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地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1
作者 郭震华 蔡丽君 +6 位作者 刘传雪 王瑞英 关世武 黄晓群 郭俊祥 张兰民 潘国君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6,52,共8页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口粮作物,其整个生育周期都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威胁。为探究寒地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应答基因的发掘及其低温应答调控机制,本研究对孕穗期低温下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品种龙粳25(LG25)和不耐冷品种龙粳11(LG11)的幼穗颖花展...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口粮作物,其整个生育周期都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威胁。为探究寒地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应答基因的发掘及其低温应答调控机制,本研究对孕穗期低温下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品种龙粳25(LG25)和不耐冷品种龙粳11(LG11)的幼穗颖花展开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龙粳11中共筛选得到11 26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龙粳25中仅有1 148个DEGs。GO富集分析表明,龙粳11中差异基因多显著富集在光合作用相关的GO条目中,龙粳25多富集在低温、热响应及花粉发育相关的GO条目中。低温胁迫下,二者共同显著富集到低温响应及花粉发育GO条目。KEGG富集分析表明,龙粳11中差异基因多显著富集在光合有机物中的碳固定、光合作用等KEGG通路中,龙粳25多显著富集在淀粉蔗糖代谢、氨基糖和核糖代谢等KEGG通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孕穗期 低温胁迫响应 转录组测序
下载PDF
施肥方式和减施氮肥对寒地水稻抗倒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梦红 张喜娟 +5 位作者 李红宇 魏媛媛 赵海成 钱永德 吕艳东 刘丽华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7-22,共6页
为明确施肥方式和减施氮肥的主效及互作效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以水稻‘垦粳8’为材料,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和减施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株高、以及各节间长度、直径、鲜重、茎壁厚度及抗折力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侧深施肥产量... 为明确施肥方式和减施氮肥的主效及互作效应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以水稻‘垦粳8’为材料,比较不同施肥方式和减施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株高、以及各节间长度、直径、鲜重、茎壁厚度及抗折力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侧深施肥产量、第三节间长度、重心高度分别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全层施肥7.49%、7.02%、2.54%。侧深施肥第一节间直径、茎壁厚度、鲜重、抗折力分别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全层施肥7.85%、14.18%、4.13%、2.03%;第二节间直径、茎壁厚度、抗折力分别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全层施肥8.15%、9.18%、18.61%;第三节间茎壁厚度和抗折力分别极显著低于全层施肥16.00%、16.15%。侧深施肥的抗倒伏指数极显著低于全层施肥16.60%。减施氮肥条件下重心高度、各节间长度、茎壁厚度、节间鲜重及节间抗折力变化多利于提高水稻抗倒性,减氮15%和减氮30%处理的抗倒伏指数较常规施氮分别极显著提高6.19%和9.52%。全层施肥条件下抗倒伏指数随施氮量下降呈增加趋势,而侧深施肥的减氮施肥水平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施肥方式 减施氮肥 抗倒性
下载PDF
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黄成亮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1期30-34,42,共6页
为明确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对寒地水稻生长调节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药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分蘖期施用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颗粒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分蘖,缩短始穗... 为明确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对寒地水稻生长调节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药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于分蘖期施用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颗粒剂,能明显促进水稻分蘖,缩短始穗期至齐穗期天数,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水稻产量,对水稻生长安全。药剂施用量为22.5 kg/hm^(2)时,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是最佳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1%28-高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 寒地水稻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对寒地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黄成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36-40,共5页
为促进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丙酰芸苔素内酯在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水稻品种富合4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期、齐穗期喷施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对... 为促进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丙酰芸苔素内酯在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水稻品种富合48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期、齐穗期喷施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对水稻株高、干重和剑叶SPAD值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穗数、穗粒数均高于清水对照。179.9~359.8 mL·hm^(-2)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处理可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对水稻安全,分别较对照水稻增产1.9%~13.8%。其中施药量为179.9 mL·hm^(-2)时产量最高,增产率为13.8%,可使水稻见穗期至齐穗期天数缩短1 d,增强水稻抗倒伏能力,且对水稻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03%丙酰芸苔素内酯 寒地水稻 产量
下载PDF
寒地水稻开花期多雨寡照复合逆境灾损评估指标
5
作者 吕佳佳 初征 +5 位作者 郭立峰 李宇光 刘旭 丁海玖 王秋京 周宝才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46-53,共8页
黑龙江省是中国优质粳稻生产核心种植区,开花期多雨寡照复合发生,严重影响寒地水稻结实率和产量。为了保障国内优质稻米的供应及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针对多雨寡照复合发生的判识指标,并定量评估其对产量的损失。通过整合气... 黑龙江省是中国优质粳稻生产核心种植区,开花期多雨寡照复合发生,严重影响寒地水稻结实率和产量。为了保障国内优质稻米的供应及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针对多雨寡照复合发生的判识指标,并定量评估其对产量的损失。通过整合气象数据、水稻生育期信息、产量资料以及历史灾情记录,运用多层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致灾因子、作物产量结构与相对气象产量之间的灰色映射关系。据此,建立了寒地水稻多雨寡照复合指数(RSCI)和一个描述复合逆境与产量损失率关联度的模型。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和历史典型灾害年份数据确定了灾害的临界值和等级,进而形成了评估多雨寡照复合发生导致产量损失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明确了寒地水稻在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多雨寡照条件下的临界阈值和相应的产量损失率,历史灾情验证显示多雨寡照判识率达到100%,产量损失率判识准确率超过80%。在1958—2021年间,全省水稻不同程度多雨寡照的发生频率呈轻度高于中度高于重度的趋势,且北部农区的发生频率高于南部农区。该研究成功构建了一套多雨寡照复合发生的判识指标,为定量化评估产量损失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寒地水稻 优质粳稻 开花期 多雨寡照 复合指数 产量损失 灰色关联分析 K-均值聚类分析
下载PDF
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周燕 慕永红 +1 位作者 王萌 那永光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3期1-4,14,共5页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1725为试验材料,设置干籽125 g/盘(S1)、干籽70 g/盘(S2)两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2 cm(P1)、30 cm×10 cm(P2)、25 cm×12 cm(P3)和25 cm×10 cm(P4)四个水平,分析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下...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1725为试验材料,设置干籽125 g/盘(S1)、干籽70 g/盘(S2)两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2 cm(P1)、30 cm×10 cm(P2)、25 cm×12 cm(P3)和25 cm×10 cm(P4)四个水平,分析不同播量和插秧密度互作下寒地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播量下,S2处理秧苗素质高于S1处理。播量与插秧密度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以播量70 g/盘、行株距30 cm×10 cm(S2P2)处理产量最好,产量达748.62 kg/667 m^(2)。在同一密度下,S2处理产量高于S1处理。在同一播量下,稀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2P2处理,密播处理产量最好的为S1P3处理。综合分析表明,种植垦稻1725稀播育壮秧,稀播建议30 cm×10 cm插秧密度,提高后期分蘖及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产量;如是密播弱苗,建议25 cm×12 cm插秧密度,增加平方米基本苗数,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播量 插秧密度 产量
下载PDF
基于光谱反射率的寒地水稻叶片氮含量预测
7
作者 李红宇 高正武 +3 位作者 王志君 林添 赵海成 范名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82-2593,共12页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_(1)穗分化中期、T_(2)拔节期、T_(3)孕穗期、T_(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_(2)、... 为实现利用水稻叶片光谱指数实时预测叶片群体的氮素含量,采集了不同年份中氮素、品种差异下寒地水稻主要生育期(T_(1)穗分化中期、T_(2)拔节期、T_(3)孕穗期、T_(4)齐穗期、T5蜡熟期)顶部3片全展叶(上1、上2、上3叶分别记作L1、L_(2)、L_(3))的光谱反射率,探究其变化规律以及光谱指数与叶片氮素含量的关系,并用P-k、均方根误差(RMSE)、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MAPE)、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相对预测性能(RPD)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提高氮肥投入量,叶片反射率在可见光区域内呈降低趋势,在近红外平台叶片反射率上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可见光区域内,不同品种L1叶反射率先降低后上升,L_(2)、L_(3)叶的反射率一直上升,与叶片氮素百分含量的敏感波段为500~550和650~700nm。对光谱指标和叶片氮素百分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生育前期以下位叶片的光谱指标相关系数高,生育后期则相反,筛选出T_(1)时期L_(2)叶指标FD-NDNI、T_(2)时期L_(2)叶指标GM2、T_(3)时期L_(2)叶指标Lic2、T_(4)时期L1叶指标MRESRI以及T5时期L1叶指标Ctr1适宜作为不同时期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最佳指标,预测叶片氮素含量的回归方程R2分别0.54^(**)、0.60^(**)、0.66^(**)、0.62^(**)、0.51^(**),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验证指标的P-k值分别为0.00、0.04、0.06、0.01、0.04;RMSE分别为0.39、0.58、0.22、0.54、2.56;SMAPE分别为1.11、1.41、1.03、1.64、3.89;RMSEC分别为0.17、0.15、0.13、0.13、0.13;RMSECV分别为0.18、0.14、0.12、0.12、、0.14;RPD分别为2.46、2.19、3.15、1.74、3.01,其中T_(3)时期L_(2)叶指标Lic2的预测效果表现最佳。借助筛选的光谱指标能够实现快捷、无损和实时预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营养状况,促进高产优质的寒地水稻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反射率 叶片含氮量 光谱指标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土层厚度与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节水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8
作者 卢程悦 曹志富 +2 位作者 张万锋 辛海霞 杨树青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7-32,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土层厚度与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袁隆平水稻试验基地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试验设置15~20 cm(H1)、20~25 cm(H2)和25~30 cm(H3)3种土层厚度,设置控制灌溉(K)、常规灌... 【目的】探究不同土层厚度与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袁隆平水稻试验基地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试验设置15~20 cm(H1)、20~25 cm(H2)和25~30 cm(H3)3种土层厚度,设置控制灌溉(K)、常规灌溉(CK)2种灌溉方式,共计6个处理,探究不同土层厚度与灌溉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K处理下的水稻株高相比CK矮,根长、茎粗、每穴有效穗数、千粒质量及产量相比CK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H2和H3土层厚度下的水稻产量相比H1增加30.49%~32.91%和63.74%~76.33%,K处理下的总灌水量相比CK减少55.04%~56.84%,K处理下的灌溉水生产率相比CK增加1.55~1.86倍,H2和H3土层厚度下的水稻灌溉水生产率相比H1增加35.61%~38.62%和73.07%~94.14%。【结论】25~30 cm土层厚度下采用控制灌溉的水稻节水增产效果最优,适宜当地水稻种植,研究结果可为寒地水稻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厚度 灌溉方式 寒地水稻 控制灌溉 产量
下载PDF
基于t-SNE法对寒地水稻种质资源品质的分类研究
9
作者 翟立楠 李卓然 +4 位作者 王永琪 刘松欣 王英杰 李红宇 郑桂萍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85,共8页
为探究数据降维后可视化呈现并进行图像分割聚类的方法,本研究利用160份粳稻种质资源的品质指标,引入t-SNE算法将11项品质指标转化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采用K-means聚类,将图像聚类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个簇,... 为探究数据降维后可视化呈现并进行图像分割聚类的方法,本研究利用160份粳稻种质资源的品质指标,引入t-SNE算法将11项品质指标转化为两个相互独立的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呈现,进一步采用K-means聚类,将图像聚类分割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个簇,分别利用非线性对数主成分分析,根据每个指标在主成分中平均贡献率进行排序,得到具有不同品质特征的三个类别。结果表明,160份寒地水稻种质资源被分成具有不同特征的簇0(62份资源)、簇1(47份资源)、簇2(51份资源),其中簇0强调蛋白质、直链淀粉等营养品质,簇1注重光泽、味道和香气等感官品质,而簇2更加突出糙米率、精米率和完整性等加工品质特征。本方法解决了聚类时数据维度过高、信息冗余等问题,并较完整地保留了高维数据的分布特征,而非线性对数主成分分析又可以进一步明晰每一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种质资源 品质分类 t-SNE法 K-MEANS聚类
下载PDF
聂守军代表 两会好声音——推动寒地水稻种源创新
10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1期63-63,共1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牛鼻子”。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结合工作与调研结果,提出“三个聚焦”,即聚焦政策及立项支持、聚焦技术及成果创新、聚焦平台及人才建设,推动寒地水稻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牛鼻子”。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结合工作与调研结果,提出“三个聚焦”,即聚焦政策及立项支持、聚焦技术及成果创新、聚焦平台及人才建设,推动寒地水稻种源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粮食安全 成果创新 寒地水稻 源创新 聚焦技术 两会 牛鼻子 调研结果
下载PDF
寒地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控技术
11
作者 赵爽 《河南农业》 2024年第15期53-54,共2页
二化螟作为水稻上为害最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辽宁省每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后,每年6月初羽化产卵,初孵幼虫蛀食水稻叶鞘内侧,造成枯鞘枯心,影响水稻分蘖;完成一个世代后,二代幼虫钻蛀水稻内茎,造成白穗,影响水稻产量。因此,对于... 二化螟作为水稻上为害最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辽宁省每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后,每年6月初羽化产卵,初孵幼虫蛀食水稻叶鞘内侧,造成枯鞘枯心,影响水稻分蘖;完成一个世代后,二代幼虫钻蛀水稻内茎,造成白穗,影响水稻产量。因此,对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 初孵幼虫 常发性害虫 寒地水稻 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分蘖 老熟幼虫 枯鞘
下载PDF
纪念“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先生系列活动举行
12
作者 张永刚 《中国农垦》 2024年第7期71-71,共1页
6月26日下午,由北大荒集团主办、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和建三江分公司承办的纪念“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先生系列活动在建三江分公司举行。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玉林,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 6月26日下午,由北大荒集团主办、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和建三江分公司承办的纪念“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先生系列活动在建三江分公司举行。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原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玉林,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杨宝龙,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庆海,原农垦总局老领导董世明、高跃辉,老知青代表、相声表演艺术家赵炎夫妇以及徐一戎先生家属等各界人士出席相关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垦集团 党委委员 刘成果 农垦总局 寒地水稻 建三江 北大荒集团 黑龙江省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寒地水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2
13
作者 赵黎明 李明 +3 位作者 郑殿峰 顾春梅 那永光 解保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9,共11页
该研究旨在探讨灌溉方式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24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种灌... 该研究旨在探讨灌溉方式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垦稻24为试验材料,设置重干湿交替灌溉(W1)、轻干湿交替灌溉(W2)和浅水灌溉(W3)3种灌溉处理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D1)、30 cm×12 cm(D2)和30 cm×14 cm(D3)3种密度水平,分析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形成和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灌溉方式下,对干物质积累、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整体作用效果表现为W2〉W3〉W1,其中W2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实际产量较W3和W1处理增幅分别为5.05%和27.89%;W2处理有效的控制了无效分蘖,明显提高成穗率,降低植株高度和倒3、4节间长度,但叶片生长速度慢于W3处理。各密度水平下,对抽穗后生物产量、茎鞘干物质运转以及最终籽粒产量的作用效果均以D2处理最佳;而D3处理的叶片生长快于D2和D1处理,并伴有增叶出现。灌溉方式与密度交互作用下,各水密处理对寒地水稻叶龄值、茎蘖数、成穗率、抽穗期粒叶比、干物质积累量、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转运和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以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W2D1)效果最佳,与其它处理相比,实现了5.0-8.5%产量增幅,该处理组合的增产途径是粒叶比高,叶面积指数高,光合物质积累多,形成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强,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高结实率和高千粒重,最终籽粒产量高。综合分析表明,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与行株距30 cm×10 cm密度组合模式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光合 密度 寒地水稻 产量 物质生产特性
下载PDF
养分综合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4
14
作者 张明聪 刘元英 +4 位作者 罗盛国 彭显龙 陈丽楠 李宗云 李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536-4542,共7页
【目的】研究养分综合管理与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关系,探明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传统高产施肥、优化高产施肥4个处理,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形成不同产量群体,测定水稻茎秆物... 【目的】研究养分综合管理与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关系,探明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机制。【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传统高产施肥、优化高产施肥4个处理,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形成不同产量群体,测定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力学特性和茎秆碳氮比等指标。【结果】习惯施肥产量为8.55t·hm-2,通过优化施肥使水稻产量提高了11.6%,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了13%和6%(P<5%),抽穗后30d的碳氮比显著增加,茎粗、茎壁厚度、叶鞘重和茎横截面积显著提高,茎秆抗折力提高,水稻倒伏指数降低了14.18%(P<5%);与习惯施肥相比,传统高产施肥产量提高了15.2%,实现了水稻高产目标。通过养分进一步优化,水稻产量又增加了7.4%,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分别减少了12%和4%(P<5%),抽穗后30d的碳氮比、茎粗、叶鞘重和茎横截面积显著提高,茎秆抗折力有增加趋势,倒伏指数降低了6.19%(P<5%)。与优化施肥相比,优化高产施肥处理收获穗数增加了15.1%(P<5%),产量增加了10.9%(P<5%),倒伏指数两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虽然优化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使水稻重心高度和株高增加,但是由于优化了水稻节间配置,降低了基部节间长度,提高了水稻茎秆碳氮比,增加了水稻茎粗和充实度,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养分综合管理 倒伏 产量
下载PDF
施氮和密度对寒地水稻分蘖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汪秀志 钱永德 +2 位作者 吕艳东 刘丽华 郑桂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探明寒地水稻肥密因子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方法,研究粳稻垦鉴稻10号在不同时期的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对其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蘖状况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期氮肥用量,其次是穴距... 为探明寒地水稻肥密因子对水稻分蘖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方法,研究粳稻垦鉴稻10号在不同时期的施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对其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蘖状况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期氮肥用量,其次是穴距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再者是前期用氮量与其他因子的互作;与此同时,对分蘖状况各因子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效蘖率>蘖穗率>最高蘖数>有效蘖率与群体成穗率互作>最高茎数与群体成穗率互作.因此,根据生产实际,尤其在低温地凉年份,适当加大前期氮肥用量并配合适当的密度以及其他农艺措施促使分蘖早生快发是提高寒地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氮肥 分蘖状况 产量
下载PDF
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海成 杜春影 +7 位作者 魏媛媛 陈立强 赫臣 王文玉 芦佳浩 李红宇 吕艳东 郑桂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6-86,共11页
针对目前黑龙江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中存在施肥量偏高,偏施氮肥,且惯于表施和全层施肥,肥料的淋溶、挥发及排水损失较多等现状,提出一种寒地水稻点状施肥方式,比较了点状施肥、全层施肥和侧深施肥的产量、品质差异及其与氮肥运筹的互... 针对目前黑龙江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中存在施肥量偏高,偏施氮肥,且惯于表施和全层施肥,肥料的淋溶、挥发及排水损失较多等现状,提出一种寒地水稻点状施肥方式,比较了点状施肥、全层施肥和侧深施肥的产量、品质差异及其与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为寒地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盒栽试验,以垦粳8为材料,常规施氮条件下,设置施肥方式3水平(A1全层施肥,A2侧深施肥,A3点状施肥),氮肥运筹2水平(B1基蘖同施,B2基蘖分施),分析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产量及其构成以及稻米主要品质性状。施肥方式下A3产量显著高于A1,增产8.13%;氮肥运筹下B1产量极显著高于B2,增产9.56%。A3和A2分蘖始期、最高分蘖期叶片SPAD值,分蘖期叶面积,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极显著高于A1,增幅分别为3.88%~7.80%、3.54%~4.35%,15.85%~31.07%,7.87%~13.24%、8.09%~13.47%;A2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A1,增幅为6.39%;氮肥运筹下B1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总叶面积显著或极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6.57%~6.71%,分蘖期、齐穗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B1极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10.13%、10.52%、8.51%。A3蛋白质含量最低,其食味值最佳,但加工、外观品质变劣;氮肥运筹下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及食味值B1极显著高于B2,增幅分别为0.81%、3.46%、1.61%、3.21%、1.65%。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二因素互作的蛋白质含量效应分析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最低。施肥方式和氮肥运筹下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的效应分析,侧深施肥和点状施肥产量均优于全层施肥,氮肥运筹下基蘖同施优于基蘖分施,其中以侧深施肥、基蘖同施处理可获得相对优质的最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施肥方式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Ⅻ.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和冷害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4
17
作者 王晓煜 杨晓光 +1 位作者 吕硕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59-1871,共13页
【目的】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2个时段,结合未来不同升温情景,定量分析历史和未来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冷害风险。【方法】利用积温带划分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结合ArcGIS方法,对... 【目的】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10年划分为2个时段,结合未来不同升温情景,定量分析历史和未来气候变暖对黑龙江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域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冷害风险。【方法】利用积温带划分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结合ArcGIS方法,对比分析历史和未来黑龙江积温带及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区界限的空间变化特征。基于气象行业标准中水稻冷害标准分析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变化敏感区域的延迟型冷害及障碍型冷害变化特征,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水稻种植北界敏感地区冷害风险特征,并预估未来不同升温情景下冷害风险演变趋势。【结果】与1961—1980年相比,研究区域内1981—2010年积温带发生了明显的北移东扩,平均北移1.19个纬度,位移最大的是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面积增加最多的是第二积温带,几乎覆盖了整个松嫩平原。未来不同升温情景下各积温带北扩趋势明显,面积增加最多的是第一积温带。1981—2010年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相对于1961—1980年北移121 km,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北移至嫩江中部-五大连池-逊克北部一线。未来升温1—3℃情景下,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向北移动410.5—545 km,向北扩展至黑龙江省呼玛以北地区,温度升高3℃时,除漠河地区外都可种植寒地水稻。比较寒地水稻种植界限敏感区域和非敏感区冷害风险可见,敏感区域冷害风险明显高于非敏感区域,其中障碍型冷害风险高于延迟型冷害,寒地水稻种植区严重冷害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轻度冷害,中度冷害最低。1981—2010年敏感区域严重和轻度延迟型冷害较非敏感区域显著增加,中度延迟型冷害风险在敏感区域和非敏感区域均较低,敏感区域的各级障碍型冷害较非敏感区域明显增加;未来升温情景下敏感区域的各级冷害均高于非敏感区域。【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黑龙江积温带及寒地水稻安全种植北界发生了明显北移,未来升温情景下仍呈北移趋势。寒地水稻种植敏感区域的冷害风险明显高于非敏感区域,随着未来温度升高,冷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仍需进一步关注寒地水稻种植区北缘北扩后的冷害风险,采取改进栽培技术与选育抗寒早熟品种等低温冷害防御措施,同时避免水稻种植区域的盲目扩大和品种越区种植,加强冷害防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寒地水稻 安全种植北界 冷害风险 黑龙江省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实现高产高氮肥利用率的氮肥运筹模式 被引量:19
18
作者 孔丽丽 侯云鹏 +4 位作者 尹彩侠 李前 张磊 赵胤凯 徐新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82-1293,共12页
【目的】秸秆还田是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研究调整水稻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促进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吉林省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511。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秸秆... 【目的】秸秆还田是东北寒地水稻种植区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研究调整水稻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促进寒地水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6、2017年在吉林省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吉粳511。上一季水稻收获后,秸秆9000 kg/hm^(2)粉碎至10 cm左右,翻压还田。在总施氮(N)量200 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5个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处理5∶5(N5∶5)、6∶4(N6∶4)、7∶3(N7∶3)、8∶2(N8∶2)和9∶1(N9∶1),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在水稻6个生育期调查植株生物量和氮素含量,成熟期测定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计算了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N0处理相比,施氮提高了水稻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了产量,以N8∶2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水稻返青期至拔节期,氮积累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期至成熟期阶段则表现为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减,氮素积累总量以N8∶2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其中氮素转运量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而齐穗后积累氮素对籽粒氮积累量贡献率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以N8∶2处理最高。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均以N8∶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稻齐穗期前后氮素积累量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8943~0.9476),其中水稻齐穗后氮积累量与产量的相关性高于齐穗前。【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8∶2最有利于提高水稻齐穗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20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8∶2的施氮制度是优化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氮肥运筹 氮素积累 产量 产量构成 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寒地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1
19
作者 范立春 彭显龙 +1 位作者 刘元英 宋添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61-1766,共6页
为解决东北寒地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寒地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值(SPAD值)在穗分化期、抽穗期与叶片含氮量及叶色卡值(LCC值)之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初步确定寒... 为解决东北寒地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寒地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值(SPAD值)在穗分化期、抽穗期与叶片含氮量及叶色卡值(LCC值)之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初步确定寒地水稻的SPAD阈值为38~40,LCC阈值为3.5。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实地氮肥管理(SSNM)氮肥用量减少25%,千粒重增加0.75g,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SSNM可以降低氮肥用量,具有在广大寒地稻区推广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叶色卡 产量 寒地水稻 氮肥管理 国际水稻研究所 SPAD值 应用 田间小区试验 叶片含氮量 氮肥利用率 水稻施肥
下载PDF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寒地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汪秀志 刘沐江 +3 位作者 吕艳东 刘丽华 郑桂萍 钱永德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7-148,共12页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粒肥用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5个因素对粳稻"垦鉴稻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试验因素对产量既有单因子效应又存在互作... 采用多元二次旋转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粒肥用氮量、调节肥施用时期及穴距5个因素对粳稻"垦鉴稻1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试验因素对产量既有单因子效应又存在互作效应;前期施氮量、穗肥用氮量和调节肥施用时期对产量作用显著,且前期施氮量和穗肥用氮量的互作对产量的作用仅次于前期施氮量对产量的单独作用;穴距对产量的作用不显著。适当增大前期施氮量可提高群体有效穗数,获得高产;也可以通过协调前、中期用氮量的关系对产量构成因素加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产量 氮肥 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