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添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1
作者 孙雪琦 戴辉 +5 位作者 曾泉鑫 周嘉聪 彭园珍 陈文伟 张秋芳 陈岳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7-1746,共10页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 尽管近年来中国氮(N)沉降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但中国东南地区N沉降相比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高水平。N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指微生物将吸收的碳转化为生物量碳的效率,高微生物CUE意味着高土壤有机碳存储潜力。因此,探究N沉降背景下微生物CUE的变化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存储的变化。然而,目前关于N沉降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CUE鲜有报道。在福建省泉州市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罗浮栲林通过N添加模拟N沉降。实验共包括三个N添加处理:对照(CT,+0 kg hm^(-2)a^(-1))、低氮(LN,+40 kg hm^(-2)a^(-1))和高氮(HN,+80 kg hm^(-2)a^(-1))。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CUE,并使用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添加显著影响微生物CUE,随着N添加水平的增加,CUE逐渐增加;相反,土壤pH、可提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均呈现下降趋势。N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总体上无显著影响。非度量多维度尺度(NMDS)分析表明,N添加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对于真菌而言,不同N添加处理的真菌群落明显分开为三簇。微生物CUE分别与土壤pH、EOC和真菌NMDS1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矿质氮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机森林分析表明,N添加下影响微生物CUE的类群主要是富营养菌(如变形菌门和子囊菌门)。研究表明N添加下,微生物CUE不仅受土壤养分有效性和pH的调控,同时还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未来进一步探究N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关键类群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微生物群落结构 森林
下载PDF
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瀚曰 包维楷 +1 位作者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78-6888,共11页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变化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土壤循环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荒漠草原土壤化学计量失衡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联系
3
作者 吴佳芯 李邵宇 韩国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08-2118,共11页
长期放牧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资源可利用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研究放牧荒漠草原土壤化学计量不平衡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的关系,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土壤碳动态。本研究依托2004年建立的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 长期放牧改变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土壤资源可利用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研究放牧荒漠草原土壤化学计量不平衡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的关系,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土壤碳动态。本研究依托2004年建立的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实验平台,以围封禁牧为对照,设置重度、中度和轻度放牧处理,测定了土壤有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其获取的相关酶活性,并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法对土壤微生物CUE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放牧抑制了土壤微生物CUE,降幅为1.0%~10.3%;土壤C:N不平衡在中度放牧处理下显著增加20.6%C:P不平衡和N:P不平衡在重度放牧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0.7%和25.2%,这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更容易受N、P限制。土壤微生物群落通过调节元素阈值计量比和胞外酶的产生来维持自身化学计量平衡。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化学计量不平衡通过改变元素阈值计量比、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和酶化学计量间接影响微生物C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化学计量不平衡 胞外酶活性
原文传递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及其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雪冰 张泽和 鲁显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9-1014,共16页
大气氮沉降增加及其全球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是驱动土壤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土壤碳循环模型的重要参数。然而,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影响的结论不一致,其背后的作用机理也不清晰,这严重限制... 大气氮沉降增加及其全球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是驱动土壤碳循环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土壤碳循环模型的重要参数。然而,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影响的结论不一致,其背后的作用机理也不清晰,这严重限制了对在大气氮沉降下土壤碳循环动态和碳储存潜力的预测。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历程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从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个方面归纳总结了氮沉降增加对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影响的机理。在生物因子方面,氮沉降可通过改变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以及调节微生物酶活影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在非生物因子方面,氮沉降可通过改变土壤氮状态、土壤化学计量学和土壤pH,以及地上植被动态(如根系分泌物、凋落物输入等)影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总体来看,适量氮沉降可以缓解生态系统的氮限制,提高微生物的活性,进而促进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但过量氮沉降则会抑制微生物生长,降低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强调要优化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从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研究多因素交互的影响等,以期为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准确评估和预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固碳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循环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微生物呼吸 吸存
原文传递
太白山不同海拔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张尧 陈岚 +7 位作者 王洁莹 李益 王俊 郭垚鑫 任成杰 白红英 孙昊田 赵发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5-288,共14页
探索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权衡森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强弱的关键过程。然而不同海拔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子尚不清楚。该研究选取秦岭太白山6个不同海拔的森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 探索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权衡森林生态系统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强弱的关键过程。然而不同海拔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子尚不清楚。该研究选取秦岭太白山6个不同海拔的森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与植被特征等指标,利用酶化学计量比计算微生物CUE,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CUE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CUE随海拔升高总体呈上升趋势。CUE从最低海拔的0.505至最高海拔的0.527升高了4.36%,但在海拔1603和2405 m处出现了下降。海拔梯度内根际土壤微生物CUE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综合影响,土壤基质的影响(如可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占主导地位,植被因子次之,二者分别解释了CUE变化的17.0%和5.7%,且二者相互作用解释了CUE变化的31.9%。研究结果可为秦岭森林土壤微生物碳同化能力和固碳潜力,以及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海拔梯度 森林生态系统 秦岭
原文传递
罗浮栲林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9
6
作者 戴辉 曾泉鑫 +5 位作者 周嘉聪 彭园珍 孙雪琦 陈静琪 陈文伟 陈岳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11-2618,共8页
作为调节土壤碳矿化过程的重要参数,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戴云山罗浮栲林设置对照(0 kg N·hm^(-2)·a^(-1))、低氮(40 kg N·hm^(-2)·a^(-1))和高氮(80 kg N·hm... 作为调节土壤碳矿化过程的重要参数,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至关重要。本研究在戴云山罗浮栲林设置对照(0 kg N·hm^(-2)·a^(-1))、低氮(40 kg N·hm^(-2)·a^(-1))和高氮(80 kg N·hm^(-2)·a^(-1))3个氮添加水平以模拟氮沉降,测定了表层(0~1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并利用^(18)O标记水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CUE,以更好地理解氮沉降加剧对微生物CUE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呼吸速率、碳和氮获取酶活性,但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CUE。β-N-乙酰氨基酸葡糖苷酶(NAG)/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呼吸速率、β-葡萄糖苷酶(BG)/MBC、纤维素水解酶(CBH)/MBC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CUE的主要因素,且CUE与NAG/MBC、微生物呼吸速率、BG/MBC和CBH/MBC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短期氮添加导致土壤微生物获取碳和氮的成本降低,减少微生物呼吸,从而提高了土壤微生物CUE,这将有助于提高罗浮栲林土壤碳固存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土壤胞外酶 微生物呼吸速率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分布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敖登 贺琬婷 +4 位作者 冯程龙 陈圆佳 王宝荣 李会军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0-1716,共17页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琼岗日冰川小流域5个海拔梯度(4900 m;5000 m;5100 m;5200 m;5300 m)中4个土壤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和C层:母质层)的土壤样品,定量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海拔差异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随海拔变化越小。同时,各海拔之间微生物生物量均有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2)四种酶活性的海拔间变化规律各异,但整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且在表层(A和E层)增长趋势更明显,而且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3)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受到碳和磷共同限制,土层越深限制越高,而且海拔越高C限制越强,但P限制降低;4)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别造成的。整体而言,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的分布特征。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循环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微生物生物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养分限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的胞外酶活性与微生物CUE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尚鹏 王百群 +1 位作者 晁赫嵘 王雨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苔藓结皮对下层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微生物对养分的利用特征,以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地上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0—2 cm,2—5 cm,1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剖面尺度下土壤碳(C)、氮(N)、磷(P)养分状况、胞外酶活性以及... 为进一步明确苔藓结皮对下层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微生物对养分的利用特征,以黄土丘陵区典型退耕地上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0—2 cm,2—5 cm,10—20 cm)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剖面尺度下土壤碳(C)、氮(N)、磷(P)养分状况、胞外酶活性以及微生物CUE特征。结果表明:苔藓结皮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结皮层的SOC,TN,TP,DOC,DON和Olsen-P含量分别是10—20 cm土壤养分的2.58,2.34,1.13,2.30,4.30,7.36倍。与养分含量特征一致,微生物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整个剖面尺度上,微生物群落存在较为稳定的元素内稳态以保持自身C,N,P的计量平衡。参与C,N,P循环的相关胞外酶活性在剖面尺度上表现出差异,β-1,4-葡萄糖苷酶(BG)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P)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底层土壤较高的NAG和AP酶活性反映出N,P养分的匮乏。微生物CUE在剖面尺度上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平均水平为0.25,表明表层与深层土壤更有助于C的固存。此外,方差分解(VPA)和线性模型结果均指出养分状况和土壤酶是影响微生物CUE的关键因素。总的来说,苔藓结皮对表层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代谢产生积极作用,尽管底层土壤养分匮乏,但仍保持较高的微生物C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剖面 养分 胞外酶活性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下载PDF
排水对我国两种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
9
作者 贾娟 李星奇 冯晓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湿地储存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有机碳(SOC),并受到人为排水的强烈影响。然而,排水引起的水位下降对不同湿地碳循环(特别是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我国两种典型湿地(贫营养型的大九湖湿地和富营养型的红原湿地)土... 湿地储存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壤有机碳(SOC),并受到人为排水的强烈影响。然而,排水引起的水位下降对不同湿地碳循环(特别是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以我国两种典型湿地(贫营养型的大九湖湿地和富营养型的红原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13C标记葡萄糖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短期和长期排水对SOC降解、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微生物碳积累效率(CAE)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和短期排水显著提高了两种湿地SOC降解速率(从淹水处理的1.47μg C·g^(-1)·h^(-1)升高到排水处理的2.47μg C·g^(-1)·h^(-1))、葡萄糖来源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从0.21 mg C·g^(-1)升高到1.00 mg C·g^(-1))和CAE(从0.29升高到0.73),但未改变CUE(变化范围为0.34~0.86)。长期排水提高了大九湖湿地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但降低了红原湿地β-葡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综上,排水主要通过增强微生物胞内代谢过程(包括呼吸)提高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泵”作用和效率,同时加速了SOC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微生物积累效率 土壤有机循环 湿地 排水
原文传递
施用生物炭对塿土土壤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和碳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强 耿增超 +5 位作者 许晨阳 郭靖宇 李倩倩 刘莉丽 赵汉红 杜旭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25-2433,共9页
土壤微生物代谢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为明确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和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的长效影响机制,于2012年将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450℃、限氧条件下裂解)以不同用量(0、 2... 土壤微生物代谢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为明确施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和碳利用效率(carbon use efficiency, CUE)的长效影响机制,于2012年将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450℃、限氧条件下裂解)以不同用量(0、 20、 40、 60和80 t·hm^-2)施入塿土,与耕层土壤(0~20cm)混匀,小麦玉米轮作7 a后,通过生态酶化学计量学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养分限制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①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显著提高,碳氮磷活性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总磷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5种胞外酶活性(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亮氨酸氨基多肽酶、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显著降低.②所有处理土壤微生物均受磷限制;在施加生物炭各处理中,随施用量的增加微生物代谢碳和磷限制显著提高,微生物CUE显著降低;当生物炭施用量为20 t·hm-2时,碳限制(0.625±0.022)和磷限制(62.153°±0.892°)最低,微生物CUE(0.511±0.007)最高.③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分析表明,土壤碳氮磷及其元素化学计量比对磷限制产生了直接的极显著正效应(P<0.01),碳限制与磷限制呈正相关关系(R2=0.242,P<0.001),而碳磷限制又对CUE产生了极显著的负效应(P<0.001).综上,过量施用生物炭使土壤元素化学计量失衡是导致土壤微生物代谢磷限制加剧的重要因素,继而诱导了微生物碳限制的增强和CUE的降低.当生物炭施加量为20 t·hm^-2时,微生物代谢所受碳磷限制最低,且具有最高的微生物CUE,对于调节土壤微生物代谢、维持生态功能和减少微生物二氧化碳排放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BC) 生态化学计量学 矢量分析 微生物养分限制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短期氮添加对黄山松林土壤碳组分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被引量:8
11
作者 戴辉 周嘉聪 +6 位作者 曾泉鑫 元晓春 崔琚琰 孙雪琦 苏先楚 李伟鹏 陈岳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1-300,共10页
人类活动和大气沉降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氮的输入,显著改变了生态系统碳循环.为了更好地理解氮沉降如何调节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动态,及其潜在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在福建戴云山黄山松林设置3个氮添加梯度(对照(0 kg·hm^(-2)·a^(... 人类活动和大气沉降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氮的输入,显著改变了生态系统碳循环.为了更好地理解氮沉降如何调节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动态,及其潜在的微生物机制.本研究在福建戴云山黄山松林设置3个氮添加梯度(对照(0 kg·hm^(-2)·a^(-1))、低氮(40 kg·hm^(-2)·a^(-1))、高氮(80 kg·hm^(-2)·a^(-1)))以模拟氮沉降.通过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碳利用效率,利用两步硫酸水解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量小、周转快的活性碳组分和量大、周转慢的惰性碳组分,以探究两年氮添加对亚热带黄山松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氮添加显著降低0~10 cm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增加土壤惰性碳含量.氮添加提高了参与碳、氮和磷获取的3种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酸葡糖苷酶、酸性磷酸单酯酶),并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冗余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表明,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微生物生物量和β-葡萄糖苷酶是影响土壤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且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与活性碳呈显著正相关,与惰性碳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活性碳呈显著正相关,与惰性碳无显著关系.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减少、碳利用效率的下降导致活性碳组分含量减少,而惰性碳组分含量增加,进而提高黄山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森林土壤 活性和惰性组分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Soil calcium content as the driving factor for vegetative structure and soil microbial function diverging across a fire chronosequence of the boreal forests in northeast China
12
作者 Zhiyong Zhou Ying Shen +1 位作者 Bo Wang Huan Zh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72-384,共13页
The role of biophysical variables in constru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with the time since fire.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its underlying variables for the postfire ... The role of biophysical variables in construc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changes with the time since fire.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verify the transition stage and its underlying variables for the postfire forest and soil microbial function in the boreal forested area of China.A 50-year fire chronosequence was presented,and biomass of forbs,shrubs and woody plants was separately weighted to asses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whole community with the year since fire(YSF).Simultaneously,soil bio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measured for stand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fter fire.Soil microbial functions,i.e.growth efficiency(GE)and carbon use efficiency(CUE),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ecoenzymatic and soil nutrient stoichiometry.In terms of vegetative structure,forbs’proportion decreased from 75%to 1.5%,but the proportion of woody plants increased from 0.04%to 70%across this fire chronosequence.GE and CU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veraged 0.242 and 0.236 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9,15 and 31 YSF than in 2 and 3 YSF.Soil metal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the late stage of this fire chronosequence,and soil calcium content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oody plant biomass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microbial function.Overall,the present work highlights that the time period of 15 and 31 YSF is a hallmark stage for aboveground vegetative structure and soil microbial function to change in different trends and that the calcium content may partly account for these two divergent trajecto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ve recovery fire chronosequence soil microbial carbon use efficiency soil ecoenzymatic activity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metal cont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