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羁旅山水与家园体验——论羁旅行役诗中家园感呈现的意象形态研究之一 被引量:14
1
作者 程磊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45-53,共9页
家园意识是士人羁旅行役的核心文化精神,体味和建构精神家园是乐感文化中消解悲剧意识、安顿漂泊生命的重要文化动因。家园感是虚灵的心理体验,常凭借特定的山水意象而物化呈现,并形成士人羁旅山水的诗歌传统。羁旅山水一方面具象化了... 家园意识是士人羁旅行役的核心文化精神,体味和建构精神家园是乐感文化中消解悲剧意识、安顿漂泊生命的重要文化动因。家园感是虚灵的心理体验,常凭借特定的山水意象而物化呈现,并形成士人羁旅山水的诗歌传统。羁旅山水一方面具象化了士人的价值困境,加剧着生命的漂泊感,一方面也使诗人在审美体验中与自然宇宙亲和合一而获得生命的安顿。通过情境化、境界化的山水在现实可把握的客观空间中寻找家园感,体现了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中特殊的宇宙情怀,这与以佳人意象呈现家园感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羁旅行役 家园感 意象形态 山水
下载PDF
以家园感培育为核心的商品房社区景观营造——景观标准化之思辨
2
作者 叶原源 刘玉亭 《住区》 2019年第1期49-56,共8页
社区景观是现代人居生活的重要载体,亦是社区生活的滋养品。当前,商品房社区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居住形态,其社区景观也呈现相应的属性与特征。在永续发展的语境下,家园感是人居环境发展与进步最深刻的内核需求;而住宅产业化背景下,标准化... 社区景观是现代人居生活的重要载体,亦是社区生活的滋养品。当前,商品房社区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居住形态,其社区景观也呈现相应的属性与特征。在永续发展的语境下,家园感是人居环境发展与进步最深刻的内核需求;而住宅产业化背景下,标准化将成为一种主导的设计、管理与开发建造模式,并对社区景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文章梳理解析了商品房社区景观的特征与现存问题,结合相关的案例研究,建构以家园感培育为核心的景观标准化路径模型,探讨景观标准化该如何"转向",以满足现代人居的根本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感 商品房社区 景观营造 景观标准化
下载PDF
我憧憬年青的太阳——《绿色的家园感——四川青年作家创作现象研究》跋语
3
作者 廖全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0-51,共2页
回眸凝视曾经在其间留连徜徉的这一片嫩绿的草地,与我的年轻的作家朋友们暂时分手,心中不免升起一丝惆帐。 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我的祖籍是湖北。两岁那年,父母便带着我从川南的泸县乘舟东下,回到了武汉。我在长江边上度过了... 回眸凝视曾经在其间留连徜徉的这一片嫩绿的草地,与我的年轻的作家朋友们暂时分手,心中不免升起一丝惆帐。 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我的祖籍是湖北。两岁那年,父母便带着我从川南的泸县乘舟东下,回到了武汉。我在长江边上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当命运之舟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次将我送回四川之后,我便确认我有两个故乡:湖北和四川。在湖北住得久了,我想四川;在四川住得久了,我想湖北。八十年代的最后一个春天,我应邀参加一个古典文学方面的学术会议,又回到了离别多年的湖北。主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开会地点:宋玉的故乡钟祥。汉江边上的钟祥,古称郢中,那里留下的多处楚文化的遗迹——宋玉井、兰台、显陵……将我那浓浓的乡恋搅得翻腾起来,叫我寝食难安。我已经多年不写诗了,那一夜,在辗转反侧中却吟成了一首长长的古风《郢中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青年 家园感 作家创作 现象研究 精神家园 太阳 四川省 两个故乡 古典文学 八十年代
下载PDF
构筑精神的家园——评廖全京新著《绿色的家园感》
4
作者 赵成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2-63,共2页
我们试把廖全京这本《绿色的家园感》当作他对精神家园的一次回归,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他所界定的“家园”。在“后记”里,作者这样说;“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没有一种对家园的深深眷恋,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深切体悟,是决然写不出... 我们试把廖全京这本《绿色的家园感》当作他对精神家园的一次回归,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他所界定的“家园”。在“后记”里,作者这样说;“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没有一种对家园的深深眷恋,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深切体悟,是决然写不出这本书来的。我有幸读到廖全京的《楚水之灵》、《家园的桃花》等一组散文,似乎更能透彻地理解、把握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感 精神家园 中国当代文学 四川青年 现代作家 当代青年 结构层 世界文学意识 新著 中国古典文学
下载PDF
家园重构视角下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家园感”营造路径
5
作者 杨振彬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6期9-14,共6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如何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 易地扶贫搬迁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如何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关键。文章以贵州黔南州为例,全面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家园感”营造的意义、“家园感”缺乏的主要表现,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家园感”营造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南州 易地扶贫 社区 家园感
下载PDF
论迟子建小说失落的家园感
6
作者 潘佳怡 《文教资料》 2023年第3期20-23,共4页
迟子建的小说突出体现了对家园的寻求意识。究其原因,一方面,作者本人浓厚的乡土情结让她难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在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大环境下,她又不愿拘泥于乡村记忆。在城市与乡村间的徘徊,使她的文本产生了失落的家园感。本文对迟子... 迟子建的小说突出体现了对家园的寻求意识。究其原因,一方面,作者本人浓厚的乡土情结让她难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在受现代文明浸染的大环境下,她又不愿拘泥于乡村记忆。在城市与乡村间的徘徊,使她的文本产生了失落的家园感。本文对迟子建的小说进行文本细读,意在呈现出迟子建笔下城乡家园的现实图景,挖掘文本背后失落感产生的内外双重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失落 家园感 城乡文明
下载PDF
浅析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家园感”
7
作者 陈叶华 《美与时代(城市)》 2014年第10期33-33,共1页
对市民而言,城市中最为重要并且绝对不可以缺少的是市民的居住,最为重要的环境是市民的家,记载着市民的点滴记忆。“家园感”从根本上来说是对那块土地的亲切感、依恋感、归属感。而现代居住环境设计当中常常忽略这种原本存在的特点... 对市民而言,城市中最为重要并且绝对不可以缺少的是市民的居住,最为重要的环境是市民的家,记载着市民的点滴记忆。“家园感”从根本上来说是对那块土地的亲切感、依恋感、归属感。而现代居住环境设计当中常常忽略这种原本存在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化、物质化的环境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环境 记忆 家园感
下载PDF
家园感的重要
8
作者 小康 《城市研究》 1998年第5X期65-65,共1页
有位到中国旅游的德国老太太,因为找不到扔废电池的地方,就将用完的电池带出海关,带回她的国家。在德国,用过的电池要进行专门的回收与处理。因为若将它们与普通垃圾一起填埋,其中的镉与汞会慢慢渗出,污染土壤与水源,严重破坏环... 有位到中国旅游的德国老太太,因为找不到扔废电池的地方,就将用完的电池带出海关,带回她的国家。在德国,用过的电池要进行专门的回收与处理。因为若将它们与普通垃圾一起填埋,其中的镉与汞会慢慢渗出,污染土壤与水源,严重破坏环境,损害人的健康。出个规定并不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感 废电池 污染土壤 回收与处理 保护环境 闯红灯 中国旅游 严重破坏 小康
下载PDF
乡村旅游视域下“游客家园感”概念初步建构——基于海口市龙鳞村的调查分析
9
作者 闫春平 陈海鹰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第20期128-130,148,共4页
将"家园感"这一美学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以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海口市龙鳞村的案例,在乡村旅游语境下,探寻游客家园感的形成背景、形成机制及本质属性,从而对"游客家园感"这一概念进行初步建构。"游客家园感&q... 将"家园感"这一美学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以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海口市龙鳞村的案例,在乡村旅游语境下,探寻游客家园感的形成背景、形成机制及本质属性,从而对"游客家园感"这一概念进行初步建构。"游客家园感"可初步定义为,一种在现代性结构化社会背景下,游客对自身生活现状反思的情感产物和心理诉求,同时通过与乡村旅游情境的互动体验,衍变出的具有实有性、亲和性、本土性、深沉性以及延续性的主观感受。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家园感"的概念内涵,并为实践中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等提供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游客家园感 形成机制 本质属性 龙鳞村
下载PDF
让居民在社区找回家园感
10
作者 耿佳皓 《精神文明导刊》 2023年第9期47-47,61,共2页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性流动与更替,传统的问题和风险向难以预测的方向升级,社区中的传统邻里关系逐渐消解,而新的邻里秩序仍未建立。当不少社区进行治理的工具块择、方式组合、模式创新时,基于联结关系的邻里感知、内化情感渐渐缺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规模性流动与更替,传统的问题和风险向难以预测的方向升级,社区中的传统邻里关系逐渐消解,而新的邻里秩序仍未建立。当不少社区进行治理的工具块择、方式组合、模式创新时,基于联结关系的邻里感知、内化情感渐渐缺位,函须通过团体式赋权以回归社区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关系 联结关系 城市人口规模 家园感 问题和风险 模式创新 社区 内化情
原文传递
打造“家园式”学习空间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建坤 严从根 《教育家》 2023年第9期15-15,共1页
以“工厂”模型的学校和“车间”模型的教室为主要形态的学习空间是遵循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建构逻辑,以课堂的空间布局、课桌的形状、作息时间表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将学生当作规训的对象,使学生感觉时刻被规训、被塑造、不自由,导致学... 以“工厂”模型的学校和“车间”模型的教室为主要形态的学习空间是遵循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建构逻辑,以课堂的空间布局、课桌的形状、作息时间表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将学生当作规训的对象,使学生感觉时刻被规训、被塑造、不自由,导致学生缺乏“家园感”的体验。空间区隔使学生缺乏“家园感”。当前学习空间基本采用“封闭+分割”的技术开展空间分配,实现对学生的规训。从校园空间看,整个校园由围墙圈起,学生入校后和离校前,整个大门紧闭,任何人不得进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配 校园空间 家园感 空间布局 规训 建构逻辑 空间区隔 科学主义
下载PDF
家在“念”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亚鲁王》的认知与阐释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颖 彭兆荣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1-81,共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主体认知、实践与社会情境的综合性显现。运用人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族群文化的原初逻辑与完整价值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对该遗产认知与阐释的新向度:"亚鲁"①不仅是麻山苗人在史、诗、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主体认知、实践与社会情境的综合性显现。运用人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族群文化的原初逻辑与完整价值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可提出对该遗产认知与阐释的新向度:"亚鲁"①不仅是麻山苗人在史、诗、歌中对"英雄祖先"的记忆与纪念,也是他们以本朴的"情"和"理",编织而成的"家园感"。家在"念"中,既是族群的生存策略和生活方式,亦是"亚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核心和传承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感 文化遗产 亚鲁王
下载PDF
试论环境美的性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望衡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7-112,共6页
环境美不是一种美的形态,而是一种综合的美。它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环境美作为自然与人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生态性和文明性。环境作为现实的客观存在,它的美与艺术美有重要区别,它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宜人性。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 环境美不是一种美的形态,而是一种综合的美。它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环境美作为自然与人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生态性和文明性。环境作为现实的客观存在,它的美与艺术美有重要区别,它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宜人性。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珍惜环境就是珍惜我们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家园感
下载PDF
社会友善与公共生活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小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9-36,共8页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乡村和城市单位这两大"熟人社会"趋于解体,带来生活的碎片化和"原子化的个体",这容易导致冷漠与暴戾。因此,人们呼唤着社会友善,友善是在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需要生活共同体... 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乡村和城市单位这两大"熟人社会"趋于解体,带来生活的碎片化和"原子化的个体",这容易导致冷漠与暴戾。因此,人们呼唤着社会友善,友善是在人际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呈现出来的,需要生活共同体的支撑,社会友善构建的重要方面就是重建良好的生活共同体和公共空间。具体路径有: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精神存在;通过对话来构建理性、平和的公共舆论空间以弥合社会撕裂,促进社会团结;促进和引导社会组织建设,重建生活共同体;延伸高校服务缓解失业大学生的精神焦虑,重建其家园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友善 公共空间 生活共同体 家园感
下载PDF
环境美学的建构性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国雄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6期27-31,共5页
环境美学不仅拓展了审美对象的范围,而且在新的审美模式的指引下,丰富了人类的审美经验。环境美学的建构性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引发环境经验的审美模式;二是环境经验的审美诠释;三是环境审美的价值。在上述规定的视野中,我们可... 环境美学不仅拓展了审美对象的范围,而且在新的审美模式的指引下,丰富了人类的审美经验。环境美学的建构性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引发环境经验的审美模式;二是环境经验的审美诠释;三是环境审美的价值。在上述规定的视野中,我们可以从介入模式的重构、家园感的建构与中西美学交流平台的建构三个方面来探讨环境美学的建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介入审美模式 家园感 全球美学
下载PDF
建筑话语——见证无形修辞的融入
16
作者 陈小辉 张志雄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8期55-57,共3页
当代新修辞强调了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且受众反过来会极大影响修辞的优劣。目前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话语主要是从三方面建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文化的象征与表现;社会、经济、价值观等在建筑上的折射,而忽略了建筑的最大... 当代新修辞强调了与"受众"的互动关系,且受众反过来会极大影响修辞的优劣。目前基于建筑本体的建筑话语主要是从三方面建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文化的象征与表现;社会、经济、价值观等在建筑上的折射,而忽略了建筑的最大意义是对人的意义。受到新修辞的启发,文章从人本的视觉去探索建筑话语系统的三方面:感知认知、知觉认知、精神审美,从而得出可识别性、认同感、家园感之于建筑话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话语 无形修辞 可识别性 认同 家园感
下载PDF
生态美学视域下“洋家乐”的可持续设计解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华亦雄 周浩明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24,共4页
"洋家乐"受热捧的现象引起了不同领域研究学者的探讨,文章试图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洋家乐"环境设计进行解读,分析其成功塑造可持续环境的原因,及其对当代环境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 可持续设计 家园感 乡土技艺 环境体验
下载PDF
城市记忆单元及其系统——一种城市保护与发展规划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兆丰 《规划师》 1997年第1期56-58,共3页
一、城市的层面结构分析层面结构分析,是作为广义的人类生境和聚居形态的一种解析方法而提出的。城市的层面结构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特例。其基本思路是,将人类由之产生和赖以生存的自然母体作为第一的和最本原的层面,简称底层面;将工业... 一、城市的层面结构分析层面结构分析,是作为广义的人类生境和聚居形态的一种解析方法而提出的。城市的层面结构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特例。其基本思路是,将人类由之产生和赖以生存的自然母体作为第一的和最本原的层面,简称底层面;将工业革命以后,以至未来的人类聚居地的功能结构层作为人类实际生存及进行能量流动的人工层面,简称体层面,城市形态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人类基于功能层面之上,通过对功能层面的超越,以某种方式向底层面回归,以及其它可以导致人类获得最本原的家园感的人居环境,形成第三层面——境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单元 保护与发展 底层面 家园感 层面结构 人居环境 自然母体 聚居形态 功能结构层 城市形态
下载PDF
中国古代城市的意象与启示
19
作者 周官武 姜玉艳 王正明 《华中建筑》 2004年第B07期A0094-A0095,共2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封闭线性结构对生活世界的调适激发文化的连续积淀,其意象的整合将给现代城市建设以极大启示,该文以古北京城的历史演进为主要参照,探讨传统意象的再生与发展。
关键词 中国古代城市 城市意象 集体记忆 类型 家园感
下载PDF
学校教育生活之于儿童的意义——对儿童享用教育生活的现象学解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金生鈜 《教育探究》 2018年第4期14-14,共1页
儿童被安顿在学校中。怎样的学校才能够真正地安顿儿童?也许,只有学校具有了'家园'的意义,成为存在之行动或生活之方式,儿童才能够被安顿,才能够被召唤来'栖居'和享用,儿童的心灵才能够绽出并生成。学校是一个家吗?学... 儿童被安顿在学校中。怎样的学校才能够真正地安顿儿童?也许,只有学校具有了'家园'的意义,成为存在之行动或生活之方式,儿童才能够被安顿,才能够被召唤来'栖居'和享用,儿童的心灵才能够绽出并生成。学校是一个家吗?学校是否具有家的精神温暖从而值得儿童享用?是否能够使儿童具有自我回归自身的心灵安宁与祥和?学校是否能够给儿童提供一种家园感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家园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