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
1
作者 刘一鸣 吕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5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 目的探讨与分析主动固定电极对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心室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4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收治的需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掷骰子原则把85例患者分为主动组(43例)与被动组(42例)。主动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希氏束起搏治疗,被动组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治疗,记录与观察两组心室起搏参数变化情况。结果主动组起搏器置入即刻的心室起搏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波幅度、电流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电极置入后7 d起搏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起搏电极脱位、起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组的下肢制动时间、住院时间、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留置时间均短于被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其心室起搏参数,增加患者的电极置入时间、曝光时间,减少右心尖起搏带来的心室非同步的电激动,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心室起搏参数 右室心尖部 被动固定电极
下载PDF
室间隔射频消融及心室起搏术治疗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梁治伟 何川 +2 位作者 冯坤 李滔 陈思月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52-56,共5页
目的 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及心室起搏术治疗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LVOTO)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3年1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LVOT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取室间隔射频消融... 目的 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及心室起搏术治疗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LVOTO)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3年1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90例LVOT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取室间隔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采取心室起搏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1年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PG)、负荷LVOTPG水平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室间隔中间段厚度、室间隔基底段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VOTO患者采取心室起搏术、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均能改善心功能和cTnI和NT-proBNP水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流出道动态梗阻 室间隔射频消融 心室起搏
下载PDF
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左束支起搏与右心室起搏的临床对照研究
3
作者 潘非非 张冰航 +1 位作者 车星星 王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2070-2073,共4页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 目的:比较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右心室起搏(RV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起搏特点及起搏参数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4月—2023年4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需要植入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25例病人接受了RVP,作为RVP组,另外25例病人接受了LBBP,作为LBB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电极放置及透视时间、QRS间期、术中及随访时心室导联参数。结果:50例病人均成功完成起搏器植入。LBBP组术后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而RVP组术后QRS间期呈现增加趋势(P<0.05),且RVP组术后QRS间期较LBBP组延长(P<0.01)。术中LBBP组起搏阈值低于RVP组[(0.83±0.25)mV与(1.33±0.61)mV,P<0.01],R波振幅明显升高[(10.8±5.3)mV与(6.9±3.4)mV,P<0.01],两组起搏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BBP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VP组(P<0.01)。在随访过程中,RVP组与LBBP组起搏参数都保持稳定。结论:与RVP相比,LBBP具有更低的起搏阈值、更高的R波振幅和更短的QRS时间来实现更接近生理传导的起搏,表明LBBP是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一种生理起搏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心室起搏 生理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心室起搏患者心脏功能、血浆BNP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4
作者 胡钦 韩卫卫 +3 位作者 梁洁 周峰 计承 刘金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549-553,共5页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对心室起搏患者心脏功能、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62例需心室起搏的患者,按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LBBP组(3...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对心室起搏患者心脏功能、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62例需心室起搏的患者,按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LBBP组(32例)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30例),比较两组心脏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二尖瓣环处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的比值(E/Ea)]、起搏参数及QRS波时限、血浆BNP和6 min步行试验(6-MWT)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RVSP组LVEF、TAPSE相比术前RVSP组和术后6个月LBBP组均降低(P<0.05),术后6个月RVSP组LAVI、E/Ea相比术前RVSP组和术后6个月LBBP组均升高(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LBBP组和RVSP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LBBP组QRS波时限均低于RVSP组(P<0.05)。两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与RVSP相比,LBBP应用于心室起搏患者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浆BNP水平和QRS波时限,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脏功能 血浆B型脑钠肽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
5
作者 胡钦 韩卫卫 +3 位作者 梁洁 周峰 计承 刘金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682-686,共5页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需心室起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研究组予以LBBAP。...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需心室起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研究组予以LBBAP。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左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心电图参数(QRS波宽度),并比较两组起搏器程控随访(术后1、3、6、12个月)期间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感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LVEF均高于对照组,LAD、RAD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QRS波宽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阻抗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6、12个月阈值、阻抗、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8%与19.15%,P<0.05)。结论:与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比较,LBBAP对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更小,可改善心电图参数,且起搏参数稳定,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室起搏 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 心室功能
下载PDF
左、右心室起搏判断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的对比研究(摘要)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启功 王琳 +2 位作者 白融 吕家高 王晨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1期98-98,共1页
目的 探讨左、右心室起搏时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有何异同点。方法 近几年来我院经射频消融证实为左侧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2 5 8例 ,所有患者放电消融前、后在右室心尖部和左心室行S1S1和 或S1S2刺激 ,观察逆传心房... 目的 探讨左、右心室起搏时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有何异同点。方法 近几年来我院经射频消融证实为左侧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 2 5 8例 ,所有患者放电消融前、后在右室心尖部和左心室行S1S1和 或S1S2刺激 ,观察逆传心房激动顺序、有无文氏逆传现象和室房分离或递减传导。结果 共有前间隔旁路 5例和中间隔旁路 3例 ,放电消融前左、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均呈向心性 ,S1S1(180次 分钟室房逆传仍呈 1:1,S1S2刺激不呈递减传导 ,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在希斯束不应期行心室RS2刺激 ,S2能够预激心房 ;有效消融后S1S1(15 0次 分钟呈室房分离 ,S1S2刺激呈递减传导。其余均为左后、左侧游离壁和左前旁路 ,放电消融前左、右心室S1S1刺激时逆传心房激动顺序呈偏心性 ,此时不再行心室S1S2刺激和RS2刺激 ;消融后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顺序呈向心性 ,S1S1(15 0次 分钟呈室房分离 ,而在左心室标测、消融处行S1S1刺激有 10例患者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仍呈偏心性 ,改行左室心尖部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顺序仍呈偏心性 ,提示旁路逆传功能仍然存在 ,继续标测消融后在左心室标测处和左室心尖部行S1S1刺激逆传心房激动顺序由偏心性变为向心性 ,提示消融成功。结论 左心室刺激有助于提高左侧旁路患者射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心室起搏 对比分析 心室起搏 左侧房室旁路逆传功能
下载PDF
最小化心室起搏模式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敏 顾刚 +1 位作者 沈永初 吴立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831,共4页
目的评估起搏器减少右心室起搏程序模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 AdaptaADD01型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2例,分别以心室起搏管理(MVP)模式、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模式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 目的评估起搏器减少右心室起搏程序模式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植入Medtronic AdaptaADD01型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2例,分别以心室起搏管理(MVP)模式、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模式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模式起搏2个月后,比较此三种能减少右心室起搏工作模式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在6个月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未观察到与起搏器相关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反应事件。MVP模式下,心室起搏百分比最低,为0.35%,明显低于Search AV+模式的0.70%和LAVD模式的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arch AV+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略高于LAVD模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最小化心室起搏策略中,MVP模式优于Search AV+模式和LAVD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最小化心室起搏 心室起搏管理
下载PDF
心室起搏管理与精确心室起搏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彭湖 刘烈 +5 位作者 梁远红 陈东骊 费洪文 陈燕 汤娇娇 陈泗林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敦力Adapt ADDR01起搏器,术后关闭MVP功能1个月;RVP功能组为植入Vitatron双腔起搏器TA1系列或CA3系列,术后关闭RVP功能1个月。1个月后开启MVP功能或RVP功能,术后1、3、6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比较不同起搏功能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结果两组3个月后、6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显著低于同组1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VP组:0.20vs.75.30,P<0.01;0.10vs.75.30,P<0.01。RVP组:6.00vs.88.40,P<0.01;26.00vs.88.40,P<0.01)。术后3个月、6个月MVP组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低于R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vs.6.00,P=0.02;0.10vs.26.00,P<0.01]。结论 MVP功能在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方面优于RVP功能,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室起搏管理 精确心室起搏
下载PDF
心室起搏管理降低累计心室起搏比例的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常莹 肖春晖 +4 位作者 郑杰 李库林 崔志敏 刘晓宇 王如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的影响。方法在1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先以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起搏和感知的时间比例,比较CumVP%变化。结果 DDDR模...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的影响。方法在1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先以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起搏和感知的时间比例,比较CumVP%变化。结果 DDDR模式下,CumVP%在所有患者中均较高;而MVP模式下,除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外,CumVP%均较DDDR模式下显著降低。结论与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能够显著降低Cum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DDDR 模式 心室起搏管理 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下载PDF
心室起搏管理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临床随访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春晖 王如兴 +3 位作者 张常莹 吴昊 陈晓亮 李豪侠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植入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分别在常规DDDR和MVP两种工作...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植入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分别在常规DDDR和MVP两种工作状态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先以常规DDDR状态工作1个月后,再以MVP状态工作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计算累计心房起搏百分比(Cumulative atrial pacing proportion,Cum AP%)和Cum VP%;(2)计算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比例;(3)了解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后,42例患者Cum VP%为(95.12±26.32)%。MVP模式工作下第1、6和12个月Cum VP%分别为:(19.63±44.80)%;(17.11±39.63)%;(15.62±46.80)%,(P<0.05);(2)常规DDDR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为0;而MVP模式下随访期间分别为(95.21±7.81)%;(96.73±3.20)%;(97.70±2.80)%(P<0.05);(3)随访期间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与传统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可显著减少Cum 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DDDR模式 心室起搏管理 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下载PDF
最小化心室起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军 吴尚勤 《医学综述》 2011年第19期2949-2952,共4页
最小化心室起搏是当前生理性起搏的方向。频繁的和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能产生不利的长期影响,增加房颤及心力衰竭加重发生的概率。因此,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右心室起搏的比例。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和心房基础双... 最小化心室起搏是当前生理性起搏的方向。频繁的和不必要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能产生不利的长期影响,增加房颤及心力衰竭加重发生的概率。因此,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右心室起搏的比例。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和心房基础双腔最小化心室起搏是最小化心室起搏的两种策略。在此综述这两种策略的设计理念、工作原理及新近的临床应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生理性起搏 最小化心室起搏 心室起搏管理
下载PDF
单腔心室起搏心电图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俊玉 陈念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单腔心室起搏器,包括心室非同步起搏器和心室同步起搏器两大类型。<br>  1非同步心室起搏器( VOO)<br>  VOO起搏器(或VOO起搏模式)中仅有输出电路,能按设定频率(或起搏间期)定时发放刺激脉冲起搏心室。由于无... 单腔心室起搏器,包括心室非同步起搏器和心室同步起搏器两大类型。<br>  1非同步心室起搏器( VOO)<br>  VOO起搏器(或VOO起搏模式)中仅有输出电路,能按设定频率(或起搏间期)定时发放刺激脉冲起搏心室。由于无感知电路,故不能感知自身 R波,对心室自身激动无反应,致使起搏频率与自身心率的快慢无关(图1、2)。 VOO仅有起搏间期而无逸搏间期;在起搏间期内只有起搏器不应期,而无警觉期(或称正常反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腔起搏 非同步心室起搏 同步心室起搏 心电图
下载PDF
一例心室起搏管理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13
作者 肖春晖 陈玉林 +3 位作者 张邢炜 杨向军 张常莹 王如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93-93,共1页
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当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时,以AAIR模式工作。出现间歇或短暂AVB,提供心室备用起搏。出现持续性AVB,转换为DDDR模式工作。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可降低累计心室起搏百... 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当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时,以AAIR模式工作。出现间歇或短暂AVB,提供心室备用起搏。出现持续性AVB,转换为DDDR模式工作。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可降低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学 心室起搏管理 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 AAIR 起搏 DDDR 起搏
下载PDF
快速心室起搏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的方法学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白融 吕加高 +6 位作者 卜军 周强 刘念 阮燕菲 王晨 罗惠珍 王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9-162,i002,共5页
目的 应用快速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 ,并对其方法学进行改进。方法  6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先通过射频消融希氏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再经静脉植入心内膜起搏电极 ,脉冲发射器为技术处理后的人用永久起搏... 目的 应用快速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 ,并对其方法学进行改进。方法  6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先通过射频消融希氏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再经静脉植入心内膜起搏电极 ,脉冲发射器为技术处理后的人用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为 2 5 0次 min ,起搏时间持续 (2 3 6± 2 5 7)d。结果 除有相应症状、体征外 ,所有动物均成功制备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 ;B超和病理解剖检查证实有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以及肝瘀血、肺瘀血 ;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细胞空泡变性、肝窦扩张充血、肺泡内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改进后的快速心室起搏制备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方法更为安全、可靠、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扩张型心肌病 动物模型 快速心室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尹微 陈学颖 +2 位作者 许铎 季伟敏 王宝珠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分为RVOT组(n=34)和RVA组(n=50),比较各组病人治疗前后QRS波时限(QRS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结果RVA组LVEF显著高于RVOT组(P<0.05),NYHA分级、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起搏电极在侧后壁者中,RVA亚组LVEF显著高于RVOT亚组(P<0.05),NYHA分级显著低于RVOT亚组(P<0.05),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非侧后壁者中,RVA亚组与RVOT亚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和RVOT组病人CRT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受双室起搏位置的综合影响,右心室RVA起搏可能较RVOT起搏更具有临床优势,尤其是对于左心室为侧后壁起搏者,将右心室电极置于RVA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人
下载PDF
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燕 刘烈 +3 位作者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072-2073,共2页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室自身优先 心室起搏
下载PDF
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心衰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7
17
作者 焦鹏 沈振亚 +8 位作者 惠杰 杨俊华 孟自立 余云生 叶文学 黄浩岳 刘鸿程 张卫民 李红卫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改进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方法以12只太湖梅山猪为实验对象,以230次/min的频率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改用190次/min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结果230次/min快速起搏4周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的... 目的改进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方法以12只太湖梅山猪为实验对象,以230次/min的频率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改用190次/min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结果230次/min快速起搏4周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的表现;心超显示心室壁变薄,EF、CO明显下降;心导管结果示肺动脉压、右房压、肺动脉楔压升高而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动脉压降低;在以190次/min维持4周后,上述参数仍保持稳定。结论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的心衰模型是稳定、持久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动物模型 快速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邱春光 王徐乐 +2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陈晓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35、体表心电图QRS时限≥120 ms、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26例,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以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模式治疗7天,以起搏器植入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6分钟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QRS波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N末端脑钠肽为疗效评价指标,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短期疗效。结果: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术后第7天较术前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由术前的(279±46)m提高至(312±37)m;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28±7)下降至(22±5);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由术前的(167±22)ms缩短至(132±8)ms;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9±0.07)提高至(0.33±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75±8)mm减小至(69±7)mm;左心室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由术前的(105±29)ms下降至(62±8)ms;N末端脑钠肽由术前的(3 086±1 265)pg/ml下降至(1 976±760)pg/ml;患者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慢性心衰患者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短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再同步化治疗 心室起搏
下载PDF
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徐乐 邱春光 +4 位作者 韩战营 卢文杰 陈晓杰 秦石诚 张瑞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 目的比较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窦性心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QRS波时限≥120ms的CHF患者36例,成功植入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后,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先以右房左室起搏模式治疗(LV起搏模式)7天,然后以右房双室起搏模式治疗(Biv起搏模式)7天;第二组先以Biv治疗7天,然后以LV治疗7天。收集术前、术后第7天、第14天的临床资料,所有数据应用交叉设计资料方差分析及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6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间隔部与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值等6种评价指标的结果相似:评价指标测量值在处理效应即LV、Biv两种起搏模式上、在顺序效应即两种起搏模式顺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阶段效应即术后第7天、第14天两阶段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左室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CHF的疗效相仿;对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CHF患者,单纯左室起搏可作为CRT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单纯左室起搏 心室起搏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心室起搏管理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萍 杨明 +4 位作者 韩凌 陈欣 赵燕 胡文泽 李晓红 《四川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eal-time three-dimension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RT3D-STI)技术评价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eal-time three-dimension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RT3D-STI)技术评价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6年12月5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双腔起搏器(Medtronic Adapta ADD01/ADDR01/ADDRL1)的SSS患者,先以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6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6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右心室起搏比例;测量两种模式下射血分数(LVEF); RT3D-STI测量两种模式下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整体轴向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整体面积应变(GAS)。结果 DDD/R模式组患者的LVEF与MVP模式组比较有所降低,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 05);而RT3D-STI测量的GLS、GCS、GRS、GAS与MVP模式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DDD/R模式组累计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高于MVP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植入双腔起搏器的SSS患者,与DDD/R模式组比较,MVP模式能显著减少右心室起搏比例从而保护心功能。RT3D-STI技术可以评估早期左室收缩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 心室起搏管理 左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