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中部近岸产卵场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特征
1
作者 曲宁新 叶振江 +5 位作者 张文超 王艺翰 张艺笑 蒋慧东 张新贵 卢志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8,共9页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是影响群体补充量动态及种群结构的重要因素。为探究中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早期补充阶段的自然死亡特征,本文根据2013—2018年春季黄海中部(34.4°N—35.6°N、119°...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死亡是影响群体补充量动态及种群结构的重要因素。为探究中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种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早期补充阶段的自然死亡特征,本文根据2013—2018年春季黄海中部(34.4°N—35.6°N、119°E—122°E)水深20 m以内海域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基于马尔科夫链构建了鱼卵自然死亡评估模型,分析了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特征,初步研究了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水深、卵子密度、离岸距离等环境因子对小黄鱼卵子死亡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小黄鱼卵子的不同发育阶段卵子的死亡量值变化显著,Ⅱ期阶段死亡概率、瞬时死亡率最高。以死亡概率计,小黄鱼Ⅱ期卵子死亡概率的变化范围是0.80~0.98,平均为0.87;Ⅲ期卵子死亡概率的变化范围是0.05~0.81,平均为0.46;Ⅳ期卵子死亡概率变化范围是0.62~0.78,平均为0.68;以瞬时死亡率计,小黄鱼Ⅱ期卵子瞬时死亡率变化范围是16.43~364.24 d^(-1),平均为93.50 d^(-1);Ⅲ期卵子瞬时死亡率变化范围是0.09~16.94 d^(-1),平均为5.66 d^(-1);Ⅳ期卵子瞬时死亡率变化范围是3.18~7.31 d^(-1),平均为4.83 d^(-1)。调查未采集到小黄鱼Ⅴ期卵子。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呈显著的年度差异,2017—2018年小黄鱼Ⅱ期卵子的瞬时死亡率较2013—2015年显著上升。与东北大西洋的大西洋鲭(Scomber scombrus)和竹荚鱼(Trachurus trachurus)的Ⅱ、Ⅲ、Ⅳ、Ⅴ期卵子的瞬时死亡率相比,黄海小黄鱼卵子的瞬时死亡率显著偏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黄海小黄鱼卵子的自然死亡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小黄鱼早期补充动态和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小黄鱼 鱼卵 自然死亡 环境
下载PDF
小黄鱼jnk1和jnk2基因克隆及响应高温应激的表达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天乐 刘浩文 +5 位作者 刘四芳 李倩 朱家杰 祝斐 刘峰 楼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2-1323,共12页
JNKs(c-Jun氨基末端激酶)具有调节细胞凋亡的功能,可对多种细胞外信号刺激产生反应。为研究高温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jnk进行研究。以NCBI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jnk1和j... JNKs(c-Jun氨基末端激酶)具有调节细胞凋亡的功能,可对多种细胞外信号刺激产生反应。为研究高温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jnk进行研究。以NCBI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jnk1和jnk2的CDS序列作为参照,克隆获得小黄鱼这两个基因的CDS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小黄鱼jnk1 ORF(开放阅读框)序列共1155 bp,编码384个氨基酸;jnk2 ORF序列共1263 bp,编码420个氨基酸。通过对结构域进行预测,发现jnk1与jnk2均有一个保守的STKc结构域和一个双磷酸化TPY催化位点。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结果分析表明,小黄鱼jnk1与jnk2均与大黄鱼亲缘关系较为接近。利用三级结构分析,发现jnk1与jnk2结构均比较保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检测jnk1与jnk2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黄鱼jnk1与jnk2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进一步分析jnk1与jnk2在高温处理不同时间的小黄鱼肝脏中的表达模式,发现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jnk1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而jnk2在水温达到32℃时,其表达量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增加,基因表达量逐渐下降,说明jnk2在高温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究小黄鱼肝脏响应高温胁迫及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高温胁迫 肝脏 JNK1 jnk2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基于图像处理和改进DenseNet网络的小黄鱼新鲜度识别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洪交 张存喜 +2 位作者 王瑞 王可 乔倩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2,共10页
传统水产品新鲜度检测方法存在对样本破坏较大、操作步骤繁琐、检测准确率及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新鲜度高效、准确识别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enseNet网络的小黄鱼新鲜度识别模型... 传统水产品新鲜度检测方法存在对样本破坏较大、操作步骤繁琐、检测准确率及效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新鲜度高效、准确识别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enseNet网络的小黄鱼新鲜度识别模型。首先,在DenseNet网络结构中的每个Denseblock模块引入SENet注意力机制模块,实现特征通道特征重标定,加强网络对当前有益特征的提取,摒弃无作用的特征。其次,改进卷积层的第一层,增加网络的非线性能力和特征表达能力。为防止训练过程中出现梯度消失的现象,用PReLU激活函数代替原网络的ReLU激活函数。最后,与原DenseNet网络模型及其他经典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基于迁移学习的FishNet模型在自建的小黄鱼新鲜度数据集上识别准确率达91.53%,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和较强的鲁棒性,解决了水产品新鲜度检测高效和精准识别问题,也为开发智能新鲜度识别系统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新鲜度检测 DenseNet 注意力机制 图像识别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小黄鱼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雨 刘峰 +3 位作者 张天乐 楼宝 魏福亮 叶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6,共9页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控温,按照2℃·h^(-1)的升温速率将水温从自然水温15℃升高至31℃(实验组)并维持此温度至96 h,同时设置15℃的常温对照组。分别于处理组... 为探究高温胁迫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肝脏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通过人工控温,按照2℃·h^(-1)的升温速率将水温从自然水温15℃升高至31℃(实验组)并维持此温度至96 h,同时设置15℃的常温对照组。分别于处理组水温达到31℃后的0、6、12、24、48、72、96 h时,同时采集处理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进行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组织的组织学变化,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31℃处理0 h时肝脏组织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类似,无显著变化。但是,随着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肝脏组织损伤逐渐加重,96 h后肝脏呈现严重损伤,表现为水肿、细胞核消失甚至溶解和肝组织局部坏死,以及肝细胞原有结构破坏等现象。此外,随着高温胁迫的持续,肝脏细胞凋亡现象逐渐加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小黄鱼的肝脏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并诱导大量细胞凋亡。研究结果明确了高温胁迫对小黄鱼肝脏组织的影响作用,对于小黄鱼养殖管理避免肝脏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高温胁迫 肝脏 组织结构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低压静电场协同微冻对小黄鱼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项德胜 朴新月 +1 位作者 余海霞 高飞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目的探讨添加低压静电场协同微冻技术对小黄鱼贮藏保鲜过程中的鱼肉品质及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纯低温微冻的小黄鱼组为对照,讨论添加低压静电场的低温环境对小黄鱼的持水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 目的探讨添加低压静电场协同微冻技术对小黄鱼贮藏保鲜过程中的鱼肉品质及理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纯低温微冻的小黄鱼组为对照,讨论添加低压静电场的低温环境对小黄鱼的持水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盐溶性蛋白、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钙离子-ATP酶(Ca2+-ATPase)活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SDS-PAGE)凝胶电泳、总巯基、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质构特性等重要指标的影响。结果添加低压静电场能有效减缓持水率的下降和TVB-N值的上升(延缓6 d上升至25 mg/100 g);降低了盐溶性蛋白的变性程度(贮藏结束时含量比对照组高79.02%),第34 d盐溶性蛋白含量为32.01 mg/g,远高于对照组(17.88 mg/g);保持鱼肉更高的Ca2+-ATPase活性(对照组的活性下降了57.6%,在电场协同微冻技术作用下只降了26.2%);有效减缓TBA的上升,第34 d时对照组和电场组的TBA值分别为1.24 mg/kg和0.70 mg/kg;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减少了肌肉组织中裂隙的产生;减少了质构的破坏(贮藏期间硬度与咀嚼性下降更少)和色泽的变化(贮藏期间白度变化更小)。结论低压静电场叠加微冻的贮藏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微冻贮藏,通过低压静电场叠加微冻的贮藏方式有利于维持水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 小黄鱼 微冻 保鲜 蛋白
下载PDF
小黄鱼休闲肉制品复合去腥工艺研究
6
作者 陆超群 杨小平 +4 位作者 褚贝贝 顾千辉 陈星光 孙甜 谢婷婷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去除原料小黄鱼中的腥味物质,从而提升其休闲肉制品的风味。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紫苏叶浓度、β-环糊精浓度和酵母浓度对小黄鱼腥味物质的去除效果,再通过L_(9)(3^(4))正交实验优化小黄鱼的去腥工艺配方,以感官评价和GC-M... 目的:去除原料小黄鱼中的腥味物质,从而提升其休闲肉制品的风味。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紫苏叶浓度、β-环糊精浓度和酵母浓度对小黄鱼腥味物质的去除效果,再通过L_(9)(3^(4))正交实验优化小黄鱼的去腥工艺配方,以感官评价和GC-MS风味分析来确定腥味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小黄鱼的感官得分有所上升,且与产生腥味相关的三甲胺含量有明显下降,最终所得到的最佳去腥工艺配方为:紫苏添加量2%,β-环糊精添加量2%和酵母添加量1.25%。结论:复合去腥粉可以去除小黄鱼中的腥味物质,在最佳配比下,小黄鱼原料的腥味可以被有效去除。本研究为水产品的去腥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腥味 复合去腥法 风味
下载PDF
肉桂提取物浸渍处理对冷藏预制小黄鱼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李瑞琳 陆健航 +3 位作者 陈凤美 刘宇 张宾 姜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49-357,共9页
本论文采用肉桂提取物浸渍处理预制小黄鱼,评价其改善预制小黄鱼冷藏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效果。研究了肉桂提取物浸渍处理实验(CE)组和蒸馏水浸渍对照(CK)组预制小黄鱼在4℃下贮藏14 d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 本论文采用肉桂提取物浸渍处理预制小黄鱼,评价其改善预制小黄鱼冷藏过程中品质劣变的效果。研究了肉桂提取物浸渍处理实验(CE)组和蒸馏水浸渍对照(CK)组预制小黄鱼在4℃下贮藏14 d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含量、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K值、感官评定、pH、质构、色差、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含量、总巯基含量、十二烷基硫酸钠-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及肌肉组织微观结构等变化。结果表明:CK组TVB-N含量在第12 d时达到31.85 mg/100 g,超过合格品的限量要求,而CE组在第14 d时未超过30 mg/100 g。在第10 d时CK组TVC和K值分别为7.65 lg CFU/g和59.82%,超过了合格水产品限量要求(7.00 lg CFU/g),此时CE组TVC和K值分别为6.42 lg CFU/g和40.65%,仍符合合格水产品限量要求,有效延缓了TVC和K值的增加。在第14 d时,CE组的TBA含量和pH低于CK组,且感官评分、总巯基含量、硬度、粘附性和咀嚼性优于CK组,未显著影响其弹性和胶粘性(P>0.05),保持了肌肉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肉桂提取物浸渍处理改善了预制小黄鱼冷藏过程中新鲜度、质构、感官、脂质氧化以及蛋白质氧化和分解,延缓品质劣变。本研究为调控预制小黄鱼品质、保障产品安全性及延长产品货架期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小黄鱼 品质 新鲜度 氧化 冷藏 微观组织 肉桂提取物
下载PDF
小黄鱼酶解产物促嗜热链球菌FUA329增殖和抗氧化性研究
8
作者 陆笑月 华梓延 +5 位作者 吴晴 吴浩 刘姝 杨光 侯晓月 房耀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38-145,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小黄鱼酶解产物对嗜热链球菌FUA329的增殖作用,并测定不同分子量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在选择不同酶水解小黄鱼加工副产物的基础上,选用木瓜蛋白酶对小黄鱼副产物进行酶解。以酶解产物对嗜热链球菌的增殖效应为评价指标... 本研究旨在探索小黄鱼酶解产物对嗜热链球菌FUA329的增殖作用,并测定不同分子量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在选择不同酶水解小黄鱼加工副产物的基础上,选用木瓜蛋白酶对小黄鱼副产物进行酶解。以酶解产物对嗜热链球菌的增殖效应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并对酶解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黄鱼加工副产物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时间5 h,料液比1:5.1(w/v),加酶量2.8%。将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小黄鱼酶解液按分子量大小分为4个片段:>10000 Da,5000~10000 Da,3000~5000 Da,<3000 Da,其中分子量<3000 Da的片段促进嗜热链球菌的增殖能力最强。小黄鱼酶解产物对于DPPH、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8.75%、56.23%和30.64%。小黄鱼酶解产物对于嗜热链球菌的增殖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有开发为嗜热链球菌氮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嗜热链球菌 促进增殖 蛋白酶水解 酶解工艺优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调味小黄鱼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乐建盛 朱亚珠 吴凯明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75-277,共3页
以小黄鱼为原料,研究了调味小黄鱼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从而确定了调味小黄鱼加工中的最佳工艺条件。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研制的调味小黄鱼保质期长,色泽好,口感佳,滋味鲜美,其营养价值与新鲜小黄鱼相似等特点。
关键词 小黄鱼 加工工艺 调味小黄鱼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53
10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3 位作者 姜亚洲 袁兴伟 李建生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85-3494,共10页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卵场;其中黄海南部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3°00′~34°00′N,122°30′~124°00′E,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9.65~12.17℃,最适盐度范围为32.25~34.54,最适水深范围为29.74~76.49m;东海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0°30′~31°00′N,124°00′~125°00′E海域和30°30′~32°30′N,125°00′~126°00′E海域,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10.13~16.64℃,最适盐度范围为32.50~34.37,最适水深范围为40.23~85.61m;黄海南部和东海产卵场水温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小黄鱼产卵场较过去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过度捕捞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小黄鱼对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产卵场 黄海南部 东海
下载PDF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61
11
作者 刘峰 陈琳 +7 位作者 楼宝 詹炜 陈睿毅 徐冬冬 王立改 徐麒翔 马涛 毛国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5-662,共8页
为了研究野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繁殖后代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以随机采集的729尾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对每尾个体的体质量(g)和8个形态性状(cm):全长(X1)、体长(X2)、头长(X3)、躯干长(X4)、尾部长(X5)、尾... 为了研究野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繁殖后代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以随机采集的729尾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对每尾个体的体质量(g)和8个形态性状(cm):全长(X1)、体长(X2)、头长(X3)、躯干长(X4)、尾部长(X5)、尾柄长(X6)、尾柄高(X7)和体高(X8)进行准确测定,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别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构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获得了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行了养殖小黄鱼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8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4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它们是影响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体长(通径系数:0.589)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体长(X2)、躯干长(X4)、尾柄高(X7)和体高(X8)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32.377+3.064X2–1.511X4+14.285X7+4.438X8。模型等式中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27,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以上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选育测量指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养殖群体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黄海中部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71
12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1 位作者 张波 梁振林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7-243,共7页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gracilis)和赤鼻棱(Thryssa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夏季主要以虾类为食,其它季节则主要以磷虾类为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夏季的食物组成与秋、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黄海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鱼(Engraulisjaponicus)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黄海中部 食物组成 摄食强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小黄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37
13
作者 蒙子宁 庄志猛 +2 位作者 金显仕 唐启升 苏永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7-203,共7页
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黄海和东海 5个海区共计4 8个个体小黄鱼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RAPD)。从 4 0个 10bp引物中选取 2 0个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共检测出 14 5个位点 ,其中 ... 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黄海和东海 5个海区共计4 8个个体小黄鱼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RAPD)。从 4 0个 10bp引物中选取 2 0个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共检测出 14 5个位点 ,其中 132个 (91.0 3% )显多态性。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量化的平均遗传多态度为 1.93(1.5 0~ 2 .4 4 ) ,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例分别为 6 9%和 31% ;群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 0 .9139和 0 .0 86 1。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 (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所分析的 5个群体可分为 3个地理群系 ,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过去有关学者把黄海和东海的小黄鱼划分为北、中、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小黄鱼 遗传多样性 RAPD 遗传变异 地理群系
下载PDF
温度对小黄鱼体内抗氧化酶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刘峰 刘阳阳 +7 位作者 楼宝 陈睿毅 詹伟 徐麒翔 马涛 徐冬冬 王立改 毛国民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6-85,共10页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温度条件下小黄鱼的应激反应,为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本次研究以人工繁殖的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水温(27℃、29℃、31℃、32℃、33℃)进行养殖,以此确定小黄鱼的高温致死温度,并检测不同养殖水温条...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温度条件下小黄鱼的应激反应,为小黄鱼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本次研究以人工繁殖的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水温(27℃、29℃、31℃、32℃、33℃)进行养殖,以此确定小黄鱼的高温致死温度,并检测不同养殖水温条件下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消化酶(脂肪酶LPS、淀粉酶AMS)的活性,比较小黄鱼不同组织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2℃的养殖水温为小黄鱼的初始致死温度;养殖温度对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几种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均随着养殖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除了肠道中的CAT)。另外,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强于消化酶,而肠道中则相反,表明肝脏侧重于机体免疫反应,而肠道更侧重于食物消化。通过二次项回归方程拟合了温度与酶活性的回归方程,只有肝脏和肠道中的LPS活性与温度的回归方程有意义,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和0.93(在0.85以上)。此外,肝脏中LPS活性与实验鱼体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结果为小黄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还得出,养殖水温29℃和31℃时,进行小黄鱼养殖可取得较好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小黄鱼快速养成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温度 肝脏 肠道 抗氧化酶 消化酶
下载PDF
小黄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和肥满度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74
15
作者 李忠炉 金显仕 +1 位作者 单秀娟 戴芳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2-610,共9页
根据1960-2010年渤海和黄海南部春季(4-5月)1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的方法和相对体质量法,按性别逐年拟合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计算肥满度,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 根据1960-2010年渤海和黄海南部春季(4-5月)1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的方法和相对体质量法,按性别逐年拟合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计算肥满度,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间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ga与b的比值受环境影响较小,可能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与1960年相比,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2-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6-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著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1),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在较好的饵料条件下,相对较低的捕捞压力是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呈等速生长的主要原因;而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引起群体中低龄鱼比例增加、体长生长速度加快是黄海南部群系呈负异速生长的主要原因。个体性成熟年龄减小是小黄鱼肥满度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但黄海伏季休渔管理和春季南黄海较高的水温,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黄鱼黄海南部群系各群体肥满度略有升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体长-体质量关系 肥满度 年际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小黄鱼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16
作者 仲霞铭 张虎 +6 位作者 汤建华 钟非 钟俊生 熊瑛 高银生 葛珂珂 于雯雯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8-246,共9页
根据2006-2007年4个季度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及毗邻海域拖网专项调查数据,研究目标区内小黄鱼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规律。(1)江苏近岸海域小黄鱼产卵、索饵群体以南黄海群为主,东海群为次,黄渤海群影响甚微;(2)小黄鱼生物量高发生... 根据2006-2007年4个季度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及毗邻海域拖网专项调查数据,研究目标区内小黄鱼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规律。(1)江苏近岸海域小黄鱼产卵、索饵群体以南黄海群为主,东海群为次,黄渤海群影响甚微;(2)小黄鱼生物量高发生期为春、夏两季,夏季大幅高于春季,秋季高于冬季;(3)分布区随季节推移总体呈现北延趋势,而秋季至冬季北移迹象明显;(4)全年总体发生量,中南部的辐射沙脊群及邻近区域远高于中北部区域,但冬季则相反;(5)近长江口南部局部区域为南黄海群和东海群种群组成的混栖群体,四个季节生物密度稳定;(6)趋于性成熟群体春季陆续洄游至目标区产卵、孵化,幼体夏季在目标区出现较密集分布,但随时间推移幼鱼群体呈逐步分散趋势,目标区不是稳定的索饵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资源群体 地理种群 禁渔区线内侧 时空分布 江苏近岸
下载PDF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小黄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严利平 胡芬 +1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圣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0,共6页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体长范围在75~220mm,平均体长为135.42mm;年龄组成为当龄鱼~4龄鱼,共5个年龄序列,并以当龄鱼和1龄鱼为主,占81.39%,1~4轮组的年轮形成时间为2~6月;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L∞=233.23mm,K=0.29/a,t0=-1.4a。分析和比较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目前小黄鱼较以往任何年代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小黄鱼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80年代变慢,低年龄段的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90年代加快,生长参数随资源状况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小黄鱼 年龄 生长
下载PDF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 被引量:41
18
作者 程家骅 林龙山 +2 位作者 凌建忠 李建生 丁峰元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4-560,共7页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小黄鱼 伏季休渔
下载PDF
黄海南部小黄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国政 李显森 +2 位作者 金显仕 朱建成 戴芳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39-846,共8页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L)和体质量(W)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7cm,k=0.45a-1,t0=-0.47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F=1.63,开发率E=0.68。(4)在现行的捕捞死亡系数F=1.63下,Yw/R达到最大值时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分别为1.41a和15.42cm;拐点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83a和17.41cm;临界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70a和16.82cm。现阶段小黄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考虑渔民利益和资源修复需要,建议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4.8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物学参数 最适开捕规格 Beverton-Holt模型 黄海南部
下载PDF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 被引量:34
20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沈德刚 俞连福 凌兰英 《海洋渔业》 CSCD 2006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3.7%:小黄鱼在不同生活时期的饵料种类和摄食强度变化较大,越冬期的摄食强度最低,为弱摄食期,3月以脊腹褐虾和七星底灯鱼为主;产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中强摄食期,产卵盛期的4月以长额刺糠虾和脊腹褐虾为主,产卵后期的5月以中华假磷虾、鰕虎鱼科和细长脚[虫戎]为主;索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强摄食期,6月以四盘耳乌贼、长蛸幼体、尖牙鲈和脊腹褐虾为主,7月以蓝圆鲹和虾蛄为主,10月以细条天竺鲷带鱼幼鱼为主,11月以七星底灯鱼为主,12月以七星底灯鱼和鹰爪虾为主。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小黄鱼食物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浮游动物为主演变为目前的游泳动物为主;产卵时和刚产卵完的群体的摄食需求强烈,较以往的产卵群体停止摄食或少量摄食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黄海南部 东海北部 摄食强度 饵料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