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电极反复脱位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1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华伟 盛琴慧 +4 位作者 周菁 蒋捷 李康 褚松筠 丁燕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647-649,共3页
临床实践中,起搏治疗通常是常规经右心途径进行的。但对于某些患者,尤其右心房室显著增大、三尖瓣蘑度反流着,常规起搏术式往往会增加手术耗时及透视时间,而且植入失败、电极脱位等概率高。此时,可替代的操作方式包括:(1)外科... 临床实践中,起搏治疗通常是常规经右心途径进行的。但对于某些患者,尤其右心房室显著增大、三尖瓣蘑度反流着,常规起搏术式往往会增加手术耗时及透视时间,而且植入失败、电极脱位等概率高。此时,可替代的操作方式包括:(1)外科开胸或经胸腔镜心外膜起搏;(2)经冠状静脉窦起搏静脉分支;(3)穿间隔左心室心内膜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电极 心室电极 脱位
下载PDF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伍卫 王景峰 +1 位作者 谭桂明 朱纯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分析了本院 90年代以来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结果。在 2 6例病人中 ,男 15例、女 11例 ,年龄 6 3 .9± 13.6 ( 19~ 90 )岁。Ⅲ度房室阻滞 14例、病窦综合征 12例。在更换手术中 ,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 分析了本院 90年代以来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结果。在 2 6例病人中 ,男 15例、女 11例 ,年龄 6 3 .9± 13.6 ( 19~ 90 )岁。Ⅲ度房室阻滞 14例、病窦综合征 12例。在更换手术中 ,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14.2± 2 7.4( 5 8~ 179)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9± 0 .2 7V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1.6 0± 0 .75V(P <0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的幅度为198.1%± 141.1% ( 2 0 %~ 5 6 7%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0± 0 .7( 0 .1~ 3 .0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 ,起搏电极阻抗 5 5 8.5± 136 .3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 2 2例。术后随访 48.7± 30 .6 ( 6~ 96 )个月。 2例于更换术后 12 ,2 4个月 (即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分别为 98,12 0个月 )分别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 ,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植入性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 ,大部分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 ,可以考虑继续使用 ,但必须注意随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 心室电极 电极参数测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电极导线植入途径及位置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康 吴立群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6期342-344,共3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是对左、右心室收缩或舒张不同步的患者,通过植入右心室及左心室电极达到同时起搏左、右心室,恢复心室同步收缩或舒张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是对左、右心室收缩或舒张不同步的患者,通过植入右心室及左心室电极达到同时起搏左、右心室,恢复心室同步收缩或舒张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CRT可以改善左室的整体功能。有研究证实CRT可以降低心衰伴心室不同步患者的住院率及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室电极导线 植入途径 心室收缩 充血性心力衰竭 治疗方法 心室同步 CRT
下载PDF
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辅助拔除起搏电极导线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启明 周胜华 +2 位作者 祁述善 李旭平 胡信群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1期56-56,共1页
对 1例直接体外牵引法和旋转法拔除右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 ,采用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辅助拔除成功。认为起搏电极导线在心肌附着或锁骨下静脉处拔除困难时 ,可尝试用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辅助。
关键词 InSync左心室电极导引导管 起搏电极导线 心脏起搏器 精神症状
下载PDF
一例埋藏式起搏器心室电极断裂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5
作者 潘玥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8期1726-1727,共2页
埋藏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手段。作为一种常用的有创性治疗方法,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其并发症中,心室电极断裂发生率为1.2%,早期发生原因多为手术操作不当,远期多为电极埋植体... 埋藏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手段。作为一种常用的有创性治疗方法,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其并发症中,心室电极断裂发生率为1.2%,早期发生原因多为手术操作不当,远期多为电极埋植体内时间过长,多见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植入的心房或心室电极,因锁骨下间隙狭小,电极与锁骨及第一肋骨间相互摩擦,导致起搏器电极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起搏器 心室电极断裂 护理
下载PDF
普通心室电极在双室右房三心腔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初步应用
6
作者 王如兴 郭 涛 +5 位作者 王松丽 赵 玲 韩明华 肖践明 刘中梅 李淑敏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 观察普通心室电极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患者,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2.6岁±7.7岁(52岁~70岁),均为扩张性心肌病伴充血性心衰,且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行... 目的 观察普通心室电极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患者,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62.6岁±7.7岁(52岁~70岁),均为扩张性心肌病伴充血性心衰,且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行双室右房三心腔起搏治疗。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剪去一部分尖端羽翼的普通心室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的分支静脉起搏左心室,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换器与双腔起搏器心室孔相连接。结果 以普通心室电极起搏并辅以合适的房室间期(AVP),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超声心动图示心功能指标改善,起搏后心电图QRS时限缩短,其中一例患者已基本上停止服药数月。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普通心室电极实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既行之有效,又价廉物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充血性心力衰竭 普通心室电极 治疗
下载PDF
普通心室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行左室起搏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汪爱虎 孙宝贵 +1 位作者 庄亚纯 庄文燕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1期11-13,共3页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行左室起搏的可行性和牢固性。选用 10个新鲜猪心 ,用 3种形态的普通电极导线 (4翼、2翼和无翼 )分别插入右室心尖部、心大静脉、左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 ,测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深度、阻抗和拔出力量。右室...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行左室起搏的可行性和牢固性。选用 10个新鲜猪心 ,用 3种形态的普通电极导线 (4翼、2翼和无翼 )分别插入右室心尖部、心大静脉、左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 ,测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深度、阻抗和拔出力量。右室心尖部作为对照组 ,仅测阻抗和拔出力量。结果 :三种普通电极导线都能成功地送入心脏静脉。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在不同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 <0 .0 5 )。电极导线在所有心脏静脉的拔出力量都大于右室心尖部 (P <0 .0 5 )。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4翼、2翼电极导线在不同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也无差异 (P >0 .0 5 ) ,而无翼电极导线有差异 (P =0 .0 4)。电极导线进入心脏静脉深度与拔出力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r=0 .48,P <0 .0 0 1)。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阻抗为 6 35± 32 3Ω。结论 :三种普通心室电极导线都可以送入心脏静脉远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心室电极导线 左室起博 心脏静脉
下载PDF
心室电极金属轻微损坏致间歇性起搏一例
8
作者 曲海波 李占全 +1 位作者 李彤 李丽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6期553-553,共1页
患者男性、5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性逸搏心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术后半年因头晕,ECG示间歇性心室起搏及感知异常,行手术探查证实为心室电极双极环路轻微损坏,引起过感知,造成起搏抑制。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室电极 心脏起搏 感知异常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右心室电极位置间距离与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肖群林 刘诗文 +9 位作者 董薇 张兴 张玉珍 谢明团 段敦柱 彭景添 王梦洪 郑泽琪 吴印生 彭小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308,共6页
目的探讨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效果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最佳药物治疗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符合CRT指征的7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目的探讨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效果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经最佳药物治疗仍存在心力衰竭症状、符合CRT指征的7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集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波宽、脑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以及随访期间全因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术后CRT影像指标心脏横径(L),正位(DD1)、左前斜位(DD2)、右前斜位(DD3)时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直接距离,取直接距离最大值(DD);计算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DD/L。根据《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及meta分析疗效评判标准分为显效应答(A组)、有效应答(B组)、无应答(C组)。结果 3组患者CRT术后6个月LVEF、6MWT距离均提高,LVEDD、QRS波宽、BNP、MLHFQ评分均降低,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A组患者与B组患者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5),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DD、DD/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比较,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DD、D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10);F检验显示3组患者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9),DD、DD/L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组DD(P=0.034,OR=0.094,95%CI=-4.546^-0.178)、DD/L(P=0.038,OR=0.088,95%CI=-4.726^-0.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与CRT效果相关,CRT术中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DD/L越大,相应临床效果越佳,左、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间距离是CRT效果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室电极距离 疗效
下载PDF
VVI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衡 张从虬 +7 位作者 李涛 尹宗宪 吴宗华 黄佐 黄高忠 殷仁富 陈金明 吴宗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研究长期起搏器治疗后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的变化及电极使用的寿命。 32例病人 ,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 ,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0 4 .2 2± 30 .10 (49~ 16 8)个月。置入时起搏阈值为 ... 研究长期起搏器治疗后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的变化及电极使用的寿命。 32例病人 ,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 ,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0 4 .2 2± 30 .10 (49~ 16 8)个月。置入时起搏阈值为 0 .72± 0 .33(0 .2~ 1.5 )V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1.85± 0 .75 (1.0~ 3.5 )V ,P <0 .0 0 0 1。更换脉冲发生器时起搏阈值是置入时的 2 .5 7倍 ,增加幅度为 2 0 1.2 %± 16 2 .9% (10 %~ 70 0 % ) ,增加绝对值为 1.13± 0 .71(0 .1~2 .5 )V。置入时电极阻抗为 6 4 2 .83± 185 .39(333~ 980 )Ω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70 2 .79± 73.0 0 (40 2~ 12 4 0 )Ω ,P >0 .0 5。更换起搏器后 ,对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的 2 8例随访 5 4 .91± 5 1.2 1(1~ 16 8)个月。 3例在更换术后 1~ 2 4个月分别出现起搏及感知障碍 ,再次手术时发现导管不全断裂、绝缘包鞘破损及微脱位。结论 :置入性右心室心内膜电极在使用 8年以上 ,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 ,可考虑继续使用 ,但早年生产的电极 ,更换术时参数即使正常 ,亦不排除电极可能短期内发生故障 ,须随访及定期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电极 起搏阈值 电极阻抗 VVI型起搏器 心室电极直接参数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兴祥 翁俊飞 +7 位作者 肖群林 董薇 黄伟林 王志超 刘茜 彭景添 郑泽琪 彭小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1-335,共5页
目的探究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心衰患者7... 目的探究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DD)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最佳药物治疗并接受DD指导CRT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既往研究中接受常规CRT心衰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术后CRT影像资料获取:二维影像上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位时心脏横径(L),分别在正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时测得DD并取最大值,计算DD/L;记录左前斜40°、右前斜30°投影下左心室和右心室电极植入位置。参照《心血管系统疗效评价指标》和meta分析疗效评价标准,CRT临床效果分为显效应答、有效应答和无应答。分析两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全因病死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CRT应答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94.1%对89.3%,P=0.721),CRT显效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9.4%对9.3%,P=0.007)。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随访期因心衰再入院次数分别为2次、13次,全因病死例数分别为0例、5例。观察组DD、DD/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左心室电极位于基底部位比例高于对照组(70.0%对18.0%,P<0.05),位于前外侧壁比例也高于对照组(46.7%对19.7%,P=0.007)。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前外侧壁和基底部可获得较高的DD、DD/L;右心室室间隔中部起搏右心室时,左心室电极位于后外侧壁与较高的DD相关。结论DD指导CRT安全性高,可提高CRT总体应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三尖瓣置换术后获得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永久性起搏器心室电极植入策略 被引量:3
12
作者 战吟戈 刘刚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8期474-476,共3页
三尖瓣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目前临床上对于病变严重者多首选三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ue replacement,TVR)治疗。行TVR的患者多数心功能较差,需同期处理心脏合并病变,因此,术后治疗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由于三尖瓣解... 三尖瓣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变,目前临床上对于病变严重者多首选三尖瓣置换术(tricuspid value replacement,TVR)治疗。行TVR的患者多数心功能较差,需同期处理心脏合并病变,因此,术后治疗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由于三尖瓣解剖位置原因,TVR术中极有可能损伤心脏传导系统或冠状动脉等结构,从而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其总体发生率约为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置换术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永久性起搏器 心室电极植入
下载PDF
勾股定理方法测量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分析
13
作者 翁俊飞 董薇 +8 位作者 朱建兵 刘雷雷 杜兴祥 肖群林 黄伟林 刘茜 彭景添 郑泽琪 彭小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2期1083-1089,共7页
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行CRT置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 目的探讨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和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所有行CRT置入术的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前后径(LAAPD)、QRS时限(QRS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后的透视影像下,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侧位左右心室间电极直接距离(L)(V:水平距离;H:垂直距离),正前位心脏横径(C)、胸腔横径(T);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DD^(2)=V1^(2)+L2^(2))或(DD^(2)=V2^(2)+L1^(2)),及左、右心室电极置入位置间直接距离(DD)与心脏横径(C)的比值(DD/C)。并根据术后心脏彩超变化或临床症状评估分为显著有效(A组),有效(B组)和无效(C组)。结果共有108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21例)、B组(56例)和C组(31例)。DD及DD/C在组内及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B组>C组[DD:(53.60±12.74)mm比(43.94±11.63)mm比(37.40±12.16)mm;DD/C:(0.56±0.11)比(0.43±0.09)比(0.38±0.13)]。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6月的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明显提高,LVEDD、QRSd、NT-proBNP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DD(估算值=0.07,P<0.01,95%CI 0.04~0.11)和DD/C(估算值=9.054,P<0.01,95%CI 5.32~12.78)是CRT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DD(DD/C)在CRT临床效果为显著有效、有效的cut-off值分别为54.84mm(0.551)和43.5mm(0.395)(P<0.05)。结论在勾股定理方法测量下的实际心室间电极距离与CRT临床疗效呈正相关,DD(DD/C)越大,CRT临床效果越好,并且也是预测CRT临床效果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左右心室电极间距离 勾股定理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永久左房起搏的初步探讨(附四例报告)
14
作者 王振东 郭涛 +5 位作者 王松丽 韩明华 肖践民 赵玲 李淑敏 刘中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3期161-163,共3页
报道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静脉窦行永久左房起搏的最初应用。普通心室电极在置入前均剪去电极头端的一侧翼。 4例患者均顺利置入冠状窦 ,并定位于冠状窦中、远端。术中测试参数 (单极 ) :电压 0 .5~ 1.2 (平均 0 .90 )V ,阻抗 380~ 75 ... 报道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静脉窦行永久左房起搏的最初应用。普通心室电极在置入前均剪去电极头端的一侧翼。 4例患者均顺利置入冠状窦 ,并定位于冠状窦中、远端。术中测试参数 (单极 ) :电压 0 .5~ 1.2 (平均 0 .90 )V ,阻抗 380~ 75 0 (平均 5 0 7.5 )Ω ,P波振幅 2 .6~ 6 .0 (平均 4.40 )mV。术后 (2~ 3个月后 )参数 (单极 ) :电压 1.2~ 2 .0(平均 1.6 5 )V ,P波振幅 2 .0~ 5 .0 (平均 3.6 0 )mV。在最后一次随访 (9~ 16月 ,平均 12月 ) ,4例患者冠状窦电极起搏和感知均良好 ,没有与导线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从最初应用经验看 ,普通心室电极置入冠状窦中、远端可行 ,安全 ,且价格便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心室电极 冠状窦 永久左房起搏 心律失常 治疗
下载PDF
切割球囊在左心室电极植入中的成功应用3例报道
15
作者 张杰芳 汤云霞 +2 位作者 盛夏 潘轶文 傅国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595-598,共4页
1 临床资料病例1 患者 女,73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2年,近半年来出现胸闷气急、夜间无法平卧、双下肢浮肿”,于2016年11月17日入住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入院查体:呼吸18次/分,... 1 临床资料病例1 患者 女,73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2年,近半年来出现胸闷气急、夜间无法平卧、双下肢浮肿”,于2016年11月17日入住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入院查体:呼吸18次/分,体温35.3℃,心率70次/分,血压124/7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醒,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促,两肺呼吸音粗,两肺下野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律齐,心界明显增大,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3/6级吹风样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水肿;神经系统查体阴性。辅助检查示:血常规、心肌酶谱、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7254 p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再同步化治疗 切割球囊 心室电极 心力衰竭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右心室电极的定位1例
16
作者 刘雷雷 董薇 +1 位作者 翁俊飞 彭小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5-717,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2个月余前无诱因下反复发作胸闷,活动后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外院诊断为心力衰竭,予标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2 d前患者夜间突发... 1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2个月余前无诱因下反复发作胸闷,活动后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外院诊断为心力衰竭,予标准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2 d前患者夜间突发胸闷、不能平卧,于2020年9月25日入院。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波宽156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心室电极距离
下载PDF
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后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安置单腔起搏器1例
17
作者 优里吐孜·阿地里 姚娟 +1 位作者 高洁 方舒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2期88-90,共3页
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常出现各种术前未发作的心律失常。本文报告1例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及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出现房颤伴三度房室阻滞,最终通过冠状静脉窦途径植入左心室电极安置单腔起搏器。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冠状静脉窦 心室电极 起搏器 房颤
下载PDF
永久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伍旭升 金松元 +1 位作者 张祖茂 曹建敏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 :分析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变化。方法 :更换永久型起搏器 3 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 ,年龄 64.7± 14 .8( 3 5~ 87)岁 ,病窦综合征 2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0例。在更换过程中 ,应用临时起搏器及起... 目的 :分析永久型人工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参数的变化。方法 :更换永久型起搏器 3 2例 (男 19例 ,女 13例 ) ,年龄 64.7± 14 .8( 3 5~ 87)岁 ,病窦综合征 2 2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0例。在更换过程中 ,应用临时起搏器及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96.4± 2 2 .6( 2 5~ 186)个月 ,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8± 0 .2 6V ,更换起搏器时为 1.5 9± 0 .74V(P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幅度为 196.2 %± 13 8.3 % ( 2 0 %~ 5 64%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1± 0 .6( 0 .3~ 3 .0 )V ,更换起搏器起时 ,原心室电极阻抗为 65 8.7± 14 3 .2Ω ,R波振幅为 2 .8± 0 .9mV。更换起搏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 2 3例 ,术后随访 63 .7± 4 1.4 ( 6~ 15 6)个月。 3例因更换时测出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 ,重新安置新电极 ,2例因伤口感染不愈而在对侧安置新电极 ,2例因微脱位、另 2例因改换其它公司起搏器而重新安置新电极 ,其余病人均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结论 :埋植式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大多数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数据仍在良好范围内 ,可以继续使用 ,但必须随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电极 电极参数测量 永久型起搏器
下载PDF
左心室电极重置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反应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19
作者 林海燕 徐光泽 +1 位作者 高达 周颖 《心电与循环》 2022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分析左心室电极重置术(下称重置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无反应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首次植入CRT后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且为CRT无反应心衰患者15例,... 目的分析左心室电极重置术(下称重置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无反应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首次植入CRT后脉冲发生器电池耗竭且为CRT无反应心衰患者15例,均行重置术。比较左心室电极重置术前后植入部位、QRS时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6 min步行距离,随访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左心室导线重置成功14例(93.3%),重置于前侧静脉、侧静脉各5例,后侧静脉3例,心中静脉侧支1例,起搏位点均位于基底/中间起搏段(100.0%)。14例重置成功患者中,CRT有反应8例(57.1%),无反应6例(42.9%)。重置术后QRS时间、LVEDd、LVESd、LVEF、6 min步行试验、NYHA心功能分级均优于重置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过程中死亡6例,均为心源性死亡,其中4例为重置后无反应者,1例为重置失败者。结论对于首次CRT无反应者,重置术可改善半数患者CRT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心室电极重置术
下载PDF
右心室间隔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陈宗宁 杨松生 +4 位作者 赵渊 茶丽珠 黄飞 杨雪花 杨丽萍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QRS波群、射血分数(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QRS波群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群宽度都有所增加,但RVA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的QRS波宽度明显宽于RVS组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P<0.05)。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EF、E/A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RVA组患者的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的EF、E/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部起搏 右室室间隔 心室电极植入手术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