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法典》居住权的三层构造之解释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曾大鹏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民法典》居住权呈现出结构化、层次性和价值多元的特质,但其制度设计未适当提取公因式,有待透过宽松的解释立场,完善和充实其三层法律构造的具体细节。《民法典》第366-370条形成第一层构造中的合同居住权,对其主体、客体、权能、消... 《民法典》居住权呈现出结构化、层次性和价值多元的特质,但其制度设计未适当提取公因式,有待透过宽松的解释立场,完善和充实其三层法律构造的具体细节。《民法典》第366-370条形成第一层构造中的合同居住权,对其主体、客体、权能、消灭事由应该采取文义解释、目的性扩张、目的解释及体系解释等不同解释方法,在恪守物权法定原则之外有效保护契约自由。《民法典》第371条形成第二层构造中的遗嘱居住权,其在设立方式与形式、继承与转让、登记效力等方面,参照适用合同居住权规则的空间非常有限,法律适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民法典》第243条第3款、第1090条等形成第三层构造中的法定居住权和裁判居住权,于其类型化的基础上,需要朝具体化的方向填补漏洞。从而,促进居住权在我国的规范体系化和内容本土化之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居住 遗嘱居住 法定居住 裁判居住 解释论
下载PDF
宋代“居住”处罚考释
2
作者 袁延胜 未梦娇 《宋史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290-310,共21页
宋代官员的官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冗官现象严重。为符合阶级利益,缓解阶级斗争,统治者往往以限制犯罪者及其家属居住环境的形式,加之以行政处罚,对其进行处罚。宋代逐步形成了编配法中重要的“居住”之法。“居住”法与贬谪术名相结合,... 宋代官员的官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冗官现象严重。为符合阶级利益,缓解阶级斗争,统治者往往以限制犯罪者及其家属居住环境的形式,加之以行政处罚,对其进行处罚。宋代逐步形成了编配法中重要的“居住”之法。“居住”法与贬谪术名相结合,确定刑罚的不同类别,如除名勒停、追官勒停、落职、责授分司、宫观和致仕等。“居住”法与受罚者的生前和死后活动范围相结合,确定刑罚的轻重。随着“居住”法的实行,居住范围的分散和人员的扩大对宋代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概念 居住”人 居住处罚分类 居住”管理
下载PDF
论居住权处分权能的适用价值与立法探析
3
作者 李会勋 张琳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4-62,共9页
我国《民法典》对于居住权的处分权能采取绝对禁止适用原则。承袭于罗马法的我国居住权制度以人役性的社会保障为其制度功能起点,旨在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通过分析司法实践中居住权出现的新模式以及... 我国《民法典》对于居住权的处分权能采取绝对禁止适用原则。承袭于罗马法的我国居住权制度以人役性的社会保障为其制度功能起点,旨在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通过分析司法实践中居住权出现的新模式以及域外典型国家居住权制度的发展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居住权处分权能在我国有着破除限制条件的现实价值。应在居住权类型化的基础之上,从居住权的多重制度功能角度出发,采取“三编协同”——即物权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衔接之立法体例,对居住权处分权能的扩张进行针对性规范。在保证原有立法目的得以实现的前提下发挥居住权制度经济效益,为投资性居住权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凸显居住权用益物权之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居住权转让 处分权能 投资性居住
下载PDF
城市居住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的关键议题与法制进路
4
作者 谢洪伟 赵克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744,共7页
研究以新修订《体育法》第八十三条“居住社区”“国家有关规定”“居民日常健身”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结合全民健身的补短板工程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依据公共服务理论,聚焦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实效”展开学理与法理论证... 研究以新修订《体育法》第八十三条“居住社区”“国家有关规定”“居民日常健身”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结合全民健身的补短板工程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依据公共服务理论,聚焦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实效”展开学理与法理论证。研究强调“居民日常健身”应侧重特定目标群体的体育权利保障,主张“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建应然空间尺度下沉至“现状居住小区”“既有居住小区”,讨论“国家有关规定”的协同机制与现行法规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关键是保障体育用地有效供给的法制建设。居住社区体育用地有效供给的实质是城市稀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分配,涉及多方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其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要求建立专门法律制度进行规制。建议以三种方式渐次推进,现有相关行政法规的协同细化、“全民健身”配套立法设置独立章节、体育用地供给“专项立法”或“授权立法”,核心是完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法制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社区 居住小区 体育场地设施 法制进路
下载PDF
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自动化机器学习的分析
5
作者 王晓峰 王坦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72,共19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将迈入中等程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家庭规模持续小型化,代际居住分离式家庭日益增多。作为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及养老资源获取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因此值得关注。老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将迈入中等程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家庭规模持续小型化,代际居住分离式家庭日益增多。作为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及养老资源获取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因此值得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是影响晚年福祉的重要因素,了解不同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及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更合理地制定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策略,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本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在健康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与自动化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线性回归与基于元启发式算法的神经网络相结合评估不同居住方式、居住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的优先级,并与线性回归、随机森林等其他五种方法的结果对比证明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性更高。然后使用神经网络对不同城乡类型、不同性别的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居住方式中促进作用最大的为与配偶同住,独居对心理健康有较大负面影响。住房环境中有独立居住空间、住宅类型选择高层公寓及社区有服务设施均对老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社会网络支持方面多样化的社会支持来源比仅亲属支持更有利于心理健康。从影响因素的优先级来看,仅向亲属求助、住独门独院住宅、有独立居住空间、仅和亲属聊天、独居在居住相关因素中位列前五。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其他居住因素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老年人需避免仅与亲属进行社会交往的情况,增加同朋友或邻居的互动。分城乡类型来看,除居住方式、住宅类型外其他居住相关因素在影响心理健康方面保持一致。三代人同住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远超城镇,与配偶同住拥有独立的生活对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则更有益。对影响因素的优先级排序后发现在情感上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更依赖亲属,在生活上城镇老人比农村老人更依靠亲属照顾。分性别来看,除居住方式、社会网络支持来源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保持一致。对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最有益的是仅与配偶同住,男性则为与子女同住。进行优先级排序后可知朋友互动对于男性老年人而言比女性更重要,女性老年人在生活上比男性更依靠亲属照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方式 居住环境 老年人心理健康 BP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
下载PDF
基于空间-社会视角的城市居住能耗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
6
作者 王睿 马巧珊 +1 位作者 刘静娴 黄雅哲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7期129-136,148,共9页
厘清城市居住能耗碳排放的“空间-社会”共同影响作用机理,有助于为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提供针对性空间识别方法和政策支撑。借鉴居住分异理论中“空间-社会”二维属性的社区居住空间刻画逻辑,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市民进行社会问卷调查,采用... 厘清城市居住能耗碳排放的“空间-社会”共同影响作用机理,有助于为社区低碳更新规划提供针对性空间识别方法和政策支撑。借鉴居住分异理论中“空间-社会”二维属性的社区居住空间刻画逻辑,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市民进行社会问卷调查,采用路径分析模型建立“空间-社会”复合作用下的影响关系模型,并对空间性和社会性影响总效益进行系统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大城市居住能耗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效应普遍存在,对直接效应起到一定修正作用;②社会性因素影响总效应远高于空间性因素,关键影响指标分别为人口数量和住房总价;③住区价值对家庭居住能耗碳排放的正向影响关系被证实显著存在。高价格大户型住宅通过吸引高收入群体购买和自身设施水平较高两方面锁定高碳排放行为特征。据此,提出差异化住区碳排放特征识别方法及低碳规划审查要点,为城市更新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能耗碳排放 居住分异理论 路径分析模型 更新规划
下载PDF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7
作者 罗凯 李克强 《广西城镇建设》 2024年第7期79-82,共4页
居住区用地是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的要求不再是单纯满足“住”的需要,而是进一步对居住品质及设施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转变提高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同时也为高等... 居住区用地是城市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的要求不再是单纯满足“住”的需要,而是进一步对居住品质及设施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转变提高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同时也为高等院校“居住区规划”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用地 城市布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居住品质 实践课程教学 改革探讨 高等院校
下载PDF
私享极小·共享极大:共享时代高密度居住模式下的微型居住策略
8
作者 舒平 满意 王位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第3期8-12,共5页
基于共享时代背景下居民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出“私享极小·共享极大”的微型居住策略,探索通过适当控制缩减户型面积,充分使用城市公共资源、提高居住空间使用效率等措施,适应共享时代下居住建筑发展的新需求,积极思考未来微... 基于共享时代背景下居民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出“私享极小·共享极大”的微型居住策略,探索通过适当控制缩减户型面积,充分使用城市公共资源、提高居住空间使用效率等措施,适应共享时代下居住建筑发展的新需求,积极思考未来微型居住空间的发展策略及应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享 共享 高密度居住模式 微型居住空间 空间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居住权的“以房养老”模式研究
9
作者 李慧英 曾科 《长沙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68-73,共6页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问题在法学领域引发强烈关注。出卖房屋、住房反向抵押、出租房屋等是传统的“以房养老”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制度的规定,为维护老人居住权益、拓宽养老金来源、创新“以房养老”模...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问题在法学领域引发强烈关注。出卖房屋、住房反向抵押、出租房屋等是传统的“以房养老”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居住权制度的规定,为维护老人居住权益、拓宽养老金来源、创新“以房养老”模式提供了基本保障。传统居住权“以房养老”模式借鉴空虚所有权交易,存在着易侵害老年人居住权益和背离现行法律规定的弊端,落实难度较大。可创设不同类型的转移居住权式“以房养老”模式,使其既契合我国法律的规定,又符合我国老年人产权观念。新型“以房养老”模式仍存在若干风险,需全方位做好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以房养老 传统居住 转移居住
下载PDF
WA居住贡献奖
10
《世界建筑》 2024年第4期76-76,共1页
核心价值」居住品质和居住环境的提升评选标准丨参选项目必须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中国建成的居住项目。本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居住模式与居住环境等领域提供了卓越解决方案的项目。
关键词 居住环境 居住模式 居住品质 评选标准 解决方案
下载PDF
完整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实践探索--以江西省九江市公园社区为例
11
作者 张育斌 张洺 +1 位作者 江东桂 杨培良 《广西城镇建设》 2024年第7期54-61,共8页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2亿,约64%居民生活在城镇社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单位“大院”时代转变为后单位的“小院”时代,原有的公共服务转为社会负责,现有的居住社区在规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建设与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2亿,约64%居民生活在城镇社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单位“大院”时代转变为后单位的“小院”时代,原有的公共服务转为社会负责,现有的居住社区在规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方面的建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居住空间已从大规模居住区建设转向存量空间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建设 居住社区 存量空间 公共空间 居住空间 江西省九江市 城镇化 实践探索
下载PDF
基于村民视角的农村集中居住模式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区吕巷镇和平村“空中村落”集中居住区为例
12
作者 方春辉 李燃冉 《中国勘察设计》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在这些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中,基本会采用集中居住的模式来解决农村的居住问题。同时,大部分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规划中,都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1...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在这些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中,基本会采用集中居住的模式来解决农村的居住问题。同时,大部分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规划中,都在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1。推行集中居住模式,对于减少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解决农村居住方面的现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集中居住 城乡差距 示范村 居住模式 党的十九大 上海市金山区 农村居住
下载PDF
从家庭居住协议探讨我国民法典居住权制度
13
作者 邹招法 《争议解决》 2024年第3期177-181,共5页
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次规定了居住权。居住权的设立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和居住需求,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同时亦完善了我国用益物权体系。但我国民法典关于居住权的规定亦存在其局限性,... 202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首次规定了居住权。居住权的设立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和居住需求,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同时亦完善了我国用益物权体系。但我国民法典关于居住权的规定亦存在其局限性,仍有大量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本文以家庭居住协议为视角,从居住权人的范围、居住权设立与消灭的角度探讨居住权制度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居住权人的范围、采用登记对抗主义、增加居住权消灭机制三个方面的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居住权人 居住权设立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社区:居住满意度与住房选择
14
作者 孟丹诚 徐磊青 +1 位作者 黄健美 谭宇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39,共7页
针对当前社区对防疫与健康的短板弱项亟需补齐的问题,基于上海市2022年疫情封控时期的网络问卷调研数据,调研了特殊时期的居民健康状况、居住满意度、住房选择。归纳总结了疫情封控时期居住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分析了影响居民满意度的... 针对当前社区对防疫与健康的短板弱项亟需补齐的问题,基于上海市2022年疫情封控时期的网络问卷调研数据,调研了特殊时期的居民健康状况、居住满意度、住房选择。归纳总结了疫情封控时期居住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分析了影响居民满意度的社区与住宅特征,以及健康社区在应对突发疫情的空间特征与需求。通过对疫情封控时期健康社区暴露问题的梳理,提出将脆弱性与韧性纳入健康社区规划,在社区更新营造中补全设施、空间与服务短板,探讨了理想的社区规模,从而为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社区建设与营造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居住满意度 后疫情时代 健康社区 住房选择 居住行为
下载PDF
多模式组合的居住区绿地对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15
作者 冯晓刚 杨永佺 +3 位作者 李萌 周在辉 李凤霞 王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9,158,共8页
居住区作为城镇居民三生活动最主要的空间单元,其热环境质量直接决定了小区内居民的舒适感和幸福度.本文在归纳总结城镇居住区绿地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基于非静力流体力学技术和热力学原理,耦合有限差分及交替方向隐式算法对小区范围内不... 居住区作为城镇居民三生活动最主要的空间单元,其热环境质量直接决定了小区内居民的舒适感和幸福度.本文在归纳总结城镇居住区绿地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基于非静力流体力学技术和热力学原理,耦合有限差分及交替方向隐式算法对小区范围内不同模式结构组合的绿地生态系统进行热效应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模式组合的绿地系统热环境效应特征,探寻多模式组合下的居住区绿地与局地热环境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中心+宅间”绿地组合模式的热环境效应最好,“组团+宅间”模式次之,“宅间”模式热环境效应最差;模拟区域内三种绿地组合模式的最高最低温度差分别为2.36、2.31和2.34℃,且温度自西南向东北方呈现圈层式分布特征;多绿植类型的组合模式对局地热环境的改善效果依次为:草+灌+乔>草+乔>草+灌>草,灌木对绿地热环境舒适度的改善效果不显著.该研究能够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 绿地 热环境 模拟 多模式
下载PDF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以居住空间环境设计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匡丽春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7期138-140,共3页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供自主、多元、开放、互动的精品在线学习资源,是实现学校特色专业发展、探索资源建设和丰富教学内涵的重要手段。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是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强...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提供自主、多元、开放、互动的精品在线学习资源,是实现学校特色专业发展、探索资源建设和丰富教学内涵的重要手段。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是本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强调对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技能、协同意识的培养。该文作者立足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求实,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施居住空间环境设计课程教学,开展“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移动课堂”的教学设计,打造精品课程内容资源,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且适应协同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空间环境设计 课程建设 实施路径 教学设计
下载PDF
论我国民法典居住权制度的功能与改进
17
作者 何建国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4,共8页
居住权制度是我国民法典中新增的一项制度,回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居住权制度具有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重视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体现住宅所有权人意志的财产保障等价值功能。在肯定居住权制度的价值功能时,应当看... 居住权制度是我国民法典中新增的一项制度,回应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居住权制度具有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重视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体现住宅所有权人意志的财产保障等价值功能。在肯定居住权制度的价值功能时,应当看到这种制度存在设立类型单一、客体范围不明晰、权利义务有待明确、消灭事由不完整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居住权制度立法的相对保守,以及居住权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功能扩张。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有必要进一步改进我国民法典居住权制度的内容,以期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居住 特定人群 法定居住
下载PDF
泸定6.8级地震城镇居住建筑典型震害及启示
18
作者 彭志桢 吴小宾 +1 位作者 潘毅 陈齐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5,29,共9页
为分析泸定68级地震中城镇居住建筑的破坏情况,对位于震中磨西镇及周边城镇居住建筑的典型震害进行调查,总结了城镇居住建筑中框架结构及砌体结构的震害特征,详细介绍了一栋采用框架结构的高层住宅及一栋采用砌体结构的多层员工宿舍的... 为分析泸定68级地震中城镇居住建筑的破坏情况,对位于震中磨西镇及周边城镇居住建筑的典型震害进行调查,总结了城镇居住建筑中框架结构及砌体结构的震害特征,详细介绍了一栋采用框架结构的高层住宅及一栋采用砌体结构的多层员工宿舍的破坏情况,并分析破坏原因。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中,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破坏普遍在底层更严重;框架结构震害总体较轻,未合理设计的楼梯及填充墙依然是框架结构中震害集中区;砌体结构墙体出现常见的各种斜向裂缝;除设计因素外,造成少量砌体结构倒塌可能原因是传统砌体结构抵抗竖向地震作用能力不足以及特殊场地地震放大效应。根据两种结构类型的建筑震害特征,对灾区重建及既有房屋改造提出了重点加强老旧建筑合规性排查、合理计算不利地段建筑的地震作用、适当引入合适的减隔震装置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以提高城镇居住建筑的抗震能力,同时体现韧性城镇的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城镇居住建筑 震害调查 框架结构 砌体结构
下载PDF
基于室外热舒适综合指数的居住区形体自寻优设计
19
作者 刘兆辉 宣蔚 张彤阳 《住区》 2024年第5期149-155,共7页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其中居住区建筑与室外环境的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合肥居住区为例,进行室外热舒适最优的建筑形态及布局的自生成实验,并建立了一套根据室外热舒适度改善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自寻优的...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其中居住区建筑与室外环境的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合肥居住区为例,进行室外热舒适最优的建筑形态及布局的自生成实验,并建立了一套根据室外热舒适度改善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自寻优的技术流程,运用Ladybug插件进行多时段室外热舒适度模拟,Octopus进行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形体自动寻优。结果表明:在600次代数的研究过程中,夏季室外热舒适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冬季室外热舒适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点式长宽比的设计范围应在2.5~2.9之间,板式长宽比的设计范围应在3.1~3.5之间,建筑高度方面多层应当以7层为主,高层应当多布置29~31层的建筑。在建筑群体的旋转角度方面应当重点考虑-30°和20°这两个指数,即西北和东北方向为主。冬夏季建筑最优布局应满足基地旋转角度为-30°。高度布局方面应满足“南高北低、高度差小”的原则。空地布局应朝东南向,连续布置并结合水系和绿化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 多类型居住 室外热舒适度 自动寻优 布局偏好 共性要素
下载PDF
论投资性居住权的扩张与限制
20
作者 李佳瑞 苏兴仁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投资性居住权的设立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合理设计投资性居住权具有重要意义。在参照社会性居住权制度设计规则时,应充分考虑投资性居住权的经济属性以及二者的相互联系,在居住权制度的框架内与社会性居住权保持正向的、补充的、有限制... 投资性居住权的设立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合理设计投资性居住权具有重要意义。在参照社会性居住权制度设计规则时,应充分考虑投资性居住权的经济属性以及二者的相互联系,在居住权制度的框架内与社会性居住权保持正向的、补充的、有限制的扩张。投资性居住权在主体上可以扩张至一般民事主体,但与社会性居住权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护社会性居住权人的利益;客体上可以将住宅的含义扩张至居住性质的房屋;增设裁判取得、时效取得居住权的设立方式,且同样适用登记生效主义;允许自由转让,但需局限于原居住权人的居住期限内;增设多种消灭方式,但需居住权人秉持物尽其用之原则,禁止浪费住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投资性居住 社会性居住 功能扩张 权利限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