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东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灰色关联评价
1
作者 张忠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根据FAO提供的1980—2019年两海域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总体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波动增长,而东南大西洋渔获量平稳下降,且前者累计渔获量是后者的2.2倍。中上层鱼类是最主要渔获种类,底层鱼类次之。其中,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分别占各海域的72.03%和67.31%,两个渔区总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均以中上层鱼类为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9年,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的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7,属于高强度开发及以上状态。中东大西洋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值在2010年前后出现了大于0.9的年份,说明该海域正接近或正处于充分开发状态。东南大西洋基于七大类别灰色关联度和渔获量排名前二十鱼种的灰色关联度值大于0.9出现在多个年份,但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说明该海域渔业资源早期就接近于充分开发状态。中东大西洋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正达到极限,其渔获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非常有限;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经过充分开发和严格管理之后,呈好转趋势,但仍处在高强度开发状态,未来其渔获量增长有限。研究结果可为中东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海域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灰色关联
下载PDF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大膀 司东 缪家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尤其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造成的,但近期有工作指出AMO是气溶胶、火山喷发等外强迫驱动产生或是海洋对大气随机强迫的一种响应。AMO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调制东亚夏季气候,当AM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夏季风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反之亦然。同时,AMO正位相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欧亚大陆中纬度及中国北方偏冷;负位相时则大体相反。鉴于AMO的重要作用,加深理解AMO形成机制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有益于提升东亚气候的年代际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年代际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中东大西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及资源状况变化分析
3
作者 张忠 韩冠荣 +2 位作者 李楠 方舟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5,共15页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 为了解中东大西洋渔业产区渔获物的资源状况,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提供的该海域1950—2019年的渔获量数据,结合渔获种类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信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70年间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营养级平衡指数(fishing in balance,FiB)的变动规律,以掌握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结果显示,MTL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50—1956年,MTL指数在3.20左右,无明显变化;1957—1963年,MTL指数迅速上升至3.44;1964—1996年,MTL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历史最高值(3.54)出现在1985年;1997—2019年,MTL稳定在较高水平,其中2018年为该阶段最低点3.35。FiB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50—1956年,FiB指数呈小幅波动增加;1957—1974年,FiB指数显著上升;1975—1996年,FiB指数呈平稳波动状态;1997—2019年,FiB指数整体呈小幅增长趋势。结果表明,中东大西洋海洋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潜在的渔业资源量越来越少,开发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西洋 渔业资源 平均营养级 FiB指数
下载PDF
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为例
4
作者 田纳新 龚承林 +3 位作者 吴高奎 齐昆 朱一杰 刘静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 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阐明了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重力流与海底地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区初始地貌中的主要地貌低点和次要地貌低点控制了早期深水水道和朵叶体的发育:(1)随着主要地貌低点斜坡坡度向远物源一端明显变缓,重力流的速度和能量逐渐减小,向下侵蚀能力变弱、侧向拓宽能力增强,水道剖面形态沿流向依次呈现V型、深U型及碟型;(2)因为水道限制性逐渐减弱,末端非限制性区域发育朵叶体沉积,朵页体上覆于水道充填沉积且向近物源一端生长,最终溢出到研究区西北角的次要地貌低点。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致使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的斜坡坡度进一步变缓,后期块体流被捕获时,其沿流向携带沉积物的能力更容易降低,导致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TCs)在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广泛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低点 动态相互作用 海底地貌 重力流 深水沉积 菩提瓜尔盆地 大西洋赤道段
下载PDF
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初冬我国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
5
作者 李忠贤 王庭轩 +1 位作者 曾刚 邓伟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143,共13页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 本文基于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气温资料以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1951~2020年秋季(9~11月)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异常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初冬(12月)我国气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EOF的第一模态是纽芬兰岛东南部海温为负(正)距平,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及其东部海温为正(负)距平的马蹄型海温模态,方差贡献率为20.5%。研究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异常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模态呈正位相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高,反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初冬气温偏低。进一步分析表明,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能够持续到初冬。当秋季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呈正(负)位相时,初冬北大西洋副极地和副热带海温异常通过加热(冷却)异常能够引起局地对流层上层的辐散(辐合)运动,并且激发出南、北两支Rossby波列。其中,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极地向东北方向传播至巴伦支海附近,然后沿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传播至我国上空;南支波列由北大西洋副热带向东传播至我国上空。在南、北支波列的影响下,我国上空对流层上层出现异常辐合(辐散),与之伴随的异常下沉(上升)运动使得我国上空云量减少(增加),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增加(减少),同时地表向低层大气传输的长波辐射增加(减少),在非绝热加热的作用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偏低)。利用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CAM5.3)模式模拟了北大西洋马蹄型海温异常对初冬大气环流、辐射强迫和气温的影响,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表明该海温模态能够激发出遥相关波列,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异常,通过非绝热加热的作用影响我国气温异常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海温 初冬气温 非绝热加热 年际变化
下载PDF
灾难救援的国际协调机制研究——以北约“欧洲大西洋灾难响应协调中心”为例
6
作者 刘昱曦 章志萍 +2 位作者 谢漪 罗沉雷 周倩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001-1005,共5页
目的以欧洲大西洋灾难响应协调中心为例,探讨构建灾难救援的国际协调机制的意义,并为我国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学术论文、官方文件、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研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协调中心的历史、职能和成功经验,分析其... 目的以欧洲大西洋灾难响应协调中心为例,探讨构建灾难救援的国际协调机制的意义,并为我国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学术论文、官方文件、新闻报道等文献资料,研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协调中心的历史、职能和成功经验,分析其对国际灾害救援事业的重要意义和启示。结果提炼出协调中心对国际灾害救援的3点重要借鉴意义:灾难救援是构建国际安全合作框架的重要环节,建设国际协调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国际灾难响应能力;在灾难应急救援领域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有助于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也将有效助力国际安全合作框架的构建。结论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灾害救援国际合作的效率;北约的协调机制可以为我国的相关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洲大西洋灾难响应协调中心 国际救援 国际安全
下载PDF
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爽 刘小芳 +3 位作者 冷凯良 李福后 丁奇 王伟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0-56,共7页
该研究以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系统评价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温度、酸碱度、模拟胃肠道消化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具有良好的... 该研究以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系统评价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并考察温度、酸碱度、模拟胃肠道消化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显著的还原能力,其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33.48、9.68、6.86、17.78 mg/mL,其还原力呈浓度依赖效应。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在温度25~100℃条件下较为稳定;在pH 6.0~8.0条件下可保持较高抗氧化活性,但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抗氧化活性显著下降(P<0.05);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仍能保持原有抗氧化活性的80.26%以上。综合分析,大西洋鳕鱼骨胶原蛋白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相关产品的加工贮藏应避免强酸、强碱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鳕鱼骨资源高值利用以及多肽类抗氧化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鳕鱼骨 胶原蛋白肽 抗氧化活性 稳定性 模拟胃肠消化
下载PDF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的长期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岳铫辰 魏勇 +3 位作者 高佳维 何飞 戎昭金 王誉棋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6期693-704,共12页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是如今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结构特征之一,区域内存在磁场强度弱、辐射高、高能粒子通量增加等特点,并且该区域在近百年来持续进行向西漂移和面积扩张.SAA的长期变化影响了近地空间环境,反... 南大西洋地磁异常区(South Atlantic Anomaly,SAA)是如今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结构特征之一,区域内存在磁场强度弱、辐射高、高能粒子通量增加等特点,并且该区域在近百年来持续进行向西漂移和面积扩张.SAA的长期变化影响了近地空间环境,反映了地球深部动力学特征,是研究地球磁场发电机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地磁场表现出偶极子能量不断减弱、非偶极子能量正在增加的趋势,SAA表现出比历史时期更迅速的变化速度,各向异性有所增加,并出现了次级异常中心,这些新的变化说明SAA的演化可能进入了新的时期,引发人们对SAA长期演化规律以及未来演化趋势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将结合古地磁与现代地磁模型研究结果,对SAA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SAA的成因进行综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场 大西洋地磁异常区 地球磁场长期变化
下载PDF
中新世中低纬度海道变化对大西洋经圈翻转流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9
作者 魏吉林 刘海龙 +2 位作者 郑伟鹏 林鹏飞 赵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0,共9页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候模式开展了中中新世气候模拟试验,以及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先后关闭的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显示,开放的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分别为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大西洋提供了“捷径”,同时分别向北大西洋输运高盐度海水和低盐度海水,对AMOC强度的变化起着相反的作用。特提斯海道开放增强了AMOC,这抵消了巴拿马海道开放导致的对AMOC的减弱。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均能引起全球海表温度的南北不对称响应,分界线大致位于巴拿马海道所在纬度。本研究表明,只有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关闭时,才会形成现代意义上的AMOC空间结构,因此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时间对研究AMOC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经圈翻转流 中中新世大暖期 淡水输运 巴拿马海道 特提斯海道
下载PDF
西北冰洋大西洋水与太平洋冬季水在波弗特流涡变化背景下的调整与响应
10
作者 龚亚平 钟文理 +3 位作者 王晓宇 李涛 赵进平 兰友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共15页
大西洋水是北冰洋内部最重要的储热层,而西北冰洋楚科奇边陲区域是大西洋水进入加拿大海盆的关键海域,研究大西洋水在楚科奇边陲区域的变化能深入揭示大西洋水对北冰洋的影响。本文收集整理并校正1999-2021年的大量历史水文数据,探讨了... 大西洋水是北冰洋内部最重要的储热层,而西北冰洋楚科奇边陲区域是大西洋水进入加拿大海盆的关键海域,研究大西洋水在楚科奇边陲区域的变化能深入揭示大西洋水对北冰洋的影响。本文收集整理并校正1999-2021年的大量历史水文数据,探讨了近年来在波弗特流涡加强和摆动背景下,大西洋水、太平洋冬季水和双扩散阶梯结构在西北冰洋楚科奇边陲区域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楚科奇边陲区域出现了3次大西洋水暖异常信号,出现时间分别在2000年、 2012年和2018年,异常暖水核心处的位温均超过1℃。太平洋冬季水核心和大西洋水核心间垂向平均热含量在楚科奇边陲区域中部和东部显著升高,主要归因于太平洋冬季水核心位温的增高。太平洋冬季水核心深度对波弗特流涡变化的响应相比大西洋水更显著。太平洋冬季水核心位温与大西洋水核心位温的联动变化调制着双扩散阶梯结构的变化。加拿大海盆内的双扩散阶梯结构呈现出从大阶梯结构向小阶梯结构过渡、直至大范围消亡的演变。该过程的主要调控机制为大西洋水核心位温的降低以及其上界面层化的增强抑制了垂向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太平洋冬季水 波弗特流涡 双扩散阶梯 楚科奇边陲区域
下载PDF
荧光假单胞菌噬菌体对大西洋鲑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11
作者 刘显君 林洪 +1 位作者 玄冠华 王静雪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79-287,共9页
目的探究大西洋鲑在4℃贮藏过程中,外源添加荧光假单胞菌及其噬菌体影响大西洋鲑品质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色差值、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质构、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 目的探究大西洋鲑在4℃贮藏过程中,外源添加荧光假单胞菌及其噬菌体影响大西洋鲑品质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色差值、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质构、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pH、剪切力、持水性等指标对冷藏温度(4℃)条件下大西洋鲑的品质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4℃贮藏期间,初期微生物生长迅速且菌相变化明显,噬菌体vB_PF_Y1-MI的加入使得鱼肉中TVC下降大约0.07 lg(CFU/g);大西洋鲑TVB-N含量整体变化趋势明显呈指数型增长,pH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添加荧光假单胞菌组的大西洋鲑TBA值和失水率增加程度较明显,经噬菌体处理后有所降低。结论噬菌体v B_PF_Y1-MI的加入,能够降低大西洋鲑鱼肉脂质氧化速率,可以延缓其腐败变质,从而延长大西洋鲑保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假单胞菌 噬菌体 大西洋 食品保鲜剂 水产品
下载PDF
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空“射线状”云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12
作者 孙维康 傅刚 王忠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红外辐射成像仪(VIIRS)可见光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118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 本文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可见光/红外辐射成像仪(VIIRS)可见光卫星云图,对2017—2021年发生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118个“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利用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对2019年7月8日南大西洋上空的“射线状”云个例进行了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模拟研究,分析了云凝结核浓度、气温、垂直运动速度、水汽混合比的垂直结构和水汽的水平分布。研究结论显示:“射线状”云是一种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的中尺度天气现象,且就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而言,多发生于南半球大洋上空,北半球夏季和秋季是“射线状”云的频发季节;每个“射线状”云臂单体出现处均对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运动,“射线状”云是具有对流性质的云;大气逆温层会限制云向高处发展,使得水汽被限制在逆温层高度以下,大范围的逆温层是塑造“射线状”云形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线状”云 带状云臂 大西洋和印度洋 统计分析 WRF数值模拟 逆温层
下载PDF
下地壳非均质性对裂谷构造演化的影响——以南大西洋中段裂谷盆地为例
13
作者 曹书缘 李江海 王志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南大西洋中段共轭大陆边缘的基底形态从南向北沿走向存在差异,最北部的卡马穆-加蓬盆地共轭大陆边缘为不对称的窄裂谷边缘,最南部的桑托斯-纳米贝盆地共轭大陆边缘为极不对称的超伸展裂谷边缘。关于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目前存在争议,因... 南大西洋中段共轭大陆边缘的基底形态从南向北沿走向存在差异,最北部的卡马穆-加蓬盆地共轭大陆边缘为不对称的窄裂谷边缘,最南部的桑托斯-纳米贝盆地共轭大陆边缘为极不对称的超伸展裂谷边缘。关于盆地结构的不对称性,目前存在争议,因此,文中开展了基于有限元方法求解黏塑性连续介质本构方程的数值模拟实验,以探究下地壳非均质性对裂谷构造演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地壳的横向非均质性,在靠近克拉通具有较强下地壳的一侧可形成较窄盆地,靠近造山带具有较弱下地壳一侧,则形成较宽的盆地。当靠近造山带一侧具有更厚的下地壳时,地幔在上涌过程中可改变壳幔耦合性,在靠近造山带岩石圈一侧形成夭折裂谷,影响盆地的演化。地壳流变学性质会决定盆地的基本形态,同时,当下地壳厚度发生变化时,壳幔耦合程度会发生变化,影响应变的传播方向,进而影响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非均质性 裂谷 大西洋
下载PDF
卫星遥感北大西洋风暴“尤尼斯”生成和发展特征
14
作者 任素玲 毛冬艳 +2 位作者 蒋建莹 杨冰韵 牛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4,共15页
2022年2月中旬,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Eunice)给欧洲中、西部带来严重自然灾害。以卫星观测数据为主,研究了“尤尼斯”发生的环境场、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位涡强迫对爆发性发展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尤尼斯”活... 2022年2月中旬,北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Eunice)给欧洲中、西部带来严重自然灾害。以卫星观测数据为主,研究了“尤尼斯”发生的环境场、卫星水汽图像干侵入特征、对流层中高层位涡强迫对爆发性发展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尤尼斯”活动期间,北半球高纬度西半球偏冷、东半球偏暖,极涡偏向北美大陆,北美极区附近平均气温偏低。“尤尼斯”的生成和北美极区附近极涡分裂南下的冷空气沿着西风带东传有关。爆发性发展期间,海平面气压下降率约40 hPa/(24 h),远超爆发性发展指标(24 hPa/(24 h)),且出现在海温正距平区。格陵兰岛南部气旋提供的极区冷空气对爆发性发展尤为重要,该冷空气在北大西洋洋面形成强西北风转偏西风,表现为排列整齐的大范围细胞状积云一直延伸至风暴中心附近,卫星水汽图像上表现为快速增强的干侵入特征,并伴有高位涡异常。发展至最强阶段,高位涡向下伸展,400 hPa最强高位涡区位于风暴中心的正上方,500 hPa以下高位涡向东南方向倾斜,并伴随着对流层中、下层强下沉运动,下沉运动为低空风速增强提供了一定的高空能量来源,高位涡侵入的下方也有利于低层气旋式环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气象卫星 大西洋冬季风暴“尤尼斯” 卫星洋面风 极涡
下载PDF
流动、传承、变革“:跨大西洋”关系的文学重构
15
作者 谭源星 王影君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跨大西洋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关注英美两国文学的矛盾、冲突、融合,到聚焦英国文学对北美和南美文学的多重影响力,再到研究欧美(洲)、非美(洲)文学在政治、国家和民族身份、商业印刷、生态环境等不同主题下的交互过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流... 跨大西洋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关注英美两国文学的矛盾、冲突、融合,到聚焦英国文学对北美和南美文学的多重影响力,再到研究欧美(洲)、非美(洲)文学在政治、国家和民族身份、商业印刷、生态环境等不同主题下的交互过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流动性。目前,跨大西洋文学研究重点突出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而跨大西洋诗歌在这一语境下的地位有些尴尬。同时,文学似乎总是在回应政治问题,导致“文学性”本身被大量削弱。新的跨大西洋文学研究需要在平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下功夫,丰富研究的文学体裁,更加关注传递的、循环的、偶然的文学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 身份 殖民 生态 重构
下载PDF
未来北极夏季陆面气温变化区域特征及其与北大西洋海面温度的关系
16
作者 吴雨子 胡舒涵 +1 位作者 赵传湖 黄菲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 未来变暖背景下北极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对北极气候变化模拟能力较好的模式模拟结果,研究SSP2-4.5情景下21世纪北极2 m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极地陆地的欧亚大陆(Eurasia, EA)和北美-格陵兰(Greenland, GL)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EA在21世纪中叶前变暖趋势显著,之后主要表现为年代际尺度的冷暖振荡;GL则始终保持增暖趋势。EA、GL分区气温均存在年际、年代际(10~20 a)尺度上的波动,GL分区还存在20~40 a的准周期变化。(2)前冬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会引起次年夏季北大西洋呈南北向“-、+、-”三极型海面温度异常,并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导致EA分区气温正异常,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年代际尺度上。(3)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正异常时,北美至格陵兰位势高度偏高,GL分区增暖,并且这种影响在21世纪70年代后更重要;北太平洋北部的海面温度正异常对GL分区增温也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2 m气温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 大西洋 海面温度
下载PDF
南大西洋赤狐热液区硫化物特征及成矿机制
17
作者 张琦 李兵 +3 位作者 刘季花 李传顺 王赛 石学法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6-311,共16页
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 赤狐热液区是中国科研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拆离断层型热液区。该区位于拆离断层的下盘,目前发现2个热液点,围岩类型为基性玄武岩。利用ICP-OES、ICP-MS、LA-ICP-MS等方法对2019年获得赤狐热液区硫化物样品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包括块状、角砾状、浸染状三类硫化物。与其他拆离断层型热液区相比,赤狐热液区上2个热液点具有明显不同的化学特征;全岩的主微量、黄铁矿的微量元素以及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明显指示,赤狐热液区可能受到基性与超基性岩的共同影响。热液区2个热液点的差异指示了同一个热液系统不同时期产出硫化物有差异及遭受后期改造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中脊 赤狐热液区 热液硫化物 拆离断层 硫同位素
下载PDF
非典型大西洋尼诺对中国东部前、后汛期降水的影响
18
作者 杨萌洲 袁潮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72,共13页
采用1979—2020年共42 a的降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使用多变量EOF、傅立叶滤波、线性回归、T-N波通量等方法,研究了非典型大西洋尼诺(Non-Canonical Atlantic Ni1o,NCA)对中国东部夏季前、后汛期降水的影响及物理机制。结果显示,NCA在前... 采用1979—2020年共42 a的降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使用多变量EOF、傅立叶滤波、线性回归、T-N波通量等方法,研究了非典型大西洋尼诺(Non-Canonical Atlantic Ni1o,NCA)对中国东部夏季前、后汛期降水的影响及物理机制。结果显示,NCA在前汛期引起中国南方降水增加,但在后汛期导致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减少而北方降水增加。这是由于在前汛期,NCA的暖海温异常位于热带北大西洋,可通过“风-蒸发-海表温度”正反馈引起拉尼娜,进而激发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其西北侧的异常西南气流有助于将暖湿水汽输送至我国南方,导致前汛期南方降水增加。在后汛期,NCA的暖海温异常南移至赤道大西洋,通过调节沃克环流增强拉尼娜,使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进一步增强并覆盖华南地区,导致华南降水减少而北方降水增加。此外,与NCA相关的东传罗斯贝波列在前/后汛期位于副热带/中高纬地区,其在我国东部引起的环流异常也有助于NCA在前/后汛期影响我国南/北方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大西洋尼诺(NCA) 中国东部 前、后汛期 降水
下载PDF
近20年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与江南5月降水关系增强的可能原因
19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极端性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江南5月降水年际差异显著增大以来,200 hPa上的Rossby波能量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一部分能量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形成南支波列;另一部分沿不列颠群岛向西伯利亚地区传播,上述两支波列在旱涝年的不同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附近的辐合辐散影响江南地区的垂直运动;另一方面波列下游的中国东南沿海200 hPa的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具有准正压结构,对应于对流层中下层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上空位置和强弱变化,影响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在偏涝年形成正位相的欧亚遥相关波列,利于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积累并向江南地区输送,它和低纬暖湿气流在江南地区附近相遇,形成降水。2004年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与5月不列颠群岛附近海温异常有关的波列分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的辐合辐散。上述遥相关波列增强了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关系,进一步与江南5月降水建立起紧密联系。2004年以来自江南5月偏涝年前的冬季开始,北大西洋中纬度通常出现冷海温异常并随时间东移,于5月降水同期东移到不列颠群岛附近,偏旱年反之,这对江南5月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欧亚遥相关 西风急流波导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科伦·麦凯恩《飞越大西洋》中的道格拉斯流散叙事与跨国、跨种族团结悖论
20
作者 宁显锦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312-324,共13页
科伦·麦凯恩在小说《飞越大西洋》中再现了美国废奴主义者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1845年的跨大西洋流散之旅,这一旅程将美国黑人与爱尔兰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成为跨国、跨种族团结的一次有益实践。不过,爱尔兰人和美国黑人虽同... 科伦·麦凯恩在小说《飞越大西洋》中再现了美国废奴主义者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1845年的跨大西洋流散之旅,这一旅程将美国黑人与爱尔兰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成为跨国、跨种族团结的一次有益实践。不过,爱尔兰人和美国黑人虽同被奴役,但二者“种族化”的形成机制存在本质差异。不同于美国黑人,爱尔兰人分别在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扮演着对立的“种族”角色,在美国被视作白人,而在英国却被视作黑人。小说中,英国作为跨大西洋政治场域中的重要力量,其对美国废奴事业的支持与其背后的殖民霸权主义动摇了美国黑人解放事业与爱尔兰民族主义的融合根基。由此,麦凯恩揭示了构建跨大西洋命运共同体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也是爱尔兰人与美国黑人之间跨国、跨种族团结的悖论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飞越大西洋 道格拉斯 流散 跨国、跨种族团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