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氦C离子诱发不同金属厚靶原子的K-X射线
1
作者 梅策香 张小安 +6 位作者 周贤明 梁昌慧 曾利霞 张艳宁 杜树斌 郭义盼 杨治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3,共8页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MV串列加速器上提供的动能为15—55 MeV的类氦C离子分别轰击Fe,Ni,Nb和Mo金属厚靶,采用HpGe探测器测量了K-X射线,获得了相应的K-X射线的发射截面.本文中由于各个靶原子外壳层电离度的不同,类氦C离子与Fe,N... 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I-13MV串列加速器上提供的动能为15—55 MeV的类氦C离子分别轰击Fe,Ni,Nb和Mo金属厚靶,采用HpGe探测器测量了K-X射线,获得了相应的K-X射线的发射截面.本文中由于各个靶原子外壳层电离度的不同,类氦C离子与Fe,Ni靶原子相互作用发射的K_(β)与K_(α)X射线的分支强度比随入射离子动能增加而减小,而Nb,Mo靶原子发射的K-X射线分支强度比变化不明显.利用厚靶截面公式计算了靶原子K-X射线的发射截面,并与不同的理论模型及质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随类氦C离子动能的增大,Fe,Ni靶原子发射的K_(β)与K_(α)X射线的总产生截面与考虑多电离的两体碰撞近似修正模型最为符合Nb,Mo靶原子发射的K_(β)与K_(α)X射线的总产生截面与平面波恩近似模型的理论值最为接近.质子与单核子C离子能量相同时,质子比类氦C离子激发不同靶的K-X射线产生截面约小3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粒子束 截面 两体碰撞近似 平面波恩近似
下载PDF
氟离子碰撞引起铅原子L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的实验测量 被引量:2
2
作者 吕牛 常宏伟 +2 位作者 张艳萍 徐进章 杜树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7-261,共5页
实验测量了20~50MeV的F离子碰撞Pb原子产生的L壳层X射线,研究了Pb的L各支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σ(Ll)、σ(Lα)、σ(Lβ)、σ(Lγ)和σ(Ltot)与入射离子能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本能区范围内,Pb原子发射L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随入射离子能量... 实验测量了20~50MeV的F离子碰撞Pb原子产生的L壳层X射线,研究了Pb的L各支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σ(Ll)、σ(Lα)、σ(Lβ)、σ(Lγ)和σ(Ltot)与入射离子能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本能区范围内,Pb原子发射L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随入射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利用L壳层的辐射跃迁几率、Coster-Kronig跃迁率和L亚壳层的荧光产额将平面波波恩近似(PWBA)和ECPSSR理论计算的电离截面转换为L层X射线产生截面,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σ(Ll)、σ(Lα)、σ(Lβ)、σ(Lγ)、σ(Ltot)实验测量值与PWBA理论计算值差别很大,ECPSSR理论计算值与σ(Lα)实验值符合很好,与σ(Ll)、σ(Lβ)的实验值差别较小,但与σ(Lγ)的实验值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壳层X射线 产生截面 平面波恩近似理论 ECPSSR理论
下载PDF
氟离子碰撞引起的钽L壳层X射线产生截面测量 被引量:1
3
作者 田野 杨治虎 +4 位作者 张艳萍 常宏伟 杨浩智 徐进章 杜树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6-411,共6页
测量了20~55 MeV F^5+离子和Ta原子碰撞中Ta产生的L壳层X射线。计算了Ta的L各支壳层产生截面的比值和总截面的比值。利用L壳层的辐射跃迁几率、Croster-Kroning跃迁几率和L亚壳层的荧光产额,将平面波波恩近似(PWBA)和ECPSSR理论计... 测量了20~55 MeV F^5+离子和Ta原子碰撞中Ta产生的L壳层X射线。计算了Ta的L各支壳层产生截面的比值和总截面的比值。利用L壳层的辐射跃迁几率、Croster-Kroning跃迁几率和L亚壳层的荧光产额,将平面波波恩近似(PWBA)和ECPSSR理论计算的电离截面转换为L层X射线产生截面,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σ(Ll)/σ(Lα)、σ(Lγ)/σ(Lα)和σ(Ltotal)/σ(Lα)与ECPSSR理论预测结果吻合较好,σ(Lβ)/σ(Lα)较两种理论预测值均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波恩近似 ECPSSR理论 产生截面 L壳层X射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