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宇 王玉瑶 +6 位作者 范靖尧 刘鹏 叶志东 陈洁 刘继斌 惠汝太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5期368-374,共7页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缩短对初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访研究,纳入2000年12月至2001年12月全国7家临床中心的急性起病的发病3周内的1662例初发卒中患者,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725例)、腔隙性脑梗死(481例)和脑出血(456例),患者发病后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外周白细胞端粒长度。通过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端粒长度与卒中后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中[随访时间4.5年(中位数)],312例死亡,其中181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血脂、血糖、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家族史后,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端粒较短时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69%[校正相对风险(adjusted relative risk,adj.RR)1.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7~2.67;P=0.02],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是长端粒组的2.57倍(adj.RR2.57,95%CI1.24~5.31;P=0.01)。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中,未发现端粒缩短与全因死亡(adj.RR1.14,95%CI0.59~2.18,P=0.35;adj.RR0.92,95%CI0.57~1.50,P=0.59)、心脑血管死亡风险(adj.RR1.95,95%CI0.76~4.97,P=0.24;adj.RR1.06,95%CI0.59~1.89,P=0.56)的关系。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端粒缩短有可能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长度 卒中 心脑血管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镁水平与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艳 黄琳 +1 位作者 李慧 童昌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11期732-736,共5页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镁离子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纳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MHD治疗的患者,从2017年6月1日开始随访至2020年12月30日收集临床数据,按照测定血镁(Mg...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清镁离子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纳入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MHD治疗的患者,从2017年6月1日开始随访至2020年12月30日收集临床数据,按照测定血镁(Mg)三分位数分为低Mg(≤0.98mmol/L)组、中度Mg(0.98~1.10mmol/L)组和高Mg(≥1.10mmol/L)组,比较3组临床数据的差异;COX回归分析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384例MHD患者,低Mg组135例,中度Mg组120例,高Mg组129例。心脑血管疾病及心脑血管死亡3组间存在显著差异(Z=6.506、P=0.039;Z=9.348、P=0.009);Log-Rank检验显示3组心脑血管死亡率差异明显(Log-rank χ^(2)=8.313,P=0.01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Mg、高Mg血症(Mg>0.98mmol/L)是MHD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保护因素(HR=0.060,95%CI:0.005~0.703,P=0.025;HR=0.421,95%CI:0.220~0.807,P=0.009),但校正多项混杂因素后COX回归显示低Mg并非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66,95%CI:0.339~3.352,P=0.912)。结论低Mg组MHD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其余2组,但低Mg可能并非是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清镁 心脑血管死亡
下载PDF
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和脂多糖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价值分析
3
作者 韩初虹 钟赞蕊 +1 位作者 王绥妹 李天发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0期1451-145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脂多糖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2月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575例,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生心脑血管病死亡... 目的探讨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脂多糖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2月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NVAF患者575例,随访3年根据是否发生心脑血管病死亡分为死亡组(74例)和存活组(50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PCSK9、脂多糖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CSK9、脂多糖水平对老年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3年,575例老年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9%(74/575)。死亡组血清PCSK9、脂多糖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加、CHA 2DS 2-VASc评分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力衰竭和PCSK9升高、脂多糖升高为老年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CSK9、脂多糖水平联合预测老年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大于血清PCSK9、脂多糖水平单独预测的0.781、0.795(均P<0.001)。结论血清PCSK9、脂多糖水平升高是老年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PCSK9、脂多糖水平联合对老年NVAF患者心脑血管病死亡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脂多糖 心脑血管死亡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关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仕俊 张艳 +4 位作者 姜彩霞 徐珏 裘欣 罗军 刘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杭州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的51438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数据,...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杭州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的51438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数据,随后与死因监测平台进行匹配,追踪截至2021年2月28日的死亡结局,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结果截至2021年2月28日,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分别为2365和842例,死亡比例分别为4.60%和1.64%;51438例高血压患者中,具有0、1、2和≥3项可干预危险者分别为3926例(7.63%)、20392例(39.64%)、20292例(39.45%)和6828例(13.28%);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是否流动人口和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混杂因素后,未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的1.39和1.52倍,现在吸烟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现在不吸烟高血压患者的1.21和1.24倍,未每日锻炼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每日锻炼高血压患者的1.52和1.73倍,具有1、2、≥3项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具有0项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的1.53和1.69倍、1.97和2.32倍、2.35和2.94倍,肥胖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为非肥胖高血压患者的0.84倍。结论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越多,其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可干预危险因素 全死因死亡 心脑血管死亡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及心脑血管死亡关系
5
作者 王赛怡 孙中明 +5 位作者 文进博 缪丹丹 周金意 李殿江 武鸣 潘恩春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淮安市抽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10...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淮安市抽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10086例T2DM患者进行标准化半定量食物频度问卷(FFQ)调查,随后于2021年12月与死因监测平台进行匹配,追踪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死亡结局,最终纳入水果和蔬菜摄入量数据完整的4977例T2DM患者进行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关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4977例T2DM患者中死亡617例,其中心脑血管死亡238例;水果和蔬菜总摄入量<200、200~249、250~349和≥350 g/d时,全死因死亡比例分别为14.37%、11.57%、11.29%和11.55%,心脑血管死亡比例分别为5.79%、5.04%、3.71%和4.05%;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均收入、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是否冠心病和是否脑卒中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为250~349 g/d T2DM患者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为总水果和蔬菜摄入量<200 g/d T2DM患者的0.67倍(HR=0.67,95%CI=0.47~0.95)。结论适当摄入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T2DM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对降低T2DM患者死亡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死因死亡 心脑血管死亡 水果 蔬菜 摄入量 2型糖尿病(T2DM)患者
原文传递
慢性肾功能受损对心房颤动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茹 张俊录 +3 位作者 邢爱君 吴寿岭 关凤焕 冯丽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受损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经12导联心电图及体检筛选非瓣膜房颤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90、60~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受损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经12导联心电图及体检筛选非瓣膜房颤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90、60~89和〈60组,随访71.5个月计算各组心脑血管死亡率,采用Cox比例模型对eGFR及其他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389例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80例,累积死亡率为20.6%。≥90、60-89、〈60组累积心脑血管死亡率分别为9.6%、21.2%、26.9%(P=0.024);②以心脑血管死亡为因变量,以eGFR为自变量,校正可能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所有因素建立Cox比例模型,以≥90组为参照,〈60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比为2.589(95CI:1.047~6.400),心力衰竭、血尿酸是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2.241(95CI:1.244~4.037)、1.003(95CI:1.001~1.005),体重指数(BMI)为保护性因素,风险比为0.912(95CI:0.857~0.971)。结论①随eGFR下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②心力衰竭、血尿酸是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心脑血管死亡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原文传递
低污染区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大气污染关系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海兵 葛明 +5 位作者 洪梅 贾秋放 华一江 倪攀 陆学奎 陆颂文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低污染地区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制定研究方案,收集2002年至2007年某地区心脑血管病日死亡人数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经时间序列平稳化后,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相关性和确定性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低污染地区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制定研究方案,收集2002年至2007年某地区心脑血管病日死亡人数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日平均浓度,经时间序列平稳化后,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相关性和确定性分析。结果:(1)该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以及空气动力学直径10μm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平均浓度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其中SO2、NO2、CO每升高10μg/m3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增加,分别为1.056(95%CI:1.049~1.064)、1.010(95%CI:1.002~1.018)和1.001(95%CI:1.000~1.001),而PM10则呈显著负相关(P=0.00)。(2)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存在线性回归(P<0.05),SO2浓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最大。结论:该地区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大气中SO2、NO2和CO呈正相关,存在线性回归,其中尤以SO2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死亡 大气污染物 死亡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与死亡率的相关分析
8
作者 冯志红 李璐 +1 位作者 吴丽华 田娜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20例进行MHD的患者,收集患者透析前临床资料和生化检验结果,根据血清β_(2)-MG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β_(2)-MG水平组(...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20例进行MHD的患者,收集患者透析前临床资料和生化检验结果,根据血清β_(2)-MG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β_(2)-MG水平组(血清β_(2)-MG<30.0 mg/L,n=40),中等β_(2)-MG水平组(30.0 mg/L<β_(2)-MG<38.8 mg/L,n=40),高β_(2)-MG水平组(血清β_(2)-MG≥38.8 mg/L,n=40)。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结果3组间体重、BMI、糖尿病史、残余尿量、透析龄、血磷、e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HD患者血清多因素β_(2)-MG与残余尿量呈独立负相关(r=-3.475,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血清白蛋白、肌酐、eGFR、体重和超滤量等因素后,高水平β_(2)-MG是MHD患者发生死亡(HR=1.039,95%CI:1.003~1.076,P<0.05)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58,95%CI:1.015~1.10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β_(2)-MG中水平组比较,β_(2)-MG高水平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HR=0.330,95%CI:0.126~0.861,P<0.05)。结论血清β_(2)-MG是MHD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提示控制血清β_(2)-MG水平可能改善MHD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β_(2)-微球蛋白 全因死亡 心脑血管死亡
下载PDF
2021年绵阳市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9
作者 王保东 史映红 +2 位作者 文献英 钱琳 何玲玲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 探讨2021年绵阳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影响,为心脑血管病人制定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分析绵阳市2021年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联系。结果 在控制气象因素后,单污染模... 目的 探讨2021年绵阳市大气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影响,为心脑血管病人制定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分析绵阳市2021年大气污染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的联系。结果 在控制气象因素后,单污染模型发现二氧化硫(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增加,表现为当日效应,OR值为41.078(11.637~77.284);二氧化氮(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增加,表现为滞后效应,滞后2 d(NO_(2)lag2),OR值为5.093(1.557~8.751)。多污染模型发现,在控制气象因素和一氧化碳(CO)后,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响相比单污染模型有所增加;在控制气象因数和PM_(2.5)、PM_(10)后,S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响相比单污染模型有所下降;在控制气象因素和CO后,NO_(2)lag2每升高10μg/m~3对每日心脑血管死亡数的影响相比单污染模型有所增加。结论 绵阳市污染物中,固态污染物PM_(2.5)、PM_(10)对与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无影响,SO_(2)和NO_(2)对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有影响,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每日死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心脑血管每日死亡 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血清尿酸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10
作者 黄英 曹学森 滕杰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20-427,共8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UA水平三分位值将患者分为低SUA组(SUA≤399μmol/L)、中SUA组(SUA 400~460μmol/L)、高SUA组(SUA≥461μmol/L),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生存率。采用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MHD患者SUA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系。结果共入选436例MHD患者,低SUA组149例、中SUA组144例、高SUA组143例。中位随访时间59.7(38.4,60.9)个月,随访期间130例患者死亡,其中90例(69.2%)死于心脑血管疾病。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SUA组患者总生存率和心脑血管疾病生存率低于中SUA组和高SUA组。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后,SUA水平每升高10μmol/L,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6%(HR=0.974,95%CI 0.952~0.996,P=0.022),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下降3.7%(HR=0.963,95%CI 0.937~0.991,P=0.008);低SUA组患者的全因死亡(HR=1.841,95%CI 1.138~2.979,P=0.013)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2.353,95%CI1.288~4.300,P=0.005)风险高于高SUA组。结论低SUA水平与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尿酸 全因死亡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下载PDF
维生素E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总死亡的风险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兰欣 党少农 +3 位作者 赵亚玲 屈鹏飞 米白冰 颜虹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504-508,共5页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维生素E补充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Healthstar,Cochrane databas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查找1980-2014年有关维生素E补充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维生素E补充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Healthstar,Cochrane database,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查找1980-2014年有关维生素E补充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并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研究结果指标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和总死亡,效应指标为反映死亡发生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95%CI)。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全部文献均应用Jad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研究,除2篇质量较低之外,其余文献质量都较高。11篇研究显示了维生素E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无影响RR=1.00,95%CI(0.95-1.06);11篇研究显示了维生素E对总死亡无影响RR=1.02,95%CI(0.99-1.0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随访时间、有无其他干预措施、维生素E的剂量以及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均对此研究结论无显著影响。结论人群补充维生素E未发现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及总死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E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广州市氧化性污染物与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昀霏 宋晓明 +6 位作者 方嘉堃 王童 徐洪兵 朱雨桐 王雪梅 张庆红 黄薇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99-1206,共8页
[背景]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及极端天气现象日益严重,但二者对人群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究大气氧化性污染物和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广州市逐日大... [背景]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及极端天气现象日益严重,但二者对人群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究大气氧化性污染物和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广州市逐日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浓度)、气象因素以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个案数据。采用基于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氧化性污染物和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采用双变量响应面模型和分层法对大气氧化性污染物与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交互作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广州市大气臭氧(O_(3))、空气氧化性指标(O_(x))和二氧化氮(NO_(2))每日平均浓度分别为60.3、50.9和32.5μg·m^(−3),每日平均气温为22.3℃,冠心病和脑卒中每日平均死亡人数分别为20人和15人。O_(3)、O_(x)和NO_(2)浓度每升高10μg·m^(−3),O_(3)、O_(x)和NO_(2)对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风险在累积滞后2~5 d时达到最大:居民冠心病死亡超额风险(ER)最大值分别为1.26%(95%CI:0.79%~1.74%)、1.61%(95%CI:0.99%~2.23%)和1.33%(95%CI:0.59%~2.07%),脑卒中死亡ER最大值分别为1.56%(95%CI:1.04%~2.09%)、2.30%(95%CI:1.60%~3.01%)和2.93%(95%CI:2.07%~3.79%)。气温与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呈反“J”型分布,最适气温分别为25.7℃和27.3℃。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高温与高浓度O_(3)和O_(x)对冠心病死亡风险存在协同放大作用,交互作用相对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103(95%CI:0.028~0.178)和0.079(95%CI:0.004~0.154),未发现低温与大气氧化性污染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大气氧化性污染物暴露可引起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且高温与其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氧化性污染物 气温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安徽省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广义叠加模型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勋凤 李连发 +1 位作者 王劲峰 黄季夏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8-1394,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安徽省巢湖市、雨山区和天长市的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08-2011年这3个城市(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资料,采用Possion广义叠加模型研究了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暴... 本研究探讨了安徽省巢湖市、雨山区和天长市的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08-2011年这3个城市(区)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资料,采用Possion广义叠加模型研究了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曲线关系,并以最适宜温度为参照,分别估计高温和低温情况下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C,对应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的百分比。结果显示,3个城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与温度之间的暴露-反应曲线为J-型,即存在一个最适宜温度,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在该最适宜温度达到最低,巢湖市、雨山区、天长市的最适宜温度分别为29.0°C、26.6°C、26.9°C。当温度低于最适宜温度时,温度每降低1°C,巢湖市、雨山区和天长市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1.06%(95%CI:0.39%~1.74%)、2.18%(95%CI:1.56%~2.81%)、0.89%(95%CI:-0.11%~1.90%);当温度高于最适宜温度时,温度每升高1°C,3城市的心脑血管患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2.92%(95%CI:-2.19%~8.30%)、4.87%(95%CI:-0.11%~10.10%)、2.06%(95%CI:-2.57%~6.91%)。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和高温均会对安徽省城市居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产生影响,且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还存在地域差异。因此,在研究温度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制定相关的防御措施时,都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温度 广义叠加模型 安徽省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14
作者 杨可 张凤琴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22期306-306,共1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及影响存活的危险因素,为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临床依据。结果:心脏病死亡35例(59.3%),终止透析死亡13例(22%),脑血管病死亡6例(10.2%),恶病质4例(6.8%),猝死1例(1.7%...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原因及影响存活的危险因素,为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临床依据。结果:心脏病死亡35例(59.3%),终止透析死亡13例(22%),脑血管病死亡6例(10.2%),恶病质4例(6.8%),猝死1例(1.7%)。结论:心脑血管事件是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脑血管事件死亡原因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镁水平与死亡因素分析
15
作者 冯志红 褚睿 +1 位作者 李璐 田娜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8-483,490,共7页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镁水平对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2017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4例门诊进行MH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透析前临床资料和生化检验结果,根据血清镁水平三分...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镁水平对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2017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4例门诊进行MH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透析前临床资料和生化检验结果,根据血清镁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全部患者持续随访至终点事件或2022-11-30。比较三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14例患者分为低水平组(血清Mg≤1.10 mmol/L,n=40),中等水平组(1.10 mmol/L<Mg<1.24mmol/L,n=36例),高水平组(血清Mg≥1.24mmol/L,n=38)。三组基线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糖尿病患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镁对血清白蛋白(β=0.010,P=0.034)及甲状旁腺激素(iPTH)(β=0.001,P=0.002)有影响。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低水平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是高水平组的2.947倍(P<0.05),低水平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是高水平组的3.774倍(P<0.05)。三组MHD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07,P=0.048),其中低水平组全因死亡率最高。结论血清镁水平降低与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相关,当血清镁<1.10mmol/L时,MH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全因死亡 心脑血管死亡
原文传递
开滦集团社区心房颤动人群全因死亡及其相关因素的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邢爱君 王艳秀 +7 位作者 刘学伟 董申 许继波 刘英 孙玉艳 吴云涛 赵海燕 吴寿岭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第6期509-515,共7页
目的 探讨社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6~2007年度对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和离退职工101 510例进行健康体检,对经12导联心电图检出的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课题组专人每半年进... 目的 探讨社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2006~2007年度对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和离退职工101 510例进行健康体检,对经12导联心电图检出的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课题组专人每半年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2年进行一次面对面随访。住院期间死亡者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调取住院病历,根据ICD~10疾病编码确定死因。非住院死亡者与所在工作单位工会和(或)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核实。至2013年12月31日完成末次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438例房颤患者,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瓣膜性房颤48例,对390例房颤患者平均随访71.5个月,1例因服毒自杀。389例房颤患者累积全因、心脑血管死亡率为35.0%(年37.5‰)、20.6%(年18.7‰)。CHADS2评分分层分析,低、中、高危房颤患者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2.9%、30.2%、47.2%,心脑血管死亡率为4.8%、15.4%、35.4%,经Log-rank检验差异均达到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年龄(HR:1.063,95%CI:1.042~1.085)、血尿酸(HR:1.003,95%CI:1.001~1.005)、心室率<80次/分(HR:1.784,95%CI:1.253~2.538)为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HR:1.093,95%CI:1.062~1.126)、血尿酸(HR:1.004,95%CI:1.002~1.006)、心力衰竭(HR:2.031,95%CI:1.137~3.628)为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以CHADS2评分分层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以低危为参照,高危患者全因、心血管死亡风险比分别为2.495(95%CI:1.461~4.262)、7.661(95%CI:2.710~21.656)。结论 (1)年龄、血尿酸、心室率<80次/分是房颤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血尿酸及心力衰竭是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CHADS2评分分层能预测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全因死亡 心脑血管死亡 危险因素 社区
原文传递
非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年龄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7
作者 胡辽平 夏晶晶 +4 位作者 张颖 顾蓉 魏璇 王涟 魏钟海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23年第2期75-83,共9页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非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non-HFr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入选2010年09月01日至2019年05月31日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1011例non-HFrEF患者,按其年龄划分...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非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non-HFr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入选2010年09月01日至2019年05月31日入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1011例non-HFrEF患者,按其年龄划分≤64岁、65~79岁及≥80岁三组不同的年龄段,比较三组间的基线特征,通过Kaplan-Meier曲线评估三组患者1年及3年心脑血管死亡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non-HFrEF临床结局的预测因子。结果在年龄≤64岁组non-HFrEF患者中以男性居多,更多的合并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年龄65~79岁组和≥80岁组non-HFrEF患者以女性居多,肺部感染、冠心病、高血压、陈旧性脑卒中的合并症更多,利尿剂的使用明显增加。年龄65~79岁组及≥80岁组的1年、3年心脑血管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均显著高于≤64岁组。年龄≥80岁组的3年心脑血管死亡率显著高于65~79岁组,≥80岁组与65~79岁组1年心脑血管死亡率和1年、3年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型利钠肽(BNP)、血红蛋白、血尿酸、糖尿病是心脑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年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BNP、房颤是MACCE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non-HFrEF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及MACCE发生率明显增加。年龄、BNP、血红蛋白、血尿酸、糖尿病是心脑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年龄、NYHA分级、BNP、房颤是MACCE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非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 预后 心脑血管死亡 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药”降压,讲究多
18
作者 宋玮 苏立杰 《家庭用药》 2023年第10期16-17,共2页
高血压的标准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较多的慢性病之一,患者超过2.7亿,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继发性高血压占5%~10%。成年人的血压通常在120/80毫米汞... 高血压的标准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较多的慢性病之一,患者超过2.7亿,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0%~95%,继发性高血压占5%~10%。成年人的血压通常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而我国高血压的定义是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具体的标准可见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高血压 毫米汞柱 原发性高血压 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 慢性病 城乡居民 患病人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