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评价
1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袁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3,共9页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干燥化指数(SDI)定量评价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1 000 cm土壤水分亏缺及干燥化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不同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差异明显,0~1 000 c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农地(16.29%)>山桃林(13.06%)>沙棘林(12.22%)>柠条林(9.12%)>苜蓿地(8.08%)。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逐渐稳定的趋势。在0~1 000 cm农地基本没有水分亏缺和干层发生,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和苜蓿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现象,平均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分别为0、0.22、0.62、0.35、0.79,平均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85.5%、67.45%、51.55%、87.35%、36.10%,5种植被类型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农地。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苜蓿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分布,分别呈现中度、轻度和严重干燥化,干层厚度(DSLT)分别为890、860、800、920 cm,DSL-SWC分别为12.42%、8.14%、11.56%、7.76%。【结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具有明显影响,导致不同程度土壤干层发生,其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恢复土壤水分,促进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宁南黄土区
下载PDF
氟硅唑和宁南霉素在橙汁加工过程中的残留动态与膳食风险评估
2
作者 熊欢 何悦 +4 位作者 刘磊 赵其阳 张耀海 焦必宁 王成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49-256,共8页
目的:为明确氟硅唑和宁南霉素在柑橘及其加工制品中的安全性,在重庆、湖南两地进行田间实验,并按照橙汁商业化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得到橙汁加工过程中氟硅唑和宁南霉素的残留动态及加工因子,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方法:分别采用QuEChERS(qu... 目的:为明确氟硅唑和宁南霉素在柑橘及其加工制品中的安全性,在重庆、湖南两地进行田间实验,并按照橙汁商业化加工工艺进行加工,得到橙汁加工过程中氟硅唑和宁南霉素的残留动态及加工因子,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方法:分别采用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and safe)方法和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建立氟硅唑和宁南霉素在柑橘及其加工产品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和灵敏度良好。在0.01、0.1、0.2 mg/kg(皮精油基质为0.05、0.5、2、20 mg/kg)加标水平下氟硅唑平均回收率为78.5%~108.4%,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0.5%~6.6%。在0.05、0.5、5 mg/kg(皮精油基质为0.05、0.5、5、20 mg/kg)加标水平下,宁南霉素平均回收率为88.3%~105.6%,RSD为0.3%~8.7%。在橙汁加工过程中,榨汁过程是降低氟硅唑和宁南霉素残留的高效途径,初榨果汁中两种农药残留量降低了93.3%~98.6%。皮渣中氟硅唑和宁南霉素易发生富集,精油中宁南霉素残留量降低而氟硅唑发生富集,其余加工产品中加工因子均小于1。氟硅唑和宁南霉素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均低于100%,无不可接受风险。结论:本研究可为监测氟硅唑和宁南霉素在柑橘及其产品中的残留行为及膳食暴露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助推两种农药在柑橘生产中防病的科学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唑 宁南霉素 柑橘汁加工 农药残留 加工因子
下载PDF
宁南地区水库建设史梳理与研究
3
作者 常志永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5-92,共8页
宁南地区的蓄水工程始于涝池和沟坝。左宗棠主政西北时期,曾尝试修建水库,但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宁南水库建设快速发展,同时呈现出一些问题和特点。从过程来看,民众参与、技术和自然禀赋是影响水库建设的主... 宁南地区的蓄水工程始于涝池和沟坝。左宗棠主政西北时期,曾尝试修建水库,但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宁南水库建设快速发展,同时呈现出一些问题和特点。从过程来看,民众参与、技术和自然禀赋是影响水库建设的主要因素,而能否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则取决于政府的组织筹划。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库建设由新建转为维护修缮,其中又以解决淤积问题为主。时至当下,如何将水利建设、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是宁南水库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水库 建设史 梳理
下载PDF
润物无声:宁南地区家庭教育的当代嬗变及其动因考察
4
作者 李世荣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7-92,共6页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铭刻着鲜明时代印记、彰显着厚重民族文化情怀。改革开放以来,宁南地区家庭教育逐渐迈进前所未有的嬗变时代: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内容革故鼎新,形成与新时代脉搏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庭教... 家庭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铭刻着鲜明时代印记、彰显着厚重民族文化情怀。改革开放以来,宁南地区家庭教育逐渐迈进前所未有的嬗变时代: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内容革故鼎新,形成与新时代脉搏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庭教育图景。宁南地区家庭教育当代嬗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与教育扶贫、教育制度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奠基、规范和引领。深入考察宁南地区家庭教育当代嬗变的轨迹及其动因,对进一步促进宁夏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开发、教育兴盛、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和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稳步实现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地区 家庭教育 经济开发 教育制度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宁南桑枝食用菌产业发展实践
5
作者 邓远会 杜波 +1 位作者 吴素萍 沈志明 《四川蚕业》 2024年第3期46-47,共2页
宁南县整合资金,依托科研团队建立桑枝食用菌研发团队,发动群众将蚕房在冬季改为菇房,依托白鹤滩电站移民产业发展桑枝食用菌小镇,全县2023年生产食用菌500万棒,增收1500万元。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和院企合作是宁南桑枝食用菌产业成功发... 宁南县整合资金,依托科研团队建立桑枝食用菌研发团队,发动群众将蚕房在冬季改为菇房,依托白鹤滩电站移民产业发展桑枝食用菌小镇,全县2023年生产食用菌500万棒,增收1500万元。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和院企合作是宁南桑枝食用菌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 蚕桑 桑枝食用菌 实践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林草地土壤水分年际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3 位作者 安钰 万海霞 韩新生 董立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68-75,共8页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典型林草地(山杏林、沙棘林、苜蓿地)为供试样地,采用土壤温湿度监测仪定位监测了2020—2022年样地生长季(5—10月)0~2 m土壤体积含水量,研究了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林草的合理选择和水资...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典型林草地(山杏林、沙棘林、苜蓿地)为供试样地,采用土壤温湿度监测仪定位监测了2020—2022年样地生长季(5—10月)0~2 m土壤体积含水量,研究了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林草的合理选择和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内,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以划分为消耗期(5—8月)和补偿期(9—10月),平水年(2020和2021年)土壤水分波动较大,干旱年(2022年)土壤水分变化较为平缓;3年间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均表现为山杏林>沙棘林>苜蓿地;2)不同林草地0~40 cm土壤水分易受降雨影响,季节波动性最大,40~100 cm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较小,季节波动性开始减弱,100~200 cm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最小,季节波动性相对比较稳定;3)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年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土壤水分变化均表现为平水年(2020年)>平水年(2021年)>干旱年(2022年),与年度降雨量的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典型林草地 动态变化 宁南黄土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小力 李荣西 +6 位作者 李小刚 赵帮胜 刘福田 覃小丽 赵迪 刘齐 张艳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6-218,共13页
宁南盆地咸化湖相清水营组沉积记录,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绝佳选择。以宁南盆地古近系清水营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石膏主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沉积地层记录的化学风化... 宁南盆地咸化湖相清水营组沉积记录,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绝佳选择。以宁南盆地古近系清水营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石膏主量元素和锶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沉积地层记录的化学风化和古气候的变化;并通过与全球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对比分析,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宁南盆地清水营组石膏中Al_(2)O_(3)/SiO_(2)、Al_(2)O_(3)/Ti_(2)O、K_(2)O/Na_(2)O和^(87)Sr/^(86)Sr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晚古近纪气候变化,在38~36 Ma、34.5~33 Ma、32~31 Ma、30~27 Ma、26~23 Ma这5个时期,化学风化减弱,气候干旱化;在36~34.5 Ma、33~32 Ma、31~30 Ma、27~26 Ma这4个时期,化学风化增强,气候湿润化。晚古近纪38~26 Ma,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南盆地古气候变化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但在26~23 Ma之间,宁南盆地古气候变化受到了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咸化湖盆 青藏高原隆升 古近纪晚期 宁南盆地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下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与养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3 位作者 安钰 韩新生 万海霞 董立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81-88,共8页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3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柠条林、沙棘林)为供试样地,以农地为对照,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组成,并测定了土壤养分相关参数,研究了3种不同人工林地土...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3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柠条林、沙棘林)为供试样地,以农地为对照,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组成,并测定了土壤养分相关参数,研究了3种不同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以期为宁南黄土区林地土壤健康评价和合理化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地0~100cm土层土壤颗粒以粉砂粒为主,其中柠条林和山杏林土壤粘粒含量、土壤分形维数均高于农地和沙棘林。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各级粒径的差异较大,与粘粒、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形维数越大,所含细颗粒越多;2)3种人工林地在0~10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体表现为农地>柠条林>山杏林>沙棘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呈波动性且无明显变化规律;3)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粉粒、全磷、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土壤体积分形维数 土壤养分 人工林 宁南黄土区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林分林下草本植被根系分布特征
9
作者 王月玲 王思成 +3 位作者 许浩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6,共8页
以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4种典型林分(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林下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根钻法和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不同林地0~30 cm土层的草本根系生物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宁南... 以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4种典型林分(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林下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根钻法和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不同林地0~30 cm土层的草本根系生物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林下草本根系分布特征,为研究区生态恢复和林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林地草本总生物量、总根长密度和总根系表面积密度均表现出山杏柠条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较大,山杏林和山桃林较小且相差不大。根系参数主要分布于0~1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均呈现递减的趋势。0~30 cm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基本以0~0.5 mm径级的根系分布最广,0~2 mm径级的细根所占比例较大,且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二者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基本表现为0~0.5 mm>0.5~1 mm>1~2 mm>2~3.5 mm>3.5 mm。总体反映出混交林林下草本植被各根系参数相较于纯林在土壤表层占比均较高,能够有效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黄土区 林地 草本根系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侵蚀沟不同部位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亚娟 陈云明 +1 位作者 孙亚荣 赵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105,共7页
[目的]探明宁南黄土丘陵区侵蚀沟不同部位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为侵蚀沟的水土保持及防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县玉洼流域3个稳定侵蚀沟的沟头、沟床、沟岸为对象,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同时采集0—10,10—25,25—40,40—55,55... [目的]探明宁南黄土丘陵区侵蚀沟不同部位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为侵蚀沟的水土保持及防护提供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县玉洼流域3个稳定侵蚀沟的沟头、沟床、沟岸为对象,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同时采集0—10,10—25,25—40,40—55,55—70 cm土样,在室内测定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含量,分析了侵蚀沟不同部位(沟头、沟床、沟岸)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特征。[结果]侵蚀沟沟头植物隶属3科6属,禾本科4属4种,伞形科和豆科各1属1种;沟床植物隶属5科12属,禾本科4属4种,菊科5属5种,豆科、茜草科和伞形科各1属1种;沟岸植物隶属3科7属,禾本科4属4种,豆科2属2种,伞形科1属1种。侵蚀沟各部位植物种数表现为:沟床>沟岸>沟头,均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生活型上,各部位均以多年生草本植物搭配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侵蚀沟的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Patrick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表现为:沟床>沟岸>沟头;Simpson指数表现为:沟头>沟床>沟岸;Pielou指数表现为:沟头>沟岸>沟床。侵蚀沟各部位平均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沟床>沟岸>沟头,且主要集中在0—10 cm和55—70 cm。侵蚀沟沟头和沟岸的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侵蚀沟沟床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土壤全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侵蚀沟沟头易崩塌且土壤养分条件较差,应配置根系发达、茎干粗壮、耐冲性强的乡土树种,沟床、沟岸养分较高可优先配置碳、氮、磷含量需求较大的草本或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黄土丘陵区 侵蚀沟 沟头 沟床 沟岸 物种多样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卫宇曦 刘小鹏 +2 位作者 冯康利 崔云霞 蒋春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5-372,共8页
[目的]揭示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趋势,探究其主要驱动因子,进而提出降低系统脆弱性,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方法]基于宁南脱贫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 [目的]揭示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趋势,探究其主要驱动因子,进而提出降低系统脆弱性,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方法]基于宁南脱贫地区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力三个维度构建脆弱性评价体系,借助VSD模型开展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并地理探测其影响因素。[结果]时序上,脆弱性先降后升,其中暴露度与之一致,敏感性先升后降,适应力不断上升。空间上,脆弱性南升北降且高值区不断向南集中而低值区呈南北分散分布,暴露度南升北降且高值区不断向南集中,敏感性南升北降且始终保持南高北低的态势,适应力南北升降变动较大且高值区趋于收敛。地理探测脆弱性主要受农业产值比重(0.6817)、平均坡度(0.5965)、城市化水平(0.5913)、地方财政性收入(0.5684)和水资源总量(0.5236)的影响。[结论]宁南脱贫地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分异显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同时起主导作用,应注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双重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脱贫地区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宁南霉素在植物病害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楠 潘忠成 +4 位作者 李皓瑜 杨宏勃 邓钊 高波 陈豪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47-50,共4页
宁南霉素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专利技术产品,是目前最重要的农用抗生素之一,因其低毒、高效的特点使其在农药领域应用前景广泛,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从宁南霉素及其防治复配药剂的生物防效或大田防治等方面进... 宁南霉素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专利技术产品,是目前最重要的农用抗生素之一,因其低毒、高效的特点使其在农药领域应用前景广泛,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从宁南霉素及其防治复配药剂的生物防效或大田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绿色农业发展对其进行展望,以期宁南霉素在农业市场获取更广阔的前景,为现代农业发挥更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霉素 生物农药 植物病害 防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9
13
作者 路文涛 贾志宽 +4 位作者 张鹏 王维 侯贤清 杨保平 李永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2-528,共7页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为期3a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为期3a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kg·hm-2(高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kg·hm-(2低L)、9000kg·hm-(2中M)、13500kg·hm-(2高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大小为中、高量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提高了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相关性分析表明,运用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肥力变化,比土壤有机碳更具灵敏性。在宁南半旱区采用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宁南旱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96
14
作者 张鹏 贾志宽 +3 位作者 路文涛 张晓芳 孙红霞 杨保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22-1130,共9页
为了给有机培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中,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设置了3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高90000 kg/hm2、中60000 kg/hm2、低30000 kg/hm2),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作物产量及水... 为了给有机培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在宁南旱区4年有机培肥定位试验中,以不施有机肥作为对照(CK),设置了3种有机肥施用量处理(高90000 kg/hm2、中60000 kg/hm2、低30000 kg/hm2),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养分、酶活性、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冬小麦收获后,各处理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大小顺序均为高、中量有机肥>低量有机肥>不施有机肥,各施肥处理较CK差异显著(P<0.05)。随有机肥施肥量由高到低,产量分别较CK提高35.05%、20.77%和11.5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38.26%、22.61%和11.88%,差异均极显著。说明在宁南半干旱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宁南旱区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0
15
作者 高飞 贾志宽 +3 位作者 路文涛 韩清芳 杨宝平 侯贤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7-783,共7页
在宁南半干旱区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分、春玉米生长性状、关键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小麦秸秆按3000 kg/hm2(L)、6000 kg/hm2(M)、,9000 kg/hm2(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 在宁南半干旱区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水分、春玉米生长性状、关键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小麦秸秆按3000 kg/hm2(L)、6000 kg/hm2(M)、,9000 kg/hm2(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 kg/hm2(L)、9000 kg/hm2(M)、13500 kg/hm2(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秸秆被粉碎机打碎成5cm左右的小段,人工均匀翻埋至25cm左右深度的土层。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量(高、中、低)下,播前各处理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均较CK(对照)有显著提高,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0—2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增加量是30.17—32.83 mm,不同还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玉米株高、茎粗和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加,和对照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还田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12:00—15:00持续出现高值,高、中、低3个秸秆还田量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显著高出对照6.52、3.74、3.20μmol.m-.2s-1(P<0.05),蒸腾速率分别高于对照2.08、1.63、0.72μmol.m-.2s-1。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高、中、低3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8.3%、36.7%和5.4%,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较CK分别提高38.5%、31%和0.9%。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和蓄水能力,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而使作物增产。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对干旱地区作物光合作用来说将是最大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光合效率 玉米生产力 土壤水分 宁南旱区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4
16
作者 张鹏 李涵 +4 位作者 贾志宽 王维 路文涛 张惠 杨宝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518-2525,共8页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通过4a(2007—2010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为该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通过4a(2007—2010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kg·hm-(2低L)、6000kg·hm-(2中M)、9000kg·hm-(2高H)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kg·hm-(2低L)、9000kg·hm-(2中M)、13500kg·hm-(2高H)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土壤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及其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各处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24.2%、20.8%、9.5%和50.3%、46.6%、34.8%(P<0.05);秸秆还田不仅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0~20cm土层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重,提高幅度达21.1%~23.1%(P<0.05);土壤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在0~60cm各土层内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大小顺序均为高量秸秆还田>中量秸秆还田>低量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各秸秆还田处理较CK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累积矿化量与不同形态碳素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矿化具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矿化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1
17
作者 张鹏 贾志宽 +3 位作者 王维 路文涛 高飞 聂俊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13-1520,共8页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秸秆粉碎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低,L)、6 000 kg.hm-2(中,M)、9...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为宁南半干旱区作物生产及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不同秸秆粉碎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低,L)、6 000 kg.hm-2(中,M)、9 000 kg.hm-2(高,H),玉米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低,L)、9 000 kg.hm-2(中,M)、13 500 kg.hm-2(高,H),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干筛和湿筛下各团聚体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各秸秆还田处理干筛下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D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DGMD)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还田处理的分形维数均显著低于CK;湿筛法分析表明,供试土壤中团聚体以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为主,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40 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WMWD)、几何平均直径(WGMD)和分形维数的顺序均为:H,M处理>L处理>CK;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0—40 cm土层内均表现出近似"Z"字形趋势,且CK显著高于各还田处理(P<0.05)。【结论】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团聚体含量具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宁南半干旱区
下载PDF
轮耕对宁南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和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侯贤清 李荣 +6 位作者 韩清芳 贾志宽 王维 杨宝平 王俊鹏 聂俊峰 李永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2-600,共9页
为了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007年至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与连年翻耕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团聚体、养分及小麦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深... 为了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007年至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与连年翻耕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团聚体、养分及小麦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深松/免耕和深松/免耕/深松模式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的孔隙状况;两种轮耕模式可显著(p<0.05)增加0~40 cm各土层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3种耕作方式比较,深松/免耕/深松模式最能有效增加0~40 cm土壤有机质和0~20 cm土层全氮含量;免耕/深松/免耕和深松/免耕/深松处理较传统耕作显著增加0~4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20~4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试验期间,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模式3年平均小麦籽粒产量较传统耕作显著增加,分别增产9.59%和10.69%(p<0.05),以深松/免耕/深松处理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模式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宁南旱区
下载PDF
轮耕对宁南旱区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侯贤清 贾志宽 +4 位作者 韩清芳 王维 丁瑞霞 聂俊峰 李永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3108-3117,共10页
【目的】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传统翻耕3种耕作处理,在宁南旱区进行连续4年定位试验,2010年测定小麦花后土壤水分、旗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 【目的】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传统翻耕3种耕作处理,在宁南旱区进行连续4年定位试验,2010年测定小麦花后土壤水分、旗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对照),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的0—200 cm土壤贮水量平均分别增加15.24%、23.45%(P<0.05);旗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2.78%、8.89%和25.20%(P<0.05)、11.19%;旗叶日均净光合速率(Pn)平均分别提高1.55和1.68μmol.m-2.s-1(P<0.05);旗叶日均蒸腾速率(Tr)平均分别提高0.44和0.58mmol.m-2.s-1(P<0.05);而小麦旗叶日均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不显著(P>0.05)。在灌浆期,两种轮耕模式均保持了较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0.52)、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0.40)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92.67)。两种轮耕模式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6.88%和11.98%(P<0.05)。【结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不同轮耕模式小麦花后都显示出良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较高的光合特性,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宁南旱区较为适宜的土壤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旱区 轮耕模式 冬小麦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51
20
作者 路文涛 贾志宽 +2 位作者 高飞 李永平 侯贤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9,共7页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为该区土壤扩蓄增容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在3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6000、9000kg·hm-2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 在宁南旱区通过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为该区土壤扩蓄增容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在3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谷子秸秆按3000、6000、9000kg·hm-2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按4500、9000、13500kg·hm-2粉碎还田,对照为秸秆不还田),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秸秆还田量由高到低,在试验第3年(2009年)玉米播种期0~200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CK提高8.8%、9.9%和6.8%;成熟期0~200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CK提高14.8%、13.9%和12.8%;产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30.7%、29.2%和12.5%(P<0.05);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41.1%、35.9%和21.3%(P<0.01)。在宁南半干旱区采用秸秆还田能较好地保蓄土壤水分,利于土壤水库的扩蓄增容,且对提高作物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宁南旱区 土壤水分 作物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