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情况及随葬品的转变与思考
1
作者 齐泽言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姜寨遗址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在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的发展过程中,土坑墓葬式由以单人一次葬为主向以多人二次葬为主转变,随葬品中的狩猎采集工具种类、数量减少显著。墓葬情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的变... 姜寨遗址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在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的发展过程中,土坑墓葬式由以单人一次葬为主向以多人二次葬为主转变,随葬品中的狩猎采集工具种类、数量减少显著。墓葬情况的转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的变化发展。文章分析了姜寨遗址一期至二期土坑葬情况转变的原因,并尝试将这种转变与生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寨遗址 土坑葬 转变 动因
下载PDF
姜寨遗址先民食谱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郭怡 胡耀武 +2 位作者 高强 王昌燧 Michael P.Richards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9-157,共9页
尽管通过C、N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粟作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等,依然未能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对姜寨遗址出... 尽管通过C、N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粟作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等,依然未能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对姜寨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一期、二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揭示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探索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人骨的δ13C平均值(-9.7±1.0‰)和δ15 N平均值(8.5±0.5‰),表明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依赖于粟类作物的动物等)在姜寨先民食谱中占据主要地位,且动物资源在食物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两期先民的δ13C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先民一直从事粟作农业以及家畜的饲养活动。食谱分析并未发现第二期先民食用更多野生动物的证据,这可能与先民样品量相对偏少、二期先民食用的野生动物比例上升较小、动物类食物在先民食谱中所占比例较小等原因有关。对比地理位置毗邻、文化年代相近的姜寨、史家、半坡遗址先民δ13C值,姜寨(-9.7±1.0‰,N=19)与史家(-10.0±0.7‰,N=9)接近,而远高于半坡(-14.8±1.9‰,N=5),表明半坡遗址粟作农业的种植规模要逊于姜寨和史家遗址。我们认为,不同遗址间先民δ13C值的差异,可能受半坡样品量偏少、遗址间小生态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食谱分析 粟作农业 稳定同位素分析 古环境 姜寨遗址
下载PDF
基于规则的属性泛化算法在聚落考古中的应用——以姜寨遗址一期文化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懿青 毕硕本 +2 位作者 黄家柱 闾国年 裴安平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5期189-192,共4页
文章首先给出了概念层次等基本定义,明确了基于规则的面向属性的泛化算法,然后利用姜寨一期的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泛化数据挖掘,最后对结论展开了考古学的分析解释。
关键词 泛化规则 属性数据 数据挖掘 聚落考古 姜寨遗址
下载PDF
西安姜寨遗址出土彩陶的初步科技分析
4
作者 严小琴 刘慧芳 李立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8年第27期125-126,共2页
论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陶片的黑彩、白彩的微观形貌和成分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黑彩是磁铁矿,白彩是碳酸钙,并对施彩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 姜寨遗址 彩陶 X射线能谱仪
下载PDF
姜寨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及其意义 被引量:22
5
作者 巩启明 《人文杂志》 1981年第4期119-125,12,共8页
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骊山脚下、临潼县城北约一公里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是1972年当地农民在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的。遗址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除天然或人为的破坏外,现存面积约二万多平方米,但遗址中心或重要区保存基本完好。
关键词 姜寨遗址 主要收获 考古发掘 半坡类型 氏族 仰韶文化 原始聚落 庙底沟类型 瓮棺葬 房屋
下载PDF
半坡姜寨遗址“人面鱼纹”新考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荆林 《江汉考古》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9-63,77,共6页
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地揭示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或称“半坡文化”。在这之后,又陆续发掘了好些这一类型的遗址,重要的有: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阴横阵、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 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首次大规模地揭示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或称“半坡文化”。在这之后,又陆续发掘了好些这一类型的遗址,重要的有: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华阴横阵、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等地。在这类遗址出土的众多的陶器纹饰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彩陶盆上所绘的“人面纹”和“鱼纹”,它们是这一类型遗址中最有特色的典型纹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寨遗址 婴儿出生 半坡遗址 人面鱼纹彩陶盆 妇女 仰韶文化 半坡类型 新石器时代 陶器纹饰 氏族部落
下载PDF
姜寨遗址“牲畜夜宿场”遗迹辨析
7
作者 何周德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姜寨遗址 “牲畜夜宿场”遗迹 陕西 临潼县 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灰土遗迹 考古研究
下载PDF
姜寨遗址保护困境与未来展望
8
作者 邵小翠 《新丝路(下旬)》 2016年第10期144-145,共2页
姜寨遗址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一处史前聚落遗址,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姜寨遗址既面临环境破坏等保护困境,又与城市发展存在着矛盾。管理部门应采取改善遗址保护区及周边环境、提升管理水平、建设遗址公园等措... 姜寨遗址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一处史前聚落遗址,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姜寨遗址既面临环境破坏等保护困境,又与城市发展存在着矛盾。管理部门应采取改善遗址保护区及周边环境、提升管理水平、建设遗址公园等措施,缓解文物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问题,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寨遗址 困境 治理 遗址公园
下载PDF
姜寨遗址半坡文化墓葬分期试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治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61-68,共8页
关键词 尖底瓶 姜寨遗址 墓葬分期 半坡文化 广场 葫芦 新石器时代遗址 鼓腹 细颈 形制
原文传递
决策树分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遗迹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济民 黄家柱 +2 位作者 毕硕本 闾国年 裴安平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80,共3页
通过对数据挖掘基本分类算法的总结、分析,以及建立姜寨遗址空间数据库,以姜寨一期聚落中的土坑墓、房屋等遗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该遗迹的面积与方位角等空间矢量特征信息等,运用决策树分类算法,挖掘出了姜寨一期聚落的遗迹分类规则... 通过对数据挖掘基本分类算法的总结、分析,以及建立姜寨遗址空间数据库,以姜寨一期聚落中的土坑墓、房屋等遗迹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该遗迹的面积与方位角等空间矢量特征信息等,运用决策树分类算法,挖掘出了姜寨一期聚落的遗迹分类规则,为聚落考古学中单遗址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实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分类算法 空间数据挖掘 聚落考古 姜寨遗址
下载PDF
聚类算法在姜寨一期聚落考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毕硕本 裴安平 +1 位作者 陈济民 闾国年 《计算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9-91,共3页
通过对空间数据挖掘中聚类算法的总结与分析,以姜寨一期聚落中的居住区和墓葬区为研究实例,实现了对其房屋区中大、中房屋组,以及墓葬区的聚类分析,得出了姜寨一期聚落的空间聚类规则,为考古学聚落形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关键词 聚类分析 K-MEANS算法 牢间数据挖掘 聚落考古 姜寨遗址
下载PDF
姜寨一期文化遗迹属性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毕硕本 闾国年 +1 位作者 裴安平 孙懿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0,共3页
在基于Apriori算法的单维布尔关联规则基础上,以姜寨遗址主要遗迹的属性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算法对姜寨一期文化遗迹的属性数据进行了关联挖掘分析。首先进行房屋遗迹属性的关联挖掘,然后进行土坑葬等的属性数据挖掘,找到了聚落遗址... 在基于Apriori算法的单维布尔关联规则基础上,以姜寨遗址主要遗迹的属性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该算法对姜寨一期文化遗迹的属性数据进行了关联挖掘分析。首先进行房屋遗迹属性的关联挖掘,然后进行土坑葬等的属性数据挖掘,找到了聚落遗址属性数据之间隐含的关系,为聚落考古遗址的资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RIORI算法 数据挖掘 聚落考古 姜寨遗址
下载PDF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第二、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18
13
《考古》 1975年第5期280-284,263+321-322,共8页
1972年春,我们曾对姜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墓葬区进行了发掘。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内涵,于1972年秋和1973年春又对该遗址居住区作了两次发掘。第二次发掘开探方16个,第三次开探方33个,合计发掘面积1230平方米(图一)。这两次发掘,共发... 1972年春,我们曾对姜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墓葬区进行了发掘。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内涵,于1972年秋和1973年春又对该遗址居住区作了两次发掘。第二次发掘开探方16个,第三次开探方33个,合计发掘面积1230平方米(图一)。这两次发掘,共发现仰韶文化房址17座、窖穴6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寨遗址 居住区 仰韶文化 第二次发掘 文化遗存 墓葬 陕西 剖面图 临潼 陶器
原文传递
1972年春临潼姜寨遺址发掘簡报 被引量:14
14
《考古》 1973年第3期134-145,197-200,共16页
姜寨遗址位于骊山脚下,临潼县城北约一公里许的临河(石瓮寺水)畔上。临河源于骊山,经县城东南向西北流入渭河,姜寨遗址就在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遗址东西长310、南北宽180米,面积约为55000平方米(图一)。
关键词 姜寨遗址 尖底瓶 墓葬 刮削器 细泥 随葬品 发掘 瓮棺葬 红陶 陶器
原文传递
鲁迅给西安易俗社亲笔所书之匾额、曹靖华为本刊题字、姜寨出土文物、多友鼎
15
《人文杂志》 1981年第4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匾额 出土文物 华为 鲁迅学 西安 姜寨遗址 彩绘陶 下泉 长安县 讨论会
下载PDF
大遗址的大未来
16
作者 陈西御 杨文秋 《地图》 2009年第6期52-57,共6页
从石器时代的良渚遗址、牛河梁遗址、姜寨遗址……到夏商时代的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再到曲阜鲁国故城、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太和城遗址、辽上京遗址、西夏陵、南宋临安城遗址、景德镇御窑遗址、圆明园遗址…... 从石器时代的良渚遗址、牛河梁遗址、姜寨遗址……到夏商时代的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再到曲阜鲁国故城、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太和城遗址、辽上京遗址、西夏陵、南宋临安城遗址、景德镇御窑遗址、圆明园遗址……100个沉甸甸的名字构成了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首批名录。这里面有些名字已经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得到广泛的宣传、科学的保护;有些却还非常陌生,就连生活在其上的居民也不知道它们真实的面貌。这就是我国大遗址的现状。"大遗址"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放眼世界,比起欧洲国家几百年的遗址遗迹保护经验,才十多岁的中国大遗址保护工作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略显稚嫩。大遗址,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形式,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挑战,会有一个"大"未来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石器时代 姜寨遗址 秦始皇陵 汉长安城 欧洲国家 洛阳城
下载PDF
仰韶文化人类遗骸古DNA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赖旭龙 杨淑娟 +6 位作者 唐先华 施苏华 李润权 杨洪 高强 李涛 盛桂莲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0,共6页
近 2 0年来 ,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 .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 ,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研究对采自陕西临潼仰韶文化 6 0 0 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层中的古... 近 2 0年来 ,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 .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 ,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研究对采自陕西临潼仰韶文化 6 0 0 0多年前的姜寨遗址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层中的古人类残骸进行古DNA提取、扩增和测序 ,获得了 16 9bp的线粒体高变控制区Ⅰ的古DNA片段 ,与现代西安人同源性序列有 2个位点的突变 .另外 ,通过在不同实验室进行重复性实验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详细地论证了所获得的DNA序列的可靠性 .在所研究的 6个姜寨遗址样品中有 3个样品获得古DNA序列 ,古DNA的提取成功率为 5 0 % ,高于一般的古DNA研究材料的提取率 ,说明姜寨遗址的人类残骸是研究古DNA的理想材料 ,为今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姜寨遗址及其他同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的古人类墓葬及中国古人类分子演化关系奠定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仰韶文化 姜寨遗址 古DNA 可靠性分析 人类遗骸
下载PDF
试论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友谋 《中州学刊》 1985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两个主要类型。这两个类型文化,分布区域和范围大致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分际;文化特征和因素有显著的区别,但又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仰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 半坡和庙底沟类型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两个主要类型。这两个类型文化,分布区域和范围大致相同,但又有一定的分际;文化特征和因素有显著的区别,但又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仰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从如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类型 半坡类型 遗存 尖底瓶 姜寨遗址 器物 陶器 仰韶文化 文化特征 史家
下载PDF
殷墟文字形成假说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可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证殷墟文字是在短期内形成于少数人之手这一命题: 一、根据现有的材料,可以确知,距今约3500年的殷墟甲骨文,已是达到相当成熟阶段的文字字群: 1.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汉字的表意体系。若用后... 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证殷墟文字是在短期内形成于少数人之手这一命题: 一、根据现有的材料,可以确知,距今约3500年的殷墟甲骨文,已是达到相当成熟阶段的文字字群: 1.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汉字的表意体系。若用后世(东汉)的“六书说”以分析之,基本上可以得到解释。就行文看,不仅是象形字,而会意字、形声字亦颇不少见。假借用法亦颇多。2.文字数量已近5000个,可识者已近1000个(常用词基本已包括在内),而词类和句法亦自有其规范,基本与后世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文字 甲骨文 刻划符号 仰韶文化 公元前 二里头文化 姜寨遗址 殷墟文化 半坡遗址 少数民族
下载PDF
试论黍的起源 被引量:9
20
作者 魏仰浩 《农业考古》 1986年第2期248-251,266,共5页
黍(Panicum miliaceum L.)是中国古老的具有早熟、耐瘠和耐早特性的谷类怍物。米粒有两类:粳者古代称穄、(?)或糜,也有称稷的;糯者称黍。黍也常常作为粳糯两者的共同名称。现代粳性者西北地区称糜子,东北、华北或南方某些地区称稷子。... 黍(Panicum miliaceum L.)是中国古老的具有早熟、耐瘠和耐早特性的谷类怍物。米粒有两类:粳者古代称穄、(?)或糜,也有称稷的;糯者称黍。黍也常常作为粳糯两者的共同名称。现代粳性者西北地区称糜子,东北、华北或南方某些地区称稷子。糯性类型北方称黍子或粘糜子,南方称夏小米或黄粟(黍)。关于黍的起源,众说纷纭,本文在简略评论介绍以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的一些论点。由于对中国古籍所称五古之一的“稷”究竟是粟还是黍存在着争论,本文在引用古籍时不介入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起源地 糜子 考古发现 栽培种 考古资料 作物 野生 姜寨遗址 文化遗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