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位相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兵 何金海 +1 位作者 谭言科 徐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3-234,共12页
利用1998年SCSMEX试验期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将物理量场在降水EOF分析得到的时间系数上展开,分析东亚夏季风环流低频变化特征。在揭示环流及我国东部降水异常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 利用1998年SCSMEX试验期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将物理量场在降水EOF分析得到的时间系数上展开,分析东亚夏季风环流低频变化特征。在揭示环流及我国东部降水异常观测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可能机理,并讨论了低频位相变化与长江流域降水的关系,指出暴雨期次级环流是高低空环流相互作用的可能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 相互作用 低频耦合模态 相对位相角 低频传播 1998年 降水异常 长江流域
下载PDF
2015/2016年超强El Nio在成熟/衰减阶段对澳洲夏季风环流与降水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蔚 管兆勇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1-812,共12页
2015/2016年发生了超强El Nino事件,Nino3区海温异常在2015/2016年冬季超过了2.5℃,其对全球气候异常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此次El Nino事件可归类为东部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等,通过诊断... 2015/2016年发生了超强El Nino事件,Nino3区海温异常在2015/2016年冬季超过了2.5℃,其对全球气候异常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此次El Nino事件可归类为东部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温资料及CMAP降水资料等,通过诊断分析,揭示了2015/2016年强El Nino事件盛期和衰减期海温异常对澳洲夏季风环流异常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及其途径。澳洲地区受此次El Nino事件影响,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某些地区降水减少达60%-80%。影响途径主要有:1)海温异常通过Gill型响应造成水平环流异常并进而影响澳洲夏季风减弱。2015/2016年ENSO事件成熟期及衰减期,在西太平洋赤道地区出现海温负异常,导致此处热带地区产生了负异常的热源分布,并由此激发产生了位于赤道北侧和南侧的异常反气旋式环流。位于海洋性大陆南侧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引起澳洲夏季风减弱,从而利于抑制上升运动,造成了澳大利亚降水量显著减少;2)通过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上升和澳洲地区下沉的垂直环流异常导致澳洲降水显著减少。在El Nino事件盛期,因海温异常偏暖导致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产生显著的异常上升运动,其补偿性的下沉运动因Walker环流而出现在海洋性大陆地区,以及因澳洲大陆夏季风减弱而出现在澳大利亚中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了中东太平洋—澳洲副热带的垂直环流圈,此东北—西南向的垂直环流圈对澳洲降水减少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中国南方的上升运动与海洋性大陆及澳洲地区的下沉运动之间通过局地经圈环流产生了联系,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减弱对澳洲夏季风减弱可能存在间接影响。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超强ENSO事件对亚澳季风的影响机理以及寻找澳洲降水预测线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型ENSO事件 澳洲夏季风环流 降水异常 海洋性大陆 2015/2016年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与夏季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黄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2-70,共9页
利用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IEAP,研究了该指数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其与中、日、韩三国的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东亚地区的夏季气候要素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大气遥相关 年际变化 旱涝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与动能收支的多尺度特征
4
作者 高荣珍 周发琇 +1 位作者 管长龙 王东晓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8-164,共7页
利用 1998年 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结果表明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 ,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 ;但在整个对流层 ,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 ... 利用 1998年 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结果表明 :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 ,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 ;但在整个对流层 ,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 ,而季节变化则较弱。在夏季风爆发前后 ,动能收支主要取决于 12 0 d和 30~ 6 0 d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夏季风环流 动能收支 多时间尺度 1998年 季节变化 对流层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对应关系的多模式预估
5
作者 周波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17-3526,共10页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 观测事实揭示,春季Hadley环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具有密切联系.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春季Hadley环流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这种年际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在评估的基础上选取五个气候模式,分析了A1B排放情景下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未来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年际关系.多模式集合(MME)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与20世纪末期(1970—1999年)相比,到21世纪末期(2070—2099年),春季北半球Hadley环流的年际变率强度将减弱,减弱幅度达32%.随着春季Hadley环流年际变率的减弱,其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联系将变弱.MME模拟结果还显示,春季Hadley环流与夏季东亚西风急流和降水的关系也降低,但各单个模式间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东亚夏季风环流 年际变率 预估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动力统计诊断
6
作者 曹士民 江河文 +2 位作者 员影 迟春艳 张东凌 《海洋预报》 2006年第4期65-75,共11页
本文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其方法是将高、低层的偏差风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复EOF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直接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可称为季风模态;第二模态则与PJ波列关系密切,可称为PJ模态;季风模态存在... 本文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作了动力统计诊断,其方法是将高、低层的偏差风场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复EOF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直接与东亚夏季风环流有关,可称为季风模态;第二模态则与PJ波列关系密切,可称为PJ模态;季风模态存在两个平衡态,东亚夏季风也有两个平衡态;季风模态存在强弱的年际变化,其与东亚夏季风强弱的年际变化和菲律宾附近对流的年际变化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东亚夏季风和季风模态还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 动力统计诊断 复EOF分析
下载PDF
埃尔尼诺与反埃尔尼诺期间亚洲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特征差异
7
作者 毛天松 徐启春 许乃(酉犬)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1年第4期10-17,共8页
本文对最近三次埃尔尼诺及三次反埃尔尼诺年7月份850hPa风的资料分别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两类不同的海洋事件中,亚洲夏季风主要环流系统(低空越赤道气流、盛行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澳大利亚高压等)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北半... 本文对最近三次埃尔尼诺及三次反埃尔尼诺年7月份850hPa风的资料分别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发现,在这两类不同的海洋事件中,亚洲夏季风主要环流系统(低空越赤道气流、盛行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澳大利亚高压等)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北半球环流系统特征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澳大利亚高压则不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事件 夏季风环流 合成分析
下载PDF
太阳磁场磁性指数的变化对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的影响
8
作者 李媛媛 肖天贵 +2 位作者 孙照渤 陈伟斌 李晓婧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28-532,共5页
利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根据太阳磁场磁性特征建立了太阳磁场磁性指数时间序列,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建立了1948-2006年的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指数,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可能相关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磁场磁性变化是激发南亚夏... 利用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根据太阳磁场磁性特征建立了太阳磁场磁性指数时间序列,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建立了1948-2006年的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指数,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可能相关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磁场磁性变化是激发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当太阳北(南)半球磁场磁极为N(S)极为前导时,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较强,当太阳北(南)半球磁场磁极为S(N)极为前导时,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较弱,太阳磁场磁性强度的变化超前于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变化5年左右。两者之间的这种相关关系,为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年代际变化方面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磁性指数 南亚夏季风环流强度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1982~1996年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迟早的探讨(Ⅰ)热带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和季风建立指数 被引量:22
9
作者 贺海晏 温之平 +1 位作者 简茂球 隋中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96,共6页
利用NCEP再分析的 1982~ 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 ;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 ,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 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 .结果表... 利用NCEP再分析的 1982~ 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 ;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 ,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 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 .结果表明 ,在 1982~ 1996年期间 ,平均而言 ,东亚热带季风 5月第 4候建立 ,维持到 10月第 2候 ;印度季风 6月第 2候建立 ,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 4候 ,持续至 9月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热带 夏季风环流 气候特征 建立指数
下载PDF
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强迫对东亚夏季风环流潜在可预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涛 曾刚 +1 位作者 伯忠凯 李忠贤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41-1350,共10页
本文采用1950—2000年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分别进行了5个初值的集合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海域观测海表温度强迫下东亚夏季... 本文采用1950—2000年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分别进行了5个初值的集合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海域观测海表温度强迫下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海域海表温度强迫作用下,东亚地区夏季风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表现为低纬地区高于中高纬地区,其中全球海表温度强迫作用下的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潜在可预报性超过0.5的范围要大于其他海域海表温度强迫作用下的范围.在全球海表温度强迫下,垂直方向上热带地区的夏季风环流潜在可预报性要高于中高纬度地区.东亚夏季100 hPa位势高度场潜在可预报性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存在密切的关系.东亚夏季500 hPa位势高度场潜在可预报性与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存在密切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两者关系由之前的关系弱转为很强的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可预报性 东亚夏季风环流 海表温度
原文传递
印度夏季风的减弱及其与对流层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立富 武炳义 管成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5-373,共9页
对43a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对流层温度变化和印度夏季风环流减弱之间的联系。印度夏季风的变化与东亚上空对流层温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流层平均温度与整个印度夏季降雨和季风环流强度之间存在... 对43a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对流层温度变化和印度夏季风环流减弱之间的联系。印度夏季风的变化与东亚上空对流层温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流层平均温度与整个印度夏季降雨和季风环流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印度夏季风环流在近几十年经历了两次减弱过程,第一次减弱约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二次减弱则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对比,对流层平均温度在印度夏季风减弱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地区与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热带地区之间的对流层温度差异导致了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夏季风 对流层 减弱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夏季风环流 平均温度 观测资料 温度变化 温度差异 热带地区 西太平洋 东印度洋 东亚地区 正相关 台站
下载PDF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赵俊虎 支蓉 +2 位作者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天气模型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与季节突变 Ⅲ.气候平均情况 被引量:41
13
作者 薛 峰 林一骅 曾庆存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7-314,共8页
该文第Ⅰ部分定义了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季节突变,第Ⅱ部分按比对个别年份的情况作了具体计算,第Ⅲ部分则利用NCEP/NCAR 1978~1997年气候中均资料做了实际计算,其结果与第Ⅱ部分大体一致,但更鲜明且更有代表性(是气候平均而非... 该文第Ⅰ部分定义了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季节突变,第Ⅱ部分按比对个别年份的情况作了具体计算,第Ⅲ部分则利用NCEP/NCAR 1978~1997年气候中均资料做了实际计算,其结果与第Ⅱ部分大体一致,但更鲜明且更有代表性(是气候平均而非个别年份)。主要结果有:(1)在对流层中下层,亚洲冬季风环流的建立始于欧亚大陆高纬西风带,夏季风环流的建立始于太平洋副高(副热带季风),以及由于马斯克林高压和澳大利亚冷高等几个大气活动中心的建立或加强(热带季风)。(2)各季节的建立始于平流层,之后是对流层低层的极区和热带个别区域,并由上述层及地区分别向上、下层和中纬度地区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半球季节环流场的建立。(3)季节突变最强在平流层,分别位于两半球的热带到副热带以及高纬到极地,其中从冬到夏的突变明显强于从夏到冬的突变,而对流层的季节突变较平流层偏弱,主要位于热带到副热带的中上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划分 季节突变 气候平均资料 对流层 马斯克林高压 夏季风环流 平流层 大气环流 季风
下载PDF
2013年夏季中国北涝南旱环境场及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俊虎 周杰 +2 位作者 叶天舒 杨柳 封国林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5期14-23,共10页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夏季北涝南旱对应环境场的异常,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为冷性低压控制,阻塞高压活动偏少,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对峙,导致北方降水偏多。其次,探讨了前冬海洋和积雪等外强迫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发现2013年前冬至夏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冷,而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夏季热带沃克(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哈得来(Hadley)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南部尤其是菲律宾海附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偏强,使得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前冬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有利于夏季贝加尔湖以东盛行深厚的冷性低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也有利于副高加强、西伸和北扩。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既受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的影响,同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环流系统之间的不同配置是造成区域旱涝异常分布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涝南旱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海温和积雪
下载PDF
上新世暖期和未来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变化的模拟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子轩 曲姝霖 +3 位作者 方恒 苏涛 李根 封国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5-976,共12页
亚非夏季风降水对当地农业、水资源管理、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等均有广泛影响,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上新世模式比较计划(PlioMIP2)的15个上新世暖期模式模拟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 亚非夏季风降水对当地农业、水资源管理、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系统等均有广泛影响,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上新世模式比较计划(PlioMIP2)的15个上新世暖期模式模拟数据和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31个高排放情景SSP5-8.5模式模拟数据,对比分析了上新世暖期和未来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变化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在这两类气候增暖背景下,亚非夏季风降水都呈增加的趋势,然而对应于全球平均1℃升温,季风降水在上新世暖期的强度增幅(0.24 mm/day/℃)明显大于其在未来增暖情景的强度增幅(0.17 mm/day/℃),前者降水异常值约为后者的1.4倍。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对应于全球平均1℃升温,上新世暖期中高纬增温幅度显著强于未来增暖情景,而低纬度较小。上新世暖期低纬和北半球中高纬度之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减弱幅度更大,有利于亚非夏季风环流显著增强,从而导致亚非夏季风降水强度显著强于未来增暖时期。本研究表明,气候增暖背景下低纬与中高纬度之间的经向温度梯度变化对亚非夏季风具有显著影响,准确衡量暖期南-北半球间经向温度梯度的变化对预估区域季风和水循环变化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夏季风降水 上新世暖期 未来增暖情景 经向温度梯度 亚非夏季风环流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比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4
16
作者 曲迎乐 高晓清 +2 位作者 陈文 惠小英 周长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4-529,共6页
利用1951—2003年我国160个气象站月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西部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降水变化则有一定差异。近50年来,我国东、... 利用1951—2003年我国160个气象站月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东、西部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的异同,并讨论了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我国东、西部地区年、季平均气温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降水变化则有一定差异。近50年来,我国东、西部年平均气温均呈升温趋势,降水从1950年代开始减少,至1990年代又增加。东部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大于西部,降水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 西部 气温及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东亚冬 夏季风环流
下载PDF
四川金川黄土地层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书兵 蒋复初 +3 位作者 田国强 傅建利 刘萪 赵志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5-358,共4页
马厂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序列共厚15.5m,根据岩性、磁性地层特征、磁化率、CaCO3含量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将金川黄土划分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L1黄土,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倒数第二冰期L2黄土和倒数第二间冰期S2古土壤等5个地层单位;其... 马厂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序列共厚15.5m,根据岩性、磁性地层特征、磁化率、CaCO3含量和光释光测年结果,将金川黄土划分为冰后期S0古土壤,末次冰期L1黄土,末次间冰期S1古土壤、倒数第二冰期L2黄土和倒数第二间冰期S2古土壤等5个地层单位;其中,S1复合型古土壤又可细分为S1LL1、S1LL2黄土和S1SS1、S1SS2和S1SS3古土壤等5个次级地层单位。金川黄土沉积始于中更新世晚期,其底界的年龄大致为200kaBP,其磁化率变化反映了最近200ka来的高原季风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5个磁化率高值段指示了5个夏季风环流增强的时段,4个磁化率低值段则代表了4次夏季风减弱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磁性地层 川西高原 金川 黄土地层 黄土-古土壤序列 CaCO3含量 末次间冰期 夏季风环流 四川
下载PDF
中世纪温暖期气候变化的花粉化石记录 被引量:10
18
作者 任国玉 张兰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81-86,共6页
麦里泥炭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化石记录表明,东北科尔沁沙地在相当于中世纪温暖期阶段夏季降水量曾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沙丘上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均获得了繁茂的生长,花粉沉积速率明显上升。作者推测,在中世纪温暖期中,欧亚大陆作为一个... 麦里泥炭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化石记录表明,东北科尔沁沙地在相当于中世纪温暖期阶段夏季降水量曾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沙丘上的乔木和草本植物均获得了繁茂的生长,花粉沉积速率明显上升。作者推测,在中世纪温暖期中,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夏季温度可能暖于今天,这可能通过增强夏季风环流使中国东北夏季雨量增多,为沙丘植物茂盛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温暖期 花粉化石 科尔沁沙地 夏季风环流
下载PDF
Potenti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China 被引量:3
19
作者 HE Sheng-Pi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5年第3期120-126,共7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ASM)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China. It was found that,following a weaker-than-normal ASM,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w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ASM)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China. It was found that,following a weaker-than-normal ASM,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end to be stronger, yielding anomalous northward moisture to be transported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to central China. Besides, anomalous upwelling motion emerges over 30–37.5°N, along 110°E. Consequently,significant positiv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re located over central China.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boreal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South China Sea shows positive anomalies in association with a weaker-than-normal ASM. The Indian Ocean warming in boreal winter could persist into the following summer because of its own long memory, emanating a baroclinic Kelvin wave into the Pacific that triggers suppressed convection and an anomalous anticyclone. Besides, the abnormal SST signa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evelops eastward with time because of local air-sea interaction, causing summer SST warming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e SST warming can further affect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 through its impact on conv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ONSET DAT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2006 USING LARGE-SCALE CIRCULATIONS 被引量:8
20
作者 郑彬 林爱兰 +1 位作者 谷德军 李春晖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1年第3期202-208,共7页
Since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SCSSM) is pronouncedly featured by abruptly intensified southwesterly and obvious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CS,the lower-tropospheric winds and/or convection i... Since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SCSSM) is pronouncedly featured by abruptly intensified southwesterly and obvious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CS,the lower-tropospheric winds and/or convection intensities are wide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SCSSM onset.The methods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in most of the years but not in 2006.Due to the intrusion of Typhoon Chanchu(0601)that year,the usu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SCSSM onset date by utilizing the SCS regional indices is less capable of pinpointing the real onset dat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larger-scale situations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Zonal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would be better to determine the break-out date of SCSSM in 2006.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s onset date is May 16.Moreover,similar onset dates for other years can be obtained using various methods,implying that large-scale zonal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CSSM onset d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CIRCULATION ONSET TYPHO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