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性直觉与言辞策略——乔治·奥本的客体派诗学
1
作者 殷晓芳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3期78-84,共7页
美国现代诗人乔治·奥本以法国诗哲雅克·马利坦的诗性直觉概念及其形式表现的美学理论为重要依据,使其早期的客体派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将直觉主体观看的对象以及观看过程的意识行为同时写入诗歌的主题和形式的客体派诗学。奥本... 美国现代诗人乔治·奥本以法国诗哲雅克·马利坦的诗性直觉概念及其形式表现的美学理论为重要依据,使其早期的客体派思想逐渐发展成为将直觉主体观看的对象以及观看过程的意识行为同时写入诗歌的主题和形式的客体派诗学。奥本利用诗歌语言的内部逻辑、以语言自身的组织能量显现已被概念结构或因果逻辑压制的诗性意义。表现诗性直觉的言辞策略使奥本的客体派诗歌既涵纳物性的感觉又具有人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本 诗性直觉 言辞策略 客体派 诗学
下载PDF
“真实”与“客体化”:威廉斯的客体派诗艺
2
作者 殷晓芳 白森 《外语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91-96,64,共7页
祖科夫斯基提出"真实"与"客体化"的原则并领导了客体派运动。国内外学界主要探讨祖科夫斯基和奥本等的客体派诗学,而对威廉斯着墨不够。然而,威廉斯以"思在物中"和"诗作为一个客体"的原则为客... 祖科夫斯基提出"真实"与"客体化"的原则并领导了客体派运动。国内外学界主要探讨祖科夫斯基和奥本等的客体派诗学,而对威廉斯着墨不够。然而,威廉斯以"思在物中"和"诗作为一个客体"的原则为客体派诗学做出重要贡献。他的"思在物中"和"诗作为一个客体"的原则是对祖科夫斯基"真实"与"客体化"原则的阐释和发展。此外,其在自传中自认为是客体派诗人。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客体派诗学的"真实"与"客体化"原则,威廉斯的"思在物中"和"诗作为一个客体"的诗学主张以及威廉斯的客体派诗艺的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 客体派 “真实” 客体化”
下载PDF
“恋父”与“弑父”:从庞德的意象派到威廉斯的客体派 被引量:4
3
作者 武新玉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庞德为先驱形成的意象派诗歌,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威廉斯为代表的客体派诗歌。本文以精神分析学理论为基础,探讨美国诗歌从庞德到威廉斯、从意象派到客体派的演变过程与缘由。
关键词 庞德 威廉斯 意象 客体派 影响的焦虑
原文传递
“思在物中”——从现象学角度看威廉斯客体派诗歌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新玉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56,共12页
本文结合现象学理论,从创作主题、语言和形式等方面探讨威廉斯客体派诗歌的意义,认为威廉斯诗歌的美学思想"思在物中"使诗歌摆脱了"思"的束缚,更加客观具体地走向了日常生活。
关键词 威廉斯 客体派 思在物中 现象学直观
原文传递
路易·祖科夫斯基的客体派诗歌观 被引量:2
5
作者 桑翠林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2-120,共9页
路易·祖科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引领的"客体派诗歌"运动是继"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的又一波现代诗歌运动。它与意象主义运动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理解他的诗歌理念的关键在于他倡导的"真实"与&q... 路易·祖科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引领的"客体派诗歌"运动是继"意象主义"诗歌运动后的又一波现代诗歌运动。它与意象主义运动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理解他的诗歌理念的关键在于他倡导的"真实"与"物化"两个概念。他的诗歌理念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本身上来,从语言出发对诗歌进行衡量,对美国诗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语言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祖科夫斯基客体派 真实 物化
原文传递
客体化、反象征和面向他者的真诚:客体派诗学的后现代伦理面相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国静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87,共20页
"客体化"和"真诚"原则的提出反映了客体派诗人对以象征诗学为代表的西方诗学传统及其深层伦理危机的反思和应对。借助创新的客体化形式深挖语言的物质性并遏制移情机制和修辞话语,客体派试图削弱主体意识对意义生... "客体化"和"真诚"原则的提出反映了客体派诗人对以象征诗学为代表的西方诗学传统及其深层伦理危机的反思和应对。借助创新的客体化形式深挖语言的物质性并遏制移情机制和修辞话语,客体派试图削弱主体意识对意义生成机制的统制,重建语言与世界的直接性,以挑战形而上学传统下西方诗学话语的主体意识崇拜及其工具化语言观。这不仅是客体派诗人探索美学创新的需要,更是他们倡导真诚原则的伦理实质。基于特定社会语境及自身的阶级、族裔认同,客体派诗人更早地意识到主体意识崇拜所隐含的对他者的话语暴力,从而意在通过客体化策略探索一套新的话语模式,以建构一种疏离主体意识、尊重他者异质性的真诚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派诗学 客体 真诚 象征 伦理
原文传递
论朱科夫斯基及其诗歌(英文)
7
作者 查尔斯.伯恩斯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继庞德、艾略特、史蒂文斯、詹姆士·乔伊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第一代现代派革新者之后崛起的第二代现代派诗人中,路易·朱科夫斯基在诗歌形式方面最为激进。他承受着来自现代派先辈诗人的影响,对他们形成了广泛... 继庞德、艾略特、史蒂文斯、詹姆士·乔伊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第一代现代派革新者之后崛起的第二代现代派诗人中,路易·朱科夫斯基在诗歌形式方面最为激进。他承受着来自现代派先辈诗人的影响,对他们形成了广泛而精准的呼应。他的“以‘the’开始的诗篇”曾一度咄咄逼人成为诗坛风标,但他更强调他的系列长诗“A”的必要性。他舍长调而取和音,去普遍而求具体,远宏大而近琐碎,创造了大量引人入胜却又艰涩难懂的作品,以其复杂的细节、对急风暴雨似的断言和含混暧昧的抽象的悖反而著称。他的诗歌富有感情,但难以理解,因为诗人拒绝将智性与情感、复杂与明晰隔离开来。诗人1931年为《诗刊》杂志编辑“客体派诗歌专辑”成为其文学生涯的转折点,他通过自己撰写的导言和选编的诗人牢固确立了自己的“客体派美学”,并与其中一些诗人如乔治·奥本、雷兹尼科夫、英国诗人巴西尔·班廷以及稍后结识的洛琳·尼德克结为诗坛同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朱科夫斯基 客体派 第二次现代主义浪潮 美国 诗歌艺术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