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芜盆地娘娘山早白垩世黝方石响岩中黑云母逆反应边结构:岩浆混合触发火山喷发的矿物学证据
1
作者 霍海东 杨祝良 洪文涛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115-133,共19页
矿物的不平衡结构是岩浆混合、不平衡结晶以及岩浆-流体交代等过程的重要指标。在长江中下游宁芜盆地娘娘山破火山口的早白垩世娘娘山组黝方石响岩中,黑云母斑晶发育了罕见的逆反应边结构,即在黑云母边部出现由角闪石及辉石等镁铁质矿... 矿物的不平衡结构是岩浆混合、不平衡结晶以及岩浆-流体交代等过程的重要指标。在长江中下游宁芜盆地娘娘山破火山口的早白垩世娘娘山组黝方石响岩中,黑云母斑晶发育了罕见的逆反应边结构,即在黑云母边部出现由角闪石及辉石等镁铁质矿物组成的反应边,但对其成因长期以来缺少深入研究。文章通过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查明宁芜盆地娘娘山组黝方石响岩中具逆反应边结构的黑云母具有核-幔-边结构,其核部为原生黑云母,靠近逆反应边的幔部为高温熔蚀再平衡结晶成因的黑云母,边部为角闪石。黑云母及角闪石的温压计算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母结晶温度为807~862℃,压力为231~369 MPa;相比之下,“逆反应边”中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920~949℃,压力为271~309 MPa,其寄主岩浆化学组成类似于亚碱性系列的基性岩浆,较黑云母寄主岩浆更偏基性。黑云母与“逆反应边”中角闪石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差异表明,这种特殊的“逆反应边”结构是早期碱性岩浆与晚期基性亚碱性岩浆混合的结果。矿物CSD计算表明,反应边的形成可能仅先于火山喷发一个月左右,暗示岩浆混合可能是导致火山喷发的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机制 岩浆混合 黑云母逆反应边 角闪石 黝方石响岩 宁芜盆地娘娘山
下载PDF
新疆富蕴希力库都克地区岩浆混合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42
2
作者 王玉往 王京彬 +3 位作者 王书来 王莉娟 丁汝福 蒲克信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1-233,I0005,I0006,共15页
新疆北部希力库都克地区为一斑岩型铜钼金矿区,含矿的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发育4种暗色岩微粒包体:似隐晶状安山玄武岩、细粒闪长岩、少斑状安山(玢)岩和安山玢岩,矿区还产有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正长岩等脉岩。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的岩相... 新疆北部希力库都克地区为一斑岩型铜钼金矿区,含矿的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发育4种暗色岩微粒包体:似隐晶状安山玄武岩、细粒闪长岩、少斑状安山(玢)岩和安山玢岩,矿区还产有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正长岩等脉岩。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其中酸性的花岗闪长质与基性的闪长质岩浆混合,形成了过渡相岩石——安山玢岩质岩浆混合岩。本区矿化与暗色微粒包体有关:矿化较好的地段暗色微粒包体较多,有些包体中磁铁矿微粒普遍发育,有时甚至含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研究发现,本区岩浆混合岩——安山玢岩,与蚀变矿化的花岗闪长岩虽然在野外产状和岩石结构上截然有别,但二者的化学成分相当接近:在哈克图上二者的投影点靠近;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上,标准化曲线型式相似(或相同),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成因,换言之,岩浆混合作用可能伴随了热液蚀变和矿化的发生。推测本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与陆壳花岗质岩浆的混合,由此产生的中酸性岩浆经过分异和流体作用造就了本区的铜钼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 矿化 希力库都克
下载PDF
新疆尾亚地区石英二长闪长岩的岩浆混合成因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玉往 王京彬 +1 位作者 王莉娟 方同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3-746,共14页
新疆东天山的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区,在花岗岩中含有大量闪长岩包体,而且花岗岩与闪长岩相互包裹、渗透,并在花岗岩与闪长岩接触带形成二者混合的产物——岩浆混合岩。通过野外特征、岩相学和矿物成分对比,发现矿区中部的石英二长闪长(斑)... 新疆东天山的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区,在花岗岩中含有大量闪长岩包体,而且花岗岩与闪长岩相互包裹、渗透,并在花岗岩与闪长岩接触带形成二者混合的产物——岩浆混合岩。通过野外特征、岩相学和矿物成分对比,发现矿区中部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体与岩浆混合岩完全相同,表明该岩体系岩浆混合成因。各类参与岩浆混合作用岩石的岩相学和矿物学表现出典型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矿物不平衡组构主要有:钾长石的更长环斑结构、斑晶的环边结构、针状磷灰石发育、暗色矿物的聚晶团块、岩浆混合岩中出现钾长石"变晶"等等。各类岩石中斜长石和角闪石的主要氧化物成分对SiO_2(%)表现出类似全岩哈克图解的线性关系。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以及钾长石巨晶的化学成分剖面,反映出本区岩浆混合作用有化学混合的参与。黑云母的化学成分表明,本区岩浆混合为以壳慢混源为基础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岩浆混合 闪长岩包体 矿物化学 尾亚地区
下载PDF
新疆尾亚矿区3期岩浆混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玉往 王京彬 +1 位作者 王莉娟 方同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新疆东天山的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区,发育3期岩浆混合作用。第一期为辉长质与花岗质岩浆混合,并生成闪长质岩石;第二期为闪长质与花岗质岩浆的混合,生成了石英二长质岩浆;第三期为石英二长岩浆与闪长质岩浆的混合。在各类岩石氧化物对SiO2... 新疆东天山的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区,发育3期岩浆混合作用。第一期为辉长质与花岗质岩浆混合,并生成闪长质岩石;第二期为闪长质与花岗质岩浆的混合,生成了石英二长质岩浆;第三期为石英二长岩浆与闪长质岩浆的混合。在各类岩石氧化物对SiO2的哈克图解上,尾亚3期岩浆混合岩石的投影点分别呈相关的线性关系。在稀土和微量元素方面,3期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岩石分别表现出相近的地球化学特征,配分曲线形态各自相似,形成的过渡岩石──岩浆混合岩类与各自的端元岩石具有继承关系。3期岩浆混合作用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第一期形成的岩浆混合岩,成分相当于闪长岩,与第二期岩浆混合的基性端元属同类岩石,且与第二期各类岩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第二期形成的石英二长闪长岩,与第三期的端元岩石石英二长斑岩体完全可以对比。尾亚地区的3期岩浆混合作用表明,混合作用可以是多阶段、多期次的,本区火成岩类最初的母岩浆是酸性的陆壳硅铝质和基性的幔源铁镁质岩浆,岩浆混合作用反映了本区壳幔相互作用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3期混合 岩浆混合 暗色微粒包体 岩石学 新疆尾亚
下载PDF
安徽铜陵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岩浆混合结构 被引量:24
5
作者 狄永军 赵海玲 +2 位作者 张贻全 赵建华 杨龙 《北京地质》 2003年第1期12-17,共6页
本文采用“结构组合”的概念探讨了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中的典型混合结构类型 ,提出了岩浆混合作用是铜陵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形成的主要作用 ,混合作用属于化学混合 ,且至少发生了两次岩浆混合作用。
关键词 安徽 铜陵地区 燕山期 花岗岩类岩石 岩浆混合结构 岩浆混合作用
下载PDF
赣东北晚元古代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的区域地质调查及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昌年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2年第3期9-18,共10页
赣东北横峰县港边岩体是我国罕见的能在填图尺度上表示的岩浆混合杂岩体。该杂岩体出露于古江南造山带的南侧 ,实际上它是该造山带晚元古代增生柱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产物。文章从地质学、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不同角度确证港边岩浆... 赣东北横峰县港边岩体是我国罕见的能在填图尺度上表示的岩浆混合杂岩体。该杂岩体出露于古江南造山带的南侧 ,实际上它是该造山带晚元古代增生柱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产物。文章从地质学、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不同角度确证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形成于开放体系下岩浆演化的独特方式———岩浆混合作用。因此 ,我们在填图时没有采用封闭体系下岩浆演化的谱系单元 -超单元方法 ,而是以岩浆混合作用理论为基础 ,应用端员 -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港边岩浆混合杂岩体 晚元古代 江西 填图单位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带中段岩浆混合作用:来自花岗杂岩的证据 被引量:86
7
作者 董国臣 莫宣学 +4 位作者 赵志丹 朱弟成 王亮亮 陈涛 李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5-844,共10页
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横旦于青藏高原南部,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存在大量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辉长岩为主的基性岩相对集中在岩浆岩带南部。辉长岩类与花岗质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辉长岩中出现有石英,暗色矿物沿着长石颗粒边部分布,... 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横旦于青藏高原南部,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存在大量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辉长岩为主的基性岩相对集中在岩浆岩带南部。辉长岩类与花岗质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辉长岩中出现有石英,暗色矿物沿着长石颗粒边部分布,花岗闪长岩中出现有基性倍长石(An>80),辉长岩中有中长石(An=45)出现,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包体中倍长石-钙长石(An=72~90)和中长石(An=37)共存,这些矿物组合的不协调现象是岩浆演化过程中混合作用的表现形式;MME的化学成分相对高钾、铝和铁镁,MME、花岗岩类寄主岩及辉长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呈直线变异趋势(相对MgO), MME的SiO_2和K_2O、Na_2O成分的过渡性变化也都反映出混合作用特征;基性辉长岩类、酸性花岗质岩石和MME包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其微量元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反映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辉长岩类的^(143)Nd/^(144)Nd比值较高,^(87) Sr/^(86)Sr比值较低,而偏酸性的花岗质岩石中^(143)Nd/^(144)Nd比值较低,^(87)Sr/^(86)Sr比值较高,构成直线性分布趋势,并位于地幔演化线的延伸方向上,显示区域岩浆混合作用特征;辉长岩、花岗岩类和MME的同位素年龄值十分接近,也表明三者属于岩浆混合作用产物。研究证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不同岩性均由不同比例的基性端元和酸性端元成分混合而成,其中基性端元成分所占的比例变化在16%~90%不等,仅从侵入岩浆推算,幔源基性岩浆对冈底斯地壳垂向增厚的贡献率超过5%。可以推断,随着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冈底斯岩浆岩带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时代为50~45Ma,属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开始15Ma后的主碰撞期内,岩浆混合作用是碰撞过程中壳幔物质与成分交换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研究主碰撞带北部青藏高原的陆壳增生与改造、地壳结构及成分变化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辉长岩类 岩浆混合作用 岩浆岩带 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中的石英闪长质包体:斜长石内部复杂环带研究与岩浆混合史记录 被引量:47
8
作者 谢磊 王德滋 +2 位作者 王汝成 邱检生 陈小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97-1408,共12页
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包含若干石英闪长质包体,该类包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斜长石:正常环带的斜长石、筛孔构造的斜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为核的“反环带”斜长石。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如下:下部... 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包含若干石英闪长质包体,该类包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斜长石:正常环带的斜长石、筛孔构造的斜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为核的“反环带”斜长石。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如下:下部基性岩浆注入到上覆酸性岩浆中并进行混合作用,酸性岩浆中已结晶的富钠质斜长石晶体进入偏基性的混合岩浆中,部分熔融形成筛孔构造;随着端员岩浆的进一步混合,富钠质斜长石晶体与中性混合熔体仅形成粗糙的边界,而保留原先构造特征;同时混合岩浆可以直接结晶出正常环带斜长石,呈单颗粒或以膜的形式包围其它环带构造的长石。本文还通过与平潭甬闪辉长岩杂岩体内筛孔斜长石的对比,认为斜长石的环带构造和成分可以反映岩浆源区特征和岩浆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石英闪长岩包体 斜长石 筛孔构造 浙江普陀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被引量:162
9
作者 谌宏伟 罗照华 +2 位作者 莫宣学 刘成东 柯珊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镁铁质微粒包体(MME) 三叠纪 东昆仑
下载PDF
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初步探讨 被引量:46
10
作者 樊祺诚 隋建立 +2 位作者 孙谦 李霓 王团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03-1708,共6页
根据岩浆演化和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天池火山之下存在地壳和地幔双层岩浆房。地幔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补给,保持了天池火山逾百万年持续不断的喷发活动。本文从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中的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角砾和条带状岩浆的岩... 根据岩浆演化和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天池火山之下存在地壳和地幔双层岩浆房。地幔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补给,保持了天池火山逾百万年持续不断的喷发活动。本文从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中的玄武质粗安岩-粗安岩角砾和条带状岩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研究,提出地幔的粗面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注入,触发千年大喷发,初步探讨了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岩 角砾和岩浆条带 岩浆混合作用 千年大喷发 天池火山
下载PDF
东昆仑哈拉尕吐岩浆混合花岗岩:来自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72
11
作者 孙雨 裴先治 +7 位作者 丁仨平 李瑞保 冯建赟 张亚峰 李佐臣 陈有炘 张晓飞 陈国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00-1010,共11页
东昆仑造山带东部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了较多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寄主岩形成年龄为(255.3±3.6)Ma,暗色包体形成时代为(252.9±2.5)Ma,二者年龄基本... 东昆仑造山带东部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中发育了较多的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寄主岩形成年龄为(255.3±3.6)Ma,暗色包体形成时代为(252.9±2.5)Ma,二者年龄基本一致,从而排除了暗色微粒包体为捕虏体或源区难熔残余物质的可能性,也排除了花岗质岩浆固结后基性岩浆侵入的可能性。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了哈拉尕吐花岗闪长岩体是晚二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是混合时的酸性端员,而暗色闪长质微粒包体则是岩浆混合时未混合完全的残余基性部分。晚二叠世时,阿尼玛卿洋向北俯冲,在区域挤压应力环境下发生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壳幔物质相互混合,形成岩浆混合花岗质的岩浆房并向上侵入形成哈拉尕吐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岩浆混合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LA-ICP-MS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桂东北里松花岗岩中暗色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 被引量:49
12
作者 朱金初 张佩华 +2 位作者 谢才富 张辉 杨策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06-516,共11页
在桂东北姑婆山地区的里松花岗岩中,暗色包体广泛分布,包体的形貌、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是岩浆快速冷凝结晶产物;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说明它们属钾玄岩系列,其源岩具OIB型微量元素特征;包体与寄主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的相同... 在桂东北姑婆山地区的里松花岗岩中,暗色包体广泛分布,包体的形貌、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它们是岩浆快速冷凝结晶产物;主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说明它们属钾玄岩系列,其源岩具OIB型微量元素特征;包体与寄主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的相同性,排除了来源于深部固体岩石熔融残留体或浅部围岩捕虏体的可能性,而两种岩石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暗色包体和寄主花岗岩在岩石结构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方面的明显差别性,又排除了同源包体或析离体、堆积体的可能性。里松花岗岩在很多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上都介于里松暗色包体和姑婆山主体花岗岩之间,里松暗色包体的总体特征显示了岩浆混合成因,是里松暗色包体岩浆与姑婆山主体花岗岩岩浆发生混合时不完全混合的残留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 岩石成因论 里松 南岭
下载PDF
岩浆混合作用的类型、标志、机制、模式及其与成矿的关系--以新疆北部为例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玉往 王京彬 +3 位作者 龙灵利 邹滔 唐萍芝 王莉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17-2330,共14页
新疆北部广泛发育具有岩浆混合特征的岩体,岩体类型主要有钙碱性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其中以第一类最为发育;岩体中的暗色包体类型以闪长质为主,成分可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过渡到花岗闪长岩,部分地区可发... 新疆北部广泛发育具有岩浆混合特征的岩体,岩体类型主要有钙碱性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其中以第一类最为发育;岩体中的暗色包体类型以闪长质为主,成分可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过渡到花岗闪长岩,部分地区可发育辉长质、安山玄武质、安山玢岩质包体;有些地区还发育有岩浆混合岩。该区岩浆混合作用主要形成于四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即D3-C1交界的洋-陆俯冲期、C1末-C2初的碰撞期、C2-P的后碰撞期和T1的板内期。岩浆混合作用的判别标志有岩体宏观标志(近等轴状)、野外宏观标志(暗色微粒包体发育,有时可见岩浆混合岩)、显微标志(淬冷和矿物不平衡结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线性过渡特征)、年龄(一致)标志等。该区的岩浆混合作用是多级次的,其深部岩浆源区的混合表现为壳幔相互混合作用;混合作用表现出多阶段性,以基性岩浆注入到酸性岩浆为主要方式,由物理混合到化学混合渐变过渡。该区岩浆混合作用与斑岩铜钼金矿床密切相关,其成矿关系模式可概括为: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混合产生混合岩浆,经过进一步分异演化形成了含矿岩浆;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关的斑岩铜钼矿的找矿标志为:岩浆混合作用强烈的大岩体内或附近晚期补充侵入的小型斑岩体具有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判别标志 混合机制 混合模式 斑岩型矿床 新疆北部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音诺尔公—狼山地区牙马图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8
14
作者 张建军 王涛 +6 位作者 张招崇 童英 张磊 史兴俊 郭磊 李舢 曾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66,共14页
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音诺尔公—狼山地区的牙马图岩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中广泛发育岩浆暗色包体,二者界线明显。包体为岩浆结构,大多数具有塑性外形,发育淬冷边、反向脉,存在多种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合,如斜长石环带、石英眼斑、针状... 华北地块北缘西段巴音诺尔公—狼山地区的牙马图岩体以二长花岗岩为主,岩体中广泛发育岩浆暗色包体,二者界线明显。包体为岩浆结构,大多数具有塑性外形,发育淬冷边、反向脉,存在多种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合,如斜长石环带、石英眼斑、针状磷灰石等,显示岩浆混合特征;包体的SiO2含量为48.40%~55.40%,寄主花岗岩SiO2含量为65.03%~72.85%,具有明显的SiO2含量间隔;与寄主花岗岩相比,包体的Fe、Mg、Ca、Ti含量较高;包体和寄主花岗岩的主要氧化物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包体和寄主花岗岩的这些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明显的岩浆混合趋势。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暗色包体是基性岩浆侵入到酸性岩浆淬冷的产物,牙马图岩体存在两种岩浆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包体 花岗岩 岩浆混合 地球化学 阿拉善
下载PDF
胶东文登长山南花岗闪长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闪长质包体及寄主岩石的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5
15
作者 胡芳芳 范宏瑞 +4 位作者 杨进辉 翟明国 金成伟 谢烈文 杨岳衡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9-586,共18页
胶东昆嵛山杂岩文登长山南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分布具有火成结构的闪长质包体,这些包体主要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定向排列,大小不等(几cm至几m),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包体具有与寄主岩石相似的矿物组合,但铁镁质矿物及斜长石含量明显... 胶东昆嵛山杂岩文登长山南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分布具有火成结构的闪长质包体,这些包体主要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定向排列,大小不等(几cm至几m),颜色较寄主岩深,粒度较细。包体具有与寄主岩石相似的矿物组合,但铁镁质矿物及斜长石含量明显比寄主岩石高,而石英和钾长石含量低于寄主岩石;镜下包体具有明显的不平衡反应结构,广泛发育针状磷灰石。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包体和寄主岩石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并具有相近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为0.70784-0.70818,εNd为-15.0--15.5。然而,包体和寄主岩石的主量元素在相关图上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并且岩石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也明显表明文登长山南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发生了镁铁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的混合作用。在岩浆混合作用过程中,全岩Sr、Nd同位素和晚期生成的矿物组成比较快速地达到了均一化,而主量元素和高温矿物锆石Hf同位素组成则残留了原始岩浆的部分特征。研究表明,锆石Hf同位素在岩浆混合作用过程中不容易达到同位素平衡,其同位素组成比全岩Sr、Nd同位素更能有效地示踪混合岩浆的源区特征和岩浆混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长质包体 花岗闪长岩 地球化学 锆石HF同位素 岩浆混合 长山南 胶东
下载PDF
普朗斑岩铜矿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4
16
作者 曹殿华 王安建 +3 位作者 李文昌 王高尚 李瑞萍 李以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 普朗斑岩铜矿花岗闪长斑岩中存在大量的随机分布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包体与寄主岩存在渐变接触关系。包体成分为闪长质,具有岩浆结构,存在针状磷灰石,显示了快速冷却结晶的特征。包体内可见具有暗色矿物镶边的眼球状石英,表明存在岩浆混合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包体与寄主岩之间有成分交换。包体和寄主岩强不相容元素均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均表现出显著的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包体和寄主岩Mg#均较高,源区均有幔源岩浆的贡献。普朗斑岩铜矿蚀变矿化模式反映了其成矿环境偏基性,暗示镁铁质岩浆的加入对成矿具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朗 斑岩铜矿 镁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下载PDF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岩浆混合作用: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3
17
作者 王超 刘良 +2 位作者 张安达 杨文强 曹玉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09-2819,共11页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似斑状中粗粒黑云钾长花岗岩发育有岩浆成因的暗色包体,并且该花岗岩被花岗细晶岩呈脉状侵入。该岩体含有丰富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如暗色包体中的碱性长石斑晶、针状磷灰石、长石的环斑结构、石英/斜长石主晶和榍石眼斑等。暗色包体、寄主花岗岩和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混合演化过程中不同端元比例混合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上,钾长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主要氧化物含量在 Harker 图解中多呈线性变化。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MgO、K_2O 含量高,为钾玄岩系列,总体上高场强元素不亏损,显示了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信息,可能为幔源熔体结晶分异或壳幔物质的混合产物。寄主花岗岩均为准铝质,富碱,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亏损 Nb、Ta、Sr、P、Ti 等高场强元素, 高K_2O/Na_2O,富集高不相容元素,Ga 含量高,显示了 A 型花岗岩的特征,Th/U 和 Nb/Ta 比值分别介于为6.67~10.96、8.99~11.94,代表了下地壳源区。花岗细晶岩均为钠质、过铝质,TiO_2、MgO 含量低,Na_2O 和 CaO 含量高,具有混合岩浆侵位后分异的特征。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岩浆混合作用对于环斑结构花岗岩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花岗细晶岩中环斑长石的斜长石外环与钾长石内核的厚度比大于钾长花岗岩中的环斑长石,指示混合岩浆在一定的减压条件下更有利于环斑结构的形成。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中的钾玄质暗色包体、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和中钾钙碱性花岗细晶岩代表了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一个幔源岩浆和下地壳不断相互作用,引起地壳连续伸展减薄的过程,指示阿尔金南缘在早古生代末期存在造山后伸展背景下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同一岩体中两种不同时代岩性的环斑结构显示了该岩体形成历史中的一定时空演化关系,代表了伸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斑结构 不平衡结构 暗色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岩体 阿尔佥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的岩相学证据 被引量:30
18
作者 康磊 李永军 +2 位作者 张兵 张洪伟 王军年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3-432,共10页
夏尔莆岩体由寄主岩石、微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群组成,具丰富、典型的岩浆混合岩相学特征。野外露头,寄主岩石中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并发育暗色矿物集合体、微小的镁铁质包体和不均匀混合条带;包体具有明显的塑性变形,与寄主岩石或界... 夏尔莆岩体由寄主岩石、微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群组成,具丰富、典型的岩浆混合岩相学特征。野外露头,寄主岩石中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并发育暗色矿物集合体、微小的镁铁质包体和不均匀混合条带;包体具有明显的塑性变形,与寄主岩石或界线截然或渐变过渡,常发育反向脉和寄主岩石中的长石巨晶(捕虏晶);中基性岩墙群与微粒镁铁质包体紧密共生并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发育寄主岩石中的长石捕虏晶,被寄主岩的反向脉横切。在镜下,包体与寄主岩混合带中均发育斜长石异常环带和多种不平衡矿物共生现象,包体中发育针状磷灰石。这些特征表明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群来源于与寄主岩石同一岩浆事件的基性岩浆,并与其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混合作用。岩相学特征为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重要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 岩相学 夏尔莆岩体 西准噶尔
下载PDF
佳木斯地块东北缘早二叠世六连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0
19
作者 于介江 侯雪刚 +2 位作者 葛文春 张彦龙 柳佳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71-2986,共16页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北缘六连岩体中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角闪辉长岩分别获得... 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东北缘六连岩体中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属性。主岩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角闪辉长岩分别获得了284Ma和278Ma的成岩年龄,表明六连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晚印支期。包体具有岩浆结构,部分包体存在塑性流变特征,包体中可见淬冷边、反向脉和针状磷灰石,包体和主岩中均发育矿物异常共生或不平衡结构,结合主岩和包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定六连岩体为早二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揭示出,六连岩体中主岩和包体的原始岩浆分别起源于新元古代增生的深部陆壳基性火成岩和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佳木斯地块东北缘早二叠世六连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地球动力学机制与佳木斯地块东侧古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年代学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早二叠世六连岩体 佳木斯地块东北缘
下载PDF
西藏聂荣微陆块早侏罗世中期花岗岩及其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敏 赵志丹 +4 位作者 管琪 董国臣 莫宣学 刘勇胜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31-1937,共7页
西藏早侏罗世聂荣岩体中偏基性包体与酸性寄主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以及相互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约束,直接限制了对聂荣微陆块在早侏罗世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中的作用的认识。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采自聂荣地区的一对花岗岩及其闪长... 西藏早侏罗世聂荣岩体中偏基性包体与酸性寄主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以及相互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约束,直接限制了对聂荣微陆块在早侏罗世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中的作用的认识。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采自聂荣地区的一对花岗岩及其闪长岩包体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寄主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85·1±1·5Ma,闪长岩包体的结晶年龄为183·6±1·1Ma,指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同时侵位。寄主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17·8^-0·9,其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变化于1·3~2·4Ga,闪长岩包体的锆石εHf(t)值和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值分别分布于-11·9^-2·9和1·4~2·0Ga,均表现出很大的变化范围。同时于~185Ma结晶的两种岩浆锆石Hf同位素的不均一性和继承锆石的出现,指示了聂荣微陆块早侏罗世中期发生了古老基底深熔或重熔的熔体和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浆间的混合,之后再与围岩混染的岩浆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岩浆混合 聂荣微陆块 西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