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顺义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天文旋回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磊 何付兵 +7 位作者 白凌燕 吴怀春 徐锡伟 蔡向民 王继明 孙永华 刘予 方同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7-154,共8页
采用多种物探、钻探技术对北京市顺义断裂带进行了试验探测研究,并通过天文旋回地层学、古地磁磁化率及年代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断裂带第四纪以来间歇性活动特征,得出~2.5、~2.3、~2.0、1.6~1.8、1.2~1.3、~0.5和~0.3 Ma等7个相对... 采用多种物探、钻探技术对北京市顺义断裂带进行了试验探测研究,并通过天文旋回地层学、古地磁磁化率及年代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断裂带第四纪以来间歇性活动特征,得出~2.5、~2.3、~2.0、1.6~1.8、1.2~1.3、~0.5和~0.3 Ma等7个相对活动强烈期和~0.9 Ma次活动强烈期,其余时段为相对平静期。整个第四纪较长时间内,早更新世早、中期(早于~1.1 Ma)活动强烈,活动方式以粘滑活动为主。而早更新世晚期以来(~1.1 Ma以来),活动速率明显减缓,活动方式转变为以蠕滑活动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义断裂带 钻孔探测 天文旋回地层学 第四纪活动
下载PDF
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天文旋回识别及高频层序划分 被引量:7
2
作者 魏小松 陆江 +4 位作者 刘蕾 何卫军 严德天 魏之焜 左洁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8,共10页
依据GR测井曲线和岩性变化,使用R软件"astrochron"程序,利用频谱分析、天文调谐等方法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沉积地层进行了天文旋回识别和高频层序划分。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在频率0~0.1、0.2左右以及0.3~0.4... 依据GR测井曲线和岩性变化,使用R软件"astrochron"程序,利用频谱分析、天文调谐等方法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一段沉积地层进行了天文旋回识别和高频层序划分。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在频率0~0.1、0.2左右以及0.3~0.4范围能够追踪到405ka长偏心率(E)、123ka短偏心率(e_1)、40ka斜率(O)、23ka(P_1)和19ka(P_2)岁差,表明沉积地层受到天文参数的控制;新生代405ka长偏心率较稳定,以Laskar(2011)长偏心率405ka作为标准,以流一段底部U-Pb锆石年龄作为标准进行天文调谐,并建立了天文年代标尺,结果显示流一段持续时间约为4.8~5.0 Ma;以405ka长偏心率带通滤波曲线与Laskar方案中的405ka偏心率进行比对,分别在Wei-1井和Wei-2井流一段识别出13个完整的中期旋回,由此划分出了13个五级层序。本文研究可为地层高频层序划分及油气勘探精度提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流沙港组一段 天文旋回识别 高频层序划分 频谱分析 天文调谐
下载PDF
天文旋回理论在页岩油气储层沉积演化及甜点预测中的应用
3
作者 张建国 钟骑 +9 位作者 王风华 王思琦 姜在兴 李军亮 张鹏飞 吴嘉彬 鲜本忠 黄晖 谭滨田 贾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07-1521,1551,共16页
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蓬勃发展,天文旋回理论在页岩油气储层预测中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深水泥页岩对测井/录井、地震响应极不敏感,限制了传统方法在泥页岩岩相演化及甜点预测中的应用,制约了深水泥页岩的地层对比及演化规律研究。从天文... 随着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蓬勃发展,天文旋回理论在页岩油气储层预测中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深水泥页岩对测井/录井、地震响应极不敏感,限制了传统方法在泥页岩岩相演化及甜点预测中的应用,制约了深水泥页岩的地层对比及演化规律研究。从天文旋回角度开展深水泥页岩高频演化规律研究以及页岩油气甜点预测,可为解决上述勘探难题提供新视角。基于天文旋回控制下的地表万年至数十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分析其驱动泥页岩甜点在数米至数十米厚度变化范围内的沉积演化机理,阐述了天文旋回理论在页岩油气储层预测中的3个应用实例。①基于深度机器学习,实现了沉积自旋回的精准识别与剔除,建立了东营凹陷始新统深湖泥页岩区精度约为1 m的天文旋回格架,发现岁差周期控制着米级富有机质含(富)灰页岩岩相旋回,长偏心率的峰值阶段对应着有利甜点段。②天文旋回控制着沾化凹陷中始新统夹砂型页岩油储层的砂-泥一体化储层演化,长偏心率、短偏心率和岁差旋回协同控制着砂岩夹层的期次、频率以及泥页岩矿物组分和有机质含量的旋回性。研究结果可为夹砂型页岩甜点段预测提供新思路。③建立了湖相盆地从粗粒、细粒砂岩过渡区至泥页岩沉积区的层序-天文旋回一体化地层格架,提出粗粒、细粒砂岩岩相类型和规模的有序变化受体系域级别控制,天文旋回约束了体系域内部数米至数十米级别的岩相旋回。研究结果可助力解决水平井同时钻遇粗粒、细粒砂岩的预测难题,服务于常规-非常规储层一体化勘探开发。随着后续页岩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化,从天文旋回新视角分析页岩油气甜点的分布规律,将有助于提高水平井钻前的甜点层段优选精度,助力细粒沉积学和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旋回 页岩油气 储层 高频演化 预测
原文传递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期间的浊积岩沉积对气候变化和天文旋回的响应
4
作者 金思敏 David B.KEMP +2 位作者 张仲石 黄春菊 刘晴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5-1234,共10页
浊流是地表最重要的沉积物运移过程之一,主导了沉积物从大陆架到深海的输送。通过研究深时极热事件期间浊流的分布规律,可为类比推测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浊流活动的变化趋势提供重要参考。前期研究发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期间... 浊流是地表最重要的沉积物运移过程之一,主导了沉积物从大陆架到深海的输送。通过研究深时极热事件期间浊流的分布规律,可为类比推测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浊流活动的变化趋势提供重要参考。前期研究发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期间,英国东部北海盆地的高频浊积砂岩沉积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对西班牙Basque盆地Zumaia剖面古新统-始新统458层浊积岩(深度范围为-19.76~37.12 m)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发现浊积岩沉积存在着显著的405 ka长偏心率周期信号。通过总结古新统-始新统浊积岩记录对天文旋回的响应,发现仅在英国北海盆地和西班牙Basque盆地识别出了天文旋回信号,且这两个点位的地理位置与模拟结果显示的年平均降水对轨道参数变化的敏感区相吻合。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PETM期间不同沉积环境中浊积岩沉积记录对海平面变化和全球升温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天文旋回 浊积岩 偏心率 岁差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旋回地层学分析及地层划分
5
作者 方旭庆 钟骑 +4 位作者 张建国 李军亮 孟涛 姜在兴 赵海波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0,共12页
湖相细粒沉积多具有连续性,能记录和保存显著的天文旋回信号,是进行天文旋回分析的理想地层。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重点井沙三下亚段自然伽马数据进行MTM频谱分析和FFT进化谐波分析,建立了“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在单井上进行了天... 湖相细粒沉积多具有连续性,能记录和保存显著的天文旋回信号,是进行天文旋回分析的理想地层。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重点井沙三下亚段自然伽马数据进行MTM频谱分析和FFT进化谐波分析,建立了“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在单井上进行了天文旋回地层划分及连井地层对比,为全区搭建了地层格架。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记录了显著的天文旋回信号,匹配出最优沉积速率为9.0×103cm/Ma;由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产生的旋回地层厚度分别为42.3 m,9.0 m,2.4~4.7 m和1.3~1.9 m;(2)沙三下亚段比较稳定的记录了6个长偏心率旋回、25个短偏心率旋回,可将短偏心率曲线作为地层划分依据来进行高精度地层对比。(3)运用天文旋回理论进行岩相发育规律、岩相空间配置关系的预测,可为湖盆沉积中心页岩油气地质“甜点”的精细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细粒沉积 天文年代标尺 天文旋回 高精度地层对比 长偏心率旋回 短偏心率旋回 沙三下亚段 古近系 沾化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旋回地层学和天文年代学及其在中生代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1
6
作者 黄春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66,共19页
地质年代的精确确定是我们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过程的关键,而如何提高地质年代的精度却一直是个尚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最近30年多年来,基于古气候学研究的天文旋回理论获得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尤其是成功应用于天文地质年代校准中。这... 地质年代的精确确定是我们认识地球演化历史和过程的关键,而如何提高地质年代的精度却一直是个尚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最近30年多年来,基于古气候学研究的天文旋回理论获得了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尤其是成功应用于天文地质年代校准中。这种数字定年方法是通过天文调谐获得连续的高分辨率的地质年代,是对传统地质定年方法如古生物、古地磁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方法的一次革新。最新的国际地质年表The Geologic Time Scale 2012(简称GTS2012)中经过天文校准的地质年代已近100%覆盖了新生代,而中生代的天文年代校准还存在着很大挑战。目前应用稳定的405ka的偏心率长周期对中生代地层进行天文地质年代校准,是国际地质年表从GTS2004到GTS2012的一个最大改进。文中将主要介绍天文旋回的基础理论和其在中生代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旋回理论 天文年代 405 ka的偏心率长周期 中生代
下载PDF
基于米氏旋回的三角洲前缘油层对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军 赵凯 张金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1-812,共12页
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理论在三角洲前缘开展砂岩组和单层级别的油层对比研究,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揭示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存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可识别出比值接近5∶2∶1的3个旋回厚度,分别对应于偏心率100 ka、斜率40 ka和岁差20 k... 基于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理论在三角洲前缘开展砂岩组和单层级别的油层对比研究,频谱分析和小波变换揭示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存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可识别出比值接近5∶2∶1的3个旋回厚度,分别对应于偏心率100 ka、斜率40 ka和岁差20 ka周期,推测地层在沉积时受到米兰科维奇天文轨道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根据岁差20 ka周期带通滤波(BPF)和堆积速率变化特征,将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划分为9个砂岩组和20个单层。研究表明,岁差20 ka周期调控气候波动的机制与超短期基准面升降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作用,利用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划分出的单层具有严格的等时性。20个单层砂体的展布特征表明,萨尔图油层Ⅲ油层组经历了多期水进—水退事件,与砂岩组的划分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分析 小波变换 米兰科维奇天文旋回 三角洲前缘 油层对比
下载PDF
基于地层沉积反演的深时海平面变化曲线恢复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沈禄银 潘仁芳 +5 位作者 段太忠 刘彦锋 李蒙 廉培庆 黄渊 张德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9-121,共13页
目前常用的海平面曲线恢复方法主要是基于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分析和同位素测量,受地层不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海平面变化恢复不够合理。本文基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天文旋回、沉积旋回在时间周期上具有较好的多级旋回对应特征,提出了采用... 目前常用的海平面曲线恢复方法主要是基于地层沉积的旋回性分析和同位素测量,受地层不完整性的影响较大,海平面变化恢复不够合理。本文基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与天文旋回、沉积旋回在时间周期上具有较好的多级旋回对应特征,提出了采用傅里叶变换多级正弦分解函数化海平面变化曲线,然后通过地层沉积反演求取函数化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参数的方法。利用地层沉积模拟方法,求取了元坝地区长兴期的全球海平面曲线,与同时期的Haq曲线、Fischer方法获得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相比,具有更多的海平面变化信息,恢复的海平面变化更合理。傅里叶级数函数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仅推动了海平面变化的定量化和函数化发展,还有利于用地层沉积反演求取海平面变化曲线。这种求取海平面变化的新思路,与传统的海平面变化恢复方法相比定量化程度高,对输入资料要求低,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更广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沉积反演 天文旋回 傅里叶变换 沉积正演模拟 全球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层序级别划分与驱动机制的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郭荣涛 陈留勤 +1 位作者 郭丽娜 文立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3期7-12,共6页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地质学家提出了两种层序级别划分途径。第一种划分方案是按层序界面特征和属性进行级别划分,不受时间范围的限制,有利于小型陆相孤立盆地的层序级别划分。第二种划分方案以层序发育时限为基础进行级别划分,把全球...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之上,地质学家提出了两种层序级别划分途径。第一种划分方案是按层序界面特征和属性进行级别划分,不受时间范围的限制,有利于小型陆相孤立盆地的层序级别划分。第二种划分方案以层序发育时限为基础进行级别划分,把全球海平面振荡作为形成层序的驱动机制,为研究全球变化和地层的大范围对比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海平面变化与构造运动、沉积物供给等因素相互影响形成层序的假设已得到普遍认可,同时将这种旋回性与天文周期结合起来为进一步探索形成层序的最终驱动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基于显生宙资料得出的层序地层模式在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各种不同的概念和模式都是前辈地质学家对解释复杂而不完整的地层记录的一种尝试,追踪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层序地层学基本问题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层序级别 驱动机制 海平面变化 天文旋回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年代标尺及层序界面定量识别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贤 葛家旺 +6 位作者 赵晓明 阴国峰 周雪松 王建伟 代茂林 孙莉 范廷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0-1004,共15页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中重要的含油气凹陷,近期勘探证实渐新统花港组是当前主力产气层段;截至目前,西湖凹陷花港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还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砂体等时对比及油气精细勘探进程。依据层序地层学结合天文旋回理论,利用...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中重要的含油气凹陷,近期勘探证实渐新统花港组是当前主力产气层段;截至目前,西湖凹陷花港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还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砂体等时对比及油气精细勘探进程。依据层序地层学结合天文旋回理论,利用小波变换和INPEFA技术对自然伽马曲线进行数学分析得到小波信号曲线、频谱及INPEFA曲线,建立了西湖凹陷花港组年代标尺及高精度层序界面格架。通过小波变换将GR曲线重构成不同阶次的小波信号曲线和频谱,以异常振动和能量团变化趋势凸显层序界面和旋回信息;同时,利用最大熵谱分析技术对GR曲线进行积分处理获得INPEFA曲线,以拐点和正负趋势定量拾取层序界面和旋回特征,将花港组划分为5套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SQ_(1)—SQ_(5))。利用频谱分析明确三级层序内部地层叠置旋回,结合小波信号曲线变化特征,可将花港组划分为12套四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H_(12)—H_(1))。花港组GR曲线的多窗口频谱分析结果表明,5套三级层序发育持续时间介于1~3 Myr。通过多尺度多方法融合测井技术对缺少岩心和古生物化石区构建多级次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具有一定推广意义,为渐新统花港组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INPEFA技术 天文旋回 层序地层 花港组 渐新统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基于测井频谱分析的松科二井登娄库组地层沉积速率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浩东 邹长春 +1 位作者 彭诚 杨玉卿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4-664,共11页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获取了白垩纪陆相沉积资料,其中连续、多参数、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为研究松辽盆地地层的沉积速率变化规律提供了机会。本文利用GR、Th、K、Th/K多种测井数据,采用天文旋回的方法来计算松科二井登...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获取了白垩纪陆相沉积资料,其中连续、多参数、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为研究松辽盆地地层的沉积速率变化规律提供了机会。本文利用GR、Th、K、Th/K多种测井数据,采用天文旋回的方法来计算松科二井登娄库组地层的沉积速率,并探讨影响地层沉积的主控因素。多种测井数据的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了登娄库组地层记录着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这说明登娄库组沉积过程受天文轨道驱动力影响。Th测井数据对天文旋回信息的敏感性强,综合考虑多种测井数据的测试结果获得了连续、相对准确的地层沉积速率。登娄库组地层沉积速率从下往上整体呈现为由高到低的趋势。登二段至登三段时期地层沉积主要受盆地断陷活动控制,地层整体具有高沉积速率特征,最高达到16.2 cm/ka。随后至登四段时期由于断陷活动逐渐减弱,盆地向区域坳陷的构造格局转化,登四段整体具有沉积速率较低的特征,最低为5.9cm/ka。该研究建立了松科二井登娄库组地层连续的沉积速率剖面,为揭示松辽盆地由断陷活动过渡到坳陷活动的地质规律提供了测井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二井 登娄库组 地球物理测井 沉积速率 天文旋回
下载PDF
Astronomical forcing of sedimentary cycles of Late Eocene Liushagang Formation in the Bailian Sag, Fushan Depression, Beibuw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海洋 金思丁 +1 位作者 孙鸣 王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427-1438,共12页
Sediments in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of Late Eocene form a group of key hydrocarbon play fairways in the Beibuwan Basin,South China Sea.As an important reservoir-forming combination,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consists ... Sediments in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of Late Eocene form a group of key hydrocarbon play fairways in the Beibuwan Basin,South China Sea.As an important reservoir-forming combination,the Liushagang Formation consists of deltaic siliciclastic and show clear sedimentary cyclicity.According to paleontology research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the boundary between Liushagang Formation(Els)and Weizhou Formation(Ewz)is regarded as the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The oxygen isotope dating for well cores from the top of the first Member of Liushagang Formation(Els1)and the bottom of the third Member of Weizhou Formation(Ewz3)give an isochron age of 35.2 Ma.Here,we use GR logging data as a paleoenvironmental proxy to conduct a detailed cyclostratigraphic study of the Els1 in the Bailian Sag,Fushan Depression.Power spectra,evolutionary 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 and wavelet analysis all reveal significant sedimentary cycles in Els1.The ratios of cycle wavelengths in these stratigraphic units are 21?5?2.8?1.2?1,and are interpreted as Milankovitch cycles of 400 ka and 96 ka eccentricity,52 ka obliquity,22ka and 19 ka precession cycles,respectively.An astronomical time scale is established by tuning filtered 96 ka eccentricity cycles to a target curve of Well L2 in the Bailian Sag.Based on regional stratigraphic framework,combined with seismic,cores and logging data,the HST of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Liushagang Formation(Els1)delta in Well L2 was divided into six parasequence sets named Ps1-Ps6.According to the spectrum analysis by Simple Lomb periodogram from PAST program packages,the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 of each parasequence sets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as time went by.The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 of Ps4 reached the maximum(0.127 m/ka)during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delta prograding.Finally,the duration of each period of parasequence sets and more accurate geological age were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The ages of each depth are precisely estimated and provide new constraints on the Late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han Depression Liushagang Formation Milankovitch cycles astronomical tuning
下载PDF
火山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13
作者 刘平平 林嘉敏 +2 位作者 王点兵 马犇 李明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2024年第5期912-920,I0001,共10页
了解火山活动的驱动力、火山喷发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规律对预测未来火山喷发、减少火山灾害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第四纪全球火山活动强度和分布特征,剖析了火山喷发的周期性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尺度(百年尺度)火山喷发可... 了解火山活动的驱动力、火山喷发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规律对预测未来火山喷发、减少火山灾害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第四纪全球火山活动强度和分布特征,剖析了火山喷发的周期性及其影响因素,认为在较短的时间尺度(百年尺度)火山喷发可能和气候变化有关,并受地震和月潮周期的影响,而与太阳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在较长的时间尺度(过去2 Ma),以1000年为步长统计了有记录的陆地上的火山喷发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能谱分析,发现火山喷发量存在11.1~8.6万年、5.3~4.2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可能分别与地球轨道的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有关,表明火山喷发量变化可能受天文因素驱动。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陆地上的火山,间冰期相比冰期更有利于形成大型喷发,这可能和间冰期冰融化伴随的压力卸载有关。初步研究表明,天文旋回驱动太阳辐射、气候和火山喷发量的长周期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对其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大型火山的喷发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天文旋回 喷发量 气候 太阳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