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滑脱条件下褶皱—冲断带形成制约因素研究:以川东—雪峰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22
1
作者 刘重庆 周建勋 郎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45-55,共11页
为了研究滑脱层性质对多层滑脱变形系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设计了3组剖面模型,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及其深度对上覆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物理模拟研究,并结合川东—雪峰构造带褶皱-冲断带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滑脱层性质对多层滑脱变形系统构造样式及演化过程的影响,设计了3组剖面模型,针对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及其深度对上覆地层构造变形的影响进行物理模拟研究,并结合川东—雪峰构造带褶皱-冲断带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滑脱层流变学性质影响上覆地层应变调节方向;水平累积性收缩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较大水平应变分量,使得应力快速、大范围传递,形成宽缓的褶皱-冲断带;高流变性滑脱层控制下的地层变形具有显著的垂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冲断带狭窄且具有较大锥度;滑脱层深度影响上覆地层褶皱的波长,深层滑脱形成大波长褶皱,紧密排列组合成隔槽式褶皱;浅层滑脱易形成高陡背斜,稀疏分布组合成隔挡式褶皱;川东—雪峰构造带不同区域沉积盖层厚度、滑脱层数量、滑脱深度的差异及南东—北西向挤压应力是形成该区隔挡式、隔槽式褶皱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滑脱 隔挡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 褶皱波长 构造演化 形成机制 物理模拟
下载PDF
赣西北港口—马坳地区多层滑脱构造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1
2
作者 曾佐勋 曹树钊 《江西地质》 1994年第4期309-319,共11页
滑脱构造是岩石圈中普遍发育的一类构造形式。赣西北港口—马坳地区的盖层系统具备多层滑脱构造特征。经区域地质调查认为,早期属于挤压体制下的滑脱构造,晚期属于重力滑脱构造。
关键词 多层滑脱 滑脱 滑动 赣西北 滑脱构造
下载PDF
米仓山前多层滑脱和基底隆升叠加变形构造特征与演化
3
作者 邓棚 方成名 +2 位作者 邓铭哲 左宗鑫 赵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84-84,共1页
米仓山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为其内部的一构造单元,具有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前人对米仓山构造变形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变形模式与动力学模型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本文综合运用详细野外地质观测,地震资料几何学解析和构造变形... 米仓山构造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为其内部的一构造单元,具有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前人对米仓山构造变形特征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其变形模式与动力学模型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本文综合运用详细野外地质观测,地震资料几何学解析和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等手段方法开展了新一轮地质建模,提出了米仓山前带具有多层滑脱和基底隆升掀斜冲断叠加复合的变形模式。多层滑脱变形表现为米仓山前发育早三叠世嘉陵江组,二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多层滑脱变形 基底隆升 米仓山前
下载PDF
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邓棚 方成名 +1 位作者 邓铭哲 赵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5,共11页
龙门山中北段处于中段与北段过渡转换位置,前期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基于重新处理的二维地震长线资料,综合运用野外基础地质观测、钻井结构分析和构造解析等手段方法,系统厘定了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中北段厚皮带... 龙门山中北段处于中段与北段过渡转换位置,前期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基于重新处理的二维地震长线资料,综合运用野外基础地质观测、钻井结构分析和构造解析等手段方法,系统厘定了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中北段厚皮带一侧变形层次深,以韧性变形为主,表现为一系列紧闭倒转向斜和背斜组合样式;过渡Ⅰ带发育多条逆冲断裂呈叠瓦状冲断至地表,主干断裂下盘三叠系软弱层中通常派生次级平缓断裂,控制着内部叠瓦状不对称断层传播褶皱的发育;过渡Ⅱ带整体为山前隐伏带,发育1号隐伏断裂及其上盘强烈变形的叠瓦状逆冲构造和下盘弱挤压褶皱变形的原地体等。高角度逆冲主干断裂下盘的相对软弱层中通常派生发育次级平缓断裂,两者构成倒“γ”型变形样式。综合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叠瓦状和倒“γ”型复合冲断样式构成研究区基本冲断变形样式,其形成受控于龙门山地区由深到浅、自后缘向前缘的多层次滑脱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构造样式 多层滑脱变形 龙门山中北段
下载PDF
多套滑脱层褶皱缩短量计算方法及实例
5
作者 关圣浩 汪新 《科技通报》 2018年第11期53-57,65,共6页
通过研究多套滑脱层褶皱中地层的变形面积与地层初始沉积面距离底部滑脱层的深度之间的几何关系和函数关系,发现在剖面面积平衡的假设下,多套滑脱层褶皱的地层的变形面积与地层初始沉积面距离底部滑脱层的深度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直线的... 通过研究多套滑脱层褶皱中地层的变形面积与地层初始沉积面距离底部滑脱层的深度之间的几何关系和函数关系,发现在剖面面积平衡的假设下,多套滑脱层褶皱的地层的变形面积与地层初始沉积面距离底部滑脱层的深度之间满足线性关系,直线的斜率为所有滑脱层单独作用的缩短量之和。并以四川东部褶皱带南门场背斜为例,计算出南门场背斜从南端到中部位置,寒武系滑脱层的构造缩短量从1.1 km增加到3.7 km,志留系滑脱层的构造缩短量从0.8 km增加到1.5 km,综合南门场背斜构造特征及构造缩短量的定量计算,认为南门场背斜变形主要受构造缩短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计算 构造缩短量 四川东部 多层滑脱褶皱
下载PDF
焦石坝地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佘晓宇 陈洁 +4 位作者 张士万 舒志国 郁飞 李冬冬 龚晓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837,共10页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释和运用平衡剖面技术观点,对焦石坝地区基底结构、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着基底卷入和盖层滑脱2种构造类型。基底卷入型有背冲背斜、对冲向斜、叠瓦逆冲、正花状...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释和运用平衡剖面技术观点,对焦石坝地区基底结构、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着基底卷入和盖层滑脱2种构造类型。基底卷入型有背冲背斜、对冲向斜、叠瓦逆冲、正花状扭动和多字形扭动5种构造样式。盖层滑脱型有断展或断弯、断滑、叠瓦逆冲、叠瓦反冲、冲断楔5种构造样式和组合。燕山早、中期是该区的2个主要构造变形期,在燕山早期,中、古生界与基底及其内幕之间近水平向西拆离滑脱推覆,形成了侏罗山隔挡式背-向斜交替褶皱。方斗山断裂与大天池背斜之间的焦石坝地区为挤压宽缓复向斜背景;在燕山中期,受东邻隔槽带中、深层基底拆离向西强烈冲断作用,焦石坝地区形成了仰冲-逆冲-掩冲构造格局,经历基底叠瓦冲断-盖层滑脱-左行压扭3个变形幕,形成了焦石坝双层背冲背斜及翼部的断褶带。石门断褶带具有多层滑脱褶皱特征,乌江断褶带具有滑脱与左行压扭的性质。构造变形性质与类型、龙马溪组-五峰组滑脱程度、层滑作用产生的构造缝是该区形成大型页岩气田重要的构造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冲 多层滑脱 基底拆离 隔挡式褶皱 页岩气 焦石坝背斜及周缘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含盐褶皱冲断带变形特征与变形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汪伟 尹宏伟 +3 位作者 周鹏 周露 王斌 贾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3,共6页
塔里木盆地发育大量含盐褶皱冲断构造,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塘古坳陷和西南坳陷不同滑脱层组合形成的含盐褶皱冲断带规模和构造样式,讨论含盐褶皱冲断带的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对比结果表明,区域滑脱层的深... 塔里木盆地发育大量含盐褶皱冲断构造,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塘古坳陷和西南坳陷不同滑脱层组合形成的含盐褶皱冲断带规模和构造样式,讨论含盐褶皱冲断带的演化特征和形成机制。对比结果表明,区域滑脱层的深度、厚度和流动性对褶皱冲断带规模及变形样式具有重要的影响。褶皱冲断带的规模和滑脱层强弱成反比,与上覆地层的厚度成反比;在具有强流动性的厚层膏盐层影响下,膏盐层上下地层发生明显解耦变形,上下地层变形呈现明显的不一致性;受流动性较弱的薄层膏盐层影响,膏盐层上下地层可以呈现一定的分层变形特征,但上下层构造变形仍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基于含盐构造变形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认为西南坳陷玛扎塔格构造带的主控因素不是中寒武统膏盐层,而是中寒武统之下的先存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含盐褶皱冲断带 滑脱构造 多层滑脱 盐构造
下载PDF
利用热运动学方法恢复构造隆升过程的探索 被引量:2
8
作者 吴航 邱楠生 +4 位作者 冯乾乾 常健 姜凯 张应鳞 吴世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9-2344,共16页
构造隆升过程研究对矿产资源勘查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是地质学家长期探索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现有构造隆升过程的研究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正反演方法之间难以建立定量关系.本文利用热运动学方法,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提取变... 构造隆升过程研究对矿产资源勘查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是地质学家长期探索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现有构造隆升过程的研究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正反演方法之间难以建立定量关系.本文利用热运动学方法,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提取变形过程中离散单元的运动路径作为热年代学样品热史恢复的地质约束,实现了构造变形模拟和热年代学分析的定量耦合,在构造隆升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以川东地区多层滑脱褶皱作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恢复了方斗山-齐岳山背斜在距今170~70 Ma内的隆升变形过程.热运动学分析表明:先存的齐岳山断裂串联了深部拆离面和浅部滑脱层,湘鄂西褶皱带在170~110 Ma开始形成;140~110 Ma间齐岳山断层由断展褶皱作用向断弯褶皱作用转化,齐岳山背斜开始发育,略早于东部的利川复向斜;约110~90 Ma,方斗山背斜发育,隔挡式褶皱带开始形成;约90~70Ma,隔挡式褶皱规模逐渐增大,利川复向斜逐渐紧闭.正演模型建立、地温梯度计算、三维建模技术和应力演化分析是制约热运动学方法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隆升 热运动学方法 川东地区 多层滑脱褶皱 离散元数值模拟
下载PDF
通南巴背斜几何学、运动学与构造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龙博 何登发 +2 位作者 文竹 梅庆华 李英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401,共18页
通南巴背斜发育于四川盆地东北米仓山冲断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的构造叠合部位,其形成与演化受到米仓山与大巴山的联合影响,然而目前其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认识尚且不清楚,精细研究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对于揭示背... 通南巴背斜发育于四川盆地东北米仓山冲断构造带和大巴山弧形冲断构造带的构造叠合部位,其形成与演化受到米仓山与大巴山的联合影响,然而目前其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认识尚且不清楚,精细研究通南巴背斜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对于揭示背斜成因机制以及认识陆内构造变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覆盖通南巴背斜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复原等方法,精细刻画出通南巴背斜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并建立构造模型,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通南巴背斜总体具有“东西分段、上下分层、早晚期构造叠加”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受控于三叠系嘉陵江组膏盐滑脱层、志留系泥岩局部滑脱层以及前震旦系滑脱层,通南巴背斜分为上、中、下、深4套构造层,表现为多层滑脱变形特征,其中,中部构造层变形强度最大;2)深部(前震旦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通南巴背斜,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以及分段性背斜高点差异;3)位移沿楔端点向前传递过程中,受到川中刚性基底的阻挡,背斜前翼旋转,形成次级褶皱调节断层;4)通南巴背斜晚期受大巴山向西南推覆挤压的叠加作用,表现为中部构造层在东北段发育一系列双重构造和叠瓦构造,并导致嘉陵江组以上地层被动变形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南巴构造带 几何学 运动学 多层滑脱变形 构造楔
下载PDF
黔东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断层突破模式 被引量:13
10
作者 崔敏 汤良杰 +3 位作者 郭彤楼 宁飞 田海芹 胡东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7-913,共7页
黔东南地区发育隔槽式褶皱组合和逆冲断层.通过对褶皱和地层的平面展布、断层的产状和性质以及滑脱层的分析,结合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恢复,对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隔槽式褶皱的发育不仅与滑脱深度和... 黔东南地区发育隔槽式褶皱组合和逆冲断层.通过对褶皱和地层的平面展布、断层的产状和性质以及滑脱层的分析,结合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和平衡剖面恢复,对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隔槽式褶皱的发育不仅与滑脱深度和剥蚀差异有关,而且与逆冲断层的推覆距离、逆冲断层的产状、断坪断坡长度比、断层突破方式和多层次滑脱等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推覆距离的制约,建立了黔东南地区的隔槽式褶皱构造样式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模型,确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断坪断坡长度比较小、多种方式断层突破和多层次滑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槽式褶皱 突破 多层滑脱 构造 成因模式 黔东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