨经》不仅基本主张相同,而且在语言表述上也极为相似。而《指物论》则明显是针对《墨经》的指物观而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子》《墨经 名学 关系
下载PDF
对一条涉及无穷大的《墨经》条文的考释──兼及与阿基米德公理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大海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1995年第4期70-76,共7页
《墨经》中的“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一条,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在对这些解释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考辨后,认为以钱宝琮的解释——(对一段距离)一尺一尺地往前量,如果量到某处,前面容不下一尺之长,则它有穷... 《墨经》中的“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一条,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本文在对这些解释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考辨后,认为以钱宝琮的解释——(对一段距离)一尺一尺地往前量,如果量到某处,前面容不下一尺之长,则它有穷;如果无论量到什么地方,前面都还能容下一尺之长,则它是无穷的,最为精当。同时,本文还把《墨经》的这个命题与阿基米德公理作了一个初步的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阿基米德公理 考释 无穷大
下载PDF
《墨经》不应为墨子所自著——从詹剑峰先生关于《墨经》四篇著作时代的论述说起 被引量:2
13
作者 邹大海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86,共6页
80年代以来 ,由于考古发现给对古书年代的估定带来了新的认识 ,反对《墨经》成于战国后期 ,主张《墨经》为墨子所自著的学者渐渐多起来。本文通过细致的分析 ,认定墨子自著说的各项论据皆非充分条件 ,而其中作为墨子自著《墨经》最强证... 80年代以来 ,由于考古发现给对古书年代的估定带来了新的认识 ,反对《墨经》成于战国后期 ,主张《墨经》为墨子所自著的学者渐渐多起来。本文通过细致的分析 ,认定墨子自著说的各项论据皆非充分条件 ,而其中作为墨子自著《墨经》最强证据的“墨子献书楚惠王”一事 ,则因其内容与《墨经》不合而其实并无力量。据《庄子·天下》篇等材料 ,可以推定《墨经》成于墨子晚年至公元前 4世纪中叶墨家分裂以前这段时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墨经 著作年代
下载PDF
《墨经》辩学思想新解 被引量:2
14
作者 曾祥云 《学习论坛》 2010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经》的辩学思想,是不符合《墨经》作者本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后期墨家 辩学 论辩学
下载PDF
伍非百对《墨经》知识论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芸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142,共2页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扣: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扣: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曰:闻、说、亲。所知谓何?曰:名、实、合、为。也就是说,《墨经》中对于“知”这一部分的阐释,即回答了知识论中这3个主要问题,形成了《墨经》中的知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知识论 “知” 所知 阐释 范畴
下载PDF
论《墨经》的故、理、类对推论的作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忠义 孔祥敏 《职大学报》 2008年第1期8-10,17,共4页
《墨经》提出了故、理、类三个基本逻辑概念,这是推理或论证的三个基本成分,有了三者就必然推出新的命题。"故"的含义是原因和根据,又是《墨经》逻辑学中"立辞"的前提和依据。"理"是规律、道理、法则。&q... 《墨经》提出了故、理、类三个基本逻辑概念,这是推理或论证的三个基本成分,有了三者就必然推出新的命题。"故"的含义是原因和根据,又是《墨经》逻辑学中"立辞"的前提和依据。"理"是规律、道理、法则。"理"、"道"、"法"和"效"在墨家著作中可以互相解释。"三表"和"止"是"效"式推论的明晰规范的论式之一。本文重点分析了"类同"和"类异"与侔式推论的内在规律。并认为"是而不然"应属于非形式逻辑范畴,是世界观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推论
下载PDF
《墨经》中的自然哲学理论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雪茹 黄英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墨经》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光学、逻辑学、知识论、几何学等学科的知识。《墨经》中的几何学和光学部分已达到相当深刻和先进的地步。其几何学知识体现在:点的定义、整体与部分、有穷与无穷,方与圆。这说明... 《墨经》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光学、逻辑学、知识论、几何学等学科的知识。《墨经》中的几何学和光学部分已达到相当深刻和先进的地步。其几何学知识体现在:点的定义、整体与部分、有穷与无穷,方与圆。这说明后期墨家不仅给点、方、圆等几何概念下了精确的定义,而且还讨论形体之间的相切、相交、相比、相离等关系。《墨经》集中讲光学的条目共有八条,主要解释说明针孔成像、投影、镜像以及反射等方面的光学现象。这些关于光学的记载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的相关理论早一百多年。《墨经》中关于力学的条目有十几条,内容涉及时空观念、力的定义、杠杆原理、滑轮和斜面的作用等方面。其中,对时空和运动的关系,后期墨家的认识比较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几何学 光学 力学
下载PDF
《墨经》分科研究方法省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8-153,共6页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而出现根据主观看法(尤其是近现代学科知识)改变条目次第、轻易校改原文等诸多问题。《墨经》研究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结合《墨子》和相近时代的相关文献进行本土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墨子》 分科研究 科学
下载PDF
《墨经》“知源”之“三款六式”框架新解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爽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110,共7页
现有知识论基本上将知识来源划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种。《墨经》把知识来源("知源")分为亲知、闻知和说知"三款",但许多学者认为亲知即是直接知识,而闻知和说知都属于间接知识,即仍把《墨经》之三款"知源... 现有知识论基本上将知识来源划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种。《墨经》把知识来源("知源")分为亲知、闻知和说知"三款",但许多学者认为亲知即是直接知识,而闻知和说知都属于间接知识,即仍把《墨经》之三款"知源"归并为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两种。实际上,《墨经》所论之"知源",可以划分为直接知识、间接知识及直接与间接知识交互这样三种途径。而《墨经》的三款"知源",每款又可细分为"活""死"两式,构成一个"三款六式"框架。此或为中华知识论史与中华逻辑学史上探究知源问题之"典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款六式 墨经 知源 亲知 闻知 说知
下载PDF
论《墨经》的自然学科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中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8-79,共22页
对《墨经》自然学科知识的研究,是中国和世界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和学术增长点。总论说明《墨经》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罕见的微型百科全书、天下第一奇书,包含世界顶级的学术意涵。中国学界最新的科技发明量子卫星,用墨子... 对《墨经》自然学科知识的研究,是中国和世界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和学术增长点。总论说明《墨经》是公元前3世纪世界罕见的微型百科全书、天下第一奇书,包含世界顶级的学术意涵。中国学界最新的科技发明量子卫星,用墨子命名,这表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墨经》知识分科研究的合法性,根源于科学研究中运用分析方法的必要性。著名学者李约瑟、钱临照等,对《墨经》学科知识确切中肯的评价,包含厚重不易的学术底蕴,值得继续研究、说明和发挥。墨者学团成员手工业劳动者的身份,是《墨经》自然学科知识产生的社会基础。《经上》说:"巧传则求其故。"探求世代相传各类手工业技巧的原因和规律,是《墨经》自然学科知识产生的机制。这是"知其所以然":知晓《墨经》自然学科知识形成的原理。分论阐发《墨经》自然学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创新诠释《墨经》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数学与物理学五门自然学科的命题论证,知识精华,是学界相关研究的概括和提升。这是"知其然":知晓《墨经》自然学科的成就和水平。表达方式:观点和材料结合,有理有据,夹叙夹议,有图有表,形象具体,可读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百科 墨经 自然学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