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2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判断左束支起搏成功夺获标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岳岸娜 钱步云 +2 位作者 陈璐 孙康云 邹建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4期289-294,共6页
左束支起搏(LBBP)定义为起搏夺获左束支,包括左束支主干及其分支,伴或不伴周围心肌夺获,且夺获阈值一般不超过1.5 V/0.4 ms。记录到逆行希氏束电位或顺行左束支电位是左束支夺获的直接证据,但该操作较为复杂,临床使用较少。在起搏导线... 左束支起搏(LBBP)定义为起搏夺获左束支,包括左束支主干及其分支,伴或不伴周围心肌夺获,且夺获阈值一般不超过1.5 V/0.4 ms。记录到逆行希氏束电位或顺行左束支电位是左束支夺获的直接证据,但该操作较为复杂,临床使用较少。在起搏导线植入过程中,通常根据心电图变化来判断导线是否成功夺获左束支,具体包括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形态、左心室达峰时间变化、腔内心电图检测到左束支电位或损伤电流,以及改变起搏输出时观察到非选择性LBBP转换到选择性LBBP或左心室间隔部起搏等。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个体化的左心室达峰时间、V_(6)-V_(1)峰值间期以及LBBP评分等方法进一步补充了夺获标准。现对目前常用的标准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操作提供更多依据,以提高LBBP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左束支夺获标准 左束支电位 损伤电流 左心室激动时间
下载PDF
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强辉 蒋粤萍 +2 位作者 詹碧鸣 黄钱伟 胡金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术中数据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3、6、9和12个月的随访情况。将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阻抗、电极植入深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70例(89.7%)起搏时V_(1)导联QRS波末端出现r’波,8例(10.3%)QRS波表现为r S、RS型或终末端无r’波。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r’波振幅与电极植入深度呈正相关(r=0.424,P<0.01),与阻抗呈负相关(r=-0.256,P=0.03);电极植入深度与阻抗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27)。回归分析显示,电极植入深度是r’波振幅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056,P=0.000)。结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和阻抗大小显示,V_(1)导联r’波振幅在0.24~0.69 mV范围内,阻抗在648.30~828.90Ω之间,电极植入深度6~11 mm最合适,穿孔风险小,且能较大概率成功夺获左束支,起搏参数满意,起搏QRS波时限较窄。在术中、术后48 h及12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电极穿孔、血栓栓塞、心脏填塞、感染、导线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在一定合适范围内,并结合阻抗变化可指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有助于降低电极穿孔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r’波振幅 电极穿孔 阻抗
下载PDF
左心室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术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
3
作者 殷凡 施夏韵 +4 位作者 刘王琰 徐怡 王云飞 王垚 朱晓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探索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拟接受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根据是否实现左束支夺获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并通过心脏磁共振对室间隔瘢痕分节段进行评分。结果:上室间隔瘢痕评分...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探索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拟接受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根据是否实现左束支夺获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并通过心脏磁共振对室间隔瘢痕分节段进行评分。结果:上室间隔瘢痕评分是预测左束支夺获成功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当上室间隔的瘢痕<25%,左束支夺获的成功率为100%。而当瘢痕≥50%,左束支夺获的失败率为100%。结论:采用心脏磁共振评估上室间隔瘢痕有助于预测左束支起搏手术成功与否,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瘢痕评分 左室室间隔 左束支夺获 心脏磁共振
下载PDF
左室间隔起搏与左束支起搏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4
作者 何亚菲 林文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5期2777-2781,共5页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提供生理起搏方式,保证了起搏后窄QRS宽度和快速的左室激动时间,具有较低的起搏夺获阈值,并可作为典型LBBB病人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潜在替代方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间隔起搏 左束支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邓华 李凌 朱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8-485,共8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右心室间隔处植入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于左束支区域植入心脏起搏器。分别于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各指标变化,包括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l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ls-dif),左心室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r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rs-dif),左心室收缩期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c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cs-dif)]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腔大小[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inner diameter,RA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等。于术后12个月测定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心室起搏比例),并统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CO、CI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腔大小指标RAD、LAD、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RAD:(36.63±2.22)mm vs.(40.13±1.61)mm,LAD:(31.09±1.14)mm vs.(38.32±1.08)mm,LVEDD:(49.76±3.22)mm vs.(54.63±3.14)mm,LVESD:(40.64±2.11)mm vs.(48.11±3.24)mm,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LSDI、Tls-SD、Tls-dif、Trs-SD、Trs-dif、Tcs-SD、Tcs-dif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LSDI:4.86%±0.83%vs.9.49%±0.48%,Tls-SD:(14.42±1.78)ms vs.(25.00±1.43)ms,Tls-dif:(50.92±4.53)ms vs.(90.17±8.41)ms,Trs-SD:(50.37±4.33)ms vs.(69.44±6.52)ms,Trs-dif:(141.03±15.64)ms vs.(179.04±18.42)ms,Tcs-SD:(37.85±3.41)ms vs.(48.10±4.62)ms,Tcs-dif:(130.09±14.53)ms vs.(158.09±18.57)ms,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T-proBNP浓度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0.66±0.10)V vs.(0.75±0.12)V,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阈值均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心室起搏比例低于对照组(43.23%±4.53%vs.73.43%±6.56%,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vs.22.50%,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在改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保护心功能,起搏参数稳定,属于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间隔起搏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熊翠 杨莹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9期117-120,共4页
心脏起搏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可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从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比例的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也可增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中国人首创... 心脏起搏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可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从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比例的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也可增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中国人首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正在开展,取得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新策略,左束支起搏技术绕过病理性阻滞区域直接激动左束支,相较右心室起搏可使患者获得更生理的起搏方式,且可成功纠正由左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力衰竭,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回顾该前沿技术的研究动态,对国内外左束支起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临床疗效 心脏起搏并发症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8
作者 张永旭 王岳松 +4 位作者 杨达 董学滨 曹明勇 汪韶君 涂克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46-1850,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疗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分为LBBaP组(n=4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时限(QRSd)、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脑卒中事件和NOAF、AHREs发生率。结果(1)LBBaP组术后NOAF、AHREs发生率均低于RVSP组(P<0.05)。(2)LBBaP组的p-QRSd短于RVSP组(P<0.05)。(3)两组患者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及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右室起搏,LBBaP术后AHREs、NOAF的发生率较低,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起搏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改善右束支阻滞、射血分数降低患者心功能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张历 韩青 +2 位作者 廖然 柳万千 陈玲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75-78,共4页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改善右束支阻滞(RBBB)、射血分数降低(LVEF)≤35%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8月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80例RBBB且LVEF≤3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改善右束支阻滞(RBBB)、射血分数降低(LVEF)≤35%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8月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80例RBBB且LVEF≤3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及试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双室起搏(Bi-V),试验组给予LBBa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LVDE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每5分钟NN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ST-T波改变情况、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死亡发生率、主要并发症(心脏穿孔、心包积血、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DED、LVEF、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DED低于本组治疗前,LVEF高于本组治疗前,6MWD长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6MWD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ST-T波改变率高于对照组,SDNN、rMSSD、SDAN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及心电图指标,降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束支阻滞 射血分数 心电图 心功能改善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的心室起搏依赖病人安全性评估及短期疗效
10
作者 陈东 冯俊 +3 位作者 苏浩 侯琳琳 罗春苗 江永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79-483,共5页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和右心室间隔起搏(RVSP)的电学、导线参数及位置稳定性,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同步性。方法:回顾分析明确诊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病人37例,行LBBP 20例和RVSP 17例,记录2...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和右心室间隔起搏(RVSP)的电学、导线参数及位置稳定性,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同步性。方法:回顾分析明确诊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病人37例,行LBBP 20例和RVSP 17例,记录2组临床随访资料及并发症。结果:LBBP组心室导线成功植入18例(90%),RVSP组植入19例(100%);LBBP组术中起搏阈值、术中起搏感知高于RVSP组(P<0.05);术后2组起搏阈值均较术中下降(P<0.01)。LBBP组术后起搏感知升高,起搏阻抗降低(P<0.05~P<0.01)。LBBP组术后QRS时限较术前缩窄(P<0.05),RVSP组较术前增宽(P<0.05);与RVSP组比较,LBBP组术后QRS时限缩窄(P<0.05),左心室激动时间缩短(P<0.05)。LBBP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3个月LVEF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DD较术前扩大(P<0.05)。与RVSP组比较,术后3个月时LBBP组LVEF有所改善,LVEDD缩小(P<0.05)。LBBP组1例因起搏阈值较高,另1例因右心房较大等原因,均改RVSP成功植入;RVSP组1例术后第2天出现囊袋血肿,经处理后完全吸收。2组术后随访均无囊袋感染、电极脱落、急性心血管及血栓形成事件等发生。结论:在心室起搏依赖病人中,LBBP组参数良好且稳定,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短期随访LBBP组同步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失常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电学同步性 机械同步性
下载PDF
室间隔肌壁间纤维化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性及对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刘晓洁 李慕嶂 +5 位作者 陈佳莹 陈书芳 吴金涛 张雷明 李雪洁 孟令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335-1340,共6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肌壁间纤维化(SMF)与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新发LBBB的危险因素,评估室间隔肌壁间纤维化对新发LBBB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住院诊疗的... 目的探讨室间隔肌壁间纤维化(SMF)与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新发LBBB的危险因素,评估室间隔肌壁间纤维化对新发LBBB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华中阜外医院住院诊疗的所有行心脏磁共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心电图是否存在LBBB,将患者分为LBBB组和非LBB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LBBB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无LBBB组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至出现新发LBBB或2023年10月为止,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新发LBBB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LBBB患者相比,LBBB患者的年龄更大,左心房直径、左室质量及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和容积均更大,左室射血分数更低,QRS间期持续时间更长,扩张型心肌病、SMF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3;95%CI:1.049~1.097;P<0.001)、左室质量(OR=1.010,95%CI:1.004~1.016;P=0.001)、SMF(OR=2.227,95%CI:1.232~4.028;P=0.008)是LBBB存在的独立相关因素。平均随访(43.4±11.7)月,新发LBBB患者42例,Kaplan-Meier分析显示,存在SMF的患者新发LBBB的比率显著高于无SMF的患者(18.5%vs.6.9%,P<0.001)。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年龄(HR=1.042,95%CI:1.018~1.066,P<0.001)、左室质量(HR=1.012,95%CI:1.005~1.020,P=0.001)和SMF(HR=3.320,95%CI:1.768~6.232,P<0.001)是新发LBBB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SMF与LBBB存在相关性且是新发LBBB的独立预测因素。心脏磁共振显示存在SMF的患者有较高的风险出现LBBB,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室间隔肌壁间纤维化 心脏磁共振 相关性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心脏同步化治疗系统的对比研究
12
作者 梁好 顾翔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中因冠状窦电极置入失败而置入左束支电极32例作为LBBP组,行传统双心室起搏(BVP)96例作为BVP组。观察置入时2组起搏参数等指标,于术后第1、3、6、12个月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与心脏起搏器”专病门诊随诊,之后每3~4个月随访1次,完善临床评估、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起搏器功能程控等检查,记录因HF再入院或死亡事件。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末次随访QRS波时限、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LBBP组末次随访QRS波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BVP组,LVEF高于BVP组(P<0.05)。2组置入时和末次随访的起搏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BBP组和BVP组再入院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8.75%vs 16.67%,P>0.05)。结论LBBP安全有效,可改善HF患者心功能,可能为传统CRT无效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不同定位方法引导左束支起搏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安东 李树仁 郝潇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017-1019,共3页
右心室(right ventricular,RV)心尖部起搏易造成电机械不同步,并与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是一种有效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替代方法,因它更具生理性,可提供双心室... 右心室(right ventricular,RV)心尖部起搏易造成电机械不同步,并与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是一种有效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替代方法,因它更具生理性,可提供双心室同步收缩。HBP的局限性包括导联稳定性、阈值上升、电池过早耗竭和学习曲线较长。Huang等最近报道了一种通过深间隔起搏直接捕获左束支(left bundle branch,LBB)的新技术。随后,许多研究证实了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LBBP能克服HBP的局限性,并提供一种安全的技术来捕获远端希氏束等传导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 传导系统 希氏束 心房颤动 右心室 学习曲线 方法引导 心力衰竭
下载PDF
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14
作者 刘文武 梁晋 +3 位作者 陈成 戴悦晴 伍雯婷 钱钧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74例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低龄组(60岁<年龄<80岁),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74例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低龄组(60岁<年龄<80岁),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及随访1年的起搏器参数,心脏彩超参数以及并发症情况,观察LBBaP在高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在185例患者中,174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94.1%。高龄组患者成功率与低龄组相似(93%vs.94%,P=0.805),两组术中起搏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均高于低龄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高龄组阈值、感知较术中有所上升(P<0.05),阻抗有所下降(P=0.034)。低龄组感知较术中上升(P=0.001)、阻抗下降(P<0.001);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提高(P<0.05),其中高龄组改善更明显(P=0.008);两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两组术后起搏参数保持稳定,三尖瓣反流未有进展,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BBaP在高龄患者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高龄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发持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分析
15
作者 杜招娜 姜文博 +2 位作者 牟俊宇 俞成云 夏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500-504,共5页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术后新发持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cLBBB)的相关危险因素及cLBBB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术后新发持续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cLBBB)的相关危险因素及cLBBB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经股动脉行TAVR的78例主动脉瓣膜狭窄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TAVR术后至出院时是否发生cLBBB分为新发持续性cLBBB组(n=26)和非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n=52)。收集并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生化检查指标、CT等影像检查结果、瓣膜和手术相关数据,以及6个月后病人的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VR术后新发持续性cLBBB的危险因素。结果 78例病人中,26例(33.3%)在TAVR术后出现持续性cLBBB。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的不完全性LBBB(OR=7.609, 95%CI:1.051~55.066)、植入瓣膜过大率≥17.25%(OR=1.096, 95%CI:1.017~1.181)及无窦侧瓣膜植入深度≥4.96 mm(OR=3.633, 95%CI:1.363~9.686)是TAVR术后新发持续性cLBBB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6个月随访时,新发持续性cLBBB组有更高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16.0%比1.9%,P=0.02)。结论 术前不完全性LBBB、较高的植入瓣膜过大率及冠脉无窦侧瓣膜植入过深是影响TAVR术后持续性cLBBB发生的危险因素。新发cLBBB病人有更高的心力衰竭再住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左束支传导阻滞 影响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16
作者 潘非非 张冰航 +1 位作者 车星星 王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70-2073,共4页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生理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在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17
作者 田亮 唐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6例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VAP组(n=121)和LBBP组(n=135)。比较两组起搏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在术中、术后7 d、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BBP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均P<0.001)。术后1年随访中,与RVAP组相比,LBBP组起搏术式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表达水平(均P<0.05)。此外,LBBP组和RVAP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器依赖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LBBP患者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0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BP起搏术式与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关(全部进入模式P=0.014,向前逐步回归模式P=0.010)。Kaplan-Meier累积事件曲线的比较显示RVAP和LBBP的累积再住院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ROC曲线分析也揭示了不同起搏术式对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预测价值(P=0.011,AUC=0.703,灵敏度=0.857,特异度=0.550)。结论与传统RVAP相比,LBBP起搏术式治疗老年AVB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老年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潘佳慧 杨沙宁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188-3194,共7页
心脏起搏是治疗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而传统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乃至希氏束起搏都因其缺点受到发展限制,所以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更优起搏方式。在此背景下,左束支起搏在我国应运而生,因其具有独特优势,势必成为未来的主... 心脏起搏是治疗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而传统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乃至希氏束起搏都因其缺点受到发展限制,所以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更优起搏方式。在此背景下,左束支起搏在我国应运而生,因其具有独特优势,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起搏方式。本文就左束支解剖、左束支起搏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及导线稳定性的研究
19
作者 平嘉溜 吉亚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42-0146,共5页
观察左束支起搏组患者术后阈值、感知、阻抗、QRS波宽度等情况,能帮助我们评估左束支起搏术式的导线稳定性,并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相关参数进行对比,评估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奠定相关基础。方法 按照海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方案... 观察左束支起搏组患者术后阈值、感知、阻抗、QRS波宽度等情况,能帮助我们评估左束支起搏术式的导线稳定性,并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相关参数进行对比,评估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奠定相关基础。方法 按照海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方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起搏方式为左束支起搏共30例,B组起搏方式为为右室间隔部起搏共30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变化及术后QRS波宽度等数据,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术前基础数据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起搏器携带时间、BMI指数、合并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心房感知、阈值、阻抗,心室的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心室的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术后心室感知要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中的心室阻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2.33±127.27)Ω vs (677.37±108.80)Ω,P=0.017),A组患者术中心室阻抗高于B组;(3)A、B两组患者术后起搏的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83±19.81)ms vs (144.93±27.2)ms,P=0.000),A组患者起搏的QRS波宽度明显小于B组,说明A组患者术后心室同步性较好;结论 左束支起搏组患者术后感知好,阈值低且稳定,安全性佳,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为广大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带来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左束支起搏 感知 阈值 心功能
下载PDF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伴早搏后QRS波正常化1例
20
作者 宿志庆 孙熙璇 田银璞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5期390-391,共2页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QRS波正常化 室性早搏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阻滞型 代偿间歇 胸闷气短 同步记录 V5导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