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尚任写人散文中的人格理想探析——兼论散文中女性人格与李香君人格的士大夫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菁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第1期42-45,共4页
孔尚任的写人散文中主要有女性、文人、士大夫三类人,孔尚任对女性的人格理想为婉娈讷言,贤惠有德;文人为名士风度,老而矍铄;士大夫为孝悌兼备,清明美政。在这三类人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家孝、悌、忠的思想。其中,孔尚任在写女性贤德时,... 孔尚任的写人散文中主要有女性、文人、士大夫三类人,孔尚任对女性的人格理想为婉娈讷言,贤惠有德;文人为名士风度,老而矍铄;士大夫为孝悌兼备,清明美政。在这三类人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儒家孝、悌、忠的思想。其中,孔尚任在写女性贤德时,表现出对女性"俨然士大夫"品质的赞美,同时孔尚任撰写的《平阳府志》中《列女》一文与《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形象,亦赞美与塑造了她们士大夫般的人格。究其原因,是孔尚任在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经历中对处于权力阶层的士大夫的失望,从而通过对无权的女性的赞美达到讽世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尚任 散文 人格理想 女性人格 士大夫化
下载PDF
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
2
作者 杨吉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4,共11页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 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侧影,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形象从儒佛冲突的调和、佛道精神的沟通和佛教自身的变革3个层面呈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内在可能性逻辑,其入世修行、逍遥应世、道德自救等行为方式对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心态、人格理想模式追求、人生境界追求和艺术创作等产生积极影响。以“在家修行”和“在欲行禅”方式而获得精神解脱的维摩居士,通过自身道德行为规范,将佛教的他力救赎与自力救赎有机地融入社会规范中,从根本上消除出家修行与世俗生活的对立,实现了自我人生境界“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的相互衔接,既较好地调适了儒佛之间的道德伦理冲突,又在与道家追求逍遥自由的最高精神沟通中,破除世俗社会对佛教“出世”概念的狭义化理解,突出彰显中国化佛教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意义、又充分关注现实人生解脱之道的特点。由此,士大夫化的维摩居士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开启了一条心出世而身入世的新人生模式,并为他们将相对抽象的佛禅义理上升为对自我人生实践的内在超越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居士 士大夫化 佛教中国 居士佛教 佛儒冲突 佛道精神 道德自救
原文传递
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
3
作者 孙明君 《中国文学年鉴》 2020年第1期978-981,共4页
在《庄子祠堂记》中,苏轼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庄子阴助孔子。”此说一出,有人击节赞赏,也有人大不以为然。在封建时代,儒士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最为密切。意在人朝为官的读书人是儒士,进入朝廷任职的儒士则... 在《庄子祠堂记》中,苏轼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庄子阴助孔子。”此说一出,有人击节赞赏,也有人大不以为然。在封建时代,儒士与士大夫阶层的关系最为密切。意在人朝为官的读书人是儒士,进入朝廷任职的儒士则成为士大夫。所以在讨论庄子与儒家关系时,不应忽视庄子思想与士大夫阶层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阶层 庄子思想 不应忽视 苏轼 儒士 儒学史 士大夫化 《庄子祠堂记》
原文传递
论黄庭坚词题材的世俗化倾向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文良 木斋 《殷都学刊》 2008年第4期75-78,共4页
北宋的主要词人中,张先、苏轼用词书写士大夫自我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宋词士大夫化的走向;而黄庭坚词,除了反应士大夫生活外,还把目光凝聚于普通平民的生活。从题材上看,浓厚的平民化、世俗化,是黄庭坚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黄词题材上的世... 北宋的主要词人中,张先、苏轼用词书写士大夫自我的日常生活,代表着宋词士大夫化的走向;而黄庭坚词,除了反应士大夫生活外,还把目光凝聚于普通平民的生活。从题材上看,浓厚的平民化、世俗化,是黄庭坚词的一个重要特征。黄词题材上的世俗化倾向,是北宋中期、后期词人努力开拓词境的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世俗 士大夫化 词境
下载PDF
“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田耕宇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8-105,共8页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以诗为词” 雅词 词体文学 士大夫化 雅俗共赏 艺术价值
下载PDF
中国宗教史与中国美学史
6
作者 吴功正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19,共9页
中国宗教史与中国美学史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宗教史上人文化、士大夫化的走向和现象,以中国智识阶层社会人际交往即交游为独特方式,其表现双向、交叉、多形式。宗教界和士夫界相互之间思想、意识交流、沟通,呈现互动型机制,是影响中国... 中国宗教史与中国美学史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宗教史上人文化、士大夫化的走向和现象,以中国智识阶层社会人际交往即交游为独特方式,其表现双向、交叉、多形式。宗教界和士夫界相互之间思想、意识交流、沟通,呈现互动型机制,是影响中国文化、美学精神的重要因素。中国宗教史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包括审美论说和审美形态两个领域,原始创新和丰富发展两个层面,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两个分支,无一例外地存活于各种门类的审美样式之中,其表现形态丰富多样、精彩纷呈。因此,对于普遍性审美经验具有深广的启示,具体表现于思潮和美学、意象和想象、新意和法度、精微和广大、思维和心理、义理和审美等方面。中唐以后士大夫文人的心理结构、人生和审美情调、艺术思维有较大变化,日趋内敛、恬适、雅化、淡定、精致,这是宗教史染化的结果。宗教义理"通约"、化解为审美要素,哲思化、精神化、诗性化,最终宗教化—审美化。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宗教史作为三根主要支柱,犹如鼎之三足,稳定、平衡地架构了中国美学史,它们发挥各自功能和作用,于是,从思想史投照、史学史输入、宗教史浸润,便整合为系统性、立体式、网络化的中国美学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中国宗教史 士大夫化 审美论说 形态 普遍型经验
下载PDF
两宋酬和词述略 被引量:4
7
作者 郭英德 《中国文学研究》 1992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酬和赠答之类的篇章为数最伙。如果就一位作家的全部诗词作品,或者就一个时代的全部诗词作品,细加寻绎、考索和统计,可见此言非虚。 对这样一种文学现象,我们从来的文学研究者们要么对它熟视无睹,要么对它略焉不...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中酬和赠答之类的篇章为数最伙。如果就一位作家的全部诗词作品,或者就一个时代的全部诗词作品,细加寻绎、考索和统计,可见此言非虚。 对这样一种文学现象,我们从来的文学研究者们要么对它熟视无睹,要么对它略焉不论,要么简单地把它一笔贬倒为糟粕,这恐怕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吧? 酬和赠谷之作,实际上是用诗词作为社交活动中的应用文字。这和散文创作中的奏启、书简、墓志、寿辞之类的应用文字,有大致相似的功用。用美文学的形式作为应用文字,作为交际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和韵 倡和 士大夫化 宴席 诗词作品 唱酬 张先 应用文 刘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