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室间隔起搏与左束支起搏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1
作者 何亚菲 林文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5期2777-2781,共5页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提供生理起搏方式,保证了起搏后窄QRS宽度和快速的左室激动时间,具有较低的起搏夺获阈值,并可作为典型LBBB病人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潜在替代方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间隔起搏 左束支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判断左束支起搏成功夺获标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岳岸娜 钱步云 +2 位作者 陈璐 孙康云 邹建刚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4期289-294,共6页
左束支起搏(LBBP)定义为起搏夺获左束支,包括左束支主干及其分支,伴或不伴周围心肌夺获,且夺获阈值一般不超过1.5 V/0.4 ms。记录到逆行希氏束电位或顺行左束支电位是左束支夺获的直接证据,但该操作较为复杂,临床使用较少。在起搏导线... 左束支起搏(LBBP)定义为起搏夺获左束支,包括左束支主干及其分支,伴或不伴周围心肌夺获,且夺获阈值一般不超过1.5 V/0.4 ms。记录到逆行希氏束电位或顺行左束支电位是左束支夺获的直接证据,但该操作较为复杂,临床使用较少。在起搏导线植入过程中,通常根据心电图变化来判断导线是否成功夺获左束支,具体包括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形态、左心室达峰时间变化、腔内心电图检测到左束支电位或损伤电流,以及改变起搏输出时观察到非选择性LBBP转换到选择性LBBP或左心室间隔部起搏等。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学者提出了个体化的左心室达峰时间、V_(6)-V_(1)峰值间期以及LBBP评分等方法进一步补充了夺获标准。现对目前常用的标准进行分析总结,为临床操作提供更多依据,以提高LBBP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左束支夺获标准 左束支电位 损伤电流 左心室激动时间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最新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熊翠 杨莹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9期117-120,共4页
心脏起搏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可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从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比例的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也可增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中国人首创... 心脏起搏是治疗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所致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右心室心尖起搏可导致电和机械不同步,从而增加房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比例的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也可增加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风险。由中国人首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正在开展,取得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生理性的起搏新策略,左束支起搏技术绕过病理性阻滞区域直接激动左束支,相较右心室起搏可使患者获得更生理的起搏方式,且可成功纠正由左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心力衰竭,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回顾该前沿技术的研究动态,对国内外左束支起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临床疗效 心脏起搏并发症
下载PDF
左心室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术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
4
作者 殷凡 施夏韵 +4 位作者 刘王琰 徐怡 王云飞 王垚 朱晓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探索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拟接受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根据是否实现左束支夺获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并通过心脏磁共振对室间隔瘢痕分节段进行评分。结果:上室间隔瘢痕评分... 目的:通过心脏磁共振探索室间隔瘢痕对左束支起搏实现左束支夺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拟接受左束支起搏的患者,根据是否实现左束支夺获分为失败组和成功组,并通过心脏磁共振对室间隔瘢痕分节段进行评分。结果:上室间隔瘢痕评分是预测左束支夺获成功与否的独立预测因子。当上室间隔的瘢痕<25%,左束支夺获的成功率为100%。而当瘢痕≥50%,左束支夺获的失败率为100%。结论:采用心脏磁共振评估上室间隔瘢痕有助于预测左束支起搏手术成功与否,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瘢痕评分 左室室间隔 左束支夺获 心脏磁共振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的心室起搏依赖病人安全性评估及短期疗效
5
作者 陈东 冯俊 +3 位作者 苏浩 侯琳琳 罗春苗 江永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79-483,共5页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和右心室间隔起搏(RVSP)的电学、导线参数及位置稳定性,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同步性。方法:回顾分析明确诊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病人37例,行LBBP 20例和RVSP 17例,记录2... 目的:观察左束支起搏(LBBP)和右心室间隔起搏(RVSP)的电学、导线参数及位置稳定性,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同步性。方法:回顾分析明确诊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病人37例,行LBBP 20例和RVSP 17例,记录2组临床随访资料及并发症。结果:LBBP组心室导线成功植入18例(90%),RVSP组植入19例(100%);LBBP组术中起搏阈值、术中起搏感知高于RVSP组(P<0.05);术后2组起搏阈值均较术中下降(P<0.01)。LBBP组术后起搏感知升高,起搏阻抗降低(P<0.05~P<0.01)。LBBP组术后QRS时限较术前缩窄(P<0.05),RVSP组较术前增宽(P<0.05);与RVSP组比较,LBBP组术后QRS时限缩窄(P<0.05),左心室激动时间缩短(P<0.05)。LBBP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3个月LVEF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LVEDD较术前扩大(P<0.05)。与RVSP组比较,术后3个月时LBBP组LVEF有所改善,LVEDD缩小(P<0.05)。LBBP组1例因起搏阈值较高,另1例因右心房较大等原因,均改RVSP成功植入;RVSP组1例术后第2天出现囊袋血肿,经处理后完全吸收。2组术后随访均无囊袋感染、电极脱落、急性心血管及血栓形成事件等发生。结论:在心室起搏依赖病人中,LBBP组参数良好且稳定,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短期随访LBBP组同步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失常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电学同步性 机械同步性
下载PDF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6
作者 潘非非 张冰航 +1 位作者 车星星 王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70-2073,共4页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生理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在老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7
作者 田亮 唐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RVAP)治疗老年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因AVB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6例患者(≥6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搏方式将患者分为RVAP组(n=121)和LBBP组(n=135)。比较两组起搏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和阻抗)在术中、术后7 d、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LBBP组患者术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均P<0.001)。术后1年随访中,与RVAP组相比,LBBP组起搏术式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如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NT-proBNP表达水平(均P<0.05)。此外,LBBP组和RVAP组相比,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器依赖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均P>0.05),但LBBP患者术后1年内再住院率显著降低(P=0.004)。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BBP起搏术式与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关(全部进入模式P=0.014,向前逐步回归模式P=0.010)。Kaplan-Meier累积事件曲线的比较显示RVAP和LBBP的累积再住院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ROC曲线分析也揭示了不同起搏术式对老年AVB患者的再住院率有预测价值(P=0.011,AUC=0.703,灵敏度=0.857,特异度=0.550)。结论与传统RVAP相比,LBBP起搏术式治疗老年AVB患者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再住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老年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潘佳慧 杨沙宁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188-3194,共7页
心脏起搏是治疗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而传统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乃至希氏束起搏都因其缺点受到发展限制,所以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更优起搏方式。在此背景下,左束支起搏在我国应运而生,因其具有独特优势,势必成为未来的主... 心脏起搏是治疗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而传统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乃至希氏束起搏都因其缺点受到发展限制,所以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更优起搏方式。在此背景下,左束支起搏在我国应运而生,因其具有独特优势,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起搏方式。本文就左束支解剖、左束支起搏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左束支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及导线稳定性的研究
9
作者 平嘉溜 吉亚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42-0146,共5页
观察左束支起搏组患者术后阈值、感知、阻抗、QRS波宽度等情况,能帮助我们评估左束支起搏术式的导线稳定性,并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相关参数进行对比,评估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奠定相关基础。方法 按照海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方案... 观察左束支起搏组患者术后阈值、感知、阻抗、QRS波宽度等情况,能帮助我们评估左束支起搏术式的导线稳定性,并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相关参数进行对比,评估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奠定相关基础。方法 按照海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研究方案,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纳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起搏方式为左束支起搏共30例,B组起搏方式为为右室间隔部起搏共30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变化及术后QRS波宽度等数据,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术前基础数据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起搏器携带时间、BMI指数、合并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心房感知、阈值、阻抗,心室的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心室的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术后心室感知要高于B组;两组患者术中的心室阻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2.33±127.27)Ω vs (677.37±108.80)Ω,P=0.017),A组患者术中心室阻抗高于B组;(3)A、B两组患者术后起搏的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83±19.81)ms vs (144.93±27.2)ms,P=0.000),A组患者起搏的QRS波宽度明显小于B组,说明A组患者术后心室同步性较好;结论 左束支起搏组患者术后感知好,阈值低且稳定,安全性佳,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为广大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带来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左束支起搏 感知 阈值 心功能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左束支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10
作者 崔才阳 位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7期15-17,32,共4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河南省荣军医院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两组均接受左束支起搏治疗,...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河南省荣军医院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两组均接受左束支起搏治疗,对照组49例术后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研究组49例术后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心肌重构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MP-9、半乳糖凝集素-3(Gal-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搏幅(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MMP-9、Gal-3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左束支起搏可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肌重构,调节血清MMP-9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 左束支起搏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心功能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应用现状
11
作者 张宁 刘现亮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7期48-51,共4页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或室间隔起搏方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失同步,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相比之下,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方式。然而,随着对希氏束起搏(HBP)的研究深入,发现其存在...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或室间隔起搏方式属于非生理性起搏,可能导致心脏收缩失同步,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或心房颤动。相比之下,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起搏被认为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方式。然而,随着对希氏束起搏(HBP)的研究深入,发现其存在起搏阈值高、导线易脱落、手术难度大以及推广受限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左束支起搏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左束支起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解决心力衰竭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心力衰竭 心血管病学 左束支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对左束支起搏与希氏束起搏患者心肌收缩应变及同步性的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锦源 雍永宏 +5 位作者 吴红平 单其俊 常青 张艳娟 李明霞 季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LBBP、HBP患者与对照组纵向、圆周和径向应变、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左室扭转、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 time,IVMD);计算和比较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T-sd-CS)、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T-sd-RS)。结果:H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对照组,其余心室电活动及机械同步性参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LBBP组QRS波宽度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左室纵向PSD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间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T-sd-RS、纵向应变、扭转角度及IVM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内同步性稍延迟;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心肌收缩功能基本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应变 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 左束支起搏 希氏束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贺 尤云颖 苏文军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2期37-42,共6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方式对起搏阈值、起搏感知、起搏阻抗、QRS波群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RVP)方式对起搏阈值、起搏感知、起搏阻抗、QRS波群时限、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中文数据库,以及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有关LBBP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按照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将提取LBBP和RVP的起搏阈值、起搏感知、起搏阻抗、QRS波群时限、IVMD、LVEDD及LVEF相关数据资料,采用Revman5.4的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入选14篇相关研究文献,其中中文文献9篇、英文文献5篇;文献出版时间为2018-2021年;涉及LBBP患者640例,RVP患者551例。LBBP对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参数的影响与R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05~0.02)、(-0.28~0.42)、(-22.34~16.19),P>0.05]。LBBP对QRS波群时限、IVMD和LVEF的影响与RV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45.92~-42.09)、(-16.49~-10.86)、(3.01~5.13),P<0.05)。LBBP对LVEDD的影响与RVP比较有两种不同结果,其中5篇文献对提取的LVEDD值进行效应量合并,两种不同起搏方式对LVEDD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2.21~-0.54,P<0.05);剔除ShigengZhang2020文献后两种不同起搏方式对LVEDD的影响比较无差异。结论:LBBP在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的Meta分析论证了LBBP的有效性,与RVP相比其更接近生理性起搏,且LBBP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参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LBBP) 左束支区域起搏 缓慢型心律失常 META分析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
14
作者 陈良川 徐璐 +3 位作者 朱贤关 项学军 郑元喜 乔锐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6期76-81,共6页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比较左束支起搏与传统右室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因房室传导阻滞入住心内科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右室起搏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组(行左束支起搏),各87例。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12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脑钠肽(BNP)、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感知、QRS波时限,以及左心室12节段标准差(Tsd-12-LV)和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左心室充盈时间(LVFT)与RR间期比值(LVFT/RR)及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射线剂量及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传统右室起搏组术后12个月LVEDD和BNP水平高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BNP水平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感知能力高于术中和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中,术后1、12个月QRS波时限水平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Tsd-12-LV、Ts-LV-RV及LVFT/RR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右室起搏组术后12个月LVFT/RR值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Ts-LV-RV值、LVFT/RR值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2个月Tsd-12-LV、Ts-LV-RV及LVFT/RR均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术后1个月Ts-LV-RV值低于同期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手术时间、射线曝光时间长于传统右室起搏组,且射线剂量高于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束支起搏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传统右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束支起搏较传统起搏能更好地降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阈值水平,QRS波稳定,能够避免心功能的恶化,保持正常的左心室同步性,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传统右室起搏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初步应用
15
作者 张斌 乔建忠 +3 位作者 汪杰 潘令新 王园 熊恩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585-590,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并评估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以优化CRT(联合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11例,评估成功...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并评估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以优化CRT(联合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11例,评估成功率及安全性。比较术前、术中不同起搏方式及术后QRS宽度,随访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评估LBBP优化CRT对心功能改善的效果。结果11例患者平均年龄(68.7±9.5)岁,行联合起搏成功7例。术前、LVEP、LBBP及联合起搏后心电图平均QRS宽度分别为163.6 ms、151.4 ms、125.7 ms、129.3 ms,其中联合起搏QRS宽度分别低于术前(P<0.001)及LVEP(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与LB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BP后QRS宽度低于LV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个月后,联合起搏LVEF由术前31.7%上升至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NYHA心功能分级、LVEDd及心胸比例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BBP联合LVEP以优化CRT可行性高,能够改善心脏电同步性及心功能,可能成为后期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束支起搏 左心室心外膜起搏 优化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在左室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心衰心室起搏依赖患者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世勋 张超 +3 位作者 朱文盛 潘丽胜 李畅 牟延光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8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轻度降低型心衰(HFmrEF)心室起搏依赖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HFmrEF需要起搏治疗且心室起搏依赖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组29例和右室起搏(RVP)...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轻度降低型心衰(HFmrEF)心室起搏依赖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断HFmrEF需要起搏治疗且心室起搏依赖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左束支起搏(LBBP)组29例和右室起搏(RVP)组21例,观察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后即刻及6个月随访起搏参数,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时限、脑钠肽(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水平、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值)、LVEF。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NYHA分级、病因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即刻心室起搏阈值LBBP组略高于RVP组,6个月后随访两者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VP组QRS波宽度大于LBBP组,LVEF值低于LBBP组(P均<0.05);术后6个月,LBBP组BNP、ST2水平、PSD值低于RVP组(P均<0.05)。结论左束支起搏在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心衰需要起搏的患者中应用安全、有效,并可以保持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改善心室重塑,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型 左束支起搏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治疗心房颤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盛炜 王学成 +7 位作者 谢欣 吴奕章 程典 周晓茜 周建 余金波 李小荣 杨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6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探讨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在心房颤动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入选7例采用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电图参数、心脏超声参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 目的:探讨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在心房颤动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入选7例采用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电图参数、心脏超声参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距离(6MWD)及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指标。结果:病人术后NT-proBN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NYHA心功能分级、6MWD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室结消融联合左束支起搏治疗应用于符合适应证的心房颤动病人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房室结消融 左束支起搏 心电图 心脏超声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乳腺癌晚期患者行左束支起搏改善心功能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学颖 陈海燕 +5 位作者 余一祎 许莉莉 赵刚 杨茗 宿燕岗 钱菊英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849-853,共5页
报道1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乳腺肿瘤晚期的患者,经过积极药物治疗及左束支起搏后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本文通过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乳腺肿瘤晚期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案,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肿瘤合并心脏疾病的多学科诊治和管理的认识。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乳腺癌 左束支起搏 肿瘤心脏病学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
19
作者 陆政德 石磊 +4 位作者 施莹 黄华廷 吉庆伟 张舒 胡昌兴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LBBP组...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治疗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LBBP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组,每组30例。于术中,术后1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监测两组的心室电极夺获阈值、电极阻抗、R波振幅,并行心电图检查测定QRS波宽度,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行胸片检查有无电极移位,观察有无起搏器囊袋感染。结果在随访过程中,两组心室电极夺获阈值均呈下降趋势,LBBP组各时间点夺获阈值水平均显著低于RVOTP组(P<0.05)。两组R波振幅呈上升趋势,电极阻抗呈下降趋势,但两组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各时间点,LBBP组的QRS宽度均较RVOTP组显著缩窄(P<0.05),但两组LVEDd和LVEF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起搏器囊袋感染和起搏器电极脱位。LBBP组出现室间隔穿孔1例,间隔部血管损伤1例。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BP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植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
作者 张冰航 高佳 王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7期3242-3246,共5页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植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2021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电生理中心进行LBBP的65例病人,观察病人植入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间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目的:评价左束支起搏(LBBP)植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2021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电生理中心进行LBBP的65例病人,观察病人植入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间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在65例病人中,60例(92.3%)病人成功植入LBBP,男性占58.3%。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41.7%),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歇病人15例(25.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18例(30.0%),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心力衰竭病人2例(3.3%)。所有病人的随访时间为(9.9±8.4)个月。所有病人手术前后QRS波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歇病人术后QRS持续时间较植入术前轻度延长(P<0.0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QRS波持续时间较植入术前明显延长(P<0.01),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人术后QRS持续时间较植入术前明显缩短(P<0.01)。QRS波持续时间长于120 ms的病人,左束支起搏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1)。在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过程中,单极左束支起搏阈值及阻抗保持稳定。R波振幅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出现下降(P<0.01),但在随后的随访时间内R波振幅保持稳定。在随访过程中,有3例(5.0%)病人出现持续性右束支损伤;1例(1.7%)病人左束支夺获阈值增加到>3 V;1例(1.7%)病人电极移位后重新固定导线实现LBBP。结论:LBBP植入成功率高,能够保持良好的电学以及机械同步性,起搏参数满意且稳定性良好,并发症少,是值得推广的生理性起搏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起搏 希浦系统起搏 起搏参数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