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1例报告
1
作者 谢小玲 蒋珊 李文文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4-14,18,共2页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胰腺导管内上皮肿瘤亚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比例约0.4%,占导管内肿瘤也仅3%[1-2],极低的发病率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诸多困难。参照胰腺导管内乳头...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是一种罕见的独特的胰腺导管内上皮肿瘤亚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比例约0.4%,占导管内肿瘤也仅3%[1-2],极低的发病率给临床诊疗带来了诸多困难。参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分型方法,根据病变起源胰管部位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3],既往有文献报道,主胰管型约占95%,分支胰管型只占极少数[4]。现报道1例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分型 影像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思敏 王露 +3 位作者 高丽丽 王耀辉 黄玉洁 章宜芬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9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ITP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ITPN伴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该例患者符合ITPN伴浸润性癌的诊断标准,ITPN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25~79岁),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扩张的胰管内见境界清楚的呈息肉样或实性结节状生长的肿物,常无明显黏液。光镜下见肿瘤由密集排列的小管状腺体组成,大部分区域腺体背靠背,局灶呈管状乳头状生长,可见筛状结构和粉刺样坏死,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伴中-重度非典型性;在导管内肿瘤周围的间质中出现细条索状细胞或成角的腺体时提示存在浸润性癌。肿瘤细胞常表达CK7、CK19、MUC1、MUC6,不表达MUC2、MUC5AC、CgA、Syn、CD56。结论 IT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其术前诊断非常困难,影像学上很难与其他囊实性肿瘤鉴别,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即使伴有浸润性癌,其预后也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1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汪娟 杨芹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70-72,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 IT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对1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 IT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对1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相关文献复习并与IPMN进行对比。结果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位于胰腺大导管内,肿物呈息肉状/结节状,无粘液分泌,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及腺管状生长,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局部癌变(导管腺癌),并有粉刺样坏死。免疫组化上皮标记CK7、CK19阳性,黏蛋白MUC2、MUC5AC均阴性,Ki-67约30%阳性。PAS特殊染色阴性。而IPMN特点肿瘤位于胰腺大导管内,呈息肉状/结节状生长,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生长,衬覆上皮为粘液柱状上皮,细胞内外黏液丰富,囊性变明显,无粉刺样坏死,免疫标记物MUC5AC、MUC2、MUC1表达为阳性。结论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粘液性肿瘤 病理 临床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4
作者 马义 黎琪 +2 位作者 伏旭 仇毓东 唐敏 《腹部外科》 2021年第5期356-359,363,F0002,共6页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病人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旨在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其综合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tubulopapillary neoplasm,ITPN)病人的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旨在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其综合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5例经病理证实的ITPN病人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结果5例病人中1例病灶弥漫分布于整个胰腺,其余4例均为局灶性病变,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边界清晰,累及主胰管,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镜下肿瘤以密集的管状腺体为主,甚至仅有小管结构,少许病例乳头可见,很少有明显的黏液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黏蛋白MUC2和MUC5AC大部分为阴性表达。结论ITPN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需联合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理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柴丽 王婷 +2 位作者 王晴柔 朱乃懿 柴维敏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ITPN的认识和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ITPN病人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ITPN中4例为胰管内实性病灶,CT平扫上呈...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ITPN的认识和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ITPN病人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ITPN中4例为胰管内实性病灶,CT平扫上呈等或稍低密度,未发现钙化灶。MR T1WI上呈稍低及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及等低信号,DWI呈高信号,ADC信号较周围胰腺实质减低,病灶长轴与主胰管长轴相一致;1例在CT/MRI表现为弥漫囊性病灶,伴不规则增厚的囊壁及分隔,无钙化灶。增强后在CT/MRI上实性病灶及囊性病灶实性成分均呈轻度渐进性延迟强化,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周围胰腺实质。CT/MRI可见"双色导管征",MRCP可见"酒瓶软木塞征"。结论 ITPN罕见,胰腺导管内生长方式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伴浸润性癌一例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正华 包善华 +1 位作者 仇毓东 李刚 《腹部外科》 2020年第5期404-405,共2页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胰管内病变,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上较难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相鉴别。该文通过分析1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33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Basturk O Adsay V +2 位作者 Askan G 解建军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2-762,共1页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属于胰腺导管内肿瘤家族成员。因此,有关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临床生物学行为以及与其它胰腺肿瘤异同点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组33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是迄今为止报道例数最多。免疫组化标记包括细胞...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属于胰腺导管内肿瘤家族成员。因此,有关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临床生物学行为以及与其它胰腺肿瘤异同点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组33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是迄今为止报道例数最多。免疫组化标记包括细胞角蛋白、糖蛋白、胰腺酶、肠道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肿瘤 乳头肿瘤 免疫组化分析 临床病理 管状 临床生物学行为 神经内分泌分化 免疫组化标记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8
作者 李倩茹 刘振华 金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93-96,109,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3种不同预后的组织学亚型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病理医师诊断水平,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收集本院2019—2023年1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诊断重点。结果3种组织学亚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状肿瘤(IOPN)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三者临床特征相似,但预后差异较大,伴浸润时IPMN预后较差,ITPN其次,IOPN最好,组织学形态是其主要鉴别要点,免疫表型对其鉴别起辅助作用。结论病理组织学形态是区分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组织学亚型的关键,免疫表型具有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导管内嗜酸细胞乳头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变风险评估模型的创建及验
9
作者 刘学谦 蒋东 +3 位作者 贺良 刘振 赵义军 刘付宝 《肝胆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93-97,125,共6页
目的研究术前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IPMN恶变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后纳人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PMN患... 目的研究术前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IPMN恶变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性能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筛选后纳人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IPMN患者98例,定为训练组;纳人同期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PMN患者52例,定为验证组。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训练组中筛选出与IPMN恶变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基于验证组数据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通过C指数、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训练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主胰管扩张≥1Omm、强化附壁结节、肿瘤最大直径≥30mm及血清CA19-9升高是IPM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纳人这些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组C指数为0.834(95%CI:0.744~0.924),验证组C指数为0.847(95%CI:0.733~0.960)。绘制R0C曲线,约登指数最大时的模型总分最佳截止值为124.0分,此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71.0%。校准曲线表现出较好的拟合度,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准度和灵敏度。结论主胰管扩张≥10mm、强化附壁结节、肿瘤最大直径≥30mm及血清CA19-9升高是IPMN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IPMN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粘液性肿瘤 预测模型 列线图 恶变风险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理诊断进展
10
作者 王婷 王朝夫 袁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本综述详细阐述了IPMN大体类型分类、组织学分级与分化亚型、IPMN伴浸润性癌的组成模式和组织学类型、IPMN分子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重要的鉴别诊断等。该分析肯定IPMN特殊的异质性和异时性的特点,为寻找新的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癌前病变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合并神经内分泌微瘤1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徐琳 姜蕾 +2 位作者 王方 于国华 蔡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7期668-670,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伴有神经内分泌微瘤(NE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胰腺IPMN合并NEMT的临床资料,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胰尾部占位,部分区可见多发囊腔。...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伴有神经内分泌微瘤(NE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例胰腺IPMN合并NEMT的临床资料,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9岁。胰尾部占位,部分区可见多发囊腔。镜下主胰管及分支导管内衬黏液腺体,伴黏液分泌及导管扩张,扩张导管上皮下见一细胞团,呈梁状-网状排列,直径2.3 mm,与正常胰岛细胞形态类似。目标细胞团示CK阳性,Syn、Cg A弥漫强阳性,Glucagon弥漫阳性,Insulin、Somatostain及Gastrin阴性。结论胰腺IPMN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某些情况下共存,胰腺IPMN可能伴发NEMT,诊断IPMN时关注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是否够肿瘤,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的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胰腺神经内分泌微瘤
下载PDF
46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12
作者 李加美 徐嘉雯 +3 位作者 王志意 路畅 薛英杰 冯吉贞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诊断的6例胰腺ITPN患者资料,并在PubMed、中国知网检索胰腺ITPN相关研究。...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诊断的6例胰腺ITPN患者资料,并在PubMed、中国知网检索胰腺ITPN相关研究。共入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8.6±16.0)岁。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46例胰腺ITPN患者中23例(50.0%)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19.6%)因黄疸就诊,7例(15.2%)无临床症状因其他疾病查体发现,3例(6.5%)表现为腰背部不适等,4例(8.7%)文献中未提及临床症状。病变位于胰头27例(58.7%)、体尾部9例(19.6%)、全胰腺4例(8.7%)、胰体部3例(6.5%)、壶腹部2例(4.3%)、胰头胰体部1例(2.2%)。大体肿瘤主要位于主胰管内。镜下肿瘤细胞部分呈乳头状排列,细胞质嗜酸性,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22例(47.8%)病变完全局限于导管内,24例(52.2%)伴浸润性癌。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黏蛋白1均阳性,细胞角蛋白20、突触素、嗜铬素及胰蛋白酶均阴性,黏蛋白2、黏蛋白5AC、黏蛋白6大部分阴性表达,Ki-67为10%-70%。结论:胰腺ITPN大部分位于胰头部、主胰管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治疗以手术为主。ITPN呈管状乳头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可伴浸润性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诊断 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原文传递
肝内胆管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13
作者 田晓蕾 王冠男 +2 位作者 邢雪雪 梅晶晶 汪向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的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内IOPN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E1/AE3、EMA、MUC1、MUC2、MUC5AC、MUC6、AFP、HepPar-1、CA19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的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肝内IOPN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E1/AE3、EMA、MUC1、MUC2、MUC5AC、MUC6、AFP、HepPar-1、CA199、CDX-2、CK19、CK7、CK20、p53、Ki-67在IOPN中的表达模式,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55岁,CT显示肝左内叶囊性为主占位。囊腔大小约8.0 cm×8.0 cm×3.0 cm,镜下肿瘤组织位于囊腔内,与周围边界欠清,呈乳头状结构生长,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存在轻-中度异型性,染色质粗糙,可见小核仁,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像,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可见明显嗜酸性颗粒,局灶囊壁见肿瘤细胞侵犯。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AE1/AE3、EMA、MUC6、HepPar-1、CK19及CK7阳性表达;个别肿瘤细胞MUC1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MUC5AC阳性表达;p53为野生型;肿瘤细胞MUC2、AFP、CA199、CDX-2及CK20均呈阴性表达。结论:肝内IOPN是一种罕见的原发肝脏肿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需与多种肿瘤鉴别,最终确诊需依赖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无浸润病例预后佳,浸润型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 导管内嗜酸性乳头肿瘤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MSCT与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价值对比分析
14
作者 曹晓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9期43-45,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7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IPM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和MRI检查...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7月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IPM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和MRI检查结果的准确率,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时间以及良性与恶性患者IPMN分型、部位、长径、壁结节差异。结果:MSCT和MRI检查结果均显示,30例IPMN患者良性19例、恶性11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的30例IPMN患者良性19例、恶性11例的结果一致,即MSCT和MRI诊断IPMN良恶性的准确率均为100%,且两种检查方式对病变分型、部位、长径、壁结节的判定一致性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的检查时间短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患者IPMN分型及病变部位与恶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患者IPMN长径≤30 mm、无壁结节的比例高于恶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和MRI诊断IPMN正确率相近,但MSCT扫描时间较短,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取最佳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良恶性
下载PDF
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15
作者 翟凤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81-0184,共4页
研究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自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间在本院施行的110例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中快速诊断,结合手术病理,将其与术中常规活检相... 研究常规病理检查与术中快速诊断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自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间在本院施行的110例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中快速诊断,结合手术病理,将其与术中常规活检相结合,对比两种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10例乳腺导管中的乳头状肿瘤,其中95例为阴性,15例为阳性。经kappa检验,该方法与手术后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与手术后常规病理相比,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度和正确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块,术中快速诊断及术后常规活检符合率高,对其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为制定和改进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病理检查 术中快速诊断技术 乳腺导管内乳头肿瘤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三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颖 陈星晔 朱明华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K-ras 基因突变状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度.方法 收集上海长海医院3例ITPN,并综合文献报道的16例资料,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肿瘤的大体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表型、K-ras基因突变状况,并与81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IPMT)进行对比.结果 3例ITPN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3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例肿瘤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尾部;镜下表现为导管内实性团块,排列呈腺管样及筛孔状,细胞核中至重度异型,1例伴有浸润性导管腺癌成分并见胰周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均阳性表达,部分肿瘤细胞p53阳性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HR、NSE及黏蛋白家族中的MUC2、MUC5AC均阴性表达,未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IPMT的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可见筛孔结构;大部分细胞为黏液上皮或含较多杯状细胞(肠型),少部分为嗜酸性上皮(嗜酸细胞型)和立方上皮(胰胆管型);MUC2和MUC5AC表达阳性,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约50%.结论 ITPN是一种新的胰腺肿瘤类型,具有与IPMT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原文传递
超声特征列线图模型在乳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17
作者 隆雨卿 吴海燕 +2 位作者 李媛 周星辰 吴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6期447-452,共6页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构建DCIS与IDP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56例(212个)DCIS和158例(238个)IDP的患者资料,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超声诊断DCIS的影响因素,建立诊...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临床及超声特征,构建DCIS与IDP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56例(212个)DCIS和158例(238个)IDP的患者资料,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超声诊断DCIS的影响因素,建立诊断模型,明确各超声征象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年龄、病史、结节长径、体积、边缘、后方回声、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及阻力指数(RI)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周围导管无异常、后方回声衰减、出现微钙化及RI≥0.70时,倾向于DCIS;结节周围导管为单纯性扩张或乏血供时,倾向于IDP。将这些指标纳入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显示出较高的预测性能、校准和临床价值。结论:超声特征列线图模型可以便捷鉴别DCIS和IDP,当结节周围导管无异常、后方回声衰减、出现微钙化、RI≥0.70时应警惕DCI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导管原位癌 导管内乳头 超声特征 列线图
下载PDF
迟莉丽从“虚毒瘀”论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学术思想撷英
18
作者 刘萍 迟莉丽 孙大娟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34期129-133,共5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癌癌前病变,对症处理及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临床上,非手术治疗后患者可反复发作胰腺炎,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亦有复发概率,且随时间延...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胰腺癌癌前病变,对症处理及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临床上,非手术治疗后患者可反复发作胰腺炎,手术治疗患者术后亦有复发概率,且随时间延长概率将增加。迟莉丽教授基于“虚、毒、瘀”思想,发挥中医辨证论治IPMN的优势及特色,并提出该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及治则治法。迟教授认为,该病初期以浊瘀闭阻不通,积聚脏腑,伏而生热毒为该病发病的关键病机,以清浊毒、化瘀积为基本治则,代表方为自拟方清热化浊方。该病稳定阶段以浊毒积聚体内,致脏腑功能失调为该病发展条件,以运脾消浊解毒为基本治则,代表方为自拟方醒脾化浊汤。该病恢复期以脾胃虚弱,致脏腑失养为发病之根本,以健脾益气固本为基本治则,代表方为自拟方参苓健脾汤。她强调,IPMN病因病机变化复杂,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针对性治疗,同病异治,辨证施治。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癌前病变的优势,抓住病情发展变化中心,直达病所,对降低IPMN的发病率以及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分期辨证论治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术后腹泻合并IgG4相关性疾病1例
19
作者 张佳 施丽婕 《基层中医药》 2023年第11期63-66,共4页
本文主要探讨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术后腹泻合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诊断及治疗。腹泻是IPMN术后常见并发症,大部分腹泻为脂肪泻,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及严重的营养不良,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带来较大负担,需要引起临... 本文主要探讨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术后腹泻合并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的诊断及治疗。腹泻是IPMN术后常见并发症,大部分腹泻为脂肪泻,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及严重的营养不良,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带来较大负担,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目前术后的慢性腹泻通常应用益生菌或止泻药等对症处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长期腹泻会影响患者生活。近年来中医药对缓解肿瘤术后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针对IPMN术后腹泻的治疗经验较少。而IgG4-RD是2003年首次报道的临床罕见病,缺乏特异性表现,容易漏诊、误诊。因此,将我院收治的1例IPMN术后腹泻合并IgG4-RD患者的诊断过程及辩证诊治经验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IGG4相关性疾病 术后腹泻
下载PDF
双能CT细胞外容积分数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武凌宇 白潇涵 +2 位作者 余静 史红媛 徐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 目的:探讨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在鉴别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1年12月外科手术病理证实为IPMN,且术前1个月内行DECT检查的患者57例(良性组28例,恶性组29例)。测量平衡期病灶周围1 cm范围内的胰腺实质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及同一层面腹主动脉IC,依据(IC_(胰腺)/IC腹主_(动脉))×(1-红细胞比容)的公式计算DECT-ECV。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构建影像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联合临床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ECT-ECV、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升高、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史是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模型(DECT-ECV)、临床模型(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影像联合临床模型(DECT-ECV、CA19-9升高及有AP病史)诊断恶性IPMN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0.759、0.884。影像联合临床模型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临床模型(P=0.007)。结论:病灶周围胰腺实质的DECT-ECV参数可以提高良恶性IPMN的鉴别诊断效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细胞外容积分数 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性肿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