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产高温大曲主发酵期微生物群落演替及主要酶系动态分析
1
作者 姜庆昊 翟忠英 +1 位作者 赵英 肖功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82-90,共9页
高温大曲是酱香型白酒的发酵剂、糖化剂和生香剂,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及酶系,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温大曲主发酵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酶系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阐明微生物和酶系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高通量... 高温大曲是酱香型白酒的发酵剂、糖化剂和生香剂,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及酶系,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温大曲主发酵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酶系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阐明微生物和酶系的作用机理。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酶活力测定方法,分析高温大曲不同发酵时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系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大曲主发酵期间酶活力的变化明显,以制曲工艺的第1次翻曲(第9天),第2次翻曲(第15天)这2 d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单宁酶的酶活力出现拐点。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10个属和真菌5个属区分组间差异的关键成分:细菌属为枝芽胞杆菌属(Virgibacillus)、Kroppenstedtia、魏斯氏菌属(Weissella)、Sediminibacter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火山渣芽胞杆菌属(Scopulibacillus)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真菌属为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红曲霉属(Monascus)、Leiothecium、Millerozyma和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并由他们来驱动整个高温大曲发酵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该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湘产高温大曲微生物和酶系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为制曲工艺的优化、强化曲的制备以及酱香型白酒酒质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高温大曲 酶系 微生物群落演替 高通量测序技术
下载PDF
汉中地区浆水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其功能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阳 王珊珊 +4 位作者 高琪 甄子辰 王令 路宏朝 张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149,共8页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发酵不同阶段的汉中浆水进行细菌与真菌多样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较为稳定,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3个发酵时期中优势细菌门均为厚壁菌门...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发酵不同阶段的汉中浆水进行细菌与真菌多样性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的进行,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较为稳定,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3个发酵时期中优势细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优势细菌属为乳植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腐败乳杆菌属(Loigo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寡碳乳杆菌属(Paucilactobacill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等;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真菌属主要有双胞菌属(Cystofilobasidium)、白冬孢酵母属(Leucosporidium)、镰刀菌属(Fusarium)、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Holtermanniella等。整个发酵过程中优势菌属相对含量有明显波动,参与发酵的真菌种类多于细菌。微生物功能预测结果显示,细菌中涉及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的通路比例分别为(74.11±0.11)%、(12.07±0.19)%、(3.71±0.10)%,代谢功能主要分布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核苷酸、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等。该研究揭示了汉中地区浆水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为浆水的食品安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浆水 微生物群落演替 高通量测序 功能预测
下载PDF
中试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脱氮除碳效能及微生物群落演替
3
作者 文红平 杨小明 +5 位作者 成郁楠 刘梦雪 罗子锋 李强 李永涛 张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9-678,共10页
通过在鸭场搭建中试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以稀释鸭场沼液作为进水,并用蔗糖调节进水COD,评估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的脱氮除碳效能和微生物群落演替。结果表明:阶段Ⅰ(1~20 d)为污泥接种及水质适应阶段,进水碳氮比(C/N)小于2,COD和N... 通过在鸭场搭建中试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以稀释鸭场沼液作为进水,并用蔗糖调节进水COD,评估SBR处理鸭场沼液过程中的脱氮除碳效能和微生物群落演替。结果表明:阶段Ⅰ(1~20 d)为污泥接种及水质适应阶段,进水碳氮比(C/N)小于2,COD和NH_(4)^(+)-N浓度约为200 mg/L,COD和NH_(4)^(+)-N去除率在第8天分别达到80%和90%;阶段Ⅱ(21~55 d)为系统稳定运行阶段,进水C/N小于2,COD和NH_(4)^(+)-N浓度分别为200~500、200~400 mg/L,COD去除率约为60%,NH_(4)^(+)-N去除率超过80%;阶段Ⅲ(56~95 d)为模拟有机物浓度变化阶段,进水C/N为1.2~5.5,COD和NH_(4)^(+)-N浓度分别为300~1 400、150~400 mg/L,COD和NH_(4)^(+)-N的去除率均大于80%,同时发现低温是SBR脱氮除碳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通过微生物16S rRNA全长测序发现,Proteobacteria和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为系统中门和纲水平下的优势微生物菌群。从属水平分析,试验期间系统内微生物发生了明显演替,在运行稳定后均形成了具有脱氮除碳功能的优势微生物群落。表明SBR可以实现对低C/N鸭场沼液的高效脱氮除碳,对高NH_(4)^(+)-N浓度和低C/N的鸭场沼液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场沼液 中试规模 SBR 脱氮除碳 微生物群落演替
下载PDF
胞外酶对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苏峰峰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丹莲 冯冲凌 胡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4-530,共7页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 研究了添加黄孢原毛平革菌胞外酶对农业废物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初期,胞外酶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堆肥后期,胞外酶可提高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并促进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大量降解.醌指纹数据显示,胞外酶并未引起新的优势醌的出现,进入高温期后,以MK-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作为优势菌群,且这种优势一直存在;堆肥后期胞外酶对甲基萘醌影响较大,可促进长链甲基萘醌的出现.主成分分析表明,胞外酶对醌种类演替的影响主要作用在3d和40d,这与非相似性指数结果一致,并使真菌在整个体系中影响力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酶 木质纤维素降解 微生物群落演替 堆肥 醌指纹法
下载PDF
铅污染对垃圾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炜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丹莲 冯冲凌 胡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7-732,共6页
以醌指纹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Pb作用下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Pb对微生物总量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抑制,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堆肥末期基本恢复.Pb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均匀性的增长,加速缩小群落中各类微生... 以醌指纹法为主要监测手段,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Pb作用下堆肥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Pb对微生物总量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抑制,但群落多样性水平在堆肥末期基本恢复.Pb能促进微生物群落均匀性的增长,加速缩小群落中各类微生物之间生物量的差距.醌指纹数据显示,Pb污染垃圾堆肥过程中的优势菌群与未污染参照体系中一致,未出现新的优势菌群.以MK-6和以Q-8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对Pb耐受性较低,而以MK-7(H4)和以Q-7为主要醌类的微生物在Pb的作用下迅速增长,呈现出较强的耐Pb性.聚类分析表明,Pb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一次发酵初期表现最为明显,但随堆肥过程的推进而呈减缓趋势,这与堆肥过程对重金属毒性存在一定弱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演替 醌指纹法 重金属毒性弱化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黑树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范民婷 姜东琪 +6 位作者 张云舒 李玲玉 王颖 陈珊 代志国 孙舒扬 赵玉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96,共6页
以自然发酵的黑树莓酒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演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AF)过程中,酵母属(Saccharomyces)、弯担菌属(Curvibasidium)和木拉克酵母属(Mrakia)相对丰度较高... 以自然发酵的黑树莓酒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其自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演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酒精发酵(AF)过程中,酵母属(Saccharomyces)、弯担菌属(Curvibasidium)和木拉克酵母属(Mrakia)相对丰度较高,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在中期和后期相对丰度达75%以上。在苹果酸-乳酸发酵(MLF)过程中,泛菌属(Pantoea)、酒球菌属(Oen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酸土单胞菌属(Aciditerrimonas)和地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占有较高的比例。酒球菌属增殖迅速,增长了近25%,在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增幅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树莓酒 自然发酵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演替
下载PDF
红曲米醋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其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娇娇 李婧 +4 位作者 范冰倩 杜鹏 郑宇 朱立磊 宋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2,共7页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红曲米醋红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合红曲的糖化力、液化力等生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深度解析微生物群落演替对红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别获得16个真菌属菌株和16个细菌属菌株,主要... 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红曲米醋红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合红曲的糖化力、液化力等生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深度解析微生物群落演替对红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别获得16个真菌属菌株和16个细菌属菌株,主要真菌有曲霉属(Aspergillus)(相对丰度为0.36%~66.79%)、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相对丰度为14.77%~47.80%)、红曲霉属(Monascus)(相对丰度为11.28%~41.09%),随着制曲时间增加,优势真菌由Saccharomyces、Monascus逐渐变为Aspergillus;细菌中乳酸菌(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相对丰度为63.54%~94.98%),且随着制曲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CCA分析结果表明,真菌中Aspergillus、Penicillium对红曲生化指标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细菌属对红曲生化指标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米醋 微生物群落演替 生化指标 高通量测序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姬松茸发酵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研究
8
作者 赵玉阳 冯璠 +3 位作者 郝刘斌 孙悦 郑素月 王春霞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共8页
以牛粪和玉米芯为主料进行发酵,采用高通量测序法,设置未发酵(C1)、第1次发酵完成(C2)、第2次发酵完成(C3)3个阶段,研究了不同发酵阶段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变化规律,以期探究姬松茸培养料隧道式发酵特性,优化隧道发酵技... 以牛粪和玉米芯为主料进行发酵,采用高通量测序法,设置未发酵(C1)、第1次发酵完成(C2)、第2次发酵完成(C3)3个阶段,研究了不同发酵阶段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变化规律,以期探究姬松茸培养料隧道式发酵特性,优化隧道发酵技术。结果表明:姬松茸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含水率、pH、总碳和C/N不断下降,电导率和全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细菌群落中厚壁菌在整个时期均为优势菌门;放线菌与异常球菌在C2时期成为优势菌群;C3时期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在整个培养料发酵过程中是最丰富的真菌门,相对丰度占比均在92.5%之上,其次为担子菌门。TN、pH、C/N、MC、TC和EC值均对发酵料中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其中TN对细菌群落的影响极为显著(P<0.01);TC、C/N、MC和TN是影响发酵料中真菌群落的关键因素,其中TC和C/N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姬松茸 隧道式发酵技术 理化性质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演替
下载PDF
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贾云 胡婉蓉 +5 位作者 吕晋雄 张倩颖 王跃 罗诚 刘元法 李东亮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8,89,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对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理化代谢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确定功能微生物及其共生类群,以明确微生物群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属Staphylococcus和Aspergillus...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代谢组学对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理化代谢物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网络分析确定功能微生物及其共生类群,以明确微生物群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势微生物属Staphylococcus和Aspergillus的相对丰度在发酵过程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第21 d分别占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主导地位;Aspergillus、Staphylococcus、Filobasidium可能对总糖变化和还原糖的生成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Bacillus对含氮物质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Candida作为微生物共生类群和发酵后期的标志微生物属,不仅可以降解含氮物质、合成风味物质,而且对维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 烟叶发酵 微生物群落演替 相关性分析 功能微生物
下载PDF
贮藏时间对甜高粱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杰 尹雪敬 +4 位作者 王思然 董志浩 李君风 贾玉山 邵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4-175,共12页
为评价贮藏时间对甜高粱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将蜡熟期甜高粱(SS)自然青贮1、3、7、15、30和60 d,开窖后,随机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发酵参数和微生物数量分析。同时,对鲜样、青贮7和60 d的甜高粱青贮饲料(SSS)进一... 为评价贮藏时间对甜高粱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将蜡熟期甜高粱(SS)自然青贮1、3、7、15、30和60 d,开窖后,随机取样进行化学成分、发酵参数和微生物数量分析。同时,对鲜样、青贮7和60 d的甜高粱青贮饲料(SSS)进一步进行高通量测序和KEGG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青贮60 d后,甜高粱青贮饲料呈低pH值、高乳酸含量和高乳乙比的同型乳酸发酵。肠杆菌属(26.0%)和泛菌属(25.7%)为SS鲜样的优势菌属,而明串珠菌属(34.1%)和乳球菌属(31.6%)则在7 d的SSS中占据优势,随后在60 d的SSS中被乳杆菌属(73.5%)取代。斯皮尔曼相关性热图显示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乳酸含量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青贮前后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较大差异:青贮过程下调了氨基酸、能量、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但上调了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总体而言,高通量测序结合KEGG功能预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甜高粱青贮过程中球状乳酸菌至杆状乳酸菌的演替规律,并初步发现了碳水化合物代谢上调及氨基酸代谢下调的功能转变趋势。研究青贮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和功能变化对深入揭示厌氧发酵机理和生产高品质青贮饲料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高粱 发酵品质 微生物群落演替 功能变化 青贮饲料
下载PDF
好氧堆肥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及其细菌群落结构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秀红 李欣欣 +3 位作者 史向远 王保平 周静 籍增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57-1463,共7页
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 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析了玉米秸秆和牛粪联合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第2次翻堆(第14天)时,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初次建堆时(0 d)和其余翻堆时(第8、20、26天)次之,发酵结束时(第34天)最弱.Simpson、Shannon-Wiener和Mc Intosh多样性指数表明,建堆时及翻堆时的菌群优势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极显著优于好氧堆肥结束.不同好氧发酵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对同一碳源代谢有差异,同一好氧发酵时间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糖类、酸类和醇类是区分好氧堆肥不同时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差异的敏感碳源.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细菌的种类和丰度不同,共享的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第0、8、14、20、26、34天这6个时间内它们的相对丰度之和分别达90.27%、90.34%、94.26%、84.21%、84.31%和77.61%,且6种门类在不同发酵时间的丰度表达存在消长变化状态.研究显示,参与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在碳源代谢能力上存在多样性,在细菌菌群的种类和丰度上也存在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微生物群落演替 Biolog法 碳源代谢能力 宏基因组学 细菌菌群结构
下载PDF
镇巴腊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12
作者 左瑶 朱联旭 +5 位作者 路宏朝 任宏强 王令 王珊珊 吴国飞 张涛 《肉类研究》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镇巴腊肉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同时对细菌表型及相关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镇巴腊肉生产加工过程中,真菌丰度大于细菌丰度,并随着发酵时间及加工工艺变化,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镇巴腊肉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同时对细菌表型及相关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镇巴腊肉生产加工过程中,真菌丰度大于细菌丰度,并随着发酵时间及加工工艺变化,微生物群落存在明显的演替;镇巴腊肉中丰度最高的细菌为厚壁菌门(Firm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细菌属随着加工步骤推进由原料肉样品中的大肠-志贺氏菌属演替为腌制时期和熏制时期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乳杆菌属(Latilactobacillus);丰度最高的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真菌属由镰刀菌属(Fusarium)和被孢霉属演替为镰刀菌属(Mortierella)和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基于菌落演替变化及细菌表型和功能预测,发现镇巴腊肉在加工过程中有害微生物不断减少,利于发酵的微生物逐渐增加,促进镇巴腊肉风味物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巴腊肉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演替
下载PDF
盐浓度对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0-206,共7页
蚕豆酱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豆类调味品。盐作为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对蚕豆酱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盐浓度对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和理化因子演替规律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时间蚕豆酱... 蚕豆酱是我国传统的发酵豆类调味品。盐作为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对蚕豆酱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盐浓度对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和理化因子演替规律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酵时间蚕豆酱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检测了其理化特征。结果表明,盐浓度不仅会显著影响pH、总酸、氨基酸态氮和还原糖的含量,还会显著影响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在不同盐浓度的发酵过程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菌门,两者相对丰度之和可达97%。在属水平上,葡萄球菌属(34.26%~54.94%)、魏斯氏菌属(11.91%~23.69%)和芽孢杆菌属(8.38%~30.79%)是蚕豆酱发酵过程中的绝对优势细菌属。芽孢杆菌属、盐单胞菌属、片球菌属、盐厌氧菌属、盐乳杆菌属、考克氏菌属和四联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盐和pH是蚕豆酱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演替的主要驱动力。该研究解析了盐对蚕豆酱发酵生态的影响,为蚕豆酱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酱 高通量测序 原核微生物群落演替 理化因子 盐浓度
下载PDF
PCR-DGGE解析浓香型大曲发酵、储藏过程真菌群落的演替规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叶光斌 李丹宇 +2 位作者 杨跃寰 罗惠波 杨晓东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5-9,共5页
以浓香型大曲培菌发酵期(0-10 d)和储藏期(20-100 d)共12个大曲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技术解析浓香型大曲制备过程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PCR-DGGE图谱表征的微生物群落丰度、优势度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大曲制备过程中,真核... 以浓香型大曲培菌发酵期(0-10 d)和储藏期(20-100 d)共12个大曲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技术解析浓香型大曲制备过程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PCR-DGGE图谱表征的微生物群落丰度、优势度及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大曲制备过程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多样。发酵环境的剧烈变化及真菌群落间的协同和制约效应均对大曲制备过程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真菌 18S RRNA基因 PCR-DGGE 微生物群落演替
下载PDF
环境因素主导着冰川前沿裸露地好氧异养细菌群落的分布 被引量:11
15
作者 章高森 张威 +3 位作者 刘光琇 安黎哲 陈拓 李忠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65-971,共7页
冰川前沿裸露地有着暴露年代序列特性,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理想地区.通过对1号冰川东支前沿裸露地的微生物学研究发现,从冰土交界处到1675年的冰碛垄,25℃下培养得到细菌数量从5.5×104 CFUs.g-1增加到3.3×106 CFUs... 冰川前沿裸露地有着暴露年代序列特性,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理想地区.通过对1号冰川东支前沿裸露地的微生物学研究发现,从冰土交界处到1675年的冰碛垄,25℃下培养得到细菌数量从5.5×104 CFUs.g-1增加到3.3×106 CFUs.g-1,而微生物总数的变化在暴露年代序列上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改变发生在两个阶段,暴露初期和植被盖度明显增加的时候.联系到这两个阶段正好是环境温度与土壤营养水平改变的时期,此结果表明,环境变化是冰川前沿裸露地微生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前沿裸露地 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演替 环境因素
下载PDF
川西高山森林倒木不同分解阶段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常晨晖 吴福忠 +5 位作者 杨万勤 谭波 李晗 肖洒 苟小林 何丽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8-985,共8页
微生物是倒木分解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同分解阶段的倒木也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基质,可能形成差异显著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了解高山森林倒木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研究一个分解序列的川西高... 微生物是倒木分解的积极参与者,而不同分解阶段的倒木也为微生物群落提供了重要的生长基质,可能形成差异显著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了解高山森林倒木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特征,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研究一个分解序列的川西高山森林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倒木心材、边材和树皮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腐烂等级增加,微生物总生物量、真菌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均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但不同结构组分微生物生物量随腐烂等级增加的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心材微生物生物量在Ⅰ-Ⅳ随腐烂等级的增加缓慢升高,但在Ⅴ腐烂等级快速增加;边材和树皮在Ⅱ和Ⅲ腐烂等级微生物生物量最低;除Ⅲ腐烂等级树皮,整个分解序列的倒木真菌/细菌比值在0.22-0.73之间,随腐烂等级增加而降低.PLFA单体尤其是优势脂肪酸单体含量变化显著(P<0.05)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且与倒木不同结构组分在各分解阶段的理化特征密切相关.此外,聚类分析表明Ⅲ、Ⅳ、Ⅴ腐烂等级心材,Ⅲ、Ⅳ、Ⅴ腐烂等级边材,Ⅰ-Ⅴ腐烂等级树皮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Ⅰ、Ⅱ腐烂等级心材与Ⅰ、Ⅱ腐烂等级边材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可见,高度腐烂的倒木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微生物生物量及丰富的群落类群,但不同结构组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具有相对独立的变化趋势,这对深入了解高山森林倒木分解与微生物群落演替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山森林 倒木分解 磷酸脂肪酸 腐烂等级 微生物群落演替 岷江冷杉
原文传递
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及其电化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琛 郑红艾 +3 位作者 周笑绿 王中宏 吴阳 李炳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2-128,共7页
微生物浸出技术具有可处理对象丰富、过程简单、能耗低、环境友好的优点,在未来矿物处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浸矿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总结了浸矿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 微生物浸出技术具有可处理对象丰富、过程简单、能耗低、环境友好的优点,在未来矿物处理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浸矿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总结了浸矿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概述了混合菌在浸矿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简述了微生物浸矿电化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微生物浸出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浸出 湿法冶金 微生物群落演替 电化学
下载PDF
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的发酵品质、菌群演替及关键菌群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静娴 杜桂林 +4 位作者 史吉平 马治国 袁辰阳 刘相岑 张保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102,共13页
【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 【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条件下混合贮存30 d,分别在发酵的第0,3,7,15,30天取样,分析样品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使用Mothur 1.30.2分析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Chao1指数),结合BugBase和FUNGuild数据库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的表型功能,再利用共现性网络、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菌群互作以及理化指标与优势物种相关性。【结果】与发酵前相比,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结束后pH、干物质(DM)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下降(P<0.05),有机酸(乳酸、乙酸、丁酸)和乙醇显著积累(P<0.05),其中铵态氮含量在贮存结束时低于10%,pH降低到4.0;粗脂肪(CF)、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素(ADF)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中性洗涤纤维素(NDF)含量显著上升(P<0.05)。细菌和真菌群落的Coverage指数为0.99~1.00;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于发酵第3天之后均显著下降(P<0.05),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RA)>5%)由初始的非理想菌群转变为乳酸菌和肠杆菌类,真菌群落中致病型菌群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9种细菌表型和12种真菌表型被注释,其中需氧型(aerobic)、形成生物膜(forms biofilms)、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潜在致病型(potentially pathogenic)细菌和动物致病型(animal pathogenic)真菌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在30 d时相对丰度分别为8.0%,31.5%,31.8%,31.3%,15.46%。基于物种属水平相对丰度构建的微生物共现性网络由38个点(代表细菌属或真菌属)和91条无向的边(代表相连细菌属或真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组成。与发酵前相比,乳酸菌(片球菌属Pedi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未分类的乳杆菌科unclassified_f__Lactobacillacea)和腐生型真菌(节担菌属Wallemia和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作为关键物种抑制了病原菌富集;片球菌属Pediococcus、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是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改善青贮品质的关键物种。RDA结果显示,pH、WSC、CF是影响微生物优势物种演替的关键理化因子,其中pH、WSC与优势物种镰孢菌属、曲霉属、泛菌属、肠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与片球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呈负相关关系;CF与优势物种肠球菌属、节担菌属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干物质含量被有效保存,真菌优势物种显著富集,有效抑制了病原菌菌群的积累,可知混贮发酵是资源化处理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贮发酵 甘蓝尾菜 水稻秸秆 微生物群落演替 共现性网络 关键物种
下载PDF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screening and selected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for bioleaching process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寿朋 郭宁 +2 位作者 武海艳 邱冠周 刘新星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383-1387,共5页
To screen the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bioleaching behaviors of mixed culture for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bioleaching,ten mixed cultures were collected and screened from different acid mine... To screen the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bioleaching behaviors of mixed culture for low-grade copper sulfide ore bioleaching,ten mixed cultures were collected and screened from different acid mine drainages obtained from sulfide mines of China.The leaching rate was set as criterion to screen the mixed culture and the metagenomic approach.Community genome array(CGA) was used for analyzing the mixed culture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during the bioleaching proces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xed culture obtained from Yinshan(YS) lead-zinc mine in Dexing of Jiangxi province in China reaches the maximum copper extraction(68.89%) during the one bioleaching period of 24 d.CGA results show that YS culture contains nine kinds of bacteria which are belong to six divisions,an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s changing during the bioleaching process.This provides a good way to accelerate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and reveal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during the bioleach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EACHING high efficient mixed culture community genome array(CGA) microbial community shift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il Properties During Natural Succession of 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 被引量:3
20
作者 JIA Guo-Mei ZHANG Pei-Dong +3 位作者 WANG Gang CAO Jing HAN Jing-Cheng HUANG Ying-P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52-360,共9页
The changes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nitrogen (MB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topsoil of the 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 o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in China during the natural succession were eva... The changes o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nitrogen (MB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topsoil of the abandoned agricultural land o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in China during the natural succession were evaluat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soil properties. MBC and MBN were measured using fumigation extrac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AME). The contents of organic C, total N, MBC, MBN, total FAME, fungal FAME, bacterial FAM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l FAME at the natural succession sit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but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ural vegetation sites. The MBC, MBN and total FAME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organic C and total N. Furthermore, organic C and total N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ungal FAME, bacterial FAME, fungal/bacterial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l FAME. Natural succession would be useful for improving soil microbial properties and might be an important alternative for sustaining soil quality on the semi-arid Loess Plateau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microbial biomass soil carbon soil nitroge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