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乏情季节应用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对奶山羊同期发情人工授精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志岷 王春 +6 位作者 郭雅娟 贺佳唯 刘艳琴 朝格吉乐图 范佳乐 王贵 杜金娥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6,共4页
奶山羊发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的4~7月份属于乏情季节,为了提高种山羊的利用率,扩大种群规模,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必须突破乏情季节奶山羊繁殖率低的瓶颈。本试验将150只适繁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第1组以全混合日粮(TMR)为载体... 奶山羊发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的4~7月份属于乏情季节,为了提高种山羊的利用率,扩大种群规模,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必须突破乏情季节奶山羊繁殖率低的瓶颈。本试验将150只适繁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第1组以全混合日粮(TMR)为载体投放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PMSG+PG处理,第2组以阴道硅胶支架(CIDR)+PMSG+PG处理,第3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第1、2组同期发情率较高,差异不显著(P> 0.05),但显著高于第3组(P <0.05);但发情母羊人工授精后的妊娠率显示第1组和第3组显著高于第2组(P <0.05),说明在乏情季节对奶山羊应用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可以有效减少生殖道投药的不利影响,可以有效提高种羊的利用率,为实现舍饲奶山羊快速扩繁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情季节 孕酮微囊包被液态制剂 CIDR 同期发情
下载PDF
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研究
2
作者 胡晓娟 杨铿 +6 位作者 文国樑 苏浩昌 许云娜 徐创文 徐煜 徐武杰 曹煜成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75,共7页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 为研发氯化物型盐碱水体溶藻菌菌剂,选取溶藻菌菌株CZBC1,探讨了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在初始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密度分别为10^(5)和10^(6)个·mL^(-1)的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发现,菌株CZBC1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2种溶藻方式,菌株CZBC1的滤液组、菌体组、菌液组作用于铜绿微囊藻时能使藻细胞变形、褪色或破裂,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体中可以发挥良好的溶藻效果。当初始藻密度为10^(5)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2.30×10个·mL^(-1),菌体组降至1.27×10~2个·mL^(-1),对照组为3.67×10^(5)个·mL^(-1),菌液组和菌体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的最高溶藻率可达99%以上。当初始藻密度为10^(6)个·mL^(-1)时,第6天菌液组的铜绿微囊藻密度可降至8.30×10^(5)个·mL^(-1),对照组为3.17×10^(6)个·mL^(-1),菌液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最高溶藻率为78.8%。从溶藻效果来看,菌液组>菌体组>滤液组。研究表明,溶藻菌CZBC1在氯化物型盐碱水中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溶藻效果,可用于氯化物型盐碱池塘中的微囊藻水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铜绿微囊 蜡样芽胞杆菌 氯化物型盐碱水
下载PDF
微囊征对交界性卵巢肿瘤的预测价值研究
3
作者 王玲 张永涛 +1 位作者 尹虹 邹玉芬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微囊征对交界性卵巢肿瘤(BOT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BOTs 22例(BOTs组),良性上皮性肿瘤27例(良性组),恶性上皮性肿瘤18例(恶性组)。提取三组患者人口统计数据、临床数据和超声图像等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为避... 目的探讨微囊征对交界性卵巢肿瘤(BOT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BOTs 22例(BOTs组),良性上皮性肿瘤27例(良性组),恶性上皮性肿瘤18例(恶性组)。提取三组患者人口统计数据、临床数据和超声图像等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为避免共线性选择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以建立最优的预测模型。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年龄显著高于BO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组与BOTs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4)。与恶性组相比BOTs组伴发宫旁肿瘤的几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的发生位置、乳头状突起、实性成分最大径、声影、内壁是否光滑、血流评分、腹水和微囊征等超声特征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微囊征与BOTs存在正相关性,微囊征是BOTs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结论微囊征对于预测BOTs具有一定的价值,有望提高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性卵巢肿瘤 微囊 超声检查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及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
作者 茅钱博 方昊 +3 位作者 丁程成 张帅 胡定骏 崔益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8,共12页
由蓝藻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是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以往多数学者聚焦于MCs对动植物的毒害,缺少其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相互响应关系的综述。因此,该文旨在探讨MCs对水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及功... 由蓝藻水华引起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严重威胁水生态系统,是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以往多数学者聚焦于MCs对动植物的毒害,缺少其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相互响应关系的综述。因此,该文旨在探讨MCs对水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及功能的影响,总结了MCs的化学结构和毒性特点,阐释了MCs在典型水域的分布特征,并重点讨论了MCs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功能微生物对MCs的降解机理。MCs对微生物群落具有毒性作用,能够影响原水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改变微生物群落的代谢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进而对整个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及稳定造成负面影响。该文进一步对水生态系统中MCs污染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可为MCs的水污染控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微生物群落 微囊藻毒素降解菌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对牛血清蛋白微囊化和微球表征
5
作者 万洪善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7-10,共4页
目的:利用不同配比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采用双乳化法,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BSA-FITC)包封制成微球;考察PLGA共聚物比例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微球平均粒径、包封效率和释放方式的影响。方法: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 目的:利用不同配比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采用双乳化法,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BSA-FITC)包封制成微球;考察PLGA共聚物比例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微球平均粒径、包封效率和释放方式的影响。方法: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蛋白溶解在乙酸乙酯中,超声波频率28 kHz,功率40 W,超声波作用时间5 min,以形成水/油乳液;将初级乳液快速转移到含聚乙烯醇的水性介质,通过两次乳化处理后,得到微球;计算产品收率、封装效率、微球粒度分布和释放量。结果: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包埋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中,当共聚物聚乳酸与羟基乙酸质量比为75∶25(MW 40~75 kDa)时,具有最高的产品收率和封装效率,分别为51.04%和100%;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释放结果,释放量低于25%。结论:PLGA可作为生物药品的包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双乳化法 微囊
下载PDF
悬移质泥沙-微囊藻毒素复合体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冯琴霜 黄维 +1 位作者 何强 李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7-1696,共10页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 为探究悬移质泥沙(SPM)吸附微囊藻毒素(MCs)后形成的复合体对大型溞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MCs的典型异构体MC-LR,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制备了不同MC-LR吸附量的SPM-MC-LR复合体,研究了复合体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SPM对MC-LR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最大吸附量为1720μg/g,是一种以化学吸附为主导的多分子层吸附且较容易发生.SPM-MC-LR复合体对大型溞的固定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呈正向剂量和时间依赖,大型溞固定率最高可达93.77%;但当复合体浓度较高时(MC-LR剂量为73.52,94.53μg/g),在大型溞体内引起的氧化应激程度过高会抑制抗氧化酶活性(SOD和CAT活性较24h分别降低了21.44%、26.51%和6.2%、18.27%).相比于游离的MC-LR,SPM的存在可能增强了MC-LR对大型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移质泥沙 微囊藻毒素 大型溞 毒性效应
下载PDF
秋冬季温度降低对微囊藻衰亡和沉降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昱 朱伟 +3 位作者 冯甘雨 王若辰 薛宗璞 吕艺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明确温度降低对微囊藻衰亡和沉降的影响,对贡湖微囊藻水华的消退过程进行了监测,同时开展了室内低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模拟结果与野外秋冬季的现象基本吻合,微囊藻一般在温度低于15℃时衰亡,低于12.5℃大量沉降;温度降低造... 为明确温度降低对微囊藻衰亡和沉降的影响,对贡湖微囊藻水华的消退过程进行了监测,同时开展了室内低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试验模拟结果与野外秋冬季的现象基本吻合,微囊藻一般在温度低于15℃时衰亡,低于12.5℃大量沉降;温度降低造成群体粒径显著减小,与群体内死亡的藻细胞数量有关,当死亡率达到25%~45%时,大群体普遍开始解体并分散成小群体;微囊藻在低温下重力密度持续增长,最终失去自主上浮能力;秋冬季降温初期微囊藻沉降主要由群体小型化和松散化导致,重力密度增大很可能是降温后期微囊藻沉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微囊 衰亡 群体 重力密度 贡湖
下载PDF
高原富营养化湖泊杞麓湖微囊藻毒素分布特征、相关因子及其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永强 国晓春 +3 位作者 卢少勇 宋迪 蒋昀耕 杨莉园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 杞麓湖作为典型的富营养化高原湖泊,其藻华暴发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污染问题会危害水生态安全并造成人体健康风险。为了评估杞麓湖流域MCs的秋冬季节污染现状以及健康风险情况,对湖内和7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的表层水进行采样检测,分析MCs主要异构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MCs与水质和浮游植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人体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MCs的风险等级。结果发现,MCs浓度自秋季到冬季呈下降趋势,秋季湖内胞内MCs(IMCs)占比超过99%,冬季IMCs与胞外MCs(EMCs)浓度接近。MC-RR和MC-LR是主要的MCs异构体类型,其中MC-RR在秋季浓度占比高于MC-LR和MC-YR,而冬季MC-LR最高。MCs与微囊藻密度等生物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N、TP和NH_(3)-N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杞麓湖EMCs污染的风险指数范围为0.004~0.110,处于极低或低风险,冬季风险略高于秋季,因南岸入湖EMCs污染以及湖内IMCs释放带来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杞麓湖 环境因子 时空分布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丹 王华生 +4 位作者 周振宁 曾益宣 吴文昱 周丰秋 李佳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3,共9页
蓝藻水华造成的最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和释放微囊藻毒素(MCs),其会直接危害到水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选用切实可行的MCs去除新技术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至关重要。文章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组合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MCs... 蓝藻水华造成的最主要危害之一是产生和释放微囊藻毒素(MCs),其会直接危害到水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选用切实可行的MCs去除新技术对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至关重要。文章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以及组合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MCs的去除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主要包括吸附、膜滤、氧化剂氧化、光化学氧化、光催化、生物降解、吸附和光催化、吸附和生物降解组合等工艺。并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未来MCs去除技术的发展方向:对蓝藻水华暴发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研究MCs更加详细的去除机理,对MCs的降解产物进行进一步毒性研究,以及开发天然可生物降解且易于从水中分离和回收的吸附材料。希望能为今后蓝藻水华污染修复,特别是消除MCs对水环境以及人类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吸附 催化 降解 发展方向
下载PDF
纳米银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效应
10
作者 雍玲丽 陈猷鹏 +3 位作者 郭劲松 方芳 孙壮壮 晏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519,共10页
探究了两种纳米银(AgNPs)即由支链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和由柠檬酸盐修饰的带负电荷的纳米银(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物毒性,以揭示AgNPs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依赖性.结果表明:与... 探究了两种纳米银(AgNPs)即由支链聚乙烯亚胺修饰的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和由柠檬酸盐修饰的带负电荷的纳米银(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的生物毒性,以揭示AgNPs对铜绿微囊藻生物毒性的电荷依赖性.结果表明: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银BPEI-AgNPs相比,带负电荷的Citrate-AgNPs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光合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0.5mg/L Citrate-AgNP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峰值(100.8nmol/mgprot))高于同浓度BPEI-AgNP组(82.5nmol/mgprot).与BPEI-AgNPs相比,相同浓度的Citrate-AgNPs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的sod2基因和GPX基因的表达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导致藻细胞中过氧化水平显著地升高.同时,与Citrate-AgNPs相比,BPEI-AgNPs显著促进藻细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0.5mg/L BPEI-AgNP组达到32.21mg/gSS(16d),EPS的包覆作用有效地抵抗了BPEI-AgNPs的毒性.0.5mg/L Citrate-AgNP组最终胞内Ag+离子释放量是0.5mg/L BPEI-AgNP组的2.13倍,藻细胞严重破裂.因此,Ag+离子的激增导致Citrate-AgNPs对细胞的剧烈损伤.此外,Citrate-AgNPs显著抑制了光合作用(rbcS和rbcL)和能量代谢(por)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表面电荷 铜绿微囊 生物毒性 转录组学
下载PDF
纳米微囊砂轮磨削工件表面自润滑层的形成
11
作者 关集俱 徐正亚 +2 位作者 杨兰玉 夏雨 许雪峰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4-266,共13页
在磨削时磨削液难以有效渗入磨削区域起冷却润滑作用。提出利用润滑剂油酸(OA)填充碳纳米管(CNTs)制备CNTs@OA纳米微囊,并以其为填充剂制备树脂砂轮,磨削时随着纳米微囊的破裂,油酸可释放到磨削区形成自润滑层起润滑作用,从而提高砂轮... 在磨削时磨削液难以有效渗入磨削区域起冷却润滑作用。提出利用润滑剂油酸(OA)填充碳纳米管(CNTs)制备CNTs@OA纳米微囊,并以其为填充剂制备树脂砂轮,磨削时随着纳米微囊的破裂,油酸可释放到磨削区形成自润滑层起润滑作用,从而提高砂轮的磨削性能。首先,制备纳米微囊并对其进行表征,分析微囊在砂轮中的存在形式,考察微囊的填充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其次,研究砂轮磨削GCr15钢时纳米微囊的含量和磨削速度对磨削力、磨削温度、磨削比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分析磨削过程中纳米微囊释放润滑剂油酸并产生自润滑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纳米微囊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够抵抗树脂砂轮的固化温度并保护其中的油酸,当微囊的填充量小于16%时,砂轮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使用需求。与普通砂轮比,纳米微囊砂轮磨削时的磨削力可减小40%,磨削温度降低45%,工件表面粗糙度减少15%,磨削比可提高30%。磨削过程中,砂轮中的纳米微囊可将其空腔中的润滑剂油酸不断被释放到磨削界面上形成自润滑层,使砂轮具有了较好的自润滑作用,从而提高了其磨削性能。研究成果可为解决磨削过程的润滑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油酸 纳米微囊 砂轮 自润滑 磨削性能
下载PDF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联合作用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和菌群的影响
12
作者 况宇 何亚 +4 位作者 欧阳康 杨慧 王良牟 李大鹏 李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305,共19页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 氨氮和微囊藻毒素-LR(MCLR)是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为探讨两者对斑马鱼肠道潜在的协同效应,实验将成年雌性斑马鱼分别暴露于氨氮(30 mg·L^(-1))、MCLR(10μg·L^(-1))以及两者混合(30 mg·L^(-1)+10μg·L^(-1))的环境中,持续30 d。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氨氮暴露导致肠绒毛面积减少;MCLR暴露导致肠道绒毛破裂,空泡化面积增加;而联合暴露对肠组织损伤更为严重。这些变化伴随着肠道中溶菌酶和β-防御素的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显著降低,表明斑马鱼肠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此外,氨氮和MCLR的单独及联合处理还激活NOD1/2和TLR4a/4b信号通路,导致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上升,进而可能诱发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氨氮和MCLR处理显著改变斑马鱼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即氨氮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富度,MCLR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富度但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富度,而氨氮和MCLR联合作用增加肠道致病菌群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丰富度。进一步,两者联合暴露还导致肠道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丰度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氨氮和MCLR联合处理对斑马鱼肠道免疫及菌群稳态产生了协同的负面影响,其对水生动物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微囊藻毒素-LR 斑马鱼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下载PDF
α-硫辛酸在微囊藻毒素-LR诱导草鱼卵巢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13
作者 王辉 何丽 +3 位作者 阮记明 梁惜梅 李福贵 隗黎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4,共8页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 为研究α-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α-LA)在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LR,MC-LR)诱导水生动物毒性效应中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草鱼卵巢(Grass carp ovary,GCO)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α-LA以及α-LA与MC-LR共同暴露对GCO细胞活力的影响,随后根据测定的结果设置对照组(不添加MC-LR和α-LA)、125μmol·L^(-1)α-LA组、24μmol·L^(-1)MC-LR组及125μmol·L^(-1)α-LA+24μmol·L^(-1)MC-LR组,检测分析了α-LA在缓解MC-LR对GCO细胞活性、氧化应激以及炎症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诱导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上升,同时显著抑制谷胱甘肽(GSH)活性(P<0.05),当MC-LR处理组中加入125μmol·L^(-1)α-LA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LDH活性和MD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但GSH活性却显著上升(P<0.05)。对氧化相关基因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24μmol·L^(-1)MC-LR可显著降低SOD1、CAT和GST基因的表达量(P<0.05),当125μmol·L^(-1)α-LA与24μmol·L^(-1)MC-LR共同作用于GCO细胞后,与MC-LR单独暴露组相比,联合暴露组的GS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但SOD1和CAT两个基因的表达变化不显著(P>0.05)。此外,对炎症因子进行分析发现,MC-LR单独暴露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联合暴露组中的TNFα和IL1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却显著低于MC-LR单独暴露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α-LA可缓解MC-LR诱导的氧化应激,提高细胞活力,抑制GCO细胞炎症的发生,从而减弱MC-LR对GCO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卵巢细胞 Α-硫辛酸 微囊藻毒素-LR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下载PDF
智能响应型农药微囊缓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越 李众一 +3 位作者 陈春光 李北兴 张大侠 刘峰 《现代农药》 CAS 2024年第5期32-41,共10页
提高农药利用率并降低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现代农药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新材料、新方法等多领域交叉学科技术的引入为传统农药制剂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突破,推动农药制剂由缓释向智能控释的转变。本文结合国内外智能缓控释系... 提高农药利用率并降低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一直是现代农药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新材料、新方法等多领域交叉学科技术的引入为传统农药制剂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突破,推动农药制剂由缓释向智能控释的转变。本文结合国内外智能缓控释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自身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农药智能缓控释系统的构成、响应因子和触发机理,评述了智能响应性农药微囊缓控释系统在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领域的应用,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农药智能缓控释系统的产业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智能化 农药微囊 智能响应 多重响应 缓控释系统
下载PDF
水波对微囊藻群体迁移分布的影响
15
作者 杨振海 曹娜娜 +3 位作者 杨方宇 江伟权 王平 曾利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34,共8页
波浪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分布规律对理解微囊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波浪水槽实验,研究了小幅波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轨迹、浓度分布以及聚集现象。结果表明:与静水环境中近似竖直向上的迁移轨迹不同,微囊藻群体在水波... 波浪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分布规律对理解微囊藻水华暴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波浪水槽实验,研究了小幅波作用下微囊藻群体的迁移轨迹、浓度分布以及聚集现象。结果表明:与静水环境中近似竖直向上的迁移轨迹不同,微囊藻群体在水波中呈周期性运动,但仍具有向上运动趋势;距水面越近,微囊藻群体受水波影响越大;波高越大,水波引起的水流挟带能力越强,微囊藻群体周期性运动范围越大,水深方向分布越均匀;较大波高条件下,漂浮于表层的微囊藻群体易于出现破碎,并被水波挟带分散至下层水体;大尺寸微囊藻群体具有较强的垂向自主迁移能力,易于聚集在水面,形成较高的表层浓度,而小尺寸微囊藻群体,自主迁移能力弱,易被水波挟带至下层水体,垂向分布相对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作用 微囊 迁移分布 浓度分布
下载PDF
基于双重乳液对称分裂的微囊高通量可控构建
16
作者 范林玲 潘大伟 +1 位作者 汪伟 褚良银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30-133,139,共5页
设计构建了一种用于双重乳液高通量可控构建的三级分裂微流控装置,并深入分析了多级分裂后最终双重乳液的尺寸与单分散性。此外,以油-油-水(O/O/W)双重乳液为模板合成了尺寸均一的核壳型三羟甲基丙烷乙氧基三丙烯酸酯(ETPTA)微囊。相关... 设计构建了一种用于双重乳液高通量可控构建的三级分裂微流控装置,并深入分析了多级分裂后最终双重乳液的尺寸与单分散性。此外,以油-油-水(O/O/W)双重乳液为模板合成了尺寸均一的核壳型三羟甲基丙烷乙氧基三丙烯酸酯(ETPTA)微囊。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度单分散双重乳液及微囊的高通量可控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Y型通道 对称分裂 双重乳液 微囊
下载PDF
GOx@Fe_(3)O_(4)-HNTs微囊反应器的构筑及多酶级联催化性能
17
作者 黄雨晴 刘妍 +6 位作者 张宏丽 林森 孙仕勇 GOLUBEV Evgeny 吕瑞 KOTOVA Olga KOTOVA Elena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3,共12页
细胞内或细胞间的微空间使得生物体内的各种酶促反应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基于此,本文结合天然酶-纳米酶二者的优势,构筑了一种模拟体内酶促级联反应的微囊反应器.首先,以天然硅铝酸盐矿物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载体,在其表面原位生成具... 细胞内或细胞间的微空间使得生物体内的各种酶促反应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基于此,本文结合天然酶-纳米酶二者的优势,构筑了一种模拟体内酶促级联反应的微囊反应器.首先,以天然硅铝酸盐矿物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载体,在其表面原位生成具有类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四氧化三铁(Fe3O4);随后,将其作为囊壁材料封装天然葡萄糖氧化酶(GOx),构筑GOx@Fe3O4-HNTs微囊反应器.当向体系中加入葡萄糖时,微囊反应器内的GOx先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H_(2)O_(2)),之后H_(2)O_(2)继续被囊壁中的Fe_(3)O_(4)催化转化为羟基自由基,触发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其中,Fe_(3)O_(4)-HNTs作为囊壁材料不仅使囊内GOx免受外界环境干扰,还可与GOx构建级联催化反应体系,这种酶-纳米酶微囊化级联体系具有比天然酶系统更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反应稳定性.此外,因磁性Fe_(3)O_(4)的参与,材料还具有可回收性和重复使用性.这种酶-纳米酶复合微囊反应器为模拟生物体内限域环境下的多酶反应体系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为后续生物分析与仿生催化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酶 微囊反应器 埃洛石纳米管 葡萄糖氧化酶 级联反应
下载PDF
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
18
作者 苗玉杰 汪院生 +3 位作者 郭西亚 梁庆华 卢信 邓建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针对高毒性含铬废水处理难、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拟制备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BMC),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对使用膨润土改性前后的微囊藻基生物炭的属性进行表征,研究初始pH、生物炭投加量... 针对高毒性含铬废水处理难、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拟制备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BMC),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对使用膨润土改性前后的微囊藻基生物炭的属性进行表征,研究初始pH、生物炭投加量对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膨润土改性后微囊藻基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均大幅增加,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在pH=2、投加量为2 g/L的试验条件下,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0.87 mg/g,是改性前微囊藻基生物炭(MC)饱和吸附容量的3.94倍,微囊藻基生物炭改性后显著促进了对Cr(Ⅵ)的吸附;静电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是微囊藻基生物炭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本研究成果可为含铬废水处理提供新方法,并可为水华藻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基生物炭 膨润土 Cr(Ⅵ) 吸附
下载PDF
马尾松松针挥发油微囊的制备
19
作者 马丹 杜芳 +2 位作者 王劲松 阮军 李硕芳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3-97,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制备松针挥发油微囊的最优工艺。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松针挥发油微囊,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阿拉伯胶和明胶的比例、芯壁比、成囊温度和复凝聚反应时间对微囊的形成的影响;以微囊的包埋率、载药率和产率的... 试验旨在探究制备松针挥发油微囊的最优工艺。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松针挥发油微囊,单因素试验考察了阿拉伯胶和明胶的比例、芯壁比、成囊温度和复凝聚反应时间对微囊的形成的影响;以微囊的包埋率、载药率和产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估标准,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松针挥发油微囊的最优条件。结果显示,明胶与阿拉伯胶的比例为1.0∶1.0、芯材与壁材比为1.0∶2.0、成囊温度为35℃时,制备出的松针挥发油微囊的包埋率和综合评分均最高,分别为82.98%和68.92。且微囊表面光滑、形态规则、不粘连、粒径大小均一。研究表明,试验使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化效率高,可为挥发油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挥发油 微囊制备 复凝聚法
下载PDF
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促进成骨效果的研究
20
作者 袁莉红 陈晨 +1 位作者 马语笛 梁睿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2-580,共9页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囊形态结构;磷酸盐缓冲溶液浸泡法表征微囊缓释性能;细胞Calcein-AM/PI染色及CCK-8法检测微囊细胞相容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包封BMP-2的微囊作用48 h对MC3T3-E1细胞的趋化作用;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微囊作用MC3T3-E1细胞后对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2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微囊均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的趋化作用最佳。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缓释时间长,且初始爆发量减少了约25%。成骨诱导14、21 d后,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形成的钙沉积结节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多。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控PLGA的相对分子质量控制BMP-2的释放,发现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能够更好地诱导MC3T3-E1细胞的长期骨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微囊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