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圈速度结构特征
1
作者 于悦颖 顾勤平 +4 位作者 张海江 李正楷 周昱辰 高磊 韩守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81-4697,共17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我国东部重要的碰撞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里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收集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周缘各区域地震台网2008—2021年间记录的天然地震走时资料,其中添加了江苏、安徽、河南三省103个自建台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内8~70 s瑞雷面波频散数据,采用体波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水平方向上0.5°×0.5°网格的Vp、Vs模型,并进行了地震重新定位.研究表明:(1)大别和苏鲁造山带的壳内速度分布具有上凸下凹的相似结构,中地壳同时存在高、低速异常,但苏鲁造山带的岩石圈厚度相对更薄.(2)襄樊—广济断裂南侧、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及嘉山—响水断裂下方出现岩石圈地幔缺口,可能与岩石圈拆沉有关,推测中地壳高速体可能是热物质通过岩石圈薄弱位置上涌后在壳内冷却形成的结晶物.(3)大别山和苏鲁地体早期可能是同生构造,受扬子板块俯冲、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以及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等因素控制,造成现今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差异.(4)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质体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地震活动性,地震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且地震主要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或高速异常区域.郯庐断裂带中段郯城下方的地震在纵向上呈高角度条带状展布,最大震源深度接近25 km,表明断裂面在深部可能存在高倾角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体波面波联合反演 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的对比:对扬子板块北东缘新元古构造属性的启示 被引量:6
2
作者 邱检生 胡建 +1 位作者 李真 刘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3-425,共13页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的岩浆岩组合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1)二地岩浆岩类型均以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所占比例很小(仅约5%),它们均构成以酸性岩占主体的双峰式岩石组合;(2)二地的酸性岩在成因类型上均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但部分岩石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少数岩体发育碱性铁镁矿物,属典型的过碱性A型花岗岩,它们均与I型花岗岩构成I-A型复合岩体,且二地的A型花岗岩均可进一步归为后造山背景下产出的PA型或A2型花岗岩类;(3)二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明显相似,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均表现出显著的Nb,Ta负异常,在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主要投影于火山弧或大陆玄武岩区域。鉴于对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已有较成熟的认识,即普遍认为它们形成于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因此,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无疑指示扬子板块北东缘在新元古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伸展引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组合 背景 大别—苏鲁造山带 闽浙沿海 新元古代 晚中生代
下载PDF
大别—苏鲁造山带、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及应力场对比 被引量:3
3
作者 丁汝鑫 周祖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4,共6页
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为解释华南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大地构造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尤其是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与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 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为解释华南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时空分布的大地构造成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尤其是苏鲁造山带及其以北附近区域)与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及应力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即花岗岩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从北西到南东方向由老变新;而且同时受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高速俯冲的应力场控制。因此基于该学说可以推出两者极有可能由同种原因形成,即由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作用造成。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发的板块联动效应导致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产生摩擦,进而使地壳温度升高,形成花岗岩浆层。随着板块俯冲速率的变化,花岗岩重熔界面位置也发生迁移,致使晚中生代花岗岩呈现自北西向南东变新的趋势(至少苏鲁造山带应该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造山带 华南 原地重熔学说
下载PDF
高邮凹陷戴南组稀土元素和锆石U-Pb年代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健 李迪 +4 位作者 林春明 张妮 于洪洲 张关龙 张奎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53-2468,共16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一段35件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和4件碎屑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对苏北戴南组地层的物源及苏北盆地基底构造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恢复了沉积盆地与源区之间的耦合关系。全岩稀土元素特征表明苏北盆地... 通过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戴南组一段35件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和4件碎屑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对苏北戴南组地层的物源及苏北盆地基底构造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恢复了沉积盆地与源区之间的耦合关系。全岩稀土元素特征表明苏北盆地古近系戴南组沉积物主要来自大别—苏鲁造山带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浅变质酸性火成岩,具体母岩可能为高钾I型花岗片麻岩。376组协和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2450~2600Ma、1700~2000Ma、750~850Ma、100~300Ma四个区间,其中2450~2600Ma这个年龄峰与全球新太古代晚期古陆核生长事件基本一致;1700~1900Ma这组年龄指示下扬子陆块东北部存在古元古代变质和岩浆事件,说明下扬子地块存在古元古代统一变质基底;750~850Ma这组年龄为指示扬子与华夏板块最终聚合的年龄;在100~300Ma这个年龄段中,250~300 Ma年龄锆石指示扬子地块发生裂解导致玄武岩喷发及后期伴生酸性岩浆侵入;200~250Ma为三叠纪华南陆块俯冲进入华北陆块之下形成大陆碰撞型造山带构造事件在本区的记录;100~200Ma对应于侏罗纪-白垩纪(燕山期),指示苏北盆地及周围有晚白垩纪侵入岩物源的存在,大别山-苏鲁造山带侵入岩的侵位时间可能要推迟到晚白垩世。本次测试最小年龄为94±2Ma,早于仪征运动的时间(83.5Ma),说明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南组沉积物多为再旋回沉积物,沉积物来自扬子地块基底的古老岩石和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新元古代浅变质岩基底,并受张八岭隆起区南段的中生代火成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戴南组 苏北盆地 大别—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江苏沉积变质型磷矿带含磷岩系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5
作者 陈冬 胡森林 +2 位作者 缪柏虎 关俊朋 孙清钟 《矿产勘查》 2024年第2期190-198,共9页
江苏沉积变质型磷矿带位于大别—苏鲁造山带东段,锦屏岩组是带内唯一赋矿地层,因其遭受过多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层序杂乱,勘查难度大,研究程度低,目前其形成时代尚无定论。本文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锦屏岩组各类岩性... 江苏沉积变质型磷矿带位于大别—苏鲁造山带东段,锦屏岩组是带内唯一赋矿地层,因其遭受过多期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层序杂乱,勘查难度大,研究程度低,目前其形成时代尚无定论。本文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锦屏岩组各类岩性进行测试,获得绿色片岩类岩石原岩年龄为(956±7)Ma~(691±14)Ma,浅色片岩类岩石原岩年龄不早于(833±39)Ma,片麻岩类岩石原岩年龄不早于(772±31)Ma。结合成矿带内含磷岩系中古生物化石资料,将锦屏岩组原岩形成时代界定为新元古代,将磷矿原始沉积时间限定在震旦纪,为江苏磷矿勘查与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质型磷矿床 锆石U-Pb定年 大别—苏鲁造山带 江苏省
下载PDF
The Dabie-Sulu orogenic peridotites:Progress and key issues 被引量:15
6
作者 CHEN Yi SU Bin GUO Sh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679-1699,共21页
Orogenic peridotite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are commonly subdivided into‘crustal’type and‘mantle’type.They exhibit distinct mineral textures,metamorphic evolution,and whole-rock and mineral compositions.M... Orogenic peridotite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 are commonly subdivided into‘crustal’type and‘mantle’type.They exhibit distinct mineral textures,metamorphic evolution,and whole-rock and mineral compositions.Most‘mantle’type peridotites originated from th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SCLM)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us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of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in th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channel.In garnet peridotites,both garnet and Cr-spinel can be equilibrated at peak pressure conditions.Their stabiliti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refertilized degree of whole-rock;therefore,spinel composition cannot be used to discriminate the partial melting degree of orogenic peridotites.Refractory mantle-derived dunites contain the textures of low Mg and high Ca olivine veins that crosscut orthopyroxene porphyroblasts,which is considered as evidence for silica-undersaturated melt-rock reactions.Such reactions occurring before subduction may potentially affect Re-Os isotopic compositions.Rutile,Ti-clinohumite and zircon in mantle-derived peridotites or pyroxenites provide direct minera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transport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HFSEs)from the subducted crust into the mantle wedge.Based on detailed in situ element and isotope analyses,we can constrain the source of metasomatic agents,the metasomatic time and the process of mass transfer.The mantle wedge above 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s has a wide range of oxygen fugacity values(FMQ=?5.50–1.75),showing a rough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ubducted depths.However,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oxygen fugacity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mineral assemblages,P-T conditions and dehydrogenation-oxidation of nominally anhydrous mantle olivine during exhumation.Although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orogenic peridotites in the Dabie-Sulu orogenic belt,many critical questions remain.With new approach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c applications,additional knowledge of the phase relation in the peridotite-pyroxenite complex system,the mantle geodynamic process before continental subduction,the effects of crustal metasomatism on chemical composition,the oxygen fugacity,an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ntle wedge is anticip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net peridotite subduction channel subduction zone fluids/melts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oxygen fugac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