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廷议程序与君臣秩序——后战国时代的一种思想史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雷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1-75,共5页
廷议程序根本上是一个反复呈现和不断强化君臣秩序的合法场所。在秦帝国的专制法治主义政治中,这种令人畏惧的廷议就已经达到程序化的水准。透过“皇帝之威”与“皇帝之贵”二者的理念差异,我们也许会对秦政与汉政在廷议程序中的不同要... 廷议程序根本上是一个反复呈现和不断强化君臣秩序的合法场所。在秦帝国的专制法治主义政治中,这种令人畏惧的廷议就已经达到程序化的水准。透过“皇帝之威”与“皇帝之贵”二者的理念差异,我们也许会对秦政与汉政在廷议程序中的不同要求和处理手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君臣 礼仪 后战国时代
下载PDF
乾隆早期廷议粮价腾贵问题探略 被引量:7
2
作者 常建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37-46,共10页
清代康熙后期以降,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至乾隆初年尤为显著。乾隆君臣曾就其原因与对策进行过专门讨论,背景、经过及结果汇纪如下,以期丰富这一时代的历史内涵。一、乾隆初年粮价上涨及所酿成的社会后果 粮价上涨尤以南方的米价最突... 清代康熙后期以降,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至乾隆初年尤为显著。乾隆君臣曾就其原因与对策进行过专门讨论,背景、经过及结果汇纪如下,以期丰富这一时代的历史内涵。一、乾隆初年粮价上涨及所酿成的社会后果 粮价上涨尤以南方的米价最突出。早在康熙中后期,康熙皇帝已“闻湖广、江西、江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陕西、山西米价腾贵。”至乾隆初年,几乎普遍存在于各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初年 粮价上涨 廷议 早期 康熙皇帝 持续上涨 粮食价格 历史内涵
下载PDF
秦汉廷议制度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健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15-20,共6页
廷议,又称集议①,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秦汉政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且廷议内容和参预者之广泛以及在王朝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表明,秦汉... 廷议,又称集议①,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秦汉政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且廷议内容和参预者之广泛以及在王朝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表明,秦汉时期利国利民的建策大计和治国方略,大多是朝臣议政会议提供的。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嗣后历代的议政制度多系继承秦汉并加以发展的。一朝廷议政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度。从《史记》、《尚书》等文献中可知,在远古的唐虞时代,部落酋长的议事会议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必须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例如尧舜时的禅让等都是经四岳十二牧酋长们讨论同意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历史考察 封建制度 秦汉时代 秦汉时期 君主专制 主要形式 朝臣 治国方略
下载PDF
明代的廷议制度 被引量:1
4
作者 曹国庆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S5期37-40,27,共5页
廷议亦称朝议、集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专制集权的封建帝王,为求集思广义以便事理斟酌至当,为谋弘听广纳以防臣下专擅欺蔽,在对重大国事作出决定之前,先交部分大臣聚议的一种政治制度。由于史料阙如,世人于此极少论述,弄清这一问题,... 廷议亦称朝议、集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专制集权的封建帝王,为求集思广义以便事理斟酌至当,为谋弘听广纳以防臣下专擅欺蔽,在对重大国事作出决定之前,先交部分大臣聚议的一种政治制度。由于史料阙如,世人于此极少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古代社会都不无裨益。笔者试根据手头的部分材料,就明代廷议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制度 兵部尚书 嘉靖 吏部 内阁 中书省 御史 九卿 给事中
下载PDF
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
5
作者 马静茹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0年第1期69-88,共20页
廷议是明代中央一项重要的议事制度,在处理军国大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俺答封贡”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廷议所发挥的作用。明朝与蒙古部族的关系重大,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隆庆年间,穆宗与阁臣利用廷议,通过廷议... 廷议是明代中央一项重要的议事制度,在处理军国大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俺答封贡”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廷议所发挥的作用。明朝与蒙古部族的关系重大,却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隆庆年间,穆宗与阁臣利用廷议,通过廷议前的筹划、廷议投票等手段,把廷议结果引向既定的方向,成功处理把汉那吉事件、实现封贡,从而结束了明蒙之间二百多年的对抗状态,‘迎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稳定。总体而言,廷议具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央决策的水平,并对皇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作用,但它终不过是皇权运行的工具。明后期,廷议又沦为党争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明代 运作 中央决策 事制度 集思广益 制约作用 工具
下载PDF
秦汉廷议制度试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焕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43-49,共7页
秦汉廷议制度试析高焕祥秦汉时期。绝对皇权尚未形成,皇帝大权还有些制约。其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廷议制度.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因而,廷议成为秦汉帝国决策中枢进行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秦汉廷议制度试析高焕祥秦汉时期。绝对皇权尚未形成,皇帝大权还有些制约。其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廷议制度.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因而,廷议成为秦汉帝国决策中枢进行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大政方针的制定起了不可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汉时期 汉帝国 赵充国 下将军 大夫 列侯 王恢 元帝 宣帝
下载PDF
略论明代科道官参与廷议之得失
7
作者 刘长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6期55-58,共4页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至明代有较大发展。科道官参与廷议有以下特点:(一)议政范围相当广泛;(二)重大廷议活动往往由科道官发动;(三)科道官有时控制廷议。在明代科道官参与廷议可以联系皇帝与六部的信息;牵制高级官员,维... 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至明代有较大发展。科道官参与廷议有以下特点:(一)议政范围相当广泛;(二)重大廷议活动往往由科道官发动;(三)科道官有时控制廷议。在明代科道官参与廷议可以联系皇帝与六部的信息;牵制高级官员,维护君权;保障行政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规谏皇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道官 廷议制度 都给事中 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言官 《明史》 秦汉时期 都察院 内阁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被引量:7
8
作者 林乾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55-161,共7页
廷议制度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主要国家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在相当范围内保证重大决策不发生或少发生失误,以推动国家机器和社会机体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 廷议 中国古代史 重大决策 制度作为 国家制度 君权 君主制 地主阶级 封建时代 重大问题
原文传递
廷议制度赘言
9
作者 孙家洲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3-164,共2页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刊载的林乾先生《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以下简称《廷议》)一文,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笔者认为,可用行文简约、立论公允来概括《廷议》的特点。近几年来,史学论文似乎有“轻宏观,重微观”的...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刊载的林乾先生《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以下简称《廷议》)一文,是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笔者认为,可用行文简约、立论公允来概括《廷议》的特点。近几年来,史学论文似乎有“轻宏观,重微观”的倾向。见诸报刊的论文,大多是研究具体而微、时空很狭小的问题,故有人戏称之为“小题大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 君权 专制君主 社会科学 论文 战国时期 秦始皇 行文
原文传递
“脂麻通鉴”廷议与廷推
10
作者 扬之水 《瞭望》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0期37-37,共1页
明制,凡朝廷有紧要大政事,诸如立君、继嗣、封爵、边政、国防之类,又或文武大臣缺员,必令廷臣会议,然后请旨定夺。关于事项得失可否的讨论,称为廷议;关于人事升补的拟请,则谓之“廷推”。借用现代语言,大约也可称作先“民主”,后“集中... 明制,凡朝廷有紧要大政事,诸如立君、继嗣、封爵、边政、国防之类,又或文武大臣缺员,必令廷臣会议,然后请旨定夺。关于事项得失可否的讨论,称为廷议;关于人事升补的拟请,则谓之“廷推”。借用现代语言,大约也可称作先“民主”,后“集中”,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自然,仅仅是借用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请旨 曾铣 通鉴 升补 陈演 内阁大学士 副都御史 春明梦余录
原文传递
万历朝廷议所见的中朝关系——以壬辰战争为考察中心
11
作者 李壮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118-119,124,共3页
有明一代,明朝始终与朝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壬辰战争爆发后,朝鲜向明朝求援,明朝通过廷议决策发兵救援,最终取得了胜利。明朝在出兵、议和以及善后的廷议中都体现了中朝之间的关系,而廷议的决策结果对战事和中朝关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 壬辰战争 廷议 中朝关系
原文传递
明代文职大臣廷推制度探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渝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92-96,共5页
秦代以降,历代封建王朝的大臣,概由皇帝一人特简。但在明代,曾实行过一种任官由延臣公推(廷推)的制度。本文探讨了明代文职大臣的量才授官(铨选)制度产生的原因、基本内容及其演变情况,并对这一制度在明中后期所起的作用以及它自身存在... 秦代以降,历代封建王朝的大臣,概由皇帝一人特简。但在明代,曾实行过一种任官由延臣公推(廷推)的制度。本文探讨了明代文职大臣的量才授官(铨选)制度产生的原因、基本内容及其演变情况,并对这一制度在明中后期所起的作用以及它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部尚书 探略 九卿 《明史》 科道 廷议 万历 代文 侍郎 《神宗实录》
下载PDF
欧阳修谏议思想浅论
13
作者 李卫东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90-94,共5页
欧阳修为了实现其“王道”政治所追求的言路畅通的理想政治格局,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在谏议方面的主张。他重视谏官制度的建设,对谏官的地位、人选、职能作了充分的阐述,欧阳修认识到谏官的进谏与君主的纳谏是广开言路的关键,因而对进... 欧阳修为了实现其“王道”政治所追求的言路畅通的理想政治格局,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在谏议方面的主张。他重视谏官制度的建设,对谏官的地位、人选、职能作了充分的阐述,欧阳修认识到谏官的进谏与君主的纳谏是广开言路的关键,因而对进谏和纳谏态度及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界定。欧阳修廷议朝政主张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言路的进一步开通,他的谏议主张对北宋中期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官 进谏 纳谏 廷议 欧阳修 北宋中期 理想政治格局
下载PDF
吸收古代政治协商精华 建设中国特色协商民主 被引量:4
14
作者 司季勤 张国安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4-19,共6页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协商的主要载体和制度性机构就是廷议制和谏议制。但这两种政治协商机制从运行目的、决策机制和法律制约机制来说都不属于真正的协商民主。不过,在两种协商机制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善于和勇于协商、敢于诤谏的精神...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协商的主要载体和制度性机构就是廷议制和谏议制。但这两种政治协商机制从运行目的、决策机制和法律制约机制来说都不属于真正的协商民主。不过,在两种协商机制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善于和勇于协商、敢于诤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们应该反省和避免其纠错机制所产生的暴力和社会动乱后果。借鉴和吸收古代政治协商的经验教训,促进当下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和选举民主、党的领导、党内民主、法制建设同步进行,避免重蹈古代政治协商的覆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政治协商 协商民主
下载PDF
论汉代的“杂治” 被引量:1
15
作者 郜俊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两汉时期的"杂治"制度是一种官员集体审判案件机制,审理的案件大多涉及皇亲国戚及国家的高级官吏,参与"杂治"官员的身份较为复杂,一般会随着审理案件的不同有所变化。"杂治"的启动和最终审判权始终属于皇... 两汉时期的"杂治"制度是一种官员集体审判案件机制,审理的案件大多涉及皇亲国戚及国家的高级官吏,参与"杂治"官员的身份较为复杂,一般会随着审理案件的不同有所变化。"杂治"的启动和最终审判权始终属于皇帝,这是汉代中央集权制度在司法领域的表现之一。"杂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慎刑观念,是慎刑观念在汉代司法审判中的具体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杂治 诸侯王 宦官 廷议
下载PDF
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16
作者 郭建强 刘月仙 +1 位作者 张峻峰 袁士畴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2004年第10期16-16,共1页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和发展有机农业。从欧盟各国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巴西、阿根廷到我国台湾地区和近邻韩国。
关键词 有机农业 农业发展 美国农业部 台湾地区 播种面积 食品标准 饲料添加剂 廷议 种植面积
下载PDF
宋三朝史料工作修史及其他
17
作者 于青来 《历史档案》 1983年第1期133-135,共3页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灵、宋真宗赵恒三朝,十分注重史料和修史工作。 三朝很重视史料的积蓄和征集: 一是抓《时政记》或《日历》。《时政记》创始于唐,是每日廷议奏对的记录,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姚(王寿)奏请,仗下所言军国要政,...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灵、宋真宗赵恒三朝,十分注重史料和修史工作。 三朝很重视史料的积蓄和征集: 一是抓《时政记》或《日历》。《时政记》创始于唐,是每日廷议奏对的记录,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姚(王寿)奏请,仗下所言军国要政,宰相一人专事记录。每日(一作月)封送史馆。《时政记》因每日记录,所以也称《日历》。宰相撰《时政记》,从姚(王寿)开始。宋王朝继承了录时政积累史料的作法。但时做时废。最初是赵匡胤曾令卢多逊负责录时政,每月封送史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史馆 公元 赵匡胤 宋太宗 宋王朝 宋真宗 宋太祖 时政 廷议
下载PDF
婉曲手法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
18
作者 朱千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8-60,共3页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由于阶级地位、场合等种种原因,人们在廷议、书奏或订盟、战事等政治场合中出于交际的需要,以及日常生活中出于礼貌,有些话往往不直截了当地说,而是运用婉曲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阶级地位 古代汉语 古代社会 廷议 书奏 登楼赋 乌衣巷 《无题》 敝邑 真白
下载PDF
秦俑、秦俑学与秦之管理
19
作者 黄留珠 《文博》 1990年第5期93-101,59,共10页
1—1新兴的秦俑学埋藏地下两千余年的秦兵马俑重见天日之后,不仅因为它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引起了寰球性的轰动,而且也给学术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如对名著《红楼梦》的研讨形成了所谓的“红学”一样,... 1—1新兴的秦俑学埋藏地下两千余年的秦兵马俑重见天日之后,不仅因为它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引起了寰球性的轰动,而且也给学术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如对名著《红楼梦》的研讨形成了所谓的“红学”一样,对秦俑的研讨,也正在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秦俑学。不难预测,随着秦俑学的形成和发展,它不唯只是单纯的中国式学问,而且将走向世界! 1—2秦之管理是秦俑学重要的一环本文的题目,乍看起来似乎与秦俑无关,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实际上,那样气势磅礴或雄壮的秦俑军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廷议 秦兵马俑 军阵 日本企业界 咨询顾问 集权型 云梦秦简 管理智慧 美国管理学家 秦王朝
下载PDF
不因己废法
20
作者 古意 《民主与科学》 1994年第1期47-47,共1页
不因己废法古意《隋书·荣毗传》中记述: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华阴地区盗贼蜂起,极需选派一位能干的官吏前去治理。担任御史大夫的杨素推荐他的部下荣毗去担任华州长史。杨素本人的大量田产都在华阴地方,他的下属仗势横行乡里。荣... 不因己废法古意《隋书·荣毗传》中记述:在隋文帝开皇年间,华阴地区盗贼蜂起,极需选派一位能干的官吏前去治理。担任御史大夫的杨素推荐他的部下荣毗去担任华州长史。杨素本人的大量田产都在华阴地方,他的下属仗势横行乡里。荣毗一概都依法惩处,毫不宽容。有一次,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格执法 杨素 御史大夫 依法惩处 隋文帝 值得称赞 华阴 华州 廷议 古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