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5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士人文化影响下的宋代屏风审美意象浅析
1
作者 张华 南高伟 刘芬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2,共6页
士人文化是推动宋代屏风家具发展重要的引领之源,其派生出的美学观念被视为华夏家具美学之典范。屏具作为古代家具中较为别致的家具门类,其具备功能和装饰属性,同时承载着士人精神理念与情感寄托。当前对屏风家具艺术的研究多在历史文... 士人文化是推动宋代屏风家具发展重要的引领之源,其派生出的美学观念被视为华夏家具美学之典范。屏具作为古代家具中较为别致的家具门类,其具备功能和装饰属性,同时承载着士人精神理念与情感寄托。当前对屏风家具艺术的研究多在历史文化以及图像分析方面。基于前人对中国古代家具艺术的梳理和研究之下,从宏观背景影响延续至微观设计之转变,探讨宋代士人美学观对于宋代屏风家具造物观念的影响。通过将屏风家具的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形制复原、类型划分、不同阶层的屏风家具形制进行对比,结合唐、宋、明三代屏风家具的艺术特点,综合概述宋代士人审美融于屏风家具中的造型、材质、装饰及意境美学的表征,从而形成了宋代屏风家具独特的雅致秀美之形、自然质朴之材、素洁巧构之饰以及气韵超然之境的艺术特点,进而为当代宋韵屏风家具的设计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具 士人文化 审美意象 屏风设计 造物理念
下载PDF
汉至唐宋琴的士人化与琴学的审美倾向
2
作者 宋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3,共8页
琴在先秦就进入宫廷,成为宫廷主要乐器之一。汉代以后,有流行于民间、盛行于士人的倾向。这是因为琴不同于八音中的其他乐器,从一产生,就因为其便于携带和琴曲适于独奏的特点,很适合私人备用和演奏。所以琴极容易成为士人常备的乐器,蓄... 琴在先秦就进入宫廷,成为宫廷主要乐器之一。汉代以后,有流行于民间、盛行于士人的倾向。这是因为琴不同于八音中的其他乐器,从一产生,就因为其便于携带和琴曲适于独奏的特点,很适合私人备用和演奏。所以琴极容易成为士人常备的乐器,蓄琴至晚到汉代就已经成为士人的雅趣,自汉至宋名士善琴者甚多。更为重要的是魏晋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琴因此而成为士人隐居以求志、独居而养心、标榜士人风流的工具。蓄琴私人化和琴事的士人化,必不可免地使琴学染上士人的观念和情趣,形成了崇尚琴的中和之美、欣赏琴曲清远风格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学 士人 中和 清远
下载PDF
士人治生与《儒林外史》创作的思想表达
3
作者 王春阳 王璇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示深刻社会现实、文学表达叩问科举制度等手法,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不但未能有效解决士人本业治生,反而削弱了士人的治生能力,形成了士人治生这一社会问题,而士人治生社会问题又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吴敬梓对士人治生问题的关注,不但有其自身生活经历的原因,也与颜李学派思想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士人治生 颜李学派
下载PDF
探求司马士风人格 创新传承文化精神——评王长顺教授《先秦士人与司马迁》
4
作者 亓娟莉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0期116-118,共3页
王长顺教授《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将司马迁放在先秦士人文化变迁的视域中予以观照,探讨先秦士人对司马迁的影响以及司马迁对先秦士人文化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该书结构宏阔,论证精严,为研究《史记》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历史的纵深... 王长顺教授《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将司马迁放在先秦士人文化变迁的视域中予以观照,探讨先秦士人对司马迁的影响以及司马迁对先秦士人文化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该书结构宏阔,论证精严,为研究《史记》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历史的纵深视域揭示了《史记》的生成及历史价值,在司马迁思想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获,对推动“史记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士人 士风 司马迁 史记
下载PDF
赖和文学实践与日据时期台湾地区士人精神的嬗变
5
作者 陈美霞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4期61-71,共11页
赖和既是台湾地区新文学形式的重要创建者,同时又终生不离传统汉诗创作。异族殖民统治与世界民族自决思潮,激发出赖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他既借鉴传统士人的出处进退方式以安顿身心,也以天下情怀投入台湾地区社会运动,推动台... 赖和既是台湾地区新文学形式的重要创建者,同时又终生不离传统汉诗创作。异族殖民统治与世界民族自决思潮,激发出赖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他既借鉴传统士人的出处进退方式以安顿身心,也以天下情怀投入台湾地区社会运动,推动台湾地区社会文化秩序重建。其新文学实践以断裂方式继承中国士人精神传统,既透露出日据时期台湾地区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递嬉流变,同时也反映这种变化与中国士人传统有深刻的联系。日据时期,赖和虽以台湾地区为其文学实践的主要场域,但其文学实践的主体精神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台湾意识”,而是融合了遗民气节、现代启蒙思想与抵抗殖民意识的新型士人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和 日据台湾地区 士人精神 社会运动 文化启蒙
下载PDF
宋代宰辅与士人的交流互动:以衙署谒见为例
6
作者 王化雨 《宋史研究论丛》 2024年第2期3-23,共21页
两宋时期,宰辅可以在两府衙署接受士人的谒见,听取建议,获得信息。有资格前往衙署谒见宰辅的士人范围广,所言之事无所不包,非常有利于宰辅周详地了解各方面情况,更为合理地制定决策。在交流互动中,宰辅与士人都会根据自身需要,有意识地... 两宋时期,宰辅可以在两府衙署接受士人的谒见,听取建议,获得信息。有资格前往衙署谒见宰辅的士人范围广,所言之事无所不包,非常有利于宰辅周详地了解各方面情况,更为合理地制定决策。在交流互动中,宰辅与士人都会根据自身需要,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策略,他们的举措,对相关制度的演进亦有影响。宰辅、士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往往与士人、君主之间的奏对存在微妙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着最终的决策结果。透过宰辅与士人在衙署中的交流,我们能对宋代中枢政务运行形成更细致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宰辅 士人 交流互动
下载PDF
探寻:中国士人的心路历程
7
作者 陈仲庚 《零陵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50-55,共6页
一、释义:能“任事”者为士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士农工商”四民。作为一个职业阶层,“士民”应该是最晚出现的,但它却后来居上,竟位于“四民”之首,这种“历史的颠倒”,其最初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士”为贵族,而“农工商”... 一、释义:能“任事”者为士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士农工商”四民。作为一个职业阶层,“士民”应该是最晚出现的,但它却后来居上,竟位于“四民”之首,这种“历史的颠倒”,其最初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士”为贵族,而“农工商”则为平民或奴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士人 六朝士人 唐代士人 任事 陈独秀 汉代士人 个性意识 程朱理学 卿大夫 元代士人
下载PDF
两晋时期汝颍士人经济生活风尚探析
8
作者 杨强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两晋时期,尤其是西晋,社会上层弥漫着一股奢靡贪竞之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西晋统治阶层大多追逐财富,生活奢侈,然而汝颍士人却大多表现出“俭约自居”的经济生活风尚。两晋之际,汝颍士人南渡江东并进入司马睿政权,由于他们失去了宗... 两晋时期,尤其是西晋,社会上层弥漫着一股奢靡贪竞之风。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西晋统治阶层大多追逐财富,生活奢侈,然而汝颍士人却大多表现出“俭约自居”的经济生活风尚。两晋之际,汝颍士人南渡江东并进入司马睿政权,由于他们失去了宗族乡里根基,故不能不作“求田问舍”之计,但是汝颍士人不仅能在经济生活中“俭约自居”,而且尽量避免与吴人产生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内在的儒家义利观对其门风的熏陶;另一方面应是外在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其生活风尚的影响。汝颍士人的“俭约自居”,不仅保全了自身和家族的权位,而且缓和了南北士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内部趋于团结,从而对司马睿江东政权的稳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时期 汝颍士人 经济生活
下载PDF
宋代士人阶层向下流动原因考论
9
作者 李夏豪 徐红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7-92,共6页
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异常活跃,尤值得注意的是士人阶层向下流动。究其原因,核心在于多方的机会结构驱使下导致向上流动的难度提升这一客观事实。此外,宋代科举制度的两面性虽然存在,但不影响统治阶层将其作为调节资源、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 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异常活跃,尤值得注意的是士人阶层向下流动。究其原因,核心在于多方的机会结构驱使下导致向上流动的难度提升这一客观事实。此外,宋代科举制度的两面性虽然存在,但不影响统治阶层将其作为调节资源、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当仕宦家族的地位仍需依靠科举考试来维持时,宋代社会的性质已然有所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人阶层 社会流动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以“穿越先秦,我为士人”的项目化学习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丽春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第3期53-55,共3页
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要求,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下,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新的学习模式。以“穿越先秦,我为士人”的项目式学习为例,探究高中历史项目化学... 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为新课标)要求,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下,有必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新的学习模式。以“穿越先秦,我为士人”的项目式学习为例,探究高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应关注四个主要问题:项目化设计与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结合、项目实施中核心知识的落实、驱动性问题的提出、项目实施的推进和高阶认知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 “穿越先秦 我为士人
下载PDF
士人·文人·学人——兼论“乾嘉之变”和江南文化
11
作者 徐建融 《书画艺术》 2024年第3期44-48,共5页
这篇是中国文化“隆万之变”的续篇。重点论述近代意义上的“学术”发端于清代乾嘉时期,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类似于今天“研究员”的“学人”而区别于前此的士人、文人。文章分析了士人、文人、学人的不同事业身份和创造成果,以用作... 这篇是中国文化“隆万之变”的续篇。重点论述近代意义上的“学术”发端于清代乾嘉时期,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类似于今天“研究员”的“学人”而区别于前此的士人、文人。文章分析了士人、文人、学人的不同事业身份和创造成果,以用作今天文化建设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文人 学人 功业 文章 学术 乾嘉学派 书道中兴 画学中兴
下载PDF
晦迹遁世与匡时济世的矛盾——王蒙与元代士人文化传统
12
作者 骆勇忠 《美术大观》 2008年第11期9-,共1页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初十,一代巨匠--王蒙葬身于封建专制的车轮下,从而结束了缠绕他一生的痛苦矛盾:隐与仕的矛盾、晦迹遁世与匡时济世的矛盾.然画为心迹,格因品殊.研究王蒙的画迹首先要剖析其心迹和人品及所处的特定时代对其创...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初十,一代巨匠--王蒙葬身于封建专制的车轮下,从而结束了缠绕他一生的痛苦矛盾:隐与仕的矛盾、晦迹遁世与匡时济世的矛盾.然画为心迹,格因品殊.研究王蒙的画迹首先要剖析其心迹和人品及所处的特定时代对其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匡时济世 晦迹 山水画 元代士人 士人阶层 士人文化
下载PDF
以古文作为礼物:计东的赠言古文与清前期士人社会关系的维系
13
作者 郭英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4,共13页
以文字作为礼物,建立、维系与强化士人的社会关系,这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清顺治、康熙年间,吴江士人计东漫游四方,广交朋友,以赠言古文为礼物,显露鲜明的交友动机,展现得体的修辞技巧,表达深挚的主体情感,由此形成纵横跌宕... 以文字作为礼物,建立、维系与强化士人的社会关系,这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清顺治、康熙年间,吴江士人计东漫游四方,广交朋友,以赠言古文为礼物,显露鲜明的交友动机,展现得体的修辞技巧,表达深挚的主体情感,由此形成纵横跌宕的古文风貌。计东始终具有“立言”以不朽的自觉意识,着力赋予赠言古文以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价值,使之由礼物成为文物,并以古文的倡导推扬作为维系士人社会的精神纽带,进而参与清前期政治秩序与意识形态秩序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赠言古文 礼物 文物 士人 社会关系
下载PDF
晚清士人的报刊传阅与布闻求新
14
作者 蒋建国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177,共10页
在清末阅报社作为公共阅读组织出现之前,“一报(刊)多读”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份报刊经由各种途径的传播,通过“重复利用”可以拥有多个读者。一些早期报人通过在报馆的新闻采编和译录工作而成为报刊读者,书院、官衙、学堂、教堂、学会... 在清末阅报社作为公共阅读组织出现之前,“一报(刊)多读”的现象值得关注。一份报刊经由各种途径的传播,通过“重复利用”可以拥有多个读者。一些早期报人通过在报馆的新闻采编和译录工作而成为报刊读者,书院、官衙、学堂、教堂、学会、书局、茶楼等场所陈列的报刊,则为士人的阅读提供了机缘。而士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报刊资源的共享,能够产生阅读上的“涟漪效应”。对于那些传阅报刊的读者而言,报刊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通过借阅、赠阅、寄阅和抄阅等方式,拉近了与报刊资讯的时空“距离”,进而可以了解时政新闻和西学新知。传阅报刊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事件”,并对他们的“去塞求通”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士人交往 报刊传阅 时政 新知
下载PDF
弃物:宋代的文学改造与士人精神
15
作者 邓淞露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9,共10页
弃物被宋代文学充分表现并加以改造,成为洞察宋代文学新变以及士人精神的窗口。弃物与弃人具有深刻的文化关联,弃物在宋代文学中突破感伤传统,成为士人寻求精神自振的物质投射。理学影响下的宋代士人形成了新的观物方式和思辨理路,使弃... 弃物被宋代文学充分表现并加以改造,成为洞察宋代文学新变以及士人精神的窗口。弃物与弃人具有深刻的文化关联,弃物在宋代文学中突破感伤传统,成为士人寻求精神自振的物质投射。理学影响下的宋代士人形成了新的观物方式和思辨理路,使弃物从被抽空意义的日常俗物成为富含理性精神的文化象征。宋代审美观念的发展推动了对丑怪卑俗之物的欣赏,使弃物抽离于原有领域并实现属性转化,以新的身份和意义载体重新参与到宋代文化的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物 垃圾 士人精神
下载PDF
从捐纳到荐举:三藩之乱中的制科事件与士人心态——兼论己未词科的诏试缘由
16
作者 袁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51,共10页
顺康之际,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军事勋贵集团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世乱重武的风气使得边缘心态在士林社会蔓延。为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消耗,清廷在康熙丁巳年为捐纳者增设乡试一场,这种唯“财”是举的选拔方式引发了士林社... 顺康之际,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军事勋贵集团处于强势地位,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世乱重武的风气使得边缘心态在士林社会蔓延。为弥补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消耗,清廷在康熙丁巳年为捐纳者增设乡试一场,这种唯“财”是举的选拔方式引发了士林社会的极大不满。郭棻《请选拔贡监生疏》在肯定捐纳供给军需的同时,主张关注绌于无赀者,明确提出选拔博学鸿才,以收士心的建议。继丁巳乡试之后出现的己未词科使一批才大身微的士人脱颖而出,通过颂扬武功、典试地方、参与外事等活动,可以彰显博学鸿儒这一群体在清廷由上到下、由内而外推行文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丁巳乡试到己未词科,可以看出清廷在统治策略上的不断成熟,生动感知清初士人心态在科举语境下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三藩之乱 丁巳乡试 己未词科 士人心态
下载PDF
被身份重构的晚明士人:主体觉醒与美学转向
17
作者 丁以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67,I0003,共7页
在晚明,身处动荡与危机中的士人群体已然开始摆脱时代政治伦理结构及其空间的束缚,致力于营构主体化美学生活。在政治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下,晚明士人在文化、艺术、工艺等领域促进了新观念、新学术、新思潮的不断发展,最终催生了... 在晚明,身处动荡与危机中的士人群体已然开始摆脱时代政治伦理结构及其空间的束缚,致力于营构主体化美学生活。在政治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下,晚明士人在文化、艺术、工艺等领域促进了新观念、新学术、新思潮的不断发展,最终催生了晚明士人主体美学意识的深度觉醒,形成了全新多元的、生活化的主体美学新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士人 主体觉醒 学术思潮 审美观念
下载PDF
《解嘲》中的“阳”与“阴”——扬雄对西汉末年士人困境的思考与突围
18
作者 沈相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扬雄《解嘲》前半部分重在比较“上世”与“当今”,指出世异事变之下士人遭遇之变迁;后半部分则聚焦于自身,解释其作《玄》的原因,为其拟经提供合法性。扬雄表面上是在歌颂汉王朝的文治武功,实际却对时政提出了严厉批评。扬雄在古今对比... 扬雄《解嘲》前半部分重在比较“上世”与“当今”,指出世异事变之下士人遭遇之变迁;后半部分则聚焦于自身,解释其作《玄》的原因,为其拟经提供合法性。扬雄表面上是在歌颂汉王朝的文治武功,实际却对时政提出了严厉批评。扬雄在古今对比中,传递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所以《太玄》被定位为“俟后世”之书。就消极层面而言,守《玄》是扬雄对现实的被动逃避;从积极角度来说,则是其对天人合一创作环境的主动追求。因此,《解嘲》一方面固然反映了扬雄遭遇现实困境时的失望和怯懦,但同时也体现出其触底反弹式的精神突围与超越。较之东方朔《答客难》,《解嘲》不仅揭示了士不遇的深刻原因,也为士人安顿身心提供了解决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解嘲》 《太玄》 《答客难》 士人文化
下载PDF
清末民初士人王舟瑶的著述人生
19
作者 张燕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6-52,共7页
王舟瑶追寻传统士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能敏锐觉察晚清学术发展潮流,确立“从经中求道”的学术旨趣。他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认同并践行近代教育理念,成功实现从传统士人到近代学人的转变。学术旨趣、教育实践、存续文脉是促使其转变... 王舟瑶追寻传统士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能敏锐觉察晚清学术发展潮流,确立“从经中求道”的学术旨趣。他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认同并践行近代教育理念,成功实现从传统士人到近代学人的转变。学术旨趣、教育实践、存续文脉是促使其转变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士人 王舟瑶 经学
下载PDF
元代士人与地理术士交游考略
20
作者 郑立勇 《西夏研究》 2024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元朝政府虽多次下令禁止民间阴阳相地邪说,但地理风水之术依然流行不辍。出于卜葬、择居等社会需求,元代士人和地理术士之间交游不断,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地理术士亦主动攀附士人,通过求取诗序提高自己的名气,以期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元朝政府虽多次下令禁止民间阴阳相地邪说,但地理风水之术依然流行不辍。出于卜葬、择居等社会需求,元代士人和地理术士之间交游不断,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地理术士亦主动攀附士人,通过求取诗序提高自己的名气,以期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获得更为丰厚的物质收益和精神回报。科举制的停废促使士子完成了由儒士至业术的身份转换,这一群体的壮大强化了士人与地理术士之间的文化互动。元代士人与地理术士的交游既是一种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文化共鸣,又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动态交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士人 地理术士 交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