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器械辅助支持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明华 陈玉善 +6 位作者 王贺 关怀敏 解金红 邱承杰 宗永华 尚莎莎 王运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4期197-20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并且行PPCI的患者...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并且行PPCI的患者,收集其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PCI相关参数、器械辅助支持信息等。根据1年内随访生存与否,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各项因素。结果共入选40例患者,其中生存组26例,死亡组14例。两组在基线资料、入院诊断、危险因素及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组较死亡组有入院时心率较低、血压较高的趋势;生存组心肌酶显著低于死亡组(肌酸激酶峰值:496.00(198.25,2830.00)U/L比3040.00(405.75,5626.53)U/L,P=0.003;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峰值:52.65(31.75,219.50)U/L比306.00(27.25,489.63)U/L,P=0.006);两组间在冠状动脉造影及PPCI相关指标方面比较,生存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完全血运重建率(53.85%比21.43%,P=0.048);两组器械辅助支持方面比较,生存组较死亡组有更多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的比例(38.46%比7.14%,P=0.034)。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行PPCI的患者的预后与心肌酶水平、ECMO联合IABP支持以及完全血运重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预后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酶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难治性心原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赵倩 张艳 +1 位作者 乔荞 邓爱云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7期185-188,200,共5页
难治性心原性休克是对大剂量血管活性及正性肌力药物无效的状态,需要机械循环支持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一种临时机械循环支持及同步体外气体交换的治疗形式,可以提供全面的循环支持,在存在难治性心原性休克的情况... 难治性心原性休克是对大剂量血管活性及正性肌力药物无效的状态,需要机械循环支持以稳定血流动力学。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作为一种临时机械循环支持及同步体外气体交换的治疗形式,可以提供全面的循环支持,在存在难治性心原性休克的情况下迅速改善组织氧合。超声心动图是有效的诊疗工具,尤其在心原性休克病因诊断方面,可快速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引导体外膜肺氧合上机穿刺置管、动态监测患者心功能及评估撤机时机,预防相关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在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超声动图 难治性心原性休克 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下载PDF
外周灌注指数指导心原性休克等重症患者治疗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巩皓 张晓霞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89,共4页
外周灌注指数(PPI)因其无创、可连续测量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从心原性休克等患者角度阐述PPI功效,包括评估疾病程度、提供预后信息、预测液体反应性、实时评估容量、预测脱机及并发症。提示PPI可通过监测外周灌注评估微循环,辅助临... 外周灌注指数(PPI)因其无创、可连续测量的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从心原性休克等患者角度阐述PPI功效,包括评估疾病程度、提供预后信息、预测液体反应性、实时评估容量、预测脱机及并发症。提示PPI可通过监测外周灌注评估微循环,辅助临床医生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灌注指数 心原性休克 微循环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1例
4
作者 邹育海 李爱敏 +1 位作者 何建新 张金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538-540,共3页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左前降支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异常,作为间隔支分支的右冠状动脉临床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此罕见病例,患者52岁女性,因“突发心前区疼痛4 h,晕厥1次”就诊,心电图提示V1~V4,V3R、V4R、V5R导联ST段抬高约0.1~0.3mV,血...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于左前降支是非常罕见的先天性异常,作为间隔支分支的右冠状动脉临床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此罕见病例,患者52岁女性,因“突发心前区疼痛4 h,晕厥1次”就诊,心电图提示V1~V4,V3R、V4R、V5R导联ST段抬高约0.1~0.3mV,血压63/40mmHg,考虑诊断为急性前壁、右心室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处理罪犯病变时意外发现右冠状动脉作为一分支血管异位起源于第二间隔支开口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异位起源 左前降支 间隔支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下载PDF
探索影响体外膜肺氧合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利芳 支伟 +5 位作者 高恒波 肖浩 刘畅畅 周庆 汪雁博 谷新顺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904-910,共7页
目的探索影响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就诊应用ECMO联合PCI治疗的STEMI合并CS... 目的探索影响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就诊应用ECMO联合PCI治疗的STE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研究共分析了37例患者,男34例,平均年龄为(52.4±11.7)岁,存活组15例,死亡组22例,存活率为40.5%。与死亡组患者相比,存活组入院时的收缩压[(100.6±17.7)mmHg比(84.6±22.0)mmHg,P=0.025]及舒张压[(64.5±11.8)mmHg比(54.3±16.0)mmHg,P=0.043]更高,从休克至E CMO上机时间更长[4.0(3.0,10.0)h比2.8(1.9,5.1)h,P=0.048],从ECMO上机至导丝通过时间更短[1.5(0.5,3.0)h比3.8(2.3,7.0)h,P=0.008],首帧TIMI血流分级达Ⅲ级的比例更高[9(60.0%)比5(22.7%),P=0.038]。死亡组患者谷丙转氨酶[261.8(100.1,944.9)U/L比106.6(27.4,193.3)U/L,P=0.033]和谷草转氨酶[753.6(432.7,1533.0)U/L比244.7(113.7,594.3)U/L,P=0.009]均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从ECMO上机至导丝通过时间、首帧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ECMO联合PCI治疗STEMI合并C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休克分类在真实世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曾繁芳 何松坚 +8 位作者 胡伟 王小庆 闫少迪 陈怡粤 房子熙 郭文钦 罗颖 宋莉 颜红兵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174-181,共8页
目的评价修订版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休克分类对真实世界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MIC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 目的评价修订版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休克分类对真实世界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MIC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传统休克和2019年及修订版的SCAI休克分类标准分析符合AMICS诊断的患者,并进行分期,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干预措施及预后。结果960例AMI患者中,符合传统休克诊断的有38例(3.96%),出院30 d内死亡21例(55.26%)。2019版和修订版SCAI休克分类的AMICS均有104例(10.83%),从A到E期分期一致,分别有32.69%、25.96%、19.23%、10.58%和11.54%。相应各期的出院30 d内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2.94%)、0例、3例(15.00%)、8例(72.73%)、12例(100.00%)。血运重建组86例(82.69%),总死亡率17.44%,A至E期死亡率分别为0、0、16.67%、71.43%、100.00%。非血运重建患者17例,死亡8例,死亡率47.06%。冠状动脉病变方面,A/B期单支病变占比更高;E/D期三支病变占比较高。随着SCAI休克分期的递增,使用血管活性药、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均增加(均P<0.001)。B期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占比77.78%,出院30 d死亡率均为0。C期IABP组死亡率0,非IABP组死亡率42.86%,而D期和E期使用IABP与否未见差异。C/D期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较E期的好。结论修订版的SCAI休克分类更能早期识别AMICS患者,并有较强的预后预测能力;不同的SCAI休克分期可以有不同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美国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 休克分类
下载PDF
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救治成功1例
7
作者 王春燕 吴强 +5 位作者 陈丹丹 刘微 田水 杨帆 黄开举 李宗庄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394-397,共4页
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本文介绍了1例106岁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保护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病例提... 老年人群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本文介绍了1例106岁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保护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病例提示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时,在充分评估病情,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合并症等其他因素,在IABP保护下行PCI有望延长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龄患者 急性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原性休克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经肱动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房间隔造口术救治心原性休克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鑫宇 徐俊杰 +2 位作者 徐承义 马小静 刘成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790-795,共6页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动脉端常经股动脉插管,与主动脉生理血流方向相反,使心脏后负荷增大,进而致使左心室血液排出受阻,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左心室扩张、左心室壁应力增加,此现象称为左心室卸载不足。左心室舒张末期压...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动脉端常经股动脉插管,与主动脉生理血流方向相反,使心脏后负荷增大,进而致使左心室血液排出受阻,导致左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左心室扩张、左心室壁应力增加,此现象称为左心室卸载不足。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可导致心内膜缺血,从而阻碍左心功能的恢复。在心肌梗死或心肌炎引起的心原性休克患者中,心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因此,VA-ECMO辅助下对心原性休克患者救治时实施左心室卸载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VA-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过程中联合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房间隔造口实施左心室卸载,且患者股动脉入路困难,使用经左侧肱动脉路径置入IABP,最终救治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体外膜肺氧合
下载PDF
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治疗的护理
9
作者 刘苑 赖间清 詹春霞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03-304,F0003,共3页
全球注册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ardiogenic shock,AMICS)的30 d死亡率高达40%-45%^([1]),6-12个月死亡率在50%左右^([2])。经皮机械循环辅助(percutaneous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 全球注册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cardiogenic shock,AMICS)的30 d死亡率高达40%-45%^([1]),6-12个月死亡率在50%左右^([2])。经皮机械循环辅助(percutaneous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p MCS)是帮助AMICS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的重要支持手段,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更多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机械循环辅助 危险期
下载PDF
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的临床比较
10
作者 林加锋 杨鹏麟 +2 位作者 唐疾飞 陈晓曙 张建华 《浙江实用医学》 2007年第6期388-390,404,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的原因与高危心电表现、心律失常类型、治疗与转归的异同。方法对50例心原性晕厥与45例心原性猝死患者的原因、诱因、高危心电表现、心律失常类型、治疗与转归进行比较。结果恶性快速...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的原因与高危心电表现、心律失常类型、治疗与转归的异同。方法对50例心原性晕厥与45例心原性猝死患者的原因、诱因、高危心电表现、心律失常类型、治疗与转归进行比较。结果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最常见的基本原因为冠心病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原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心原性晕厥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原性猝死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心室颤动(VF)。两者的高危心电图表现:(1)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2)复杂性室性早搏;(3)异常J波;(4)Brugada综合征;(5)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6)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原因心原性晕厥与猝死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原性晕厥与猝死存在多种相同与不同的原因、诱因、高危心电图表现及心律失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学 电描技术 心原性晕厥 心原性猝死
下载PDF
2012~2017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流行情况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航 李燕 +3 位作者 林国桢 刘华章 杨琼英 陈远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分析2012-2017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情况及趋势。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州市公安局和广州市统计局。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计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 目的:分析2012-2017年广州市心原性猝死死亡情况及趋势。方法:人口资料来源于广州市公安局和广州市统计局。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计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世标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percentage change, A PC )-利用Joint Regression Program软件分析心原性猝死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12~2017年广州市发生心原性猝死11 052例.年平均死亡世标率为14.48/10万,男性(18.44/10万)高于女性(10.76/10万),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月、2月、12月份死亡病例较多,发生地点院外较多(61.01%),常伴有的疾病为心血管疾病。6年间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死亡世标率由10.76/10万上升到1 &25/10万,APC值为14.42%(Z=5.76, 95%CI:7.2%~22.1%),_结论:心原性猝死是比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广州市近年来心原性猝死呈增长趋势,男性和老年人是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猝死 除颤仪 血管疾病 趋势分析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超 杨昊翰 +7 位作者 王心宇 许浩博 袁建松 李佳 张峻 吴元 乔树宾 杨伟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2-788,共7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入我院的AMI合并CS患者209例,其中置入IABP患者102例(置入IABP组)、未置入IABP患者107例(未置入I...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入我院的AMI合并CS患者209例,其中置入IABP患者102例(置入IABP组)、未置入IABP患者107例(未置入IABP组)。为评估IABP置入与否以及置入时机不同(介入诊疗前置入和介入诊疗后置入)是否影响临床结局,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与未置入IABP组比,置入IABP组男性比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比例及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评分更高,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房颤动、神志改变、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比例以及28 d病死率更低(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置入IABP可改善28 d生存率(46.1%vs.25.2%,P=0.003)。(2)在置入IABP的102例患者中,72例为介入诊疗前置入,30例为介入诊疗后置入。与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比,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血肌酐水平及SAPSⅡ评分更高(P均<0.05)。生存分析显示,介入诊疗前置入患者28 d生存率数值上高于介入诊疗后置入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vs.30.0%,P=0.118)。(3)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015,95%CI:1.001~1.028,P=0.037)、神志改变(OR=2.709,95%CI:1.825~4.020,P=0.000)、PCI术后(OR=1.787,95%CI:1.180~2.705,P=0.006)为AMI合并CS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OR=0.654,95%CI:0.435~0.984,P=0.042)、较高动脉血酸碱度(OR=0.064,95%CI:0.023~0.184,P=0.000)、较高的收缩压(OR=0.961,95%CI:0.948~0.973,P=0.000)为近期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置入IABP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的近期预后,介入诊疗前置入有改善生存趋势,但并非28 d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休克 急性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时机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田峰 周珊珊 +5 位作者 张弢 王晶 都日娜 田淬 韦妍妍 陈韵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614-618,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时机和流程。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诊断为AMI合并CS的患者,依次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治疗,置入I...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的时机和流程。方法连续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诊断为AMI合并CS的患者,依次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治疗,置入IABP、ECMO等治疗,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策略分组。主要终点为药物治疗和器械辅助治疗的住院死亡率和出院30 d死亡率,次要终点为组织灌注和酸中毒的变化情况,以及器械辅助的并发症。结果 10例IABP联合ECMO患者死亡率为30.0%,显著低于置入IABP后需要增加升压药物治疗的患者(30.0%比87.0%,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愈患者出院30 d内无死亡发生。患者置入ECMO 6 h后血压和组织灌注明显改善,血乳酸水平由术前的(15.29±4.62)mmol/L下降到(4.51±1.8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置入12 h后血乳酸降至正常。结论合理选择适应证和置入时机,采用IABP联合ECMO进行机械循环辅助治疗可降低AMI合并CS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死亡率
下载PDF
应激性心肌病合并重症哮喘、心原性休克一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英 赵洁 +5 位作者 单伟超 李舒承 巨名飞 郭金锐 孙王乐贤 李春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0-631,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5岁。主因“发作性胸痛5天,再发17小时”于2012—06—29入院。
关键词 应激性肌病 心原性休克 重症哮喘 发作性胸痛 临床资料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4天时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水平与6个月内心原性死亡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蔡娟 周陵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出现第4天时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水平与6个月内心原性死亡的关系。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入住我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的4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从...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出现第4天时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水平与6个月内心原性死亡的关系。方法:入选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入住我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的4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从症状开始出现至第4天时(如缺乏,以之后第一次数据代替)血清sST2的表达水平,并收集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6个月的临床资料,对心原性死亡患者(心原性死亡组,n=45)和生存患者(生存组,n=379)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心原性死亡组症状出现第4天时血清sST2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242.71(84.38~340.25)ng/ml vs 42.97(29.67~81.96)ng/ml,P<0.001];(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出现第4天时血清sST2水平与6个月内心原性死亡独立相关(P<0.001),在纳入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后,对心原性死亡仍有独立预测价值(P<0.001);即使在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这种预测价值仍然存在(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生4天时血清sST2水平可以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梗死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心原性死亡 预测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邱承杰 陈玉善 +3 位作者 解金红 柴爽爽 毛文峰 关怀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ECMO+IABP组。比较两组的院内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和1年内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AMI合并CS患者,IABP组23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65.0±9.6)岁;ECMO+IABP组10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63.4±13.6)岁。ECMO+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IA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30.4%,χ^(2)=1.585,P=0.212)。随访1年,ECMO+IABP组的院外生存率显著高于IA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47.8%,χ^(2)=5.192,P=0.033)。结论ECMO联合IABP救治AMI合并CS患者较单用IABP可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1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肌梗死 休克 心原性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老年心原性猝死6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雪峰 石淑慧 王久亮 《实用老年医学》 CAS 1999年第1期45-46,共2页
心原性猝死是急诊科的常见危重症之一。现回顾性分析本科近6年来抢救的60例老年心原性猝死患者。对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本组患者病因中冠心病最多,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为最高,发作前大部分有明显诱... 心原性猝死是急诊科的常见危重症之一。现回顾性分析本科近6年来抢救的60例老年心原性猝死患者。对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本组患者病因中冠心病最多,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为最高,发作前大部分有明显诱因。现就心原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原性猝死 病因 预防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多支病变血运重建策略——CULPRIT-SHOCK临床试验结果启示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晋青 宋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1-523,共3页
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比例高达30%。既往文献报道,多支病变是导致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显著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0天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复发率。因此,针对STEMI患者的血运重... 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比例高达30%。既往文献报道,多支病变是导致STEMI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显著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0天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复发率。因此,针对STEMI患者的血运重建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发表的Cv LPRIT、PRAMI及DANAMI-3-PRIMULTI研究均显示,STEMI合并多支病变患者直接PCI同期完全血运重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急性肌梗死 休克患者 血运重建 临床试验 ST段抬高型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原性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原性休克、双支冠状动脉闭塞一例报告 被引量:4
19
作者 崔鸣 徐伟仙 +3 位作者 郭丽君 张永珍 李卫虹 高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12-113,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血管介入(PCI)围术期间,除梗死相关动脉外,另外一支血管突然闭塞,常常引起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如何随机应变,选择合理地救治方案,对于临床预后有重大影响。临床上这类患者虽然偶有遭遇,但是由于发病少、合并症多...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血管介入(PCI)围术期间,除梗死相关动脉外,另外一支血管突然闭塞,常常引起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如何随机应变,选择合理地救治方案,对于临床预后有重大影响。临床上这类患者虽然偶有遭遇,但是由于发病少、合并症多、预后差、或者抢救成功后觉得没有学术价值而少有报道和发表。本期选择2例这类病例,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发生这种情况多见于如下几种原因:患者发病时处于应激和高凝状态;多个斑块不稳定;心功能差;抗栓治疗因为时间、呕吐等原因尚未充分起效;以及其他原因。因此,我们推荐以下策略进行防治:应该纠正应激状态和血管痉挛;积极有效的抗栓治疗;改善心功能;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来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旦发生,在采用和加强上述手段,包括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抑制剂和IABP等辅助措施;优先处理对于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影响大的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血管介入 梗死相关动脉 梗死相关血管 临床预后 抗栓治疗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20
作者 胡昊 吴佳纬 +10 位作者 李丹 余晓凡 李龙伟 余东彪 孔祥勇 华锦胜 周俊岭 陈鸿武 冯克福 余华 马礼坤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中的疗效及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AMI合并CS急诊置入IABP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中的疗效及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AMI合并CS急诊置入IABP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9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3例(21.6%)和存活组228例(78.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死亡患者年龄[(75.3±11.6)岁比(67.5±12.2)岁,P<0.001],糖尿病(63.5%比34.6%,P<0.001)、既往PCI史(4.8%比0.4%,P=0.033)、心房颤动(11.1%比0.9%,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74.6%比19.7%,P<0.001)、左主干病变(15.9%比1.3%,P<0.001)、血小板减少(4.8%比0.9%,P=0.017)比例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11.18±3.63)h比(4.74±1.91)h,P<0.00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FMC-to-B时间(OR 2.291,95%CI 1.712~3.067,P<0.001)、LVEF(OR 0.909,95%CI 0.854~0.967,P=0.003)和PCI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OR28.329,95%CI 6.752~118.864,P<0.001)为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ABP是对AMI合并CS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机械循环辅助救治手段,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Ⅱ级、LVEF以及FMC-to-B时间是预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肌梗死 心原性休克 药物支架置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