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动力学与岩层控制关键理论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宋振骐 文志杰 +2 位作者 蒋宇静 蒋金泉 石永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5,共20页
研究岩体采动力学响应和岩层控制技术对促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保障能源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煤炭资源科学开采的理论基础。矿山岩体灾害(围岩变形、冲击地压等)频发,其形成-演化-发生全过程与采动力演化分布、岩层运动、开采扰... 研究岩体采动力学响应和岩层控制技术对促进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保障能源稳定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煤炭资源科学开采的理论基础。矿山岩体灾害(围岩变形、冲击地压等)频发,其形成-演化-发生全过程与采动力演化分布、岩层运动、开采扰动和能量演化密切相关。基于实用矿山压力控制理论,提出并阐述了采场岩层控制进展与控制准则,建立了定量分析的力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发展了针对性的岩体灾害控制技术,并创新研制了配套试验研究装备。采动力学与岩层控制理论将岩层控制分为采场岩层控制和巷道围岩控制;提出控制或利用采动岩层运动改变致灾条件,给出“给定变形”和“限定变形”准则;调控“3S”因素准则(围岩应力环境、围岩结构属性、围岩支护结构)改变围岩自稳能力。以岩体灾害控制为目标,提出了以“应力主控”为核心的释能主控技术;建立了岩体灾害控制大小原理和弱面判据(安全系数K、冲击危险性系数U);研发了采场矿压机械模拟试验系统、采动力试验系统和蠕变及动力扰动冲击加载试验系统,实现了实验室尺度还原采动力作用下岩体变形-破裂-运动过程,为研究采动力作用下岩体力学响应提供了试验装备;分别从采场岩层控制、地质软岩巷道控制、工程软岩巷道控制及冲击地压控制4个方向进行了工程案例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工程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力学 岩层控制 岩体灾害 “3S”因素 弱面判据 试验系统研发
下载PDF
震动波CT成像技术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
作者 周坤友 杨科 +2 位作者 李家卓 段敏克 阚吉亮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6期147-148,157,共3页
基于新常态和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和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文章分析了《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回采工作面采动应力场分布教学为例,通过引入震动波CT成像新技术,提出并采用课堂理论教学+... 基于新常态和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和智能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文章分析了《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回采工作面采动应力场分布教学为例,通过引入震动波CT成像新技术,提出并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转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兴趣,为未来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和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采动应力场 实践教学 案例分析
下载PDF
煤矿采掘工程中的岩层控制技术研究
3
作者 张军亮 《冶金与材料》 2024年第6期85-87,共3页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逐步扩大,以及煤层地质状况日趋复杂,煤矿采掘领域中岩层控制技术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文章首先对岩层控制技术的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岩层特性与控制方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深入剖析,同时对该技术的优化与未来趋势等...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逐步扩大,以及煤层地质状况日趋复杂,煤矿采掘领域中岩层控制技术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文章首先对岩层控制技术的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岩层特性与控制方法、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深入剖析,同时对该技术的优化与未来趋势等多方面进行了展望。通过文章分析各类岩层特性,采用新型岩层控制方法,分析其对挖掘效率及安全性的作用,旨在为煤矿岩层控制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掘 岩层控制技术 地质特性
下载PDF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4
作者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编辑部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前身为《煤矿开采》,创刊于199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重点报道采矿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及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实践成果,介绍该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前身为《煤矿开采》,创刊于199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重点报道采矿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及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实践成果,介绍该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推动采矿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服务。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采矿工程领域科技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工作者 矿山岩体力学 采矿工程 交叉学科 读者对象 岩层控制 学术交流 工程学
下载PDF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5
作者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编辑部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前身为《煤矿开采》,创刊于199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重点报道采矿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及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实践成果,介绍该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前身为《煤矿开采》,创刊于1991年,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办。重点报道采矿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及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实践成果,介绍该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推动采矿工程、矿山岩体力学与岩层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岩体力学 交叉学科 采矿工程 岩层控制 学术交流 工程学 应用基础研究 征稿简则
下载PDF
浅埋煤层连采连充岩层控制研究
6
作者 王国召 王飞飞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19-121,共3页
为了研究连采连充充填体、煤柱及覆岩应力应变特征,本文以某煤矿51106工作面巷式充填为背景建立了相关物理相似模型,通过将物理实验和数值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建议连采连充首采面51106工作面充填率应不低于95%,充填体弹性模量不低于1 GPa... 为了研究连采连充充填体、煤柱及覆岩应力应变特征,本文以某煤矿51106工作面巷式充填为背景建立了相关物理相似模型,通过将物理实验和数值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建议连采连充首采面51106工作面充填率应不低于95%,充填体弹性模量不低于1 GPa,采充轮次为3,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不低于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采连充 岩层控制
下载PDF
煤矿采掘工作面岩层控制技术研究
7
作者 申尚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4年第11期219-222,共4页
煤矿采掘工作面岩层控制技术的研究是确保开采安全与高效生产的关键环节。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提升,传统的岩层控制技术已不能完全应对当前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来对... 煤矿采掘工作面岩层控制技术的研究是确保开采安全与高效生产的关键环节。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增加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提升,传统的岩层控制技术已不能完全应对当前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来对煤矿采掘工作面岩层的运动规律和控制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和资源回收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进而全面推进煤矿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掘 工作面 岩层控制 技术研究
下载PDF
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与岩层控制关键理论及技术探究
8
作者 权开兴 杨坤 《中国金属通报》 2024年第13期58-60,共3页
在分析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过程中,需要结合采矿工程荷载作用展开分析,了解其中的某些特殊理论内容,例如岩层控制关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就颇有必要,二者主要结合诸多力学机理内容展开研究,分析采矿开挖前所存在的地层中天然应力作用,了解... 在分析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过程中,需要结合采矿工程荷载作用展开分析,了解其中的某些特殊理论内容,例如岩层控制关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就颇有必要,二者主要结合诸多力学机理内容展开研究,分析采矿开挖前所存在的地层中天然应力作用,了解开挖自由空间边界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深部开采围岩岩层控制的某些关键问题,主要对岩层控制力学机理、深部地压呈现规律特征进行说明.然后着重探讨地下采矿围岩稳定性与控制技术方法,最后进行案例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围岩 稳定性 岩层控制技术 深部地压 案例分析
下载PDF
煤炭岩层控制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9
作者 李伟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4年第2期0143-0146,共4页
煤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地质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岩层控制和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煤炭开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频发的地质灾害严... 煤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地质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岩层控制和地质灾害防治已成为煤炭开采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频发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煤矿生产安全和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开展煤炭开采岩层控制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岩层控制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下载PDF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书评
10
作者 石平五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122-2122,共1页
关键词 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 书评 采矿 岩层控制 瓦斯运移
下载PDF
我国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发展40a及展望 被引量:345
11
作者 康红普 徐刚 +6 位作者 王彪谋 吴拥政 姜鹏飞 潘俊锋 任怀伟 张玉军 庞义辉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共33页
开采方法与装备及岩层控制技术是保证煤炭正常生产的核心技术。介绍了改革开放40 a来我国采煤方法与装备、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特殊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总结... 开采方法与装备及岩层控制技术是保证煤炭正常生产的核心技术。介绍了改革开放40 a来我国采煤方法与装备、岩层控制理论与技术、特殊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总结了40 a来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薄及中厚煤层、厚煤层一次采全高综采技术与装备,厚及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与装备,及智能化开采技术与装备;采场覆岩运动与破断规律,岩层结构假说,液压支架与围压相互作用关系,及坚硬和破碎顶板控制技术;巷道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技术,及高应力、强采动巷道水力压裂卸压技术;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冲击危险区域评价技术,冲击地压实时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开采沉陷理论,建(构)筑物下、近水体下、承压水上开采等特殊采煤技术,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40 a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我国煤矿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成套技术体系,为煤矿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提出了煤炭开采与岩层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采煤方法 装备 岩层控制 冲击地压 特殊采煤
下载PDF
岩层控制中的关键层理论研究 被引量:755
12
作者 钱鸣高 缪协兴 许家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5-230,共6页
首次提出了采场上覆岩层活动中的关键层理论,建立了关键层的判别准则,深入研究了在关键层作用下岩层的变形、离层及断裂规律根据关键层的作用特性。
关键词 关键层 岩层移动 采场矿压 岩体结构 岩层控制
下载PDF
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冯国瑞 侯水云 +7 位作者 梁春豪 白锦文 张玉江 王朋飞 贺志宏 马占元 戚庭野 康立勋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49,共6页
为解决我国老矿区资源枯竭,优质稀缺煤种匮乏、矿井服务年限不足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遗煤储量及类型、复杂条件下遗煤资源开采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岩层控制机理及判定方法、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 为解决我国老矿区资源枯竭,优质稀缺煤种匮乏、矿井服务年限不足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遗煤储量及类型、复杂条件下遗煤资源开采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岩层控制机理及判定方法、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装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①首次摸清了我国遗煤储量、分布及类型等,遗煤资源开采可增加我国30%的煤炭储量,其开采将增加主要产煤省的煤炭储采比,提出了遗煤资源开采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②揭示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的"应力场-结构场-变形场"时空演化与矿压显现规律,建立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移动预测模型;③发现复合残采区整层遗煤资源开采存在"主控岩层结构",建立了"扰动块体梁"结构模型和"上控制层+下承载层"结构模型,揭示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岩层控制机理,构建了以"主控岩层结构稳定"为核心的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可行性定量判定理论体系;④研发了综合柱旁充填、"梁-柱"式充填岩移控制技术、固体资源化充填材料和制备输送系统,充填效果监测技术,发明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构造充填岩控技术及工艺装备,形成了复杂条件下遗煤开采关键技术体系。该成果对延长服务年限、保证国家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 复采 岩层控制 岩层结构 充填
下载PDF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原理及方法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化敏 王伸 +4 位作者 李东印 王文 袁瑞甫 王祖洸 朱时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是智慧矿山及智能化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试误岩层控制"向"精准岩层控制"、由"静态岩层控制"向"动态岩层控制"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采场岩层控制领域... 煤矿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是智慧矿山及智能化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试误岩层控制"向"精准岩层控制"、由"静态岩层控制"向"动态岩层控制"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采场岩层控制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明确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内涵: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方法等,以采场智能装备系统为载体,实现开采全过程的采场围岩自动化、智能化控制。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分为3个关键环节:开采过程中的环境及设备运行数据的感知与汇集、动态分析与状态判别、实时决策控制与反馈。分析了矿山数据的构成、感知汇集方法及利用方式,矿山数据的主要用途为:岩层控制效果与事故灾害特征评价的大数据关联分析、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学习样本及分析对象、作为动态数值计算的反演分析参照对象、作为数据可视化与开采实景虚拟的信息来源。给出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动态分析与状态判别、实时决策与控制的技术路径,提出了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1)环境及设备运行数据的感知汇集方法与技术;(2)矿山数据实时快速分析方法与技术;(3)采场智能岩层控制的关联分析与模型;(4)矿山数据可视化与开采场景虚拟构建;(5)基于大数据的快速动态数值计算原理及算法;(6)采场智能岩层控制"感知-分析-控制-反馈"全过程算法集成与系统构建。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动态数值计算的采场智能岩层控制初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场 智能岩层控制 人工智能 矿山大数据 动态数值计算
下载PDF
煤矿充填开采连续曲形梁形成与岩层控制理论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建功 赵家巍 +1 位作者 李蒙蒙 左建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3-391,共9页
在充填开采大量工程实践和物理相似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充填开采上覆岩层连续曲形梁理论模型,当密实充填率达到一定条件时,顶板不会产生断裂,仅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连续的曲形梁,能有效地控制关键层的沉降变形。阐述了连续曲形梁的几何特征... 在充填开采大量工程实践和物理相似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充填开采上覆岩层连续曲形梁理论模型,当密实充填率达到一定条件时,顶板不会产生断裂,仅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连续的曲形梁,能有效地控制关键层的沉降变形。阐述了连续曲形梁的几何特征和力学特征,指出了顶板形成连续曲形梁的条件。通过建立力学模型,计算得出了连续曲形梁变形的理论解和便于工程应用的工程解,进一步分析得到连续曲形梁与关键层的量化关系,为密实充填率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对连续曲形梁的三维模型及其理论解和数值解做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和探索,揭示了充填开采对岩层变形的控制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曲形梁 充填开采 岩层控制 弯曲变形
下载PDF
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基础理论 被引量:23
16
作者 白锦文 崔博强 +5 位作者 戚庭野 朱卫兵 王凯 史旭东 毋皓田 康立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438,共15页
采空区遗留煤柱群链式失稳表现出明显的联动致灾效应。运用遗留煤柱群链式失稳的关键柱理论,提出了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的技术方法,揭示了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的核心机理,确定了柱旁充填体材料、强度、宽度和形态等技术参数,评价... 采空区遗留煤柱群链式失稳表现出明显的联动致灾效应。运用遗留煤柱群链式失稳的关键柱理论,提出了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的技术方法,揭示了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的核心机理,确定了柱旁充填体材料、强度、宽度和形态等技术参数,评价了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的效果,并对其潜在的应用范围与领域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①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技术方法通过在采空区煤柱群体系的关键柱旁边实施柱旁双侧全部充填、柱旁双侧部分充填、柱旁单侧全部充填或柱旁单侧部分充填等工艺,使采空区中形成的柱旁充填体不仅能对关键柱起到侧护作用,还能形成“关键柱-柱旁充填体”的协同承载结构体,进而实现采场岩层移动的有效控制,并保障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②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的核心机理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关键柱与柱旁充填体的耦合承载、柱旁充填体对关键柱产生侧向约束、关键柱受力状态向应变强化的转变、关键柱强度的长期劣化减弱。③关键柱柱旁充填体的材料以返井固废充填材料和原位固废充填材料为主,柱旁充填体的极限抗压强度应大于或等于其分担的载荷,柱旁充填后“遗留煤柱-柱旁充填体”耦合承载体中屈服区的宽度不能扩展与延伸至“关键柱”的原始弹性核区内,柱旁充填体的形态主要包括矩式、梯式、台阶式和多级梯式四大类。④柱旁充填后关键柱的应力集中程度会降低,其两侧塑性核区的宽度减小,且中央区域弹性核区的宽度增大;“关键柱-柱旁充填体”的应力分布与塑性区分布特征表明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的效果良好。⑤关键柱柱旁充填岩层控制基础理论不仅可以用于采空区遗留煤柱群链式失稳的防控,还能应用于优质遗留煤炭资源复采和地下空间维护与利用等技术领域,更能推广于非煤矿山资源开采技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柱 柱旁充填 煤柱群链式失稳 协同承载 失稳防控 岩层控制
下载PDF
大倾角层状采动煤岩体重力-倾角效应与岩层控制 被引量:17
17
作者 伍永平 解盘石 +7 位作者 贠东风 王红伟 罗生虎 高喜才 郎丁 胡博胜 闫壮壮 王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重力-倾角效应是导致细观层状煤岩体单元体主应力偏转和层间接触面应力非均衡传递,介观层状采动模型优势破裂面方向偏移,宏观层状关键层区域迁移、岩体结构异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倾角35°以上煤层采场... 大倾角煤层开采过程中,重力-倾角效应是导致细观层状煤岩体单元体主应力偏转和层间接触面应力非均衡传递,介观层状采动模型优势破裂面方向偏移,宏观层状关键层区域迁移、岩体结构异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倾角35°以上煤层采场中重力-倾角效应影响尤为明显:(1)煤岩组合界面倾角35°~60°时,非均衡传力特性逐渐凸显,界面附近煤岩体内应力传递方向发生偏转,且偏转量随倾角增加逐渐增大;煤体破坏由压剪破坏转化为近平行于界面的滑移剪切破坏,煤岩体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也随之减小。(2)改变了采场围岩采动应力路径演变规律,在采动应力驱动下顶板的损伤变形与破坏运动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时序性。(3)诱发了大倾角采场顶板结构跨层迁移转化、底板非对称破坏滑移、区段煤柱或煤壁局部-整体破坏,以上围岩失稳存在多尺度链式时空关联性,特别是引发围岩灾变的采场关键岩块位置多变,形成采场围岩承载结构异化和泛化特征。理论与实践表明,重力-倾角效应作用下大倾角煤层岩层控制具有显著的多维度和多尺度特点,突破传统开采方法与技术瓶颈,研发全新型成套装备是实现该类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重力-倾角效应 非均衡应力传递 承载结构泛化 多尺度岩层控制
下载PDF
固体废物膏体充填岩层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孙晓光 周华强 王光伟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7-121,126,共6页
为确定充填体强度和承压水上充填开采的安全性,预测充填开采控制岩层活动的效果,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基于充填体的充填作用机理,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研究了在上层煤未采和已采两种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充填体强度开采下层煤后的地表沉陷和... 为确定充填体强度和承压水上充填开采的安全性,预测充填开采控制岩层活动的效果,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基于充填体的充填作用机理,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研究了在上层煤未采和已采两种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充填体强度开采下层煤后的地表沉陷和顶底板弹塑性区分布,分析了充填开采时工作面矿压及顶板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膏体充填开采可有效控制岩层移动,减少地表沉陷效果显著;充填体强度越高减沉效果越好,但大于1 MPa后,地表沉陷变化趋缓.综合安全、经济等因素考虑,充填体强度1 MPa即可保证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充填体强度 FLAC 充填作用机理 岩层控制
下载PDF
沿空留巷的矿压规律及岩层控制 被引量:49
19
作者 孙恒虎 吴健 邱运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5-24,共10页
本文结合现场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及理论研究的有关结果,将长壁工作面煤层顶板简化为层间结合力为零的矩形'叠加层板'模型。沿空留巷则为'叠加层板'的支承边界。在此基础上,将沿空留巷顶板活动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 本文结合现场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及理论研究的有关结果,将长壁工作面煤层顶板简化为层间结合力为零的矩形'叠加层板'模型。沿空留巷则为'叠加层板'的支承边界。在此基础上,将沿空留巷顶板活动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期、过渡期及后期)和两种基本形式(顶板旋转折断及平移下沉)。提出了煤层顶板载荷重新分布的'集硬效应'及支护受力的'硬支多载'规律。本文还运用弹塑性力学极限分析理论,结合沿空留巷顶板活动特征,建立了沿空留巷支护围岩关系的力学模型。导出了沿空留巷支护阻力计算式。并对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和导出的支护阻力计算式进行了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矿山压力 岩层控制
下载PDF
基于大范围岩层控制技术的大倾角煤层区段煤柱失稳机理 被引量:28
20
作者 伍永平 皇甫靖宇 +2 位作者 解盘石 胡博胜 刘孔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062-3071,共10页
为了实现大范围岩层控制技术,提高大倾角煤层长壁工作面"R-S-F"系统稳定性,在分析区段采空区围岩失稳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区段间围岩失稳模型,研究了区段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失稳破坏准则,确定了区段煤柱的合理尺寸。结果表明... 为了实现大范围岩层控制技术,提高大倾角煤层长壁工作面"R-S-F"系统稳定性,在分析区段采空区围岩失稳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区段间围岩失稳模型,研究了区段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失稳破坏准则,确定了区段煤柱的合理尺寸。结果表明:大倾角煤层区段围岩联通运移可总结为"挤压-弯垮"与"压垮-倾倒"两种模式。而要实现大范围岩层控制技术,应使区段采空区围岩以"压垮-倾倒"模式进行失稳联通。覆岩结构以"梁-拱组合梁"形式存在时,区段煤柱强度决定了区段采空区的联通运移模式,以"双拱连续梁"形式存在时,区段煤柱尺寸决定了"压垮-倾倒"联通运移模式的矿压显现特征及变形破坏后的采空区三维空间形态。因而大范围岩层控制技术的关键在于区段煤柱的设计。结合区段煤柱自身强度及失稳破坏准则,确定其宽度k须在满足k>kZH条件的同时尽量满足k<kSK。最后以甘肃东峡煤矿大倾角煤层多区段开采为例,进行理论计算判定与相似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从而对提出的区段煤柱失稳机理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区段大范围岩层控制 区段煤柱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