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对凡纳对虾不同家系幼体发育及仔虾抗逆性状的影响
1
作者 周静心 孟宪红 +11 位作者 傅强 曹宝祥 陈宝龙 刘绵宇 曹家旺 李旭鹏 强光峰 代平 栾生 邢群 李色东 孔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154,共11页
为研究物理诱变对虾类前期幼体发育及抗逆性状的影响,探讨通过诱变技术增加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可利用遗传变异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对4尾来自不同家系(A、B、C和D)的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个体所... 为研究物理诱变对虾类前期幼体发育及抗逆性状的影响,探讨通过诱变技术增加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可利用遗传变异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对4尾来自不同家系(A、B、C和D)的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个体所产的受精卵(原肠胚期)分别进行相同功率(360 W)、不同时间(2、4、8和12 min)的批量诱变处理,并对孵化率、肢芽期孵化畸形率、存活率、变态率以及仔虾低氧耐受性和氨氮胁迫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RTP对凡纳对虾进行诱变处理后在不同家系间有一些共性的规律,在幼体发育前期阶段,4个家系随着诱变时间的增加,肢芽期畸形率均呈上升趋势,孵化率均呈下降趋势;与未经过诱变的对照组相比,除A和D家系诱变2 min组外,其余处理组肢芽期孵化畸形率均显著升高(P<0.05);除A家系诱变2 min组外,其余各家系处理组孵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肢芽期孵化畸形率和孵化率与诱变时间均呈现中度或高度相关;与对照组相比,A、B、C和D4个家系在相同阶段的同一处理组存活率的表现具有不定向性,A家系诱变8min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而C家系诱变4和8min组存活率显著升高,D家系诱变2和4 min组存活率显著降低,而诱变8 min组则显著升高。可能是诱变的不定向性以及诱变作用于个体造成的。通过存活率和各期变态率综合分析可得,低剂量(2min组)诱变死亡高峰期多发生于幼体发育后期,高剂量(4、8和12min组)诱变幼体死亡高峰期多发生于幼体发育中前期。对A家系幼体的低氧耐受性和氨氮胁迫测试结果表明,低剂量的辐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低氧耐受能力;诱变2 min组和8 min组分别在氨氮胁迫实验第4天、第7天存活率很高,诱变对该家系幼体对抗氨氮胁迫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说明ARTP诱变凡纳对虾受精卵在不同家系中幼体发育前期具有一些共性趋势,在幼体发育后期和性状的改变上具有不定向性。研究结果对凡纳对虾新种质创制及功能研究材料的制备提出了新的方法,并为凡纳对虾诱变育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诱变育种 ARTP 幼体发育
下载PDF
室内锈斑蟳幼体发育的形态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廖永岩 黄惠良 王能钦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8-147,共10页
为研究锈斑蟳幼体Charybdis feriatus发育,在实验室内孵化和培育锈斑蟳的幼体,并对锈斑蟳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锈斑蟳幼体发育共分两个阶段,分别为溞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锈斑蟳整个幼体发育过程中共蜕皮7次,其中溞状... 为研究锈斑蟳幼体Charybdis feriatus发育,在实验室内孵化和培育锈斑蟳的幼体,并对锈斑蟳各期幼体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锈斑蟳幼体发育共分两个阶段,分别为溞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锈斑蟳整个幼体发育过程中共蜕皮7次,其中溞状幼体阶段蜕皮6次,大眼幼体阶段蜕皮1次。第1颚足和第2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是进行溞状幼体分期的主要特征。第Ⅰ至Ⅵ期第1颚足外肢末端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9—10、13—14和15—16根;第2颚足外肢末端具羽状刚毛数分别为4、6、8、10—11、14—15和17—18根。在温度为28.5—29.5℃、盐度为30‰的培养条件下,锈斑蟳幼体发育时间(Z1、Z2、Z3、Z4、Z5和Z6分别表示溞状幼体的第Ⅰ、Ⅱ、Ⅲ、Ⅳ、Ⅴ和Ⅵ期):Z1、Z2各为2—3d;Z3、Z4、Z5各为3d;Z6为3—4d;大眼幼体为4—5d。幼体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Ⅰ期幼蟹共需要20—2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斑蟳 人工育苗 幼体发育 溞状幼体 大眼幼体 幼体发育时间
下载PDF
长江口疏浚土悬沙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和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云龙 成永旭 +1 位作者 徐兆礼 陈亚瞿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0-23,共4页
长江口疏浚土悬沙对中华绒螯蟹蚤Ⅰ、蚤Ⅳ和大眼幼体发育和变态影响为:不同悬沙浓度对各期幼体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对蚤Ⅳ和大眼幼体的发育和变态亦无显著影响,但会推迟蚤Ⅰ蜕皮变态。水体中的悬沙对中华绒螯蟹蚤Ⅰ幼体生长和变态的影响... 长江口疏浚土悬沙对中华绒螯蟹蚤Ⅰ、蚤Ⅳ和大眼幼体发育和变态影响为:不同悬沙浓度对各期幼体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对蚤Ⅳ和大眼幼体的发育和变态亦无显著影响,但会推迟蚤Ⅰ蜕皮变态。水体中的悬沙对中华绒螯蟹蚤Ⅰ幼体生长和变态的影响与幼体此时的摄食习性(被动摄食)和摄食颗粒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河口 疏浚悬沙 中华绒螯蟹 变态 幼体发育
下载PDF
方格星虫胚胎与幼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兰国宝 阎冰 廖思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75,共6页
研究了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胚胎与幼体发育。实验用亲虫于1999—2001年每年的5—8月分别采自北海市白虎头、大冠沙及高德海区。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胚胎,用自然受精法获得幼体并观察其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在25℃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 研究了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胚胎与幼体发育。实验用亲虫于1999—2001年每年的5—8月分别采自北海市白虎头、大冠沙及高德海区。用人工授精法获得胚胎,用自然受精法获得幼体并观察其发育状况。研究表明,在25℃水温下,从受精卵到孵化出海球幼体(Pelagosphericlar va),胚胎发育需50—52h;在水温28—29℃下,需38—40h。在水温28—29℃下,从初孵出的海球幼体到附着变态期幼体,需13—15d。附着幼体经过7—10d发育后才完成变态,成为稚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胚胎发育 海球幼体发育
下载PDF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的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志峰 马英杰 +1 位作者 廖承义 王海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3-71,共9页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分析了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体发育阶段8种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EST、AMY、MDH、GDH、Gd、LDH均随发育其同工酶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EST在无节幼虫期只...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分析了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幼体发育阶段8种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EST、AMY、MDH、GDH、Gd、LDH均随发育其同工酶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EST在无节幼虫期只有1条酶带至仔虾期增至6条,且酶活性亦随发育而渐增:AMY共检测出3种,即α-AMY、R-AMY和Q-AMY,酶带数由无节幼虫早期的3条增至仔虾期的8条,且随发育酶带的表型及活性均有明显的变化;MDH显示的酶带数量较多共15条,此酶谱在无节幼虫早期为3泉至仔虾期则增至15条;GDH共有8条酶带,在无节幼虫早期为5条至仔虾期为7条;Gd有8条酶带,在无节幼虫期为5条,以后渐增至8条,此外,LDH的酶谱变化差异不大,即除无节幼虫期外,其他各期均为3条酶带,且表型基本相似;而ALP和ACP则表现。相对稳定,其酶带数在ALP为2条,ACP为1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发育 同工酶
下载PDF
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栗治国 张成松 +2 位作者 张岩 李富花 相建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16,共8页
为进一步阐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繁殖生物学习性,作者分别以脊尾白虾受精卵和初孵幼体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孵化时间及胚胎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 为进一步阐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繁殖生物学习性,作者分别以脊尾白虾受精卵和初孵幼体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及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孵化时间及胚胎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9-31℃),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31℃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536.50±18.33) h和(218.68±5.51) h;胚胎孵化率在25℃下最高为64.11%±12.54%,较高(28-31℃)和较低(19-22℃)温度下的胚胎孵化率显著降低。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影响显著(P〈0.05):在16-32℃范围内,体长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幼体发育持续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16℃和32℃条件下幼体变态为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孵化后(27.60±0.22)d和(7.75±0.07)d,较低温度范围内(16-28℃)P1变态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8℃的P1变态存活率最高达91.67%±7.64%。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幼体的变态存活率急剧降低,36℃时幼体不能变态为仔虾。根据曲线拟合方程推算的最适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温度分别为25.33℃和27.60℃。本实验结果可以为脊尾白虾人工育苗的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 温度效应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下载PDF
脊尾白虾的幼体发育 被引量:21
7
作者 梁象秋 李亚娟 周昭曼 《水产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157-168,共12页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当水温保持在22℃,饵料充足的情况下,幼体自卵孵出后,有规律的每二天蜕皮一次。溞状幼体共蜕皮6次,分六个溞状幼体期,约经12天,即变态为仔虾。本文对各期幼体形态结构的变...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当水温保持在22℃,饵料充足的情况下,幼体自卵孵出后,有规律的每二天蜕皮一次。溞状幼体共蜕皮6次,分六个溞状幼体期,约经12天,即变态为仔虾。本文对各期幼体形态结构的变化作详细的描述,并有附图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幼体发育 蜕皮 仔虾 饵料 变态 水温 体形 形态结构 描述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9
8
作者 郭晓鸣 朱松泉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72-381,共10页
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克氏原螯虾的幼体发育。详细描述了第一至第三龄幼体发育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幼体发育 甲壳纲 十足目
下载PDF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马英杰 张志峰 +2 位作者 廖承义 马爱军 孙谧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70-373,共4页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的研究马英杰,张志峰,廖承义,马爱军,孙谧(青岛海洋大学,青岛266003)(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中国对虾,幼体发育,氨基酸THESTUDYONTHECOMPOSIT... 中国对虾幼体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的研究马英杰,张志峰,廖承义,马爱军,孙谧(青岛海洋大学,青岛266003)(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中国对虾,幼体发育,氨基酸THESTUDYONTHECOMPOSITIONOFAMINOACIDIN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幼体发育 氨基酸
下载PDF
鄱阳湖日本沼虾幼体发育及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洪一江 张立明 胡成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3-206,共4页
对鄱阳湖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is)幼体发育的5个阶段即Z0、Z1、Z3、Z5~Z6及Z9~Z11期进行观察,分析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谱带变化。结果表明,各期间幼体形态均有明显变化,幼体蜕皮次数随发... 对鄱阳湖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is)幼体发育的5个阶段即Z0、Z1、Z3、Z5~Z6及Z9~Z11期进行观察,分析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谱带变化。结果表明,各期间幼体形态均有明显变化,幼体蜕皮次数随发育快慢不同,发育快的需9次蜕皮完成变态发育过程,慢的则需14次;LDH酶谱在5个发育阶段各有5条带,仅酶活性有强弱变化;EST酶谱不仅条带数从2条增加到9条,酶活性也有明显变化,EST1和EST3在5个阶段都出现,且酶活性逐渐升高;MDH酶谱共出现6条带,MDH1和MDH4分布延伸时间跨度大,酶活性高,可看作主带。因此日本沼虾变态发育过程中同工酶谱带随变态发育而变化,反映了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组成和不同组织中不同同工酶的活性和出现顺序,可作为鉴别种属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的一项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沼虾 幼体发育 同工酶 鄱阳湖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时期消化酶活力及氨基酸含量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肖英平 吴志强 +2 位作者 胡向萍 肖鸣鹤 涂彭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4,共4页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克氏原螯虾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表现出两种变化模式: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在幼...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克氏原螯虾各期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克氏原螯虾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表现出两种变化模式: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在幼体发育Ⅱ龄幼体期和Ⅳ龄幼体期活力较高,其中Ⅳ龄幼体期该两种酶活力最高;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为先增高后降低,在Ⅲ龄幼体期,三种酶的活力达到最高,但与Ⅳ龄幼体期的酶活力比较无显著差异。总氨基酸含量在幼体发育早期逐渐降低,幼体发育至Ⅲ龄幼体期,其氨基酸含量最低,Ⅳ龄幼体期又有所增加。在测定的所有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含量最高,单个必需氨基酸含量与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A/E)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幼体发育 消化酶 氨基酸
下载PDF
远海梭子蟹幼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廖永岩 余波 董学兴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33-546,共14页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 ,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 6次 ,即 状幼体阶段蜕皮 5次 ;大眼幼体阶段蜕皮 1次 .在2 7.4~ 2 8.2℃的培养条件下 ,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 ,需经 1 4... 本文对人工培养的远海梭子蟹各期幼体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 ,远海梭子蟹整个幼体发育过程共蜕皮 6次 ,即 状幼体阶段蜕皮 5次 ;大眼幼体阶段蜕皮 1次 .在2 7.4~ 2 8.2℃的培养条件下 ,远海梭子蟹从破膜孵出到变态为第一期幼蟹 ,需经 1 4~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海梭子蟹 Sou状幼体 大眼幼体 幼体发育 形态特征 人工养殖 蜕皮
下载PDF
双齿围沙蚕胚胎及幼体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柳敏海 蒋霞敏 张永靖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 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 2003~2004年,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胚胎及幼体发育.结果表明,成熟卵为绿色,卵径175~228 μm,多油球;胚胎发育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胚体脱卵膜孵化;幼体从3刚节疣足幼虫开始,在3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摄食;4刚节疣足幼虫后期纤毛轮消失,进入匍匐阶段;10刚节疣足幼虫形态与生态都与成体相似;从受精卵发育到4刚节疣足幼虫的时间在不同水温情况下变化较大,水温在25~26℃为118 h、而水温在27.5~32℃为8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 胚胎 幼体发育
下载PDF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红伟 原振政 +7 位作者 祁峰 刘谞 李晓东 姜玉声 刘海映 郑岩 赵静 刘涵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1-235,共5页
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幼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体发育分为4个主要时期,包括3期溞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当海水盐度为28,水温为(25.1±0.8)℃时,Ⅰ期溞状幼体历时4~5 d发育至Ⅱ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历时4~5 d... 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 sinica幼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体发育分为4个主要时期,包括3期溞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当海水盐度为28,水温为(25.1±0.8)℃时,Ⅰ期溞状幼体历时4~5 d发育至Ⅱ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历时4~5 d发育至Ⅲ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历时5~6 d发育至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过5~6 d发育至Ⅰ期仔蟹,幼体自然孵化完成全部发育过程共需18~22 d。幼体大小、第1和第2颚足外肢羽状刚毛数目、尾叉棘刺数目、腹部肢芽大小是区分各时期溞状幼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虎头蟹 幼体发育 形态特征
下载PDF
近交对中间球海胆受精率、孵化率和幼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海森 罗世滨 +3 位作者 张伟杰 高琳琳 赵冲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5-449,共5页
通过构建不同近交水平的海胆群组,即半同胞近交组(H组,F=0.125)、全同胞近交组(F组,F=0.25)和对照组(C组,F=0),研究了近交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交对海胆的受精率、... 通过构建不同近交水平的海胆群组,即半同胞近交组(H组,F=0.125)、全同胞近交组(F组,F=0.25)和对照组(C组,F=0),研究了近交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交对海胆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四腕幼体的畸形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近交水平的四腕、六腕和八腕幼体体长均表现为H组>C组>F组,体宽表现为无规律性;六腕幼体的胃长和胃宽均为F组>C组>H组,八腕幼体的胃长和胃宽均为C组>H组>F组。研究表明,一定近交水平(F=0.25)的中间球海胆的受精、孵化,以及变态前幼体的体长、体宽均没有出现明显的近交衰退,但幼体胃长和胃宽的近交衰退现象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球海胆 近交 幼体发育
下载PDF
温度和盐度对南移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胡利华 周朝生 +5 位作者 吴洪喜 陆荣茂 黄振华 蔡景波 胡园 郑忠明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5年第1期8-14,共7页
采用浙江省苍南县养殖海区人工越冬养殖、性腺成熟的刺参为材料,观察并描述了精卵排放至稚参的整个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过程,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1℃,盐度28.6‰,pH 8.0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3... 采用浙江省苍南县养殖海区人工越冬养殖、性腺成熟的刺参为材料,观察并描述了精卵排放至稚参的整个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过程,温度和盐度对其胚胎和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1℃,盐度28.6‰,pH 8.0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要31 h左右,变态发育至稚参需13~15 d.不同水温和盐度对受精卵的孵化率、胚胎发育和幼体的变态时间有显著影响.南移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8~21℃,水温下降至15℃不能受精,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8.6‰~32.4‰,盐度降低至20.5‰或升高至39.1‰,受精卵均不能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受精 胚胎发育 幼体发育
下载PDF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臧维玲 江敏 +6 位作者 戴习林 耿英会 沈林华 王建良 王建忠 刘招坤 张士宏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74-178,共5页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体发育 出苗率 盐率 河蟹
下载PDF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幼体发育各阶段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季文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34,共7页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五个发育阶段(卵、无节幼体、状幼体、糠虾和仔虾)的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幼体脂肪中11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EPA、油酸;在仔虾脂肪中占主...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五个发育阶段(卵、无节幼体、状幼体、糠虾和仔虾)的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幼体脂肪中11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EPA、油酸;在仔虾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EPA及DHA。从卵到仔虾整个发育过程中,幼体脂肪中的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DHA的含量逐渐增加。讨论了这些结果对了解幼体脂肪酸营养需要的重要性及幼体饵料对幼体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脂肪酸 幼体发育
下载PDF
幼体发育速度不同的罗氏沼虾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习林 高翔 +3 位作者 王海洋 明磊 江宗冰 丁福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2-197,共6页
旨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造成罗氏沼虾幼体期发育速度不同步和生长差异的原因,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5组幼体发育速度不同的罗氏沼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8对微卫星引物在5组罗氏沼虾群体中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 旨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造成罗氏沼虾幼体期发育速度不同步和生长差异的原因,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5组幼体发育速度不同的罗氏沼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8对微卫星引物在5组罗氏沼虾群体中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各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数(Na)分别在5-10个之间,5组罗氏沼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差异,同时两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亦非常接近,均说明5组幼体发育速度不同的罗氏沼虾群体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个体间遗传差异。结合前期研究表明导致罗氏沼虾幼体发育速度的不同步和生长差异的原因并非遗传变异和环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氏沼虾 幼体发育速度 遗传多样性 遗传变异
下载PDF
卤虫幼体发育过程中消化酶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柳光宇 黄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1-335,共5页
对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卤虫Artemiasinica幼体体内4种消化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卤虫幼体发育过程中,4种酶表现出3种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表现出较高的活力,而... 对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卤虫Artemiasinica幼体体内4种消化酶的活力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卤虫幼体发育过程中,4种酶表现出3种不同的变化情况,其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表现出较高的活力,而纤维素酶的活力相对较低;通过对淀粉酶/类胰蛋白酶活力比(A/T)比值的研究,认为卤虫等非选择性滤食的甲壳动物食性转换的实质是选择性消化,并指出甲壳类食物选择方式的进化方向;最后讨论了本研究在卤虫人工养殖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虫 幼体发育 消化酶 酶活性 饵料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