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中时钟基因BMAL1与MyoD的作用
1
作者 刘志杨 傅泽铤 +1 位作者 夏雨 丁海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0-515,共6页
背景:一次大负荷运动后会引起肌联蛋白titin降解导致骨骼肌损伤,成肌调节因子家族MyoD参与骨骼肌生成,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一次大负荷运动不同时相下骨骼肌MyoD、时钟基因BMAL1与titin表达变化,以期明确BMAL1与... 背景:一次大负荷运动后会引起肌联蛋白titin降解导致骨骼肌损伤,成肌调节因子家族MyoD参与骨骼肌生成,在骨骼肌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一次大负荷运动不同时相下骨骼肌MyoD、时钟基因BMAL1与titin表达变化,以期明确BMAL1与MyoD在运动诱导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n=4)和运动组(n=20)。运动组大鼠于跑台进行90 min下坡跑,运动后即刻(0 h)及运动后12,24,48,72 h取比目鱼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BMAL1、MyoD的mRNA表达量;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观测MyoD与BMAL1、BMAL1与titin的定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显示:一次大负荷离心运动后,大鼠比目鱼肌部分位置肌节变宽,Z线模糊不清呈水波状,其中运动后12 h损伤最为严重,72 h后基本恢复;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运动组BMAL1的mRNA表达呈现先升高,后趋于正常的状态;MyoD的mRNA表达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③免疫荧光观测:运动组可在12,24 h观测到BMAL1和MyoD的共定位;可在0,12,24 h观测到BMAL1和titin的共定位;④结果表明,MyoD与BMAL1共同参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修复,可能是通过titin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运动 骨骼肌 损伤 成肌调节因子 大脑/肌肉芳香经受体核转位因子样蛋白1 骨架蛋白 肌联蛋白
下载PDF
过表达BMAL1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唐雯 王志高 +2 位作者 郭仁楠 肖东 刘艳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究生物钟基因大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样蛋白1(BMAL1)过表达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中线粒体自噬途径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C)组、BMAL1组,每组10只。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指... 目的:探究生物钟基因大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样蛋白1(BMAL1)过表达对脓毒症小鼠心肌损伤中线粒体自噬途径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C)组、BMAL1组,每组10只。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ELISA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ting测定心肌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H3域自噬蛋白(Beclin1)、PTEN诱导激酶(Pink1)、E3泛素-连接酶活性帕金森病蛋白2(Parkin)、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和NC组比较,BMAL1组小鼠LVFS、LVEF升高(P<0.05),LVIDd、LVIDs减小(P<0.05),血清中CK-MB、cTnI降低(P<0.05),心肌组织病变得到改善,TUNEL阳性细胞率减少(P<0.05),线粒体损伤减轻,心肌组织中LC3Ⅱ/LC3Ⅰ值升高(P<0.05),Beclin1、Pink1、Parkin、VDAC1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BMAL1过表达能够明显改善脓毒症小鼠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其促进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肌损伤 心肌细胞 大脑肌肉芳香受体转运蛋白蛋白1 线粒体自噬 小鼠
下载PDF
时钟基因BMAL1在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恢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傅泽铤 夏雨 丁海丽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0-226,共7页
目的:探讨时钟基因BMAL1在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恢复中的作用。方法:208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04)和运动组(E组,n=104)。E组于跑台进行90 min下坡跑,运动后于0 h,6 h,12 h,18 h,24 h,30 h,36 h,42 h,48 h,54 h,60 h,66 h,72 ... 目的:探讨时钟基因BMAL1在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恢复中的作用。方法:208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04)和运动组(E组,n=104)。E组于跑台进行90 min下坡跑,运动后于0 h,6 h,12 h,18 h,24 h,30 h,36 h,42 h,48 h,54 h,60 h,66 h,72 h各取C组、E组8只大鼠腓肠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骨骼肌核心时钟基因BMAL1表达量,应用余弦分析软件circacompare(R package)获取拟合余弦曲线参数,分析其节律性振荡的变化趋势;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骼肌BMAL1、DESMIN表达;免疫荧光观测BMAL1与DESMIN的定位及含量变化。结果:C组BMAL1 mRNA在72 h内呈现3个完整近日节律周期;E组BMAL1 mRNA在0 h~24 h近日节律消失。与C组比较,E组在运动后0 h、6 h、12 h、18 h,BMAL1 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5),在运动后0 h、12 hBMAL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24 h至72 h恢复至无明显差异(P>0.05);在运动后0 h、12 h,DESMIN蛋白表达降低(P<0.05),24 h开始逐渐升高,48 h显著升高(P<0.01),至72 h恢复至无明显差异(P>0.05)。E组BMAL1与DESMIN在运动后0 h、12 h、24 h发生共定位,0 h~24 h共定位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4 h的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值。结论:运动后时钟基因BMAL1可能与调控骨架蛋白DESMIN的协同作用增强,从而与促进肌纤维结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肌肉芳香经受体核转位因子样蛋白1 时钟基因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蛋白 骨架蛋白 大鼠
下载PDF
Bmal1通过肠嗜铬细胞及其TPH1-5-HT信号通路参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
4
作者 曾玮玮 王彦钧 +10 位作者 邹路 何雨芩 肖世莉 王静 乔丹 赵蓉 王斌 赵媚 陈东风 王帅 杨敏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1-327,共7页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与生物钟节律紊乱有关,IBS症状常具有昼夜波动等节律紊乱特征。肠嗜铬细胞(EC细胞)及其色氨酸羟化酶-1(TPH1)-5-羟色胺(5-HT)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参与IBS发生的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目的:探讨生物钟核心基...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与生物钟节律紊乱有关,IBS症状常具有昼夜波动等节律紊乱特征。肠嗜铬细胞(EC细胞)及其色氨酸羟化酶-1(TPH1)-5-羟色胺(5-HT)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参与IBS发生的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目的:探讨生物钟核心基因Bmal1是否通过调控EC细胞及其TPH1-5-HT信号通路参与IBS的发生。方法:采用IBS模型和对照Sprague-Dawley大鼠以及Bmal1肠道特异性敲除(Bmal1△IEC)和野生型(WT)C57BL/6小鼠进行研究。以连续单一刺激方法建立IBS模型。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Bmal1、EC细胞嗜铬粒蛋白A(Cg A)、TPH1和5-HT表达。结果:大鼠实验:Bmal1主要表达于结肠上皮细胞,在EC细胞中亦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授时因子时间点(ZT)ZT8:00和ZT24:00时,IBS模型组结肠Bmal1表达明显增高,且模型组ZT8:00的Bmal1表达明显高于ZT16:00和ZT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鼠实验:与WT组相比,Bmal1△IEC组结肠EC细胞数量明显减少,TPH1、5-HT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BS模型大鼠结肠生物钟基因Bmal1的表达存在昼夜异常波动,Bmal1表达的昼夜紊乱可通过EC细胞及其TPH1-5-HT信号通路参与IB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昼夜节律 脑和肌肉芳香受体转位蛋白⁃1 肠易激综合征 肠嗜铬细胞 色氨酸羟化酶⁃1 5⁃羟色胺
下载PDF
Bmal1低表达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叶绿 吴华香 许伟红 《医学信息》 2020年第3期66-68,共3页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样1基因(Bmal1)低表达对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1(INS-1)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随机将INS-1细胞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Bmal1 siRNA组,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Bmal1,比较... 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样1基因(Bmal1)低表达对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1(INS-1)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细胞,随机将INS-1细胞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Bmal1 siRNA组,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Bmal1,比较三组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胰岛素(GSIS)含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mRNA表达,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变化。结果阴性对照组与空白组ROS水平、GSIS含量、Nrf2、CAT、GSH-Px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al1 siRNA组ROS水平、Nrf2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GSIS含量、CAT、GSH-Px mRNA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中线粒体为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完整的膜和少量管状嵴;Bmal1 siRNA组中线粒体肿胀、形状不规则,线粒体嵴断裂和消失。结论Bmal1低表达可导致β细胞氧化应激增强,GSIS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Nrf2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受体转位蛋白1基因 Β细胞 因子E2相关因子2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节律基因Bmal1对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博汝 魏柏 +1 位作者 石晓雅 谢梦丽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15期2544-2548,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从分子水平探讨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Bmal1)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运用RNA干扰技术转染Bmal1 siRNA,构建Bmal1基因敲除的结直肠癌细胞株。将体外培...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从分子水平探讨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Bmal1)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运用RNA干扰技术转染Bmal1 siRNA,构建Bmal1基因敲除的结直肠癌细胞株。将体外培养的细胞分为对照组、Bmal1基因敲除组(敲除组)、放疗组、Bmal1基因敲除联合放疗组(联合组)。CCK-8检测各组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能力。RT-qPCR检测各组细胞Bmal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mal1、HIF-1α和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增殖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对照组、敲除组、放疗组、联合组,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细胞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水平在4组细胞中均为最低,分别为对照组的0.40倍和0.38倍,其次为放疗组、敲除组,对照组HIF-1α和VEGF mRNA表达水平最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IF-1α和VEGF在联合组细胞中表达水平最低,分别为对照组的0.45倍和0.35倍,其次为放疗组、敲除组,对照组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最高,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敲除节律基因Bmal1可以增加结直肠癌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HIF-1α/VEGF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和肌肉芳香受体转运蛋白1基因 结直肠癌细胞 放射治疗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