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空间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维护与认知的免疫式构建
1
作者 李昕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171-188,共18页
“真相”是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网络时代的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及人们对信息的偏颇吸收,往往使人们所理解的“真相”与历史的“真相”大相径庭。网络空间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也不得不面对能指与所指分离而造成的误读和误解、被操... “真相”是人们对事实的理解和认识。网络时代的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及人们对信息的偏颇吸收,往往使人们所理解的“真相”与历史的“真相”大相径庭。网络空间的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也不得不面对能指与所指分离而造成的误读和误解、被操纵和利用的“真相”间的相互竞争,来自“他者”的种种质疑,以及“自我”在肯定性暴力中的意义消解。在网络空间构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全面、客观的理解性认知,需要调整教育与传播理念,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他者”的力量,打破学术研究与大众认知的知识壁垒,建立专家学者与民众互动探讨的长效机制,遵循“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的公共规则,从而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数字化生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南京大屠杀真相 理解性认知 免疫式构建
下载PDF
后大屠杀时期金陵大学医院美籍员工的生活实态——基于美国档案的考察
2
作者 张慧卿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4-19,140,共17页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暴行引发的系列社会恶果及日伪的高压恐怖统治,严重影响了包括在宁西方人士在内的南京民众的日常生活。后大屠杀时期金陵大学医院美籍员工所面临的食物匮乏、燃料短缺、出行受限等问题以及心理上的创伤,不仅折射出日...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暴行引发的系列社会恶果及日伪的高压恐怖统治,严重影响了包括在宁西方人士在内的南京民众的日常生活。后大屠杀时期金陵大学医院美籍员工所面临的食物匮乏、燃料短缺、出行受限等问题以及心理上的创伤,不仅折射出日军南京暴行对社会和市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为西方社会了解日本占领区统治状况提供了活生生的样态,即日本军政当局主导的“新秩序”不仅对中国人意味着残酷的殖民压迫,对美国在华公民也意味着一种伤害,美国社会对日舆论逐步变化,有在宁侨民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金陵大学医院 美籍员工 日常生活 心理活动
下载PDF
虚构与真实: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大屠杀”小说
3
作者 符晓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54-59,共6页
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大屠杀小说通过虚构的方式再现了纳粹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并使言说大屠杀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作者以反讽的文学手法创作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出离了历史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以有限的虚构无限地接近历史事实,达到为大屠杀... 凯尔泰斯·伊姆雷的大屠杀小说通过虚构的方式再现了纳粹大屠杀的历史事实,并使言说大屠杀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作者以反讽的文学手法创作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出离了历史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以有限的虚构无限地接近历史事实,达到为大屠杀作证的目的。伊姆雷之所以选择文学和历史的反讽作为创作逻辑,其初衷在于精确地还原历史,但大屠杀的复杂性、独特性注定了以文学为大屠杀“作证”的做法困难重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尔泰斯·伊姆雷 大屠杀 虚构作品 反讽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60年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
4
作者 孙宅巍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0期42-50,共9页
南京大屠杀60年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孙宅巍(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京210013)发生在1937年底、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残忍的手段,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那... 南京大屠杀60年祭———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影响的思考孙宅巍(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南京210013)发生在1937年底、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残忍的手段,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那扬子江畔的累累白骨,秦淮河水的无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影响 “南京大屠杀 日本军国主义 侵华日军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日本侵略军 日本侵略者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下载PDF
史料发掘:南京大屠杀的现场与照片——基于一个日军炮兵的阵中日记和回想录
5
作者 芦鹏(译)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4-19,139,共17页
淞沪会战爆发后,一个名叫永井仁左右的日军炮兵随部队登陆上海,之后又一路向南京进犯。在此期间,他在上海目睹了日军枪杀中国民众的场景。日军攻占南京后,他又目睹了日军屠杀中国俘虏的暴行。日本投降后,该士兵根据战时所写的阵中日记,... 淞沪会战爆发后,一个名叫永井仁左右的日军炮兵随部队登陆上海,之后又一路向南京进犯。在此期间,他在上海目睹了日军枪杀中国民众的场景。日军攻占南京后,他又目睹了日军屠杀中国俘虏的暴行。日本投降后,该士兵根据战时所写的阵中日记,整理出更为详细的回想录。这为南京大屠杀的深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此外,该士兵在回国时,还秘密带回了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照片。通过对永井的阵中日记、回想录,以及南京大屠杀现场照片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永井仁左右 阵中日记 回想录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借鉴与延续:杰弗里·哈特曼的大屠杀研究
6
作者 阳幕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1-126,共6页
犹太裔美国批评家和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的学术生涯长达60多年,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从浪漫主义文学批评转向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再从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转向犹太文化与大屠杀研究。哈特曼晚期的大屠杀研究表面上是其文学研究... 犹太裔美国批评家和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的学术生涯长达60多年,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从浪漫主义文学批评转向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再从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转向犹太文化与大屠杀研究。哈特曼晚期的大屠杀研究表面上是其文学研究向“非学术研究”的转型,但实质上则是对其文学研究的借鉴与延续。在研究内容上,他借鉴了“创伤”等重要主题;在批评方法上,他沿用了具有强烈审美性的伦理学批评;在论述风格上,他延续了具有高度修辞性的散文风格。哈特曼的大屠杀研究展现了他始终如一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弗里·哈特曼 大屠杀研究 延续性
下载PDF
张纯如大屠杀书写中创伤的代际传递研究
7
作者 刘之瑜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7-42,共6页
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的第二代,张纯如从上一代继承了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战争的创伤性回忆,她的非虚构作品《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写作一定程度上是她对这种代际创伤的回应,也是她对创伤进行疗愈的一种方式,... 作为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的第二代,张纯如从上一代继承了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战争的创伤性回忆,她的非虚构作品《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写作一定程度上是她对这种代际创伤的回应,也是她对创伤进行疗愈的一种方式,更是她努力重建自我民族文化身份和族裔认同的一种尝试。张纯如的写作还体现了她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和担当,更体现了对真理伦理的追求。但是,代际创伤和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写作有着取代她的个人叙事的隐患并且有可能导致反移情的发生,并对她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 后记忆 创伤的代际传递 精神分析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历史创伤的影像化叙事分析
8
作者 谢佳璇 董馨怡 彭炜琳 《视听界》 2024年第3期117-118,共2页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无数战争暴行中最具有代表性、最集中的暴行。本文通过对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主题的电影作品的研究,论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像化表达手法,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叙述这一历史创伤事件。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影像文本叙事 电影改编
下载PDF
历史不容扭曲,伤痛岂能忘却——写在西藏曲美辛谷大屠杀和江孜抗英120周年之际
9
作者 林建杨 刘洲鹏 黄耀漫 《中国西藏》 2024年第3期8-13,共6页
西藏日喀则市亚东县堆纳乡,曲美辛古抗英纪念碑庄严立在雪山草原和蓝天白云之间。清明时节,笔者一行走进曲美辛古抗英遗址,缅怀120年前为抗击英国殖民者入侵、保卫国家领土主权而牺牲的英烈们。
关键词 清明时节 大屠杀 领土主权 英国殖民者 西藏日喀则 亚东县 纪念碑
下载PDF
论张纯如非虚构类作品《南京大屠杀》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
10
作者 葛雅纯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369-380,共12页
1997年,美藉华裔作家张纯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该书出版后盘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长达三个月,售出50万余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新关注与讨论。作为史学作品,该书遭受了... 1997年,美藉华裔作家张纯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一书,该书出版后盘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长达三个月,售出50万余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重新关注与讨论。作为史学作品,该书遭受了诸如考据不够严谨、论断过于主观等诸多批评,但若将该书界定为纪实文学作品,其可读性与多重叙事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将基于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说明《南京大屠杀》一书的文学性;也将基于卢卡奇总结的现实主义文学典型特征(即真实性、典型性和历史性),深入分析文本以揭示该书被长期忽视的现实主义文学价值。作为结论,本文认为体裁分类不应成为判定作品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学界应推动文学史的重新梳理,将传记、日记、历史纪实等非虚构类作品也纳入到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视野中,不断丰富现实主义文学研究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 现实主义 文学四要素
下载PDF
论犹太人铭记大屠杀的方式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6-54,共9页
“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场浩劫。这两场浩劫程度之惨烈、手段之残忍、后果之空前应该说几乎没有二致,惟一的差别恐怕是,“纳粹屠犹”的对象是犹太人,发生在欧洲,而“南京大屠杀”针对的是中国人,... “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场浩劫。这两场浩劫程度之惨烈、手段之残忍、后果之空前应该说几乎没有二致,惟一的差别恐怕是,“纳粹屠犹”的对象是犹太人,发生在欧洲,而“南京大屠杀”针对的是中国人,发生在亚洲。然而,二战结束50年(截止1995年)后,不仅每一个犹太人都牢记住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且对“纳粹屠犹”的记念渗透到德国和欧洲社会的各个层面,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为全世界所熟知的同时,像“纳粹屠犹”、“奥斯威辛”一类与这一历史浩劫联系在一起的词汇早就超越了字面的含义,已经成为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象征,成为人类暴行的代名词。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学、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它们不仅仅是学术名词,更意味着人类对暴行、历史苦难和人性的重新认识。然而,“南京大屠杀”当时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却几乎鲜为人知。这样一种结果的出现应该说与犹太人在浩劫之后采取的铭记大屠杀的方式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这一思考出发,通过对犹太人在战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铭记大屠杀方式的论述,以期借鉴,使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铭记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粹屠犹 犹太人 大屠杀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 赔偿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与南京人口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宅巍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3期75-80,共6页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30万以上的同胞遇难。“30万”,这一数字,不仅被郑重记录在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而且已经被赫然镌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壁上。它已成为世界人民用来... 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30万以上的同胞遇难。“30万”,这一数字,不仅被郑重记录在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而且已经被赫然镌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墙壁上。它已成为世界人民用来声讨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以及中国人民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的生动教材。 但是,近年来,在日本却有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地在南京人口问题上大作文章,企图用一个被歪曲了的南京人口数字,来推翻30万同胞惨遭屠杀的血腥事实。日本北海道拓殖大学讲师田中正明,就曾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出所谓“质问”:“市民二十万,防卫队五万,合起来当时南京人口就是二十五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难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南京市政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乡区 部队 遇难同胞 人口数 市民
下载PDF
魂兮归来--创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记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为山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9-123,共5页
我接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创作大型组雕,是在2005年12月15日,是“大屠杀”祭日——12月13日的两天后。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 设计创作 纪念馆 遇难 群雕 大屠杀 扩建工程
下载PDF
空间的产生与生产:从南京大屠杀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生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19年第3期4-16,138,共14页
空间具有政治性,是政治对抗的场所。南京大屠杀在军国主义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产生于特定的空间里,中国放下武器的军人和普通平民被屠杀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其殖民统治秩序的图谋。但空间是多层次的,在南京大屠杀的空间中,外国... 空间具有政治性,是政治对抗的场所。南京大屠杀在军国主义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产生于特定的空间里,中国放下武器的军人和普通平民被屠杀的背后,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其殖民统治秩序的图谋。但空间是多层次的,在南京大屠杀的空间中,外国侨民进行了局部的空间生产,产生了巨大的人道主义价值,具有世界性意义。战后,在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背景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基于历史遗产进行了空间的再生产,以表达中国人民的战争记忆与和平理念。但空间不是全然“被动”的,在被生产出来以后,它也自我生长,逐步获得按自身逻辑表达和诉说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空间生产 历史记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国家公祭
下载PDF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中的大屠杀后意识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顺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6-31,共6页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融入大屠杀意识,并直接描写大屠杀,从而表现出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犹太女拉比莎拉之父乃大屠杀幸存者,其断续的大屠杀叙述再现了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犹太人在格托中的生存及其对纳粹的反抗,表现了犹太人...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融入大屠杀意识,并直接描写大屠杀,从而表现出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犹太女拉比莎拉之父乃大屠杀幸存者,其断续的大屠杀叙述再现了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犹太人在格托中的生存及其对纳粹的反抗,表现了犹太人做人的形象和尊严,亦反应了犹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战后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则表明犹太人向往公正和正义之决心和理想。多克托罗不仅建构了二战期间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揭示了大屠杀后犹太人所处的历史和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上帝之城》 大屠杀 大屠杀后意识
下载PDF
南京大屠杀又添新证——章开沅教授新作《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出版 被引量:1
16
作者 东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美国传教士 天理难容 章开沅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 新证 贝德士 “南京大屠杀 耶鲁大学
下载PDF
从《罗莎》和《二手烟》看大屠杀后遗症 被引量:1
17
作者 阙诗涛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4期100-102,共3页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 二战中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犹太民族史上难以抚平的一道伤疤。许多幸存者在战后仍然挣扎于大屠杀的痛苦记忆中,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均饱受大屠杀后遗症的困扰。美国犹太作家奥齐克和罗森鲍姆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罗莎》和《二手烟》中刻画了两代大屠杀后遗症患者的形象,并不约而同地安排了救赎的结局,揭示出往往为人们忽略的一点:对于亲历大屠杀的犹太人及其家庭来说,选择忘却伤痛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屠杀 大屠杀后遗症 忘却 自我救赎
下载PDF
论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
18
作者 李顺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3-155,共3页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E.L.多...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凸显其对大屠杀创伤及其影响之关注,更表达其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之关注和人类道德之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大屠杀 大屠杀后意识
下载PDF
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的中国报刊
19
作者 经盛鸿 胡卓然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3年第4期18-23,共6页
“南京大屠杀”一词,已成为专业术语,而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司法界、军事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认定。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的新闻传媒,应是在1938年4月5日在汉口出版的时事新闻刊物《世界展望》半月刊第3期... “南京大屠杀”一词,已成为专业术语,而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司法界、军事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认定。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的新闻传媒,应是在1938年4月5日在汉口出版的时事新闻刊物《世界展望》半月刊第3期上,刊登的一篇题为《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文章,内容是由“汪思梦”翻译的香港英文《南华早报》(TheSouthChinaMorningPost)1938年3月16日刊登的报道《南京的暴行》,报道原“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南京基督教青年会负责人乔治·费奇于1938年3月1日在广州所作的演讲,以其亲见亲闻的事实,全面而简明扼要地揭露了日军占领南京后烧杀淫掠的暴行。译文根据原文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了《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这是新闻传媒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世界展望》 《南京大屠杀目击记》
下载PDF
罗瑾保存南京大屠杀照片的启示
20
作者 陶家柳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44-44,共1页
随着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活动的开展,罗瑾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他是当年“南京大屠杀”照片的保存者。他冒着生命危险保存的这些照片,日后成为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无可抵赖的铁证!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南京大屠杀 启示 照片档案 抗日战争 社会档案意识 档案工作者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右翼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