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6篇文章
< 1 2 1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州词派词学“寄托”说的现代价值——词学“寄托”说之二
1
作者 景旭锋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作为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寄托”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比兴”分离从而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成为独立的词学研究范畴。这是“诗言志”在词学中的落实,也是对词体美学特质的确认。“寄托”作为独立范畴,赋予读者参与重建文本意蕴的... 作为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寄托”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比兴”分离从而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成为独立的词学研究范畴。这是“诗言志”在词学中的落实,也是对词体美学特质的确认。“寄托”作为独立范畴,赋予读者参与重建文本意蕴的权利,赋予词学一种几乎全新的阐释模式和批评话语。在解决“言”“意”矛盾的策略上,“含蓄”的美学效果是言已尽而意未尽,已经知晓的意义在表层文字中表露无遗,期待探究的意义在表层文字之外,“寄托”则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张惠言坚守着儒家以德为本、美善相兼的悠久传统,推求词旨时表现出泛政治化的倾向,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州词派 寄托 “比兴” 现代价值
下载PDF
“旧游”之情:冯延巳词寄托说新论
2
作者 黄阿莎 《中国韵文学刊》 2024年第3期87-93,共7页
李璟与冯延巳不仅是相处多年的君臣伴侣,也是惺惺相惜的词作知音。《阳春集》中有一频繁出现的主题——“旧游”,其根本原因在于冯延巳将现实中对与李璟旧情的珍视注入小词,并试图让听词之人对往事产生追忆,以期希恩固宠。早期词作与音... 李璟与冯延巳不仅是相处多年的君臣伴侣,也是惺惺相惜的词作知音。《阳春集》中有一频繁出现的主题——“旧游”,其根本原因在于冯延巳将现实中对与李璟旧情的珍视注入小词,并试图让听词之人对往事产生追忆,以期希恩固宠。早期词作与音乐结合密切,歌辞在娱乐性之外隐藏丰富的诉求功能,《阳春集》的“旧游”主题体现了这一潜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延巳 李璟 旧游之情 以词寄托
下载PDF
黄庭坚饮食诗的“融典以寄托”
3
作者 贺艳艳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作为宋诗风调的奠基者,黄庭坚可谓名副其实。他的诗歌呈现了丰富的文人生活气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赠答诗、次韵诗、咏物诗尤其“真实”,既反映了时人的生活,又充满幽默戏谑之气。在这三类题材中,对饮食之物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有以此为... 作为宋诗风调的奠基者,黄庭坚可谓名副其实。他的诗歌呈现了丰富的文人生活气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赠答诗、次韵诗、咏物诗尤其“真实”,既反映了时人的生活,又充满幽默戏谑之气。在这三类题材中,对饮食之物的描写可谓精彩绝伦,有以此为材的交际诗,有以此竞技诗才的次韵诗,也有专为描摹饮食的咏物诗。这些诗并不单纯照实写物,而是大量运用典故来表达诗人的内在情感,实现了“融典”写物“以寄托”,反映了他“以学养情”的诗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饮食诗 融典寄托 以学养情
下载PDF
论《岭南逸史》的寄托性质
4
作者 杨延平 《嘉应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2-57,共6页
黄岩虽生活于国力强盛的清中期,但生不逢时、命途坎坷,终生郁郁不得志。由此他“发愤著书”,将寄托之意注入《岭南逸史》之中:通过书名的时空象征,将理想化身为主人公,借助主人公的求妻行为、文本中的文化继承及小说结尾的深意,表达自... 黄岩虽生活于国力强盛的清中期,但生不逢时、命途坎坷,终生郁郁不得志。由此他“发愤著书”,将寄托之意注入《岭南逸史》之中:通过书名的时空象征,将理想化身为主人公,借助主人公的求妻行为、文本中的文化继承及小说结尾的深意,表达自己的感慨,尤其是不被重用的失望和落寞。可见,《岭南逸史》包含有黄岩的“微言大义”,其并非一般人所谓“才子佳人”式“思想庸俗,格调低下”的普通小说,而是一部失意文人的寄托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逸史》 寄托性质 身世 题目 内容
下载PDF
情感的寄托:《钢的琴》中女童的形象探究
5
作者 宋昕睿 《戏剧之家》 2024年第4期151-153,共3页
本文探究了《钢的琴》中女童的形象及其在情感寄托中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女童的角色背景和性格特点,以及母亲形象对其性格的影响,并着重描述女童在困境中的形象。本文认为女童作为一个无辜、纯洁的孩子,成为整个故事情感寄托的核心,... 本文探究了《钢的琴》中女童的形象及其在情感寄托中的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女童的角色背景和性格特点,以及母亲形象对其性格的影响,并着重描述女童在困境中的形象。本文认为女童作为一个无辜、纯洁的孩子,成为整个故事情感寄托的核心,她的存在为主人公带来了温暖和关怀,同时也在背后默默守护着他的内心深处;女童与钢琴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是钢琴音乐的传递,也是一种心灵的碰触;女童通过钢琴演奏的逃离,很好地弥补了自己的情感缺失,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在一些动人的情感描写中,这个角色的形象变化及其内心世界的讲述,更是展示了这个角色的多维面貌和与主人公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寄托 《钢的琴》 小元 形象
下载PDF
论紫砂《行竹壶》的工艺技巧和精神寄托
6
作者 王丽花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5期185-185,共1页
竹子在江南随处可见,不仅仅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也是紫砂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千百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行竹壶》,在竹子围拢而成的形态空间之中,能够看到诸多的细节设计,一气呵成地展示着精湛的... 竹子在江南随处可见,不仅仅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空间,也是紫砂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千百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行竹壶》,在竹子围拢而成的形态空间之中,能够看到诸多的细节设计,一气呵成地展示着精湛的技艺水准的同时,又把行竹气节凌然的姿态很好地凸显出来,成为我们中国传统文人内心的憧憬和向往的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艺术 行竹壶 工艺技巧 精神寄托
下载PDF
从紫砂《摹古四方兰花盆》中探寻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
7
作者 袁家俊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10期189-189,共1页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摹古四方兰花盆》,我们并不能够单纯地以花盆的功效来看待,而是要当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细细琢磨,尤其是当“摹古”二字出现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审美,才能够体会作者隐藏其中的艺术...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摹古四方兰花盆》,我们并不能够单纯地以花盆的功效来看待,而是要当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细细琢磨,尤其是当“摹古”二字出现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审美,才能够体会作者隐藏其中的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才能够品味到“滋兰树蕙”的那种情节,那是中国文人从古至今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艺术 摹古四方兰花盆 中国文人 精神寄托
下载PDF
论《梅花子冶石瓢壶》的守正出奇和精神寄托
8
作者 杨飞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5期189-189,共1页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梅花子冶石瓢》,除了欣赏与生俱来的那种传统经典韵味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子冶石瓢在“守正”的基础之上所作出的改变,为了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广大壶友的要求,每一位紫砂陶手的心目之中都有...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梅花子冶石瓢》,除了欣赏与生俱来的那种传统经典韵味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子冶石瓢在“守正”的基础之上所作出的改变,为了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和广大壶友的要求,每一位紫砂陶手的心目之中都有着子冶石瓢的独特设计理念,再加上不同陶刻装饰等等手法的点缀之后,成为茶座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艺术 梅花子冶石瓢壶 守正出奇 精神寄托
下载PDF
虚拟关系并非洪水猛兽,情感寄托也是情理之中
9
作者 王盼 《年轻人(A版)》 2024年第7期58-58,共1页
在AI(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你是否想象过和AI发展一段浪漫爱情?尽管人与AI之间的“恋爱”看似是一种现代科技带来的新奇体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潜在的风险。只有真正做到在共情之下保持理性,才能更好地应对人与AI恋爱带来的... 在AI(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你是否想象过和AI发展一段浪漫爱情?尽管人与AI之间的“恋爱”看似是一种现代科技带来的新奇体验,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潜在的风险。只有真正做到在共情之下保持理性,才能更好地应对人与AI恋爱带来的风险,让科技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而非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寄托 人工智能 虚拟关系 恋爱 浪漫爱情 AI 现代科技 情理之中
下载PDF
《乐府补题》主旨考辨──兼论“比兴寄托”说词论在清代以来的演变 被引量:7
10
作者 丁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531-538,共8页
清代以来,许多著名词家都认为《乐府补题》有寄托,且对其主旨作了种种指实性的解释,这些说法多缺少证据,流于附会。实际上,此书是元初词社唱和的咏物词集,可能暗含一定的身世之感,但并无可以征实的言外之意。此书在清代复现,对... 清代以来,许多著名词家都认为《乐府补题》有寄托,且对其主旨作了种种指实性的解释,这些说法多缺少证据,流于附会。实际上,此书是元初词社唱和的咏物词集,可能暗含一定的身世之感,但并无可以征实的言外之意。此书在清代复现,对“比兴寄托”说词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补题》 寄托 主旨 "比兴寄托"说 词学理论 考证 清代 元代 常州词派
下载PDF
寄托教育及其对寄托儿童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瑜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2-46,共5页
寄托教育是我国社会中近年来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得相当迅速。它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引发了许多争论。这种教育方式使寄托儿童的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增多、亲子交往减少,... 寄托教育是我国社会中近年来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得相当迅速。它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引发了许多争论。这种教育方式使寄托儿童的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增多、亲子交往减少,对寄托儿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托教育 寄托儿童 社会交往
下载PDF
同形异质:对常州词派寄托理论的超越——况周颐寄托论
12
作者 刘红麟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31-134,共4页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承继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传统,提出了"身世之感通于性灵"的寄托理论。他强调性灵与寄托的浑融合一,提倡来自性灵,不能自已,自然流露的寄托。况周颐寄托论是以性灵为本的,它与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同形异...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承继了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传统,提出了"身世之感通于性灵"的寄托理论。他强调性灵与寄托的浑融合一,提倡来自性灵,不能自已,自然流露的寄托。况周颐寄托论是以性灵为本的,它与常州词派寄托理论同形异质,是对常州词派寄托理论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周颐寄托 即性灵即寄托 万不得已之词心 特至之性情 易代之世变
下载PDF
寄托儿童人格特征初探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瑜 朱伟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3-476,共4页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81名寄托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别。最后尝试分析了寄托...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81名寄托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别。最后尝试分析了寄托儿童独特人格特征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特征 儿童 寄托 艾森克人格问卷 温州地区 学生团体 城乡差别 性别差异 形成原因 新时期 测验 主题
下载PDF
寄托儿童与一般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瑜 佘凌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7-340,284,共5页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160名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一些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最后从社会交往角度尝试分析了...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160名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一些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最后从社会交往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托儿童 人格特征 社会交往
下载PDF
形式借鉴、遗产保护与精神寄托——论“福建土楼”的当下价值及其保护 被引量:9
15
作者 韩振华 赵娟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43-49,共7页
2008年7月"福建土楼"正式成为《世界遗产》的一员。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思考土楼的当下及未来命运。首先,土楼这一传统建筑形式在今天仍然以其丰富的现代内涵给予现代建筑师许多启示与灵感,"宙合方圆"的土楼形制在... 2008年7月"福建土楼"正式成为《世界遗产》的一员。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思考土楼的当下及未来命运。首先,土楼这一传统建筑形式在今天仍然以其丰富的现代内涵给予现代建筑师许多启示与灵感,"宙合方圆"的土楼形制在一系列现代建筑中得以再生。其次,在土楼遗产保护方面,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是一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最后,土楼见证了沧桑的历史内容,负载着深沉的民族精神,土楼的这种精神价值"与古为新",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土楼 形式借鉴 遗产保护 精神寄托
下载PDF
精神寄托还是理性选择?——大学生宗教观调查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勇 孙嘉明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9-31,共3页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斯曾将宗教和科学并列为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然而,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现象则有各自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国著名学者戴维斯曾将宗教和科学并列为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然而,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于宗教文化现象则有各自不同的态度和评判标准,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也有着程度不同的认识,我们把它称为宗教观。研究和考察不同的宗教观,对于理解社会现实、把握社会发展、达到社会的良性控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观 大学生 理性选择 精神寄托 社会转型 文化现象 社会功能 青年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知识群体
下载PDF
论咏史诗的寄托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7-94,共8页
从诗人对历史的切入点和对史料、史实的运用区分,咏史诗存在着传体咏史、论体咏史、比体咏史三类。而只有意含寄托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比体咏史诗。咏史诗的寄托是诗人相对游离于史料,使史料成为作者寄托情志的工具才得以实现的。意含寄... 从诗人对历史的切入点和对史料、史实的运用区分,咏史诗存在着传体咏史、论体咏史、比体咏史三类。而只有意含寄托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比体咏史诗。咏史诗的寄托是诗人相对游离于史料,使史料成为作者寄托情志的工具才得以实现的。意含寄托的咏史诗在审美价值上要高于其他两类的咏史诗,在诗评史上也受到历代诗评家的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史诗 传体咏史 论体咏史 比体咏史 咏史诗与寄托 游离史料 搅碎古今
下载PDF
陆游诗中的茶及情感寄托 被引量:2
18
作者 任梦池 张孟媛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1-86,共6页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可谓嗜茶若命,晚年则归隐山林寄情山水,在其煮茶品茗的过程中,将茶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成就了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茶诗,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现和具体产物。陆游的茶诗可以分为花茶和贡茶两大...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可谓嗜茶若命,晚年则归隐山林寄情山水,在其煮茶品茗的过程中,将茶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之中,成就了经久不衰的中国传统茶诗,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现和具体产物。陆游的茶诗可以分为花茶和贡茶两大类,这些茶寄托着诗人追求高洁不污、自然脱俗的精神情操,以及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通过对采茶、煮茶、品茶等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品茗参悟、托物寄情、清空杂念的至高追求,而且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伤事感怀、怀才不遇的人生苦闷;在展现清雅闲逸的生活情趣的过程中,更有对淡泊世事超然物外、追求枯淡空寂的思想境界的向往。以茶为主要吟咏对象,寄托着诗人独特的情感,其茶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情感寄托
下载PDF
寄托教育现象探微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伟 胡瑜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寄托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得相当迅速。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分析了寄托教育的性质特点,以事实为依据,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对寄托教育进行评价,同时对寄托教育进行了策略性的探讨。
关键词 寄托教育 性质 评价 策略
下载PDF
历代屈原图像的人文寄托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继恒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7,共6页
屈原以其烁古震今的高尚人格及精彩卓绝的绚丽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独特的气质形象和精神风格也成为历代画家反复摹写、描绘的对象。画家通过绘写屈原,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与缅怀,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情志。历史中的屈原,... 屈原以其烁古震今的高尚人格及精彩卓绝的绚丽诗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独特的气质形象和精神风格也成为历代画家反复摹写、描绘的对象。画家通过绘写屈原,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与缅怀,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情志。历史中的屈原,在画家主观情感、时代风气和社会变迁的综合影响下,被有意识地塑造成具有某种人格特质的榜样,于图像中呈现出忠君爱国、独立不迁、怀才不遇的人文风貌。历代屈原图像带着不同时代的特征,千古流传,获得了永恒的人文生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图像 人文寄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