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总黄酮通过ERα/STAT3信号通路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
1
作者 陈西 欧阳紫婷 +3 位作者 罗岚 沈艳 宁东红 梁煦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951-958,共8页
目的研究黄芪总黄酮(TF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基于ERα/STAT3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EMs患者子宫内膜细胞。(1)为初步探究不同剂量TFA对EMs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将实验分为5... 目的研究黄芪总黄酮(TF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基于ERα/STAT3信号通路探讨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分离人EMs患者子宫内膜细胞。(1)为初步探究不同剂量TFA对EMs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将实验分为5组:对照(NC)组、EMs组、TFA高剂量组(TFA-H,TFA2mg/mL干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TFA中剂量组(TFA-M,TFA1mg/mL干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TFA低剂量组(TFA-L,TFA0.5mg/mL干预异位子宫内膜细胞)。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blotting、RT-qPCR检测细胞ERα、STAT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2)为探究ERα/STAT3信号通路对EMs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使用ERα诱导剂Feruti-nin干预EMs子宫内膜细胞,将实验分为两组:NC组,ERα诱导剂(Ferutinin)组。Westernblot、RT-qPCR检测细胞ERα、STAT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3)为进一步探究TFA及ERα/STAT3信号通路在EMs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机制,将实验分为4组:NC组、EMs组、TFA-M组、TFA-M+Ferutinin组。Westernblot、RT-qPCR检测细胞ERα、STAT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结果(1)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1);与EMs组相比,TFA-L组(P<0.05)、TFA-M组(P<0.05)和TFA-H组(P<0.01)细胞的克隆增殖能力降低。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活力增加(P<0.01);与EMs组相比,TFA-L组、TFA-M组和TFA-H组细胞活力降低(P<0.05)。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相对迁移距离增加(P<0.01);与EMs组相比,TFA-L组(P<0.05)、TFA-M组(P<0.05)和TFA-H组(P<0.01)细胞相对迁移距离减少。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与EMs组相比,TFA-L组(P<0.05)、TFA-M组(P<0.01)和TFA-H组(P<0.01)细胞的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根据以上实验结果,选择TFA-M进行后续实验。(2)与NC组相比,Ferutinin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与NC组相比,Ferutinin组细胞细胞活力增加(P<0.01)。与NC组相比,Ferutinin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1)。(3)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EMs组相比,TFA-M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减少(P<0.05);与TFA-M组相比,TFA-M+Ferutinin组细胞ERα和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活力增加(P<0.05);与EMs组相比,TFA-M组细胞活力减少(P<0.05);与TFA-M组相比,TFA-M+Ferutinin组细胞活力增加(P<0.05)。与NC组相比,EMs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5);与EMs组相比,TFA-M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降低(P<0.05);与TFA-M组相比,TFA-M+Ferutinin组细胞克隆增殖能力增加(P<0.05)。结论TFA可下调EMs中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这可能与ERα/STAT3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细胞 黄芪总黄酮 ERΑ STAT3 增殖和迁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子宫内膜细胞医学图像分析系统临床应用的同质化研究
2
作者 尹盼月 安静 +5 位作者 马志华 王怡然 王田田 王斌 王建六 李奇灵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96-299,共4页
目的:比较基于人工智能(AI)的子宫内膜细胞医学图像分析系统(AI病理识别系统)在不同医疗机构诊断的准确性,从而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同质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交大组)和西安大兴医院(大兴组)2021年9月... 目的:比较基于人工智能(AI)的子宫内膜细胞医学图像分析系统(AI病理识别系统)在不同医疗机构诊断的准确性,从而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同质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交大组)和西安大兴医院(大兴组)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因异常阴道流血或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就诊患者的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病理切片,各100例,分别由两家医院相同型号的AI病理识别系统阅片后报告结果,以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学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组AI病理识别系统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交大组和大兴组AI病理识别系统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3.0%、89.0%,灵敏度分别为87.8%、82.1%,特异度分别为96.6%、91.7%。两组AI病理识别系统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AI病理识别系统在不同医疗机构应用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证实该系统临床应用同质化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人工智能 病理诊断 同质化
下载PDF
PPQ通过清除活性氧修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能力的作用研究
3
作者 彭佳欣 冯文翔 +3 位作者 李奕霖 龚熊美玉 曾聚涛 李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22-430,共9页
目的:设计并合成聚乙二醇修饰负载槲皮素的聚多巴胺(PDA)类黑色素纳米粒子(PPQ),检测其物化表征及活性氧(ROS)清除能力,并进一步探究其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力。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水合粒径(DLS)、Zeta电位分析PPQ的形貌、... 目的:设计并合成聚乙二醇修饰负载槲皮素的聚多巴胺(PDA)类黑色素纳米粒子(PPQ),检测其物化表征及活性氧(ROS)清除能力,并进一步探究其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力。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水合粒径(DLS)、Zeta电位分析PPQ的形貌、粒径大小;利用紫外光谱(UV-Vis)分析PPQ中槲皮素的载药浓度及包封率;利用总抗氧化能力的检测试剂(DPPH和ABTS)检测槲皮素、聚乙二醇修饰PDA(PEG-PDA)及PPQ的ROS清除能力;将人子宫异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hEM15A)分为对照组及刺激组,并将刺激组分别用槲皮素、PEG-PDA及PPQ进行孵育处理,进一步采用激光共聚焦、细胞毒性试验、细胞活性染色、细胞EdU增殖染色试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模型评估PPQ清除ROS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结果:TEM及DLS结果提示制备的PDA、PEG-PDA及PPQ为100 nm左右的圆球颗粒,其电位分别为-30、-32、-35 mV左右。紫外光谱提示槲皮素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23%和≤85%。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试剂结果提示槲皮素、PEG-PDA及PPQ均可减少氧自由基的含量,且随着浓度升高其含量越少,同时PPQ展示出最好的ROS清除能力。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提示:相比于对照组,IL-1β可显著上调hEM15A细胞内ROS水平(P<0.001),而槲皮素、PEG-PDA及PPQ都会降低IL-1β处理的hEM15A细胞内ROS水平(P<0.001),且相比于槲皮素和PEG-PDA,PPQ在细胞内可更有效清除ROS(P<0.001)。细胞毒性试验、细胞活性染色及EdU增殖染色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IL-1β可显著降低hEM15A细胞的存活率、增殖能力及增加细胞死亡率(P<0.001),而槲皮素、PEG-PDA及PPQ可增加IL-1β处理的hEM15A细胞存活率及增殖能力,降低死亡率(P<0.001),且相比于槲皮素和PEG-PDA,PPQ对处理的细胞效果最显著(P<0.001)。在体试验显示:PPQ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区域有良好的富集作用,且相比于对照组,PPQ可缩小子宫内膜异位症区域的体积(P<0.001),同时显著降低其ROS水平(P<0.001)。结论:PPQ具有良好的清除ROS功能,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潜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修饰负载槲皮素的聚多巴胺类黑色素纳米粒子 活性氧 子宫内膜细胞 增殖能力 小鼠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评估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
4
作者 闻哲嘉 吕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91-2096,共6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薄型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但存在剂量难以控制、取样困难等问题。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低消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模拟子宫内膜细胞在体微环境提供了新途径。目的:利用三通道微流控芯片构建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薄型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但存在剂量难以控制、取样困难等问题。微流控芯片具有高通量、低消耗、操作简便等优点,为模拟子宫内膜细胞在体微环境提供了新途径。目的:利用三通道微流控芯片构建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研究模型。方法:从1名女性外周静脉血中提取富血小板血浆。采用含不同浓度[0%(对照),0.5%,1%,2%]富血小板血浆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培养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胶制备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设计有3个通道,中间通道为细胞外基质水凝胶通道,左右两侧分别为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富血小板血浆通道,3个通道之间保存有可以相互沟通以及实现物质交换的面积,实验组两侧通道分别加入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和含0.5%富血小板血浆的无血清培养基,对照组两侧通道分别加入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和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共培养48 h后,采用Ki67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增殖与迁移。结果与结论:(1)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5%,1%,2%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迁移与增殖(P <0.05),并且0.5%浓度富血小板血浆的促进细胞迁移与增殖作用强于其他2个浓度(P <0.05);(2)Ki67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更强;(3)实验证实通过三通道微流控芯片可以模拟子宫内膜细胞的微环境,同时利用该系统验证了富血小板血浆可显著促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富血小板血浆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子宫内膜增殖 迁移 细胞外基质 薄型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相关疾病
下载PDF
子宫内膜细胞标志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海波 吴海芳 +2 位作者 李娟 黄勇 黄素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3期1409-1413,共5页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细胞标志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42例拟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卵巢EMT患者作为研究组,收集异位囊肿囊壁的异位内膜组织作为EMT异位...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细胞标志物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42例拟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卵巢EMT患者作为研究组,收集异位囊肿囊壁的异位内膜组织作为EMT异位内膜组,同时宫腔镜下取研究组患者的宫底部在位内膜组织作为EMT在位内膜组,选择50例输卵管因素导致不孕的拟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宫腔镜下取对照组患者的宫底部在位内膜作为正常在位内膜组。对所有组织切片的阳性结果采用半定量式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定,对所有组织进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测定EMT异位内膜、EMT在位内膜、正常在位内膜的ERα、ERβ、A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积分光密度(IOD)值,并分析ERα、ERβ、AP-1、VE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Rα、ERβ、AP-1和VEGF等细胞标志物在EMT在位内膜组、EMT异位内膜组和正常在位内膜组组织标本中均有表达,且定位于组织标本的间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EMT在位内膜组中ERα表达明显高于EMT异位内膜组,EMT异位内膜组和EMT在位内膜组中ERα、ERβ、AP-1和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在位内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T在位内膜组中ERα、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EMT异位内膜组,EMT在位内膜组中ERβ/ERα明显低于EMT异位内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MT在位内膜组和EMT异位内膜组中ERα、ERβ、ERβ/ERα、AP-1和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在位内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在位内膜组的增生期ERαI、ERβ、AP-1和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分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周期性变化,而EMT在位内膜组和EMT异位内膜组的ERα、ERβ、AP-1和VEGF无周期性变化。EMT异位内膜组ERβ/ERα与AP-1呈负相关(r=-0.753,P<0.05)。结论 EMT在位内膜组织中,ERα呈高表达状态,EMT在位内膜组织和异位内膜组织中,AP-1和VEGF均呈高表达状态,与EMT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ERα、ERβ、AP-1和VEGF在EMT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均失去了在正常在位内膜的月经周期性变化,可能与EMT内膜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细胞标志物 相关性
下载PDF
从细胞病理角度分析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 被引量:3
6
作者 虞红珍 王志皓 +3 位作者 苏倩 黄山 丁兴洁 吴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准确性,从细胞学角度分析其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时行ECT及子宫内膜组织...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准确性,从细胞学角度分析其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手段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同时行ECT及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的患者1725例,液基细胞学涂片及石蜡切片分别行细胞学诊断和组织病理学诊断;将细胞学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ECT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725例患者中,ECT诊断肿瘤细胞阴性1511例,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意义不明确(atypical endometrial cells,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TEC-US)85例,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不排除内膜不典型增生或更严重情况(atypical endometrial cells,cannot exclude 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or more,ATEC-A)92例,可疑恶性细胞26例,恶性细胞11例;ECT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总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4.6%、93.0%、94.7%、31.0%、99.8%。结论从细胞学诊断思维深化对宫腔内取样的子宫内膜样本的全面认识,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关键。ECT可作为筛查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子宫内膜采集器 液基细胞学制片 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
下载PDF
复方益母生化散对奶牛子宫内膜细胞CYP450表达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杜金梁 秦建华 +2 位作者 褚景生 徐丽娜 马玉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8-1254,共7页
【目的】探讨复方益母生化散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实验:分离奶牛子宫内膜细胞,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模型,复方益母生化散处理子宫内膜炎症细胞48h、72h,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P450的表达;体内实... 【目的】探讨复方益母生化散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作用机理。【方法】体外实验:分离奶牛子宫内膜细胞,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模型,复方益母生化散处理子宫内膜炎症细胞48h、72h,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P450的表达;体内实验:复方益母生化散栓剂治疗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检测血清中IgG、IgA含量的变化。【结果】复方益母生化散处理后,子宫内膜炎症细胞CYP450的表达随复方益母生化散剂量的增加而呈升高的趋势,血清中IgG、Ig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2000μg·mL-1的复方益母生化散作用奶牛子宫内膜炎症细胞48h,CYP450的表达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子宫内膜细胞 CYP4 50 复方益母生化散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人子宫内膜细胞的纯化和培养 被引量:20
8
作者 戈一峰 黄宇烽 +2 位作者 胡毓安 崔英霞 刘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496-498,i015,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原组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原组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组化染色为阳性,腺细胞可持续培养4~6周,传代2~3次。结论: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为减少外科来源的子宫内膜抗原建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细胞 培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细胞的培养和侵袭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赵昀 张宏 +3 位作者 李亚里 魏丽惠 田方 关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5-427,F003,共4页
为探讨不同子宫内膜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体外分离培养EM患者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共 4 9例。观察间质和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并采用Transwell ColInsert细胞培养板 ,比较不同细胞的侵袭行为。结果显示 ,间质细胞... 为探讨不同子宫内膜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体外分离培养EM患者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共 4 9例。观察间质和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并采用Transwell ColInsert细胞培养板 ,比较不同细胞的侵袭行为。结果显示 ,间质细胞侵袭能力强于上皮细胞 ;EM组子宫内膜细胞侵袭力强于对照组。提示在子宫内膜异位种植过程中 ,间质和上皮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EM患者子宫内膜本身具有不同于对照组的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培养 侵袭性 研究 上皮细胞
下载PDF
人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诚 常青 +2 位作者 梁志清 艾国平 张丽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7-509,共3页
目的寻求一种简便高效的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纯化与鉴定方法,建立稳定的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简化Ryan等的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取材,分离和培养条件,分离出高纯度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进行体... 目的寻求一种简便高效的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纯化与鉴定方法,建立稳定的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简化Ryan等的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取材,分离和培养条件,分离出高纯度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结果培养成功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均可稳定传代,体外生长10~50d,纯度均达90%以上。结论该方法简便高效,可建立稳定的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原代培养 改良
下载PDF
家兔子宫内膜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杜金梁 徐丽娜 +1 位作者 马玉忠 秦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0,共3页
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和培养家兔子宫内膜细胞,大肠杆菌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以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和传统炎症指标作为炎症发生和发展的判断标准。以不同浓度的LPS作用于细胞,收集不同时段培养上清液,ELISA法测定TNF-α、IL-... 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和培养家兔子宫内膜细胞,大肠杆菌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以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和传统炎症指标作为炎症发生和发展的判断标准。以不同浓度的LPS作用于细胞,收集不同时段培养上清液,ELISA法测定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表明,100ng/ml LPS是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诱导炎症的最适浓度。炎症模型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的含量比同期空白组高(P<0.01),表明炎症模型建立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子宫内膜细胞 LPS 炎症模型
下载PDF
小鼠子宫内膜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倩 史万玉 +1 位作者 赵驻军 钟秀会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90,共4页
用0.25%胰酶-EDTA消化法分离培养小鼠子宫内膜细胞,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以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和传统炎症指标作为炎症发生和发展的判断标准。以不同浓度的LPS作用于细胞,收集不同时段的细胞,用RT-PCR的方法测定细胞中I... 用0.25%胰酶-EDTA消化法分离培养小鼠子宫内膜细胞,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以培养细胞的形态学和传统炎症指标作为炎症发生和发展的判断标准。以不同浓度的LPS作用于细胞,收集不同时段的细胞,用RT-PCR的方法测定细胞中IFN-γ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表明,100ng/mL LPS是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诱导炎症的最适浓度。炎症模型组培养细胞中IFN-γ的丰度表达极显著于空白组(P<0.01),表明炎症模型建立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LPS 炎症模型
下载PDF
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利平 朴学娇 +3 位作者 罗永 倪和民 刘云海 郭勇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4期99-104,共6页
为了探讨适用于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了组织培养法、常温消化法、先组培后消化法和先消化后组培法,并适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探讨哪一种原代培养方法更适合获得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的奶牛和绵羊... 为了探讨适用于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了组织培养法、常温消化法、先组培后消化法和先消化后组培法,并适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探讨哪一种原代培养方法更适合获得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的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生长较快,细胞形态为梭形和铺路石样交织在一起;常温消化法没有成功获得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但获得了绵羊子宫内膜细胞;而先组培后消化法获得了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但无法传代、不能长久生长;而先消化后组培法获得的细胞与单一组培法获得的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情况相似,细胞上出现很多组织残块,覆盖在细胞上面不利于细胞增殖。说明组织培养方法是简捷快速获得牛、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的方法,获得的子宫内膜细胞可以在体外至少传4代,这类细胞可以用于研究动物子宫内膜的功能和相关分子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绵羊 子宫内膜细胞 体外培养
下载PDF
子宫内膜采集器在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武爱芳 尹格平 +4 位作者 陈铭 李娟 季美玲 韩燕 常娜娜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86-88,96,共4页
目的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进行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时,比较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和诊断性刮宫获取子宫内膜活检组织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5月就诊的188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需进行子宫内膜筛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先... 目的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进行子宫内膜病理诊断时,比较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和诊断性刮宫获取子宫内膜活检组织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4年5月就诊的188例绝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的需进行子宫内膜筛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先利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获取子宫内膜组织,再进行诊断性刮宫。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取材满意率、诊断结果、宫颈扩张及疼痛感觉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采集标本合格率、病理诊断均无显著差异(P>0.05),宫颈扩张情况、疼痛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应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组织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无须扩张宫颈、几乎无痛,适用于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时子宫内膜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期 子宫出血 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吕斌 张萍 +1 位作者 李振国 何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6-1257,共2页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GS)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雌性去卵巢大鼠于术后8d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GS(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按2.0mL/kg分别腹腔注射蒸馏水、GS及雌二醇(E2),1次/d,连续注射3d。观察各...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GS)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雌性去卵巢大鼠于术后8d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GS(低、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按2.0mL/kg分别腹腔注射蒸馏水、GS及雌二醇(E2),1次/d,连续注射3d。观察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细胞有丝分裂数。结果: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GS组细胞有丝分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86,P<0.001),且阳性对照组与GS组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随GS剂量的升高,GS组细胞有丝分裂数增加(F=4.692,P=0.026)。结论:GS能加速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其在大鼠体内可能具有雌激素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有丝分裂指数 雌激素样作用 增殖 大鼠 子宫内膜细胞
下载PDF
人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纯化和培养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晓岚 黄仁彬 +1 位作者 欧海燕 汤银娟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0-532,共3页
目的:旨在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组化染色为阳性,腺上皮细... 目的:旨在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组化染色为阳性,腺上皮细胞可持续培养4-6周,传代2-3次;基质细胞可持续培养5-8周,传代4-6次。结论:建立了可体外培养贮存、传代的子宫内膜细胞,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原组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细胞 培养
下载PDF
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翟永宁 仲丹 +4 位作者 张蕾 吴王飞 卢莹 周静 沈宇飞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8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随机分为C组和E8、E7、E6组。C组不加雌激素,E8、E7、E6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0-8、10-7、10-6mol/L的雌激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随机分为C组和E8、E7、E6组。C组不加雌激素,E8、E7、E6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0-8、10-7、10-6mol/L的雌激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法检测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SAP)基因;构建PSAP基因干扰载体,并转染至子宫内膜细胞,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凋亡率和PSAP基因表达量。结果 C、E8、E7、E6组细胞凋亡率(gate1)分别为10.8%±0.1%、15.5%±0.2%、15.8%±0.1%、16.6%±0.3%,E8组和E7组比较,P>0.05;其余两两比较,P均<0.05。C、E8、E7、E6组细胞凋亡率(gate2)分别为4.2%±0.2%、4.5%±0.1%、5.4%±0.2%、5.7%±0.1%,两两比较,P均<0.05。C、E8、E7、E6组PSAP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46±0.05、0.33±0.03、0.26±0.03、0.40±0.02,两两比较,P均<0.05。干扰前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2%±1.3%、10.2%±0.7%,PSAP基因表达量分别为50.4±3.2、19.2±1.3,P均<0.05。结论雌激素作用后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增加,PSAP基因表达降低;PSAP基因被干扰后,细胞凋亡减少。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PSAP基因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雌激素 子宫内膜细胞 凋亡 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
下载PDF
家兔子宫内膜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秀荔 赵永贞 +1 位作者 靳亚平 张彦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42-1247,共6页
本试验旨在体外分离培养兔子宫内膜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并且探讨纯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方法。用差速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纯化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用滤网法分离得到子宫平滑肌细胞,分别在添... 本试验旨在体外分离培养兔子宫内膜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并且探讨纯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方法。用差速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纯化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用滤网法分离得到子宫平滑肌细胞,分别在添加20%胎牛血清(FBS)、100μg/mL牛胰岛素、63.5 nmol/L雌二醇(E2)、7.14nmol/L孕酮(P4)的DMEM/F12(1∶1)培养液和37℃5%CO2的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并检测分离的细胞纯度。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成功地分离培养了兔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且2种细胞纯度都达98%左右,基质细胞出现蜕膜化;子宫平滑肌细胞的纯度为97%左右,而且出现横纹状的生长。本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能够在体外成功培养;在含20%FBS、100μg/mL牛胰岛素、63.5 nmol/L E2、7.14 nmol/L P4的DMEM/F12(1∶1)培养液和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条件下最有利于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平滑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 蜕膜化
下载PDF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及应用研究概况 被引量:6
19
作者 邝晓娇 张世栋 +3 位作者 董书伟 王东升 魏立琴 严作廷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8-152,共5页
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研究动物子宫内膜生理功能、繁殖障碍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筛选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论文就国内外有关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中常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等方法以及该细胞体外模型相关应用进行... 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研究动物子宫内膜生理功能、繁殖障碍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筛选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论文就国内外有关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中常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等方法以及该细胞体外模型相关应用进行综述,为探索简便、高效的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国内有关奶牛子宫内膜生理病理的分子细胞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子宫内膜细胞 细胞培养 体外细胞模型
下载PDF
人子宫内膜细胞原代体外培养方法 被引量:13
20
作者 秦莉花 秦明春 +4 位作者 李晟 王若光 刘小丽 李春梅 吴长虹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改良人子宫内膜细胞原代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并对其进行特征鉴定。方法将选择的子宫内膜组织机械法分离,复合酶消化,传代自然增殖法纯化细胞,进行单层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大体形态,HE染色观察其胞核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目的改良人子宫内膜细胞原代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并对其进行特征鉴定。方法将选择的子宫内膜组织机械法分离,复合酶消化,传代自然增殖法纯化细胞,进行单层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大体形态,HE染色观察其胞核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对间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ESC)及上皮细胞(endometrial glandular epithelial cell,EEC)进行鉴定。结果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均有ESC和EEC两种形态细胞。EEC和ESC经角蛋白单抗体和波形蛋白单抗体染色,凡是胞质被染成棕黄色的细胞为阳性细胞。结论成功培养了原代人子宫内膜细胞,方法经济、简单,获得细胞成活率高,生长稳定。成功建立子宫内膜细胞原代体外培养体系,为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研究子宫内膜的各种功能及干预调节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人子宫内膜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体外细胞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