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1
作者 李娜 信会男 +5 位作者 赖宁 李永福 吕彩霞 耿庆龙 段婧婧 陈署晃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89-1796,共8页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对指导伊犁河谷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伊犁河谷旱地、水浇地、水田、果园、撂荒地5...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特征对指导伊犁河谷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样品采集、室内分析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伊犁河谷旱地、水浇地、水田、果园、撂荒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轻组有机碳(LF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特征,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伊犁河谷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TN、AN、AP和AK含量均表现为: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撂荒地;水田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征,主要体现为:水田(25.62 g·kg^(-1))>旱地(13.80 g·kg^(-1))>水浇地(12.19 g·kg^(-1))>果园(11.58 g·kg^(-1))>撂荒地(8.81 g·kg^(-1)),且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土壤SOC、DOC、POC、LFOC、MBC含量均呈现出:水田>旱地>水浇地>果园>撂荒地的特征,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EOC含量则表现为: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撂荒地的特征,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水田土壤SOC、DOC、POC、LFOC、MBC、EOC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利用方式。5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与POC、LFOC、DOC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2,0.36,0.489(P<0.01),说明土壤SOC含量是影响土壤POC、LFOC和DOC含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农田土壤 有机组分 微生物量碳 伊犁河谷
下载PDF
基于整合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对有机肥施用的响应特征
2
作者 莫艳芳 申云鑫 +7 位作者 贺彪 施竹凤 唐加菜 杨童雨 翟恒 韩天华 陈齐斌 杨佩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101,共13页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探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中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指导。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得高质量文献84篇,提取有效田间试验数据625组,以不施肥和单施无机肥为对照...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探究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旨在为生产中有机肥的科学施用提供指导。通过数据库共检索得高质量文献84篇,提取有效田间试验数据625组,以不施肥和单施无机肥为对照,采用Meta分析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作物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分别增加41.14%[95%置信区间(CI):38.32%~44.04%]、46.46%(95%CI:43.02%~50.01%)和48.85%(95%CI:43.86%~45.03%)。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46.80%(95%CI:43.22%~50.46%),提高微生物量氮含量56.0%(95%CI:47.18%~65.37%),提高作物产量47.48%(95%CI:39.98%~55.36%);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施用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提高36.06%(95%CI:21.22%~52.71%),微生物量氮含量可提高40.80%(95%CI:30.42%~52.01%),作物产量可提高4.04%(95%CI:2.26%~5.46%);Met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作物产量还受作物类型、氮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方式、土壤初始pH、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初始pH和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初始pH和氮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年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作物产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初始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作物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建议结合作物类型、土壤条件和气候类型等因素,构建单施或配施有机肥的施肥技术,实现构建土壤健康微生态,最终实现肥料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 有机肥 土壤肥力 作物产 Meta分析
下载PDF
返青期休牧对三江源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氮矿化的影响
3
作者 耿浦耀 王晓丽 +2 位作者 罗少辉 周选博 马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19-6231,共13页
返青期休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寒草甸生产力,为了解其对氮矿化及微生物的影响。以玛沁县大武镇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设立5个休牧时间,分别为CK(放牧)、休牧20d、30d、40d、50d,在牧草生长季(5—9月)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效氮素的动态... 返青期休牧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寒草甸生产力,为了解其对氮矿化及微生物的影响。以玛沁县大武镇高寒草甸为试验样地,设立5个休牧时间,分别为CK(放牧)、休牧20d、30d、40d、50d,在牧草生长季(5—9月)研究了土壤微生物量和有效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均随着休牧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SMBC在生长初期(5月、6月)休牧50d处理下较CK分别增加了22.49%、123.33%,生长末期休牧40d处理下含量较高。5月份SMBN在休牧40d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余月份均在休牧50d处理下含量较高。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在生长季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多数情况下,休牧30d土壤NH_(4)^(+)-N含量高于CK处理;不同休牧时间对土壤NO_(3)^(-)-N含量影响不明显。土壤氮矿化速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呈现休牧30—40d土壤氮矿化速率较高、CK较低的趋势。因此,在返青期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进行适当的休牧活动利于其有机氮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青期休牧 高寒草甸 氮矿化 微生物量碳 硝化速率 氨化速率
下载PDF
辽东山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研究
4
作者 李艳杰 《辽宁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6-37,43,共3页
为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质量差异,该研究以辽东地区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3种不同林型下的表层土壤,对其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P<... 为探讨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质量差异,该研究以辽东地区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集3种不同林型下的表层土壤,对其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依次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依次为落叶松人工林>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该研究为今后森林植被恢复研究和明确森林土壤在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山区 森林类型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
下载PDF
免耕覆盖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铭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6-222,共7页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花生轮作体系的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免耕秸秆不还田、免耕秸秆还田、浅耕秸秆不还田、浅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深耕秸秆还田6个处...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花生轮作体系的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免耕秸秆不还田、免耕秸秆还田、浅耕秸秆不还田、浅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深耕秸秆还田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与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在相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当秸秆还田措施条件相同时,耕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大小的影响在不同土层表现出的差异较大,其中在0~30 cm土层,免耕处理的表现较优,在30~60 cm土层,深耕处理的表现较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紧密相关。由此可知,免耕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其他处理能够提高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而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在深层土壤中的表现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微生物量碳 酶活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生活污水尾水回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如龙 段婧婧 +3 位作者 于建光 薛利红 索全义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6,共11页
为探讨农村生活污水尾水回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池塘水灌溉下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探讨尾水耦合氮肥施加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脲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 为探讨农村生活污水尾水回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池塘水灌溉下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探讨尾水耦合氮肥施加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脲酶、磷酸酶、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1年收获期尾水仅施蘖肥、尾水常规施肥、尾水减氮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碳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加了28.75%~34.75%和14.43%~23.63%,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增加了7.10%~16.04%和15.9%~46.88%。尾水灌溉处理脲酶活性两年间分别增加了34.92%~51.61%和0.98%~2.94%,有机质分别增加了1.11%~11.10%和6.38%~11.40%,年际间比较发现无论池塘水灌溉还是尾水灌溉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上升趋势,而尾水灌溉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幅更大。综上所述,尾水灌溉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和脲酶活性,说明尾水回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土壤肥力,具有一定的土壤改良作用,但长期回用下的环境安全性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试验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尾水 灌溉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种植冬绿肥对红壤幼龄橘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晗 王萍 +7 位作者 孙鲁沅 秦文婧 陈晓芬 陈金 周国朋 梁婷 刘佳 李燕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3-1631,共9页
种植绿肥是培肥改良果园土壤、提高水果产量品质的有效措施。为筛选适宜江西红壤幼龄橘园种植的冬绿肥品种,在橘园行间播种毛叶苕子(Viciavillosa Roth)、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perenne)、鼠茅草(Vulpia myuros)等... 种植绿肥是培肥改良果园土壤、提高水果产量品质的有效措施。为筛选适宜江西红壤幼龄橘园种植的冬绿肥品种,在橘园行间播种毛叶苕子(Viciavillosa Roth)、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黑麦草(Lolium perenne)、鼠茅草(Vulpia myuros)等4种冬绿肥,研究种植不同冬绿肥对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相比,短期种植冬绿肥对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较小,对土壤速效养分有一定的提升效果,但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种植冬绿肥明显改善了土壤生化性质,使土壤MBC和MBN分别增加47.9%-114%和75.9%-292%,使MBC/MBN降低14.2%-53.7%,其中鼠茅草和黑麦草处理效果最佳;种植冬绿肥还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1.70%-20.0%)、酸性磷酸酶(15.8%-78.9%)、脲酶(13.8%-46.6%)、转化酶(13.7%-55.5%)、过氧化物酶(120%-218%)、多酚氧化酶(4.70%-55.2%)等6种酶的活性,仍以鼠茅草和黑麦草的效果最佳。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各处理的土壤生化性质进行综合评价,其得分排序为:鼠茅草(1.07)>黑麦草(0.93)>毛叶苕子(0.20)>肥田萝卜(−0.24)>自然生草(−2.31),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可将其分为3类:鼠茅草和黑麦草(第Ⅰ类)、毛叶苕子和肥田萝卜(第Ⅱ类)、自然生草(第Ⅲ类)。综上,种植冬绿肥可明显改善红壤幼龄橘园的土壤肥力状况,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等生化性质的提升尤为明显,在实际生产中优先推荐鼠茅草、黑麦草作为冬绿肥品种。该研究为红壤区幼龄果园的土壤肥力培育、绿色生态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助于南方特色水果的量质协同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绿肥 红壤幼龄橘园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活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禾本科绿肥还田对盐碱地棉田土壤碳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敬宽 高枫舒 +2 位作者 张楷悦 李帅 柳新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6-404,共9页
为探讨绿肥还田对盐碱地棉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于2018—2019年选取黑麦草‘冬牧70’和大麦‘驻大麦4号’2种耐低温耐盐碱的禾本科绿肥进行原位还田试验,设置冬闲农田-棉花(T1)、黑麦草-棉花(T2)和大麦-棉花(T3)3个处理,测... 为探讨绿肥还田对盐碱地棉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于2018—2019年选取黑麦草‘冬牧70’和大麦‘驻大麦4号’2种耐低温耐盐碱的禾本科绿肥进行原位还田试验,设置冬闲农田-棉花(T1)、黑麦草-棉花(T2)和大麦-棉花(T3)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和绿肥还田后不同时期(15 d、50 d、110 d和180 d)棉田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的含量,并计算土壤微生物熵(SMQ)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值。结果表明,T2和T3均能显著增加SOC、TN含量,并在180 d时达最大值9.50 g∙kg^(−1)、798.84 mg∙kg^(−1)和9.91g∙kg^(−1)、759.34 mg∙kg^(−1),分别显著高于T1处理。T2和T3的SMBC、SMBN含量在整个还田期的变化动态基本一致,呈前期稳定增长且显著高于T1,后期有所降低且在110 d时略低于T1的变化动态;并且均在50 d时达最大值,此时较T1分别高出81.46%、47.76%和77.33%、43.13%;同时还田后T2处理不同时期的SMBC和SMBN含量均高于T3。SMQ不同处理的变化趋势与SMBC一致,2种绿肥处理除110 d外均高于T1处理,T2在15 d时达到最大值2.82%,而T3在50 d时达到最大值2.98%。各处理SMBC/SMBN值均在4~7之间变化,由此可判断绿肥还田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以细菌为主;同T1相比,除110 d外T2和T3均表现出较高的SMBC/SMBN值。综上所述,在盐碱地冬闲农田种植绿肥并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棉田土壤碳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提高土壤微生物固碳效应,为后茬作物生长提供养分。研究结果对盐碱地冬闲田的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还田 盐碱地 棉田 土壤 土壤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岩溶断陷盆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演替的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严嘉慧 邱江梅 李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8-1105,共8页
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底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的变化,以中国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岩溶断陷盆地底部原始森林、草地、人工林、灌丛和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类型的响应。结果表明:... 为了解岩溶断陷盆地底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的变化,以中国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云南省岩溶断陷盆地底部原始森林、草地、人工林、灌丛和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植被类型的响应。结果表明:灌丛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植被正向演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多因素方差分析出土层深度和植被类型是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其中土层深度是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极显著影响因素(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断陷盆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 植被类型
下载PDF
自然生草对冀西北杏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吕丽霞 王秀荣 +3 位作者 王维 王毅敏 贾庆冰 杨振华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86,共8页
以杏园野生草种为试材,采用果园自然生草的方法,研究了清耕(CK)、自然生草5年(5a)、自然生草8年(8a)3个处理在不同土层(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底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 以杏园野生草种为试材,采用果园自然生草的方法,研究了清耕(CK)、自然生草5年(5a)、自然生草8年(8a)3个处理在不同土层(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底层40~6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指标的变化,以期为探索自然生草对冀西北杏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杏园土壤各土层SOC、TN、SMBC、SMBN含量,同时也提高了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各指标值不断上升,同一土层中各指标表现为自然生草8a>自然生草5a>CK,三者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值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综合生草年限与土层深度尤以0~20 cm土层自然生草8a处理影响最大,SOC、TN、SMBC、SMBN含量分别较CK增加了62.48%、24.14%、130.33%和76.96%,qMBC与qMBN值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41.86%和42.67%,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81.82%、82.60%、257.30%、123.91%和134.55%;相关性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氮与有机碳、全氮及土壤酶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杏园行间长期自然生草是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的有效途径,对培肥土壤地力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草 杏园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下载PDF
生物炭投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水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彬 王小利 +4 位作者 段建军 杨宏伟 龙大勇 蒙婼熙 梅婷婷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为探讨贵州黄壤稻田中生物炭还田效应,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ck(NPK)、B 1(NPK+4.0 t/hm^(2)生物炭)、B 2(NPK+8.0 t/hm^(2)生物炭)、B 3(NPK+12.0 t/hm^(2)生物炭)、B 4(NPK+16.0 t/hm^(2)生物炭),分析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 为探讨贵州黄壤稻田中生物炭还田效应,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ck(NPK)、B 1(NPK+4.0 t/hm^(2)生物炭)、B 2(NPK+8.0 t/hm^(2)生物炭)、B 3(NPK+12.0 t/hm^(2)生物炭)、B 4(NPK+16.0 t/hm^(2)生物炭),分析添加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熵(qMB);SMBC、SMBN含量及SMBC/SMBN值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SMBC、SMBN含量以B 2处理最高。各处理的qMB、SMBC、SMBN及SMBC/SMBN和SMBN/TN相互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和品质,以B 2处理稻米产量和品质最高,较ck增产15.21%。本试验条件下,8.0 t/hm^(2)生物炭与化肥配施对提高黄壤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稻产量及改善水稻品质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稻田土壤 微生物量碳 品质
下载PDF
广东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61
12
作者 徐华勤 章家恩 +3 位作者 冯丽芳 全国明 毛丹娟 秦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112-4118,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广东省韶关红壤、广州赤红壤、雷州砖红壤3个地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果园、草地和农田)表层土壤(0-20 cm)微生物量C、N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果园和林地高于农田和草地。土壤有机C、全N同样以果园较高。而对微生物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C总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与全N、有机C、速效N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C、N之间显著相关,证实土壤微生物量C、N是可以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伟 徐莉 +4 位作者 俞元春 侯文军 徐长柏 王玫 戴成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1,共3页
沼液是沼气发酵过后的液体残留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研究了不同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范围分别为4.29% ~ 61.62%和6.08% ~ 76... 沼液是沼气发酵过后的液体残留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研究了不同沼液施肥对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增加范围分别为4.29% ~ 61.62%和6.08% ~ 76.1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随沼液施用量增加逐渐下降,其变化范围为9.92 ~ 10.8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施肥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 微生物量碳氮比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明岗 李玲 +2 位作者 苗惠田 黄绍敏 张水清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16年第1期19-25,共7页
通过分析潮土21年不同施肥措施下夏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SMBC/TOC)及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SMBN/TN),阐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通过分析潮土21年不同施肥措施下夏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量碳氮比(SMBC/SMBN)、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SMBC/TOC)及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SMBN/TN),阐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不同施肥的响应特征。选取7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平衡配施(NPK)、施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施氮磷钾肥+玉米秸秆(NPKS)。在夏玉米苗期、抽雄、灌浆、成熟4个生育期采集耕层(0—20cm)土壤.采用氯仿薰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NPKM和NPKS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且以NPKM效果更佳。NPKM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在苗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比CK处理提高36.6%、91.7%、167.5%和100.6%:土壤微生物量氮在苗期、抽雄期、灌浆期、成熟期分别提高2.0、4.6、3.6和2.5倍。不同生育期,同-施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随生育期推进总体呈升高趋势。与CK相比,施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同时提高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SMBCfFOC)及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SMBN/TN),且以NKPM提高的幅度最大,增幅分别为25-3%和147.0%,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显著提高夏玉米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且以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效果更佳。有机-无机配施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的比值及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对碳氪的固持,提高土壤碳氮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玉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
下载PDF
氮添加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丽娜 罗久富 +4 位作者 杨梅香 张利 刘学敏 邓东周 周金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8-48,共11页
若尔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脆弱,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响应敏感。本试验以若尔盖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在2015-2016年每年返青期,以尿素作为氮源在野外开展控制试验,4个氮处理分别为CK(0g·m^-2·a^-1)、N5(5g·m^-2·a^-1)... 若尔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脆弱,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响应敏感。本试验以若尔盖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在2015-2016年每年返青期,以尿素作为氮源在野外开展控制试验,4个氮处理分别为CK(0g·m^-2·a^-1)、N5(5g·m^-2·a^-1)、N10(10g·m^-2·a^-1)、N20(20g·m^-2·a^-1),分析了氮添加下4个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探讨若尔盖高寒草地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旨在为脆弱生境草地的治理与恢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退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氮添加的敏感性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氮浓度20g·m^-2·a^-1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趋势发生显著变化:轻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中度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速效磷、硝态氮、全氮、全磷、有机碳具有显著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养分状况。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发生变化,尤其在N20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其他理化因子间无显著相关关系,需要进一步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方面解释其原因。氮浓度变化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C/N:CK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著高于其他3个退化样地。N5和N10条件下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C/N无显著差异,而N20处理下未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C/N与CK比显著提高33.7%,而重度退化草地与CK比下降了62.5%,说明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高寒退化草地 土壤养分 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
下载PDF
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21
16
作者 宋日 吴春胜 +2 位作者 牟金明 姜岩 郭继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03-30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 .动态变化特征表明 ,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 4种酶活性均在播...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 .动态变化特征表明 ,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 4种酶活性均在播种后 6 0d左右出现高峰 .此时正值作物生育旺盛时期 ,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说明玉米根茬留田配施化肥的培肥土壤效果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 酶活性 玉米 生育期 根茬留田
下载PDF
适宜的水氮处理提高稻基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被引量:83
17
作者 肖新 朱伟 +3 位作者 肖靓 邓艳萍 赵言文 汪建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91-98,共8页
为探讨节水灌溉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该试验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2个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控制灌溉)与3个水平施氮量(90、180和270 kg/hm2))对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 为探讨节水灌溉与氮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该试验采用防雨棚池栽试验,研究2个灌溉模式(常规灌溉与控制灌溉)与3个水平施氮量(90、180和270 kg/hm2))对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土壤微生物熵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显著提高稻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土壤微生物熵,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比值。在该试验条件下,以控制灌溉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可获得最优的生物环境,土壤脲酶活性、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转化酶活性、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分别达到3.02×10-2mg/g、0.93 mL/g、5.70 mg/g、10.08 mL/g、237.58 mg/kg、52.60 m/kg。该研究对认识稻基农田水氮耦合关系、指导江淮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稻优质节水高产高效栽培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灌溉 施氮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101
18
作者 赵彤 闫浩 +2 位作者 蒋跃利 黄懿梅 安韶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615-5622,共8页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246.56—321.25、267.76—347.05和118.96—245.14 mg/kg,土壤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87—47.63、27.63—42.89、24.66—36.20和15.64—22.56 mg/kg,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4.14—22.96、12.89—19.75、11.54—14.40和7.23—11.59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天然草地最高、人工乔、灌木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农地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9—10.87和16.27—24.1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2.70%—4.85%、2.56%—4.45%、2.08%—5.34%。其中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和农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均显著小于人工乔木林(P<0.05);MBC/SOC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差异不显著,MBN/TN和MBP/TP均呈现出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表明植被类型对这些与土壤微生物量紧密相关的理化性质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不同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8
19
作者 文倩 赵小蓉 +2 位作者 陈焕伟 妥德宝 林启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504-1509,共6页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 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0.25mm团聚体最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O4浸提碳不相关。与微生物量碳相反,K_2SO_4浸提碳含量在<1mm的团聚体中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 土壤团聚体 半干旱地区 灌溉 土壤有机 油菜 耕地土壤 粒径 浸提 筛分
下载PDF
灌溉模式对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70
20
作者 韩琳 张玉龙 +4 位作者 金烁 王娇 魏岩岩 崔宁 魏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25-1633,共9页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 【目的】研究沟灌、渗灌、滴灌3种灌溉模式下,保护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剖面中的分布特征。【方法】灌溉模式设沟灌、渗灌、滴灌3种,进行长达10年的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对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析其剖面分布特征。【结果】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均呈表层土壤最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分布趋势;但灌溉模式间差异明显,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10cm、80—100cm土层为沟灌>渗灌>滴灌,10—8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在0—100cm剖面各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为沟灌>滴灌>渗灌,微生物量碳为滴灌>沟灌>渗灌。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4.98%—12.87%和1.48%—2.82%之间,其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为滴灌>沟灌>渗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沟灌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滴灌有利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渗灌相比较而言最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不仅总有机碳含量低且水溶性含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地 不同灌溉模式 总有机 可溶性有机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