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李白赋的屈骚接受
1
作者 刁生虎 班云雷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0-77,共8页
赋作为李白实现理想的载体,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出蜀首站与生活了十年之地是楚地,晚年流放遇赦并游历之地亦是楚地,其赋作中充满了楚文化因子,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深受屈骚影响。且由于共同的政治理想与遭遇,李白在... 赋作为李白实现理想的载体,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出蜀首站与生活了十年之地是楚地,晚年流放遇赦并游历之地亦是楚地,其赋作中充满了楚文化因子,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深受屈骚影响。且由于共同的政治理想与遭遇,李白在传承屈原美政理想的同时,与其忠怨之情产生了跨时空共鸣。但由于身份境遇、所处时代、社会形态、主导文化思想等的不同,李白对屈原之自沉选择却有所保留,足见屈原与李白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传承关系十分复杂,必须予以辩证审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屈骚 传承
下载PDF
顾景星骚体赋对屈骚传统的继承与开拓
2
作者 马银川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清初明清易鼎、满汉易位的特殊时期,屈骚精神得以进一步发扬,骚体赋创作日兴。顾景星作为顺治朝骚体赋作品最多的赋家,其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文学创作理念上,追求以经世为旨,以自然为本,强调古为今用,并以此统领骚体赋创作。义旨... 清初明清易鼎、满汉易位的特殊时期,屈骚精神得以进一步发扬,骚体赋创作日兴。顾景星作为顺治朝骚体赋作品最多的赋家,其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文学创作理念上,追求以经世为旨,以自然为本,强调古为今用,并以此统领骚体赋创作。义旨上进一步开拓,在传统题材中注入时代因素和不同的人生理念与追求;形式上袭用屈宋辞赋模式,同时采取不同的书写策略,如援引典故代言、拓展空间范围、强化战争因素等,形成味蕴自深、雄赡沉博的审美风格。由个体而一般,在清初骚情淋漓的创作风尚中,顾景星的骚体赋创作体现出清人继承传统而又力求自成一家的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景星 体赋 屈骚传统 经世致用
下载PDF
感知屈骚之“心”
3
作者 马尚朝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1-5,10,共6页
屈骚犹如一部心理学词典,有丰富的心理学实践,仅“心”字就63见,但历来对其心理学价值挖掘不够、研究不足。应该高度重视屈骚的心理学价值,充分利用现代心理学成果解读屈原及其作品,把楚辞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 屈骚 心理学价值
下载PDF
楚骚嗣音:论王夫之诗词对屈子精神与屈骚传统的承续与创变
4
作者 张伟 《中国韵文学刊》 2024年第1期38-46,共9页
王夫之的诗词创作既受《诗经》影响,也深受以《离骚》为代表的楚骚文学传统影响。严迪昌认为王夫之的创作“别具一种楚骚嗣音风调”。本文认为,“楚骚嗣音”是指王夫之诗词与屈子精神与屈骚传统存在内在联系。王夫之的诗文既是士人文化... 王夫之的诗词创作既受《诗经》影响,也深受以《离骚》为代表的楚骚文学传统影响。严迪昌认为王夫之的创作“别具一种楚骚嗣音风调”。本文认为,“楚骚嗣音”是指王夫之诗词与屈子精神与屈骚传统存在内在联系。王夫之的诗文既是士人文化的产物,也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来说,王夫之与屈子精神境界的相通之处体现在二者皆有爱国主义的情怀,有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的精神;对屈骚传统的继承体现在王夫之诗文赋创作具有楚文化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和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质。不过,相比于屈骚中的缠绵忠爱之情,王夫之的诗词情理并重,风格更为多样化,体现了其对屈骚传统的创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嗣音:王夫之 屈骚传统
下载PDF
分层与累积:论屈骚传统的生成与衍变
5
作者 张二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51,共10页
“罹患与救赎”是屈辞开创的经典主题,“救赎”的不同书写方式在汉代拟骚赋中影响有别并率先昭示了层级划分的趋向。《九章》作为屈骚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诸多层面显现出与《离骚》的疏离而与汉代拟骚赋的“亲密”。以往的研究... “罹患与救赎”是屈辞开创的经典主题,“救赎”的不同书写方式在汉代拟骚赋中影响有别并率先昭示了层级划分的趋向。《九章》作为屈骚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在诸多层面显现出与《离骚》的疏离而与汉代拟骚赋的“亲密”。以往的研究,受传统“作者”观念的影响,忽视了这一区别,也未能揭示出文本创制过程中的“分层—累积”机制,论述视野受到局限。如果着眼于文本的时序性排列,可将《楚辞》一书中收录的作品划分为包括“楚辞元典”在内的四个层级,背后的助推动因就是司马迁、王逸等人指出的“祖述”传统。屈骚文学的流变与式微,与“祖述”传统发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有莫大的关系。从这一维度来看,屈辞与先秦子书又似乎多了一层可供比照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传统 罹患与救赎 《九章》 层级结构
下载PDF
“屈骚传统”的巫本源与情本体——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第四大传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悦笛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6期77-85,共9页
屈骚传统作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主流之一,理应被视为儒家、道家与佛家三大传统之外的"第四大传统"。屈骚传统所彰显的是中国人由巫化情、巫始情终的"情本体"传统,恰与"离巫拒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西方主... 屈骚传统作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主流之一,理应被视为儒家、道家与佛家三大传统之外的"第四大传统"。屈骚传统所彰显的是中国人由巫化情、巫始情终的"情本体"传统,恰与"离巫拒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西方主流传统迥异。如果说,孔门儒家的特质在于"建构情理,释礼归仁"的话,那么,屈骚传统的特质在于"诉诸感性,化巫入情"。屈骚传统所延续的是"巫本源",既化巫为情又显情为美。其中,巫传统和情传统皆被转化为"美巫"和"美情",指向一种"美人"与"美政"的结合。屈骚传统结合了迷狂与崇神的"巫本源"、激情与想象的"情本体"与瑰丽与尚奇的"美本色",并由这三者形成了独特的"屈骚架构"。屈原同时倡导一种"得中正"的理性,而非儒家中庸的实用理性,实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偏重于情之维的"情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传统 巫本源 情本体 美传统 得中正 屈骚架构
下载PDF
屈骚传统的失落与宋诗情感特征的形成 被引量:3
7
作者 谢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5,共6页
探讨了屈骚传统在唐宋之际的失落过程,并由此厘清了宋诗情感特征的形成过程及深远意义。其形成过程,包含荒幻的削弱、怨谤的平复、悲哀的扬弃这三条线索,分别对应着"反荒幻"、"反怨谤"、"反悲哀"的"... 探讨了屈骚传统在唐宋之际的失落过程,并由此厘清了宋诗情感特征的形成过程及深远意义。其形成过程,包含荒幻的削弱、怨谤的平复、悲哀的扬弃这三条线索,分别对应着"反荒幻"、"反怨谤"、"反悲哀"的"反骚"呼声。其深远意义在于:古典抒情诗从此丧失了开拓新境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传统 宋诗 情感 荒幻 怨谤 悲哀.
下载PDF
论曹植对屈骚的接受传播 被引量:4
8
作者 于浴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汉人侧重于屈原思想人格的接受,六朝人侧重于屈骚艺术美的接受,曹植兼有对屈原思想人格及其作品艺术技巧的接受和传播,表现为从汉人的接受视野向六朝人的接受视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综合性、创新性特点,对六朝屈骚的接受传播具有开... 汉人侧重于屈原思想人格的接受,六朝人侧重于屈骚艺术美的接受,曹植兼有对屈原思想人格及其作品艺术技巧的接受和传播,表现为从汉人的接受视野向六朝人的接受视野的转变,具有承上启下的综合性、创新性特点,对六朝屈骚的接受传播具有开创之功。曹植是六朝屈骚接受传播的第一人,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实乃风、骚传统共同沾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植 屈骚 接受传播
下载PDF
“士不遇”的屈骚解读及其在汉代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于浴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 解读 汉代士人 仿 士不遏
下载PDF
诸子散文与屈骚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志啸 《中州学刊》 1986年第5期90-92,共3页
我们若将《诗经》与《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故以下简称屈骚)略加对照,会发现,两者在语言形式上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前者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句式相对整齐,大多以四言为主,而后者篇幅显著加大,出现象《离骚》这样的宏篇巨制,句式参差,除部... 我们若将《诗经》与《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故以下简称屈骚)略加对照,会发现,两者在语言形式上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前者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句式相对整齐,大多以四言为主,而后者篇幅显著加大,出现象《离骚》这样的宏篇巨制,句式参差,除部分诗篇是四言为主外,其余均为长短不一的杂言;后者的这种形式表现,人们称其为“散文化”。 何以先秦时代的诗歌在继《诗经》之后,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产生了具有“散文化”倾向的新诗体呢?这当中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时代风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诚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的:“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 诸子散文 《老子》 《庄子》 《渔父》 《论语》 《离 散文化 句式
下载PDF
论屈骚对谢灵运诗文之影响——兼议《楚辞》在六朝的传播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育霞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69,共4页
家族出身、文学才情、政治理想、仕途遭际等方面与屈原相似,是谢灵运接纳屈骚精神的重要原因。《楚辞》寄托比兴、浪漫想象、铺排叙事等手法,又影响到谢灵运的具体创作。结合六朝政治局势、时代风尚、文化思潮来看,缘情绮靡的诗风,推动... 家族出身、文学才情、政治理想、仕途遭际等方面与屈原相似,是谢灵运接纳屈骚精神的重要原因。《楚辞》寄托比兴、浪漫想象、铺排叙事等手法,又影响到谢灵运的具体创作。结合六朝政治局势、时代风尚、文化思潮来看,缘情绮靡的诗风,推动了文人对形式美的探索;动荡更迭的政局,加深了时人飘若转蓬的无依感。讨论屈骚与谢灵运诗文之间的关联,进而探索六朝文人对《楚辞》的接纳,对于明确谢灵运文学思想的构成,洞察谢诗用典特征,钩沉《楚辞》在六朝的传播,具有非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运 屈骚 六朝
下载PDF
刘安评屈骚辨——兼对《史记》引刘安语的认识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克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73-77,共5页
刘安评屈原的《离骚》之语历代研究者多有征引。该文首先分析了此语所体现出的以经说《骚》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后来的影响;其次又结合先秦和汉初道家著作中常用的一些概念,剖析了此语的本意,认为刘安完全歪曲了屈原;进而据以分析了... 刘安评屈原的《离骚》之语历代研究者多有征引。该文首先分析了此语所体现出的以经说《骚》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后来的影响;其次又结合先秦和汉初道家著作中常用的一些概念,剖析了此语的本意,认为刘安完全歪曲了屈原;进而据以分析了《史记·屈原列传》中引用此语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安 屈骚 《史记》
下载PDF
从骚体赋看汉人对屈骚的接受和传播 被引量:2
13
作者 于浴贤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2-37,共6页
汉代是有载籍以来全面接受和传播屈骚精神的第一朝,汉代骚体赋又是汉人接受传播屈骚精神的艺术结晶。汉代骚体赋从文体特征到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始终映射出屈骚的光辉。汉代骚体赋对屈骚的接受突显出“士不遇”的忧患,对忠君爱国精神... 汉代是有载籍以来全面接受和传播屈骚精神的第一朝,汉代骚体赋又是汉人接受传播屈骚精神的艺术结晶。汉代骚体赋从文体特征到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始终映射出屈骚的光辉。汉代骚体赋对屈骚的接受突显出“士不遇”的忧患,对忠君爱国精神、正直高尚品格的颂扬,同时又表现了对屈原以身殉国行为的批评。凡此种种,忧患、颂扬、肯定与批评,都反映了汉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思想观念,并带上汉代大一统的社会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 体赋 汉人 接受 传播
下载PDF
论先秦乱世与屈骚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明霞 余颖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82-87,共6页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此时社会关系变更,社会动荡,思想繁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楚国国内也逐步走向衰落,这种乱世世态催生了屈骚精神。屈骚精神是屈原在以《离骚》为代表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与时代精神。具体体现为修己精神、...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此时社会关系变更,社会动荡,思想繁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楚国国内也逐步走向衰落,这种乱世世态催生了屈骚精神。屈骚精神是屈原在以《离骚》为代表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与时代精神。具体体现为修己精神、怀疑精神、美政精神、爱国精神与殉道精神。又由于楚国相对于其他诸侯国,思想上受中原束缚较少,理性精神较弱,因此屈骚精神呈现出情深的美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乱世 屈骚精神 情深
下载PDF
《屈骚与宋代爱国文学》序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水照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屈骚与宋代爱国文学》 民族精神 罗敏中 儒家
下载PDF
论鲍照诗歌对屈骚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毛庆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6,共6页
本文以鲍照与左思的简略对比开头,从鲍照山水诗中山诗与水诗的差异入手,进而探析出鲍照诗歌在四方面对屈骚艺术有着杰出的继承与发展:独特的爆发式抒情方式;浪漫倾向上的表现主义创作方法;象征体系中自我象征形象的完成;语言形式上的改... 本文以鲍照与左思的简略对比开头,从鲍照山水诗中山诗与水诗的差异入手,进而探析出鲍照诗歌在四方面对屈骚艺术有着杰出的继承与发展:独特的爆发式抒情方式;浪漫倾向上的表现主义创作方法;象征体系中自我象征形象的完成;语言形式上的改革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照 屈骚艺术
下载PDF
屈骚精神 亘古常新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富章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8,共3页
先觉者、奋斗者的孤独感、危机感,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的基调与主旋律,也正是“屈骚精神”的魅力之所在。如何认识、评价屈骚精神,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少的:一、美政理想;二、特立独行;三、爱国情怀;四、历史影响。总之,把两... 先觉者、奋斗者的孤独感、危机感,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的基调与主旋律,也正是“屈骚精神”的魅力之所在。如何认识、评价屈骚精神,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少的:一、美政理想;二、特立独行;三、爱国情怀;四、历史影响。总之,把两千年间不绝如缕的屈骚精神、屈骚传统诠释明白,条理出经验和教训,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参照和借鉴,应该是21世纪中国楚辞研究界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 屈骚精神 中国 文学评论 文化建设
下载PDF
不遇·玄思·宫怨·述行——简论屈骚影响下的汉代独创骚体赋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小禄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99-105,共7页
屈骚影响下的除悼骚体外的汉代骚体赋,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质。在屈骚基础上,汉人拓展出多方面题材,建立起多种抒情模式,拥有各类经典,充分展示了汉人多彩多姿的人格风貌和杰出的创作才华,对后世同类文学有巨大影响。失志不遇类源于政治的... 屈骚影响下的除悼骚体外的汉代骚体赋,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质。在屈骚基础上,汉人拓展出多方面题材,建立起多种抒情模式,拥有各类经典,充分展示了汉人多彩多姿的人格风貌和杰出的创作才华,对后世同类文学有巨大影响。失志不遇类源于政治的不遇,寄托汉人愤世之情,揭示人生安顿策略;自广玄思类从批判社会的愤激进到"玄静"的人生至境;"宫怨"类写男女思恋,贴近人间性格;述行类拓展方域,弥补文学的北方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文学 屈骚
下载PDF
屈骚诗学传统与五四文学革命 被引量:1
19
作者 向怀林 童珊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35-138,共4页
作为中国诗学精神重要源头的屈骚文化传统 ,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探讨了屈骚文化传统对五四新文学 3方面的影响 ,即自由精神的塑造 ;太阳家族的遗传 ;浪漫与感伤的复苏。
关键词 屈骚 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学 中国诗学 感伤 传统 浪漫 复苏 影响 家族
下载PDF
诗媛屈骚母题的经典化传承与性别内涵的拓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聂欣晗 《云梦学刊》 2018年第5期33-38,共6页
屈骚母题影响着诗媛们的意境营造、审美偏好、情感表达、特殊体式等审美趣向。诗媛以美人式幽怨、名士式牢骚、世人皆醉我独醒式孤独对屈骚精神进行了富有性别意味的文化建构、开拓与嬗变,同时也完善了柔美、坚忍、高洁、孤傲等复杂人... 屈骚母题影响着诗媛们的意境营造、审美偏好、情感表达、特殊体式等审美趣向。诗媛以美人式幽怨、名士式牢骚、世人皆醉我独醒式孤独对屈骚精神进行了富有性别意味的文化建构、开拓与嬗变,同时也完善了柔美、坚忍、高洁、孤傲等复杂人格特征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媛 屈骚母题 性别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