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家有先生与孙中山研究
1
作者 赵立彬 谷小水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2,286,共10页
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 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命史范式进行突破,致力于系统性阐发孙中山的建设思想。晚年主编的《孙中山评传》,则是他奉献给学界的集大成之作。在学术交流等领域,林先生同样身体力行,成就斐然。林家有先生在孙中山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是改革开放时期崛起的第一代学者的奋斗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家有 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建设思想” 孙中山评传》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行者”绰号与革命形象
2
作者 彭剑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7,285,共12页
在香港地区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竟成”占... 在香港地区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竟成”占领了天宫,暗示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小说中的很多关键情节,与报刊上报道的孙中山行踪颇多吻合,显示了革命派宣传的多样性。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相关报刊曾致力于打造孙中山革命党魁形象,《新西游》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汪康年 梁启超 孙行者 《新西游》 革命形象
下载PDF
清末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及政治指向
3
作者 安东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6,285,共15页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迷,统一思想认知;对外宣传则要对抗立宪派和占领学理制高点,凸显中国革命学说的先进性,争取欧美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检讨各方关于三权、四权、五权的学理与制度设计的论争和言说,可见三权分立并非牢不可破的真理,适于本国历史与传统的政治学说才可为政治实践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梁启超 五权学说 三权分立 政治指向
下载PDF
清季民初孙中山与传统尚俭思想文化刍议
4
作者 赵炎才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清季民初,孙中山十分青睐传统尚俭思想文化,自觉秉持其精神追求改良、革命和构建及再造共和。这大致分清季政治变革、民初构建共和与再造共和三阶段,波及范围不断拓展。其主要内涵涉及藉俭以资政来推进政治近代变革,用俭以益效推进经济... 清季民初,孙中山十分青睐传统尚俭思想文化,自觉秉持其精神追求改良、革命和构建及再造共和。这大致分清季政治变革、民初构建共和与再造共和三阶段,波及范围不断拓展。其主要内涵涉及藉俭以资政来推进政治近代变革,用俭以益效推进经济近代化,用俭以良俗来改良社会风尚。他既大力提倡尚俭精神又身体力行,终成中国近代理性人格的楷模。其前后持续不断且丰富多彩的革命言行及其所彰显的注重效益至上、积极融合中西文化和追求合理中道的理论特色客观上推动着传统尚俭思想文化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季民初 孙中山 传统 尚俭 思想文化 近代化
下载PDF
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原因析论
5
作者 蒋九愚 《团结》 2024年第3期10-16,共7页
孙中山能够成功创建黄埔军校,是基于当时各方面的原因和条件。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的具体体现。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比较薄弱,这为黄埔军校的最终失败埋下了种子。以... 孙中山能够成功创建黄埔军校,是基于当时各方面的原因和条件。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的具体体现。孙中山“联俄、联共”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比较薄弱,这为黄埔军校的最终失败埋下了种子。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导致具有革命性质的黄埔军校逐步丧失革命性。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使三民主义完全实现”的革命宗旨并未彻底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黄埔军校 国民党右派
下载PDF
孙中山现代化思想中关于“谁”之变的当下启示
6
作者 林伟 胡时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孙中山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境地之时,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他在长期愈挫愈奋的革命生涯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思想,围绕关于“谁”主导中国的现代化、学习“谁”的现代化、团结“谁”进行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 孙中山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境地之时,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他在长期愈挫愈奋的革命生涯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思想,围绕关于“谁”主导中国的现代化、学习“谁”的现代化、团结“谁”进行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思考并随之生发思想之变。这不仅反映了孙中山与时俱进、上下求索的宝贵精神品质,而且对当今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启示,要在坚强组织领导力的基础上持续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不断扩大团结的基础上发扬奋斗精神,更加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孙中山
下载PDF
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7
作者 周兴樑 《团结》 2024年第2期57-64,共8页
今年正值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携手进行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100周年。这次合作开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之先河。孙中山当时作为国民党的主要领袖,对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与发展,都作出了极大贡献。
关键词 第一次国共合作 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 反帝反封建 孙中山 巩固与发展 国共两党 国民党
下载PDF
上海孙中山故居藏孙中山题赠宋庆龄的书籍考述
8
作者 刘青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2期134-137,共4页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宋庆龄婚后唯一的固定寓所,故居保留了孙宋婚姻生活的诸多见证物,尤以其卷帙浩繁的藏书最为珍贵。在5000余册故居藏书中有两本特别值得关注,即孙中山题赠给宋庆龄的《汉文大系》第二卷及《中国的发展》(The Dev... 上海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宋庆龄婚后唯一的固定寓所,故居保留了孙宋婚姻生活的诸多见证物,尤以其卷帙浩繁的藏书最为珍贵。在5000余册故居藏书中有两本特别值得关注,即孙中山题赠给宋庆龄的《汉文大系》第二卷及《中国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China)。《汉文大系》赠送于孙宋重逢之际,孙中山选择传统典籍来鼓励宋庆龄研习中国文学;《中国的发展》一书则体现了两位伟人婚后共同为革命奋斗的历程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场景,从书籍的主要内容、题签信息上可管窥两位伟人的读书志趣,以及孙中山对宋庆龄阅读习惯和革命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藏书 宋庆龄
下载PDF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1
9
作者 申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具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两方面含义,彰显了“中华民族”意识在多民族现实环境中的主体性。这一思想以主权统一的价值目标、政治民主的价值准则和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铸牢中华民... 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具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两方面含义,彰显了“中华民族”意识在多民族现实环境中的主体性。这一思想以主权统一的价值目标、政治民主的价值准则和共同发展的价值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话语底气和历史依据。把握孙中山新民族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实践指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健全相关制度保障、提升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对在当今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新民族主义思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训练民众开会:孙中山民权初步思想实践研究(1928—1935年)
10
作者 王涛 王建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0,I0005,共11页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民权初步思想,主张训练民众开会以培养现代公民,进而实现“纠合群力”“发达民权”。借助学校和民众教育,南京国民政府以普及和演习议事规则为着力点,实践了民权初步思想。在学校,国民党注重传授学生系统的...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民权初步思想,主张训练民众开会以培养现代公民,进而实现“纠合群力”“发达民权”。借助学校和民众教育,南京国民政府以普及和演习议事规则为着力点,实践了民权初步思想。在学校,国民党注重传授学生系统的议事规则,训练其专业的议事技能。围绕选举权的行使,以识字为先导,国民党面向失学民众普及议事常识并训练其使用选举权。受观念束缚,受训后的民众议事能力与孙中山的设想仍有较大差距,这表明训练开会既要系统灌输议事规则,更要树立良好的会议氛围,以变迁议事观念,启蒙公民的权利、集体和规则意识。总结民权初步思想的实践教训对于新时代培养合格公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一定鉴戒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民权初步思想 公民意识 训练开会
下载PDF
孙中山和毛泽东侨务思想比较研究
11
作者 王星星 杜谆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近代以来,孙中山与毛泽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并在开展侨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侨务思想。孙中山和毛泽东通过发挥华侨作用、做好侨...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近代以来,孙中山与毛泽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并在开展侨务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侨务思想。孙中山和毛泽东通过发挥华侨作用、做好侨领工作、维护华侨利益等方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但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不同,孙中山和毛泽东在争取华侨支持的方式和国家发展的方向上存在思想差异。相比孙中山侨务思想,毛泽东侨务思想更具人民性、综合性和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毛泽东 侨务思想
下载PDF
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与当代价值
12
作者 雷永强 张芮宣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近代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碰撞、接受过程中,为“天下为公”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近代社会历史背景下,孙中山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碰撞、接受过程中,为“天下为公”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天下为公”,并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心怀国之大者的博大情怀。走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客观现实出发,真正解答了什么是“天下为公”、如何实现“天下为公”的问题,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新梳理孙中山“天下为公”思想的生成逻辑与丰富内容,对传承和发扬中华政治文明,运用中国传统智慧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具有深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天下为公 传统文化 三民主义
下载PDF
孙中山思想之新释
13
作者 王雯雯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5-99,共5页
孙中山的思想,具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的兼取中西的开放性,具有“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的批判反思性,具有“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趋时性,更富有“吾所独见而创获”“作成一中西合璧的... 孙中山的思想,具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的兼取中西的开放性,具有“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的批判反思性,具有“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趋时性,更富有“吾所独见而创获”“作成一中西合璧的中国”的创见性。孙中山以广阔的世界眼光来构建自己的思想,进而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吸纳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思想 文化 新释
下载PDF
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4
《团结》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民革中央宣传部编,汇集了二十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多年学术研究成果,客观、系统地阐释了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思想的演进探索和实践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伟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充分... 《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民革中央宣传部编,汇集了二十余位权威专家、学者多年学术研究成果,客观、系统地阐释了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思想的演进探索和实践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伟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充分展现了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伟大革命精神以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开辟伟大复兴之路的初心使命、光辉历程、卓越贡献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次国共合作 研讨会论文集 学术研究成果 孙中山 复兴之路 权威专家 光辉历程 民革
下载PDF
区域文化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适应性”研究——以孙中山文化为例
15
作者 丁胜 《科学咨询》 2024年第9期52-55,共4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人文特征,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资源。本文以孙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人文特征,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资源。本文以孙中山文化为例,通过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如何利用区域文化为高职院校思政课赋能,提出“适应性”教学策略,旨在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文化 赋能 高职 思政 孙中山文化
下载PDF
孙中山早期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才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8,共13页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中国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中国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现代化思想 中国早期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下载PDF
论中共二大前后的陈独秀与孙中山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中共二大与统一战线政策之历史成因是一个仍有继续厘清之必要的重要议题。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中央前五届的总负责人;孙中山是创设民国的革命领袖、中国国民党唯一党魁。两人关系极为重要,却少人论及。1920年初至1923年初... 中共二大与统一战线政策之历史成因是一个仍有继续厘清之必要的重要议题。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中央前五届的总负责人;孙中山是创设民国的革命领袖、中国国民党唯一党魁。两人关系极为重要,却少人论及。1920年初至1923年初,他们从初次相识到并行渐远,再到革命同志,两人命运起伏既受全球时局的局限,又波及近代中国的走向。中共二大前后,陈独秀、孙中山关系的巨大转变,是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维系的重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陈独秀 陈炯明 统一战线 中共二大
下载PDF
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对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小蓉 周婧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将其与西方先进思想结合,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发展实业”的思想,以达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帝国主义的强大及其对中国反动势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将其与西方先进思想结合,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发展实业”的思想,以达到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帝国主义的强大及其对中国反动势力的支持,尚未实现。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新时代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新时代背景下,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以贯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同时兼顾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制度建设,使制度建设与民生保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今天,民生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民生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才是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伟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思想 新时代
下载PDF
精神象征与民族自觉——民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孙中山雕像征集中的逆袭
19
作者 陈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2,共7页
1926年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铜像征集中,中国雕塑家遗憾落败。1935年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征集,经三轮筛选,滕白也的方案最终胜出。时隔九年,中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征集活动中的“逆袭”,一方面来自雕塑家对总理革命领袖气质和作为民族精神象征... 1926年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铜像征集中,中国雕塑家遗憾落败。1935年南京新街口总理铜像征集,经三轮筛选,滕白也的方案最终胜出。时隔九年,中国雕塑家在第二次征集活动中的“逆袭”,一方面来自雕塑家对总理革命领袖气质和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蓬勃兴起的民族自觉意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铜像 中国雕塑家 精神象征 民族自觉
下载PDF
谈谈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
20
作者 陶季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88-593,共6页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拥有丰富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孙中山 积极影响 政治思想 经济思想 军事思想 文化教育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