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8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暂寓于此:论《彷徨》中的家宅空间——以《祝福》《伤逝》《孤独者》为中心
1
作者 林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0,共11页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将目光聚焦于“家”的实际运行,其中,《祝福》《伤逝》《孤独者》深入审思家宅空间及人在其中的“暂寓”状态。通过对门槛、书斋、客厅等时空体的呈现与审视,小说触及文化共同体与个体之关系、安居与暂寓之区别、...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将目光聚焦于“家”的实际运行,其中,《祝福》《伤逝》《孤独者》深入审思家宅空间及人在其中的“暂寓”状态。通过对门槛、书斋、客厅等时空体的呈现与审视,小说触及文化共同体与个体之关系、安居与暂寓之区别、历史“中间物”的伦理责任等问题。祥林嫂困顿于文化共同体的门槛之外,沦为被消费、被驱逐的客体;子君和涓生暂住的小屋逐渐丧失生动鲜活的动力和潜能,书斋由开放到封闭的变化呼应了从安居到暂寓的蜕变;客厅里的魏连殳以决绝的自戕将自己放逐于家族世代之外,试图中断创伤代际传递的链条。《彷徨》中的“暂寓者”形象谱系展现了鲁迅对人的伦理困境之思考的丰富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彷徨 家宅空间 “暂寓” 鲁迅
下载PDF
《彷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形态的奠定
2
作者 吴德利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本文以作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过渡期的《呐喊》集为起点,重点论述《彷徨》集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形成的奠基作用。通过鲁迅小说前后期的比较可以见出,《彷徨》集不仅逐步弱化或消失了戏剧化、叙事者介入、反复、反语、文白杂语、... 本文以作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过渡期的《呐喊》集为起点,重点论述《彷徨》集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形成的奠基作用。通过鲁迅小说前后期的比较可以见出,《彷徨》集不仅逐步弱化或消失了戏剧化、叙事者介入、反复、反语、文白杂语、散文小品倾向等过渡性文体特征,在现代叙事上更见视角、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文体成熟;而且形成了自传体小说、意识流小说、乡土叙事小说等三大“五四小说”文体形态,对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发展起到奠定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彷徨 短篇小说 文体形态
下载PDF
关联翻译理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翻译——以《彷徨》的英译为例
3
作者 汤甜甜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9期292-299,共8页
文化负载词是某一语言环境中的独特产物,加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外宣极其重要。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寻求关联的跨文化“明示–推理”过程。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通过分... 文化负载词是某一语言环境中的独特产物,加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外宣极其重要。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寻求关联的跨文化“明示–推理”过程。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通过分析鲁迅《彷徨》小说集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探讨译者应该如何使用合适的翻译策略,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发现意译的方式能让读者更容易把握原文的语境,获得最佳关联性。以期本文可以让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外宣翻译产生新的理解与思考,这一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学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Culture-loaded words are unique product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the cross-cultur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crucial in presenting a true, three-dimensional, and comprehensive image of China to the world.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believ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explicit-inference” process centered around the translator. With the help of parallel corp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Lu Xun’s story collection Wandering to explore how translators can us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conduc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he target reader. It is found that free translation can help readers better grasp the context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achieve optimal relevance.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translators with new insights into the promo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research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彷徨 关联翻译理论 文化负载词 跨文化翻译
下载PDF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对成长的困惑与彷徨
4
作者 王俐婷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134-137,共4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杰罗姆·戴维·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始终以主人公霍尔顿自我叙述的语气讲述自己经学校开除后,独自游荡在纽约的个人经历以及真实的心灵感受,然而在此过程中却感受到强烈的失望感与孤独感。作为一部...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杰罗姆·戴维·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始终以主人公霍尔顿自我叙述的语气讲述自己经学校开除后,独自游荡在纽约的个人经历以及真实的心灵感受,然而在此过程中却感受到强烈的失望感与孤独感。作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作品,通过使用真实细腻的手法来描绘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中所产生的青少年的迷惘感与彷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变更经济教育快速更迭背景 《麦田里的守望者》 成长的困惑 彷徨
下载PDF
社会认知视角下《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命名艺术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文莉 关乐乐 《新丝路(中旬)》 2023年第2期0088-0090,共3页
社会文化归社会群体所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与社会事实息息相关。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沉淀为一定社会群体的共享物,必然承载着不同层次的社会意义。文章以鲁迅小说集《? 呐喊》?和《? 彷徨》?中的149个人物姓名为语料... 社会文化归社会群体所有,语言的发展演变与社会事实息息相关。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沉淀为一定社会群体的共享物,必然承载着不同层次的社会意义。文章以鲁迅小说集《? 呐喊》?和《? 彷徨》?中的149个人物姓名为语料,以社会认知为视角,分析其命名艺术,剖析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呐喊》 彷徨 命名艺术 社会内涵
下载PDF
本能冲动视角下的《彷徨》人物形象研究
6
作者 夏惺怡 杜瑞华(指导)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8期39-42,共4页
本文以本能冲动为视角,将《彷徨》中的人物形象与各自的孤独气质、行走方式相沟通,分为退却、失去、挣扎、反抗、突围五种类型。依据相关心理学理论,品读人物在不同生存状态下的内心退却与异者疏离,归纳人物在本能中生成的认知偏差与失... 本文以本能冲动为视角,将《彷徨》中的人物形象与各自的孤独气质、行走方式相沟通,分为退却、失去、挣扎、反抗、突围五种类型。依据相关心理学理论,品读人物在不同生存状态下的内心退却与异者疏离,归纳人物在本能中生成的认知偏差与失去,解码看与被看下被迫、无意、主动三种悖论式的反复推拉与挣扎,剖析莫比乌斯环叙述结构中至死不渝和以退为进的绝望抗战,浅评突围路上的独立意识、革命精神和宣战思维,从而在人物形象上丰富鲁迅小说中由孤独情结与孤独意蕴建构出的孤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能 孤独 彷徨 人物形象
下载PDF
浅论鲁迅《呐喊》《彷徨》中“走”的时刻
7
作者 朱丹丹 《新传奇》 2023年第11期4-6,共3页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普通民众、旧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这三类人物“走”的时刻,从华老栓、孔乙己、四铭、狂人等人物的“走”中,看到普通民众的朴素真诚、旧知识分子的卑微与局限、新知识分子对环境与绝望... 本文主要探讨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普通民众、旧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这三类人物“走”的时刻,从华老栓、孔乙己、四铭、狂人等人物的“走”中,看到普通民众的朴素真诚、旧知识分子的卑微与局限、新知识分子对环境与绝望的反抗,以此打开一个立体生动的民国、一个丰富而深刻的鲁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彷徨 “走”
下载PDF
家园彷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 被引量:22
8
作者 邵宁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7-215,共9页
关键词 《憩园》 彷徨 哀婉 家园 故事 温情 启蒙精神 年代 家族 巴金
下载PDF
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18
9
作者 宋剑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共11页
众所周知,《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其中所收录的10篇散文,也都是鲁迅童年时代的故乡记忆。至于鲁迅为什么会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去“旧事重提”讲述往事,学界同仁也都从各自不同的认知角度给出了答案。比如有人说《朝花夕... 众所周知,《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其中所收录的10篇散文,也都是鲁迅童年时代的故乡记忆。至于鲁迅为什么会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去“旧事重提”讲述往事,学界同仁也都从各自不同的认知角度给出了答案。比如有人说《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幽;也有人说《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更有人说“鲁迅的《朝花夕拾》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中国现代散文 解读 还乡 精神 彷徨 认知角度 鲁迅
下载PDF
“呐喊”何须“彷徨”?——论鲁迅小说对于思想启蒙的困惑与质疑 被引量:13
10
作者 宋剑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的思想对峙中,发现了构成乡土中国文化"长明灯"的历史原因:"庸众"与"庸俗"作为乡土中国的强大势力,一直都在以其强大的社会存在,与作为精英意识的儒学礼教形成对抗。因此在鲁迅个人看来,"庸俗"与"礼教"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反"传统"的重点也应首先放在反"庸俗"方面,这才是《呐喊》与《彷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真实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孤独者” “狼子村” “长明灯” “礼教” “庸俗”
下载PDF
启蒙·国民性·革命:从《呐喊》《彷徨》重估鲁迅思想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魏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共11页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而在于他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以冷静的理性思维,挑战着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揭穿了启蒙现代性的神话,以及在现代启蒙神话裹挟下的盲目"革命"的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启蒙 国民性 革命 《呐喊》 彷徨
下载PDF
《都柏林人》和《呐喊》、《彷徨》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傅似逸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2-35,共4页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与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具有相同的思想主题:乔伊斯揭露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而鲁迅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乔伊斯与鲁迅笔下的主人公也具共同点:他们都是社会重压下精神扭...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与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具有相同的思想主题:乔伊斯揭露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而鲁迅抨击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乔伊斯与鲁迅笔下的主人公也具共同点:他们都是社会重压下精神扭曲的人物.本文比较研究乔伊斯和鲁迅的短篇小说,试图探讨二者作品相同内涵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都柏林人》 鲁迅 《呐喊》 彷徨 比较研究 小说 中国 爱尔兰 文学评论
下载PDF
鲁迅《彷徨》的生命解读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义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26,共10页
《彷徨》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是反思,反思乃是在彷徨中的思想深化。《祝福》反思启蒙运动,已是"后五四"了,但乡镇上的士绅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新党,似乎五四的启蒙尚不及康梁的维新更触及基层社会。《在酒楼上》反思同代知识者,... 《彷徨》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是反思,反思乃是在彷徨中的思想深化。《祝福》反思启蒙运动,已是"后五四"了,但乡镇上的士绅骂的还是康有为的新党,似乎五四的启蒙尚不及康梁的维新更触及基层社会。《在酒楼上》反思同代知识者,它们何以陷入"蝇子怪圈",不能飞得更高更远?《长明灯》反思"救救孩子",为何这里的孩子们也和《孤独者》中犯了同一个症候"———赤膊小孩将苇子向疯子一指,清脆地发出"吧!"的枪声。《孤独者》反思进化论和易卜生主义,既然说"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为何这里的孤独却连结着人生价值的放弃,连结着送敛和死亡。《伤逝》反思易卜生的"娜拉走后怎么样",涓生如何走出人生新路支撑新式家庭,子君如何不再重回旧家庭的严威和黑暗中,直至走到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这些反思,都推动着纸面上的抗争和改革,走向实践的抗争和改革,在鲁迅彷徨的精神世界中,令人隐隐然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彷徨 反思 求索 寻路
下载PDF
“梦”与“境遇”:《呐喊》、《彷徨》再解读(上)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方竞 朱霞 《东疆学刊》 2003年第3期78-86,共9页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构成鲁迅前期创作《呐喊》、《彷徨》的核心语汇和中心发展线索 ,通过对五四《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主导话语的剥离 ,展示了鲁迅小说创作中这一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 “梦” “境遇” 《呐喊》 彷徨
下载PDF
空虚·彷徨·过失——约翰·契弗短篇小说人物的心路历程 被引量:3
15
作者 白凤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9-142,共4页
约翰.契弗以一个练达的社会学家特有的犀利目光观察美国现代社会,尤其是居住在纽约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他坚持描绘客观现实,描绘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契弗透过和谐、安逸、平静的生活表层,揭示了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空虚、彷... 约翰.契弗以一个练达的社会学家特有的犀利目光观察美国现代社会,尤其是居住在纽约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他坚持描绘客观现实,描绘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契弗透过和谐、安逸、平静的生活表层,揭示了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空虚、彷徨、孤独和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虚 彷徨 过失 孤独
下载PDF
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思想转向研究之一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0-125,共6页
鲁迅彷徨时期失却启蒙热情,转向探索灵魂的复杂性及矛盾性,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中之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倡导"诚"的精神,把它视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彷徨时期却发现"... 鲁迅彷徨时期失却启蒙热情,转向探索灵魂的复杂性及矛盾性,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中之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倡导"诚"的精神,把它视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彷徨时期却发现"诚"为虚无的存在且缺失同情的道德品质,"伪"呈现出作为伦理存在的道德意义。从对"诚"的需求到对"伪"的探寻,隐喻着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转向,表明其思想重心已由科学性的"真"转到伦理性的"善"上来,即由尼采式的个人主义转到人道主义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彷徨时期
下载PDF
新时期鲁迅研究范式转型的开启——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论争之再思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海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5-43,共9页
大约王富仁自己也没有料到,发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3-4期上的博士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会引发长达数年的论争。(1)之后,《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创刊号上即发表陈安湖的批评文章《鲁迅小说"研究系统"商讨》,王富仁... 大约王富仁自己也没有料到,发在《文学评论》1985年第3-4期上的博士论文摘要《〈呐喊〉〈彷徨〉综论》会引发长达数年的论争。(1)之后,《文艺理论与批评》1986年创刊号上即发表陈安湖的批评文章《鲁迅小说"研究系统"商讨》,王富仁刚开始并没有回应,一年之后才发表长篇文章《关于鲁迅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分上下两期在《鲁迅研究动态》上登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王富仁 陈安湖 鲁迅小说 思想革命 《文学评论》 彷徨 综论 《呐喊》 博士论文摘要
下载PDF
顺从中的反抗彷徨中的自醒——“勇兰”、“琳达”形象与华裔女性的社会性别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毓芳 杨惠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5期113-116,共4页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从 反抗 彷徨 自醒 华裔女性 社会性别
下载PDF
彷徨与迷局——1903年刘师培著述与活动透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院林 焦霓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20期4-10,共7页
1903年,对于刘师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不仅是他著述与革命活动的开始,而且也是他人生转变的开始。本文从科考前、落第后以及到上海几个阶段对其著述和活动分别论述,结合社会与家庭背景透析刘师培这一时期彷徨的心态,指出,其由于... 1903年,对于刘师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不仅是他著述与革命活动的开始,而且也是他人生转变的开始。本文从科考前、落第后以及到上海几个阶段对其著述和活动分别论述,结合社会与家庭背景透析刘师培这一时期彷徨的心态,指出,其由于利途的考量,步入革命行列,知识和政治结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迷局,导致他后期多次转变,最终也误了一代大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彷徨 迷局 人生价值
下载PDF
《呐喊》《彷徨》的意象重复现象辨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2-91,共30页
《呐喊》《彷徨》的大量意象,由鲁迅发现和创造,并被重复使用。它分为社会文化意象和象征隐喻意象两个意象群。《呐喊》《彷徨》中,隐秘心理情节的重复出现、三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以及"姊妹篇"现象,体现出鲁迅小说深沉细微的叙... 《呐喊》《彷徨》的大量意象,由鲁迅发现和创造,并被重复使用。它分为社会文化意象和象征隐喻意象两个意象群。《呐喊》《彷徨》中,隐秘心理情节的重复出现、三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以及"姊妹篇"现象,体现出鲁迅小说深沉细微的叙事能力。《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存在主题上的相似性。《呐喊》《彷徨》的意象重复,既是一种有意识的小说艺术,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内在困境。鲁迅可能感知到了该困境,在经过"厦门时期"的思考后,最终在现实作用的合力下,专注于杂文创作,形成了小说——杂文的文体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重复手法 文体转向 鲁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