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9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仲云 李昌盛 陈艳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混合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49例)采用外剥内扎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在... 目的探究基于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探讨祛瘀消肿汤对混合痔术后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8例混合痔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49例)采用外剥内扎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在此基础上结合内服祛瘀消肿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创面愈合情况、生长因子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水肿评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和CRP水平及VAS和水肿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b-FGF、VEGF水平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创面出血评分、创面渗液评分比较,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与对照组患者肛门坠胀缓解时间及肛门水肿缓解时间、创面渗液消失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比较,观察组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92%(47/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4%(40/49)(χ^(2)=5.018,P=0.025)。结论在中药性味归经理论指导下,祛瘀消肿汤能降低混合痔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创面疼痛、加快愈合时间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味归经 祛瘀消肿汤 混合痔 愈合情况 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黄龙汤的药用历史考证及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探讨
2
作者 郑依玲 David G.Y.Wang +5 位作者 马俊 李皓翔 王增铎 金阳 王仲蓀 梅全喜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1-424,共4页
黄龙汤由人粪制作而成,古代多有应用。笔者通过查阅古今记载的本草医籍及文献,对黄龙汤的首载古籍、药用历史进行考证。结果显示,黄龙汤入药首载于《华佗神方》,为性味苦寒且无毒之物,入心、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清痰,消食积... 黄龙汤由人粪制作而成,古代多有应用。笔者通过查阅古今记载的本草医籍及文献,对黄龙汤的首载古籍、药用历史进行考证。结果显示,黄龙汤入药首载于《华佗神方》,为性味苦寒且无毒之物,入心、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清痰,消食积,降阴火的功效,其中尤善清热解毒,适用于中毒,湿热或热毒炽盛之证等,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重要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汤 金汁 药用历史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吴鞠通对性味配伍应用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3
作者 孙帅玲 马晓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88-791,共4页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性味配伍 《黄帝内经》 张仲景 叶天士
下载PDF
从性味配伍探析加味连梅饮在燥痹中的组方规律
4
作者 王孝杰 颜雍霖 高永翔 《中医学》 2024年第11期3034-3038,共5页
加味连梅饮是治疗燥痹的临床效方。从性味配伍方面看,加味连梅饮有以下特点:立甘寒凉润法,润而不滞,以除燥热;酸甘化阴法,一养一收,以滋阴津;以热佐寒法,防止凉遏,使药性醇而不偏;以辛佐甘法,以辛通除甘腻,使药味专而有制;以苦佐甘法,... 加味连梅饮是治疗燥痹的临床效方。从性味配伍方面看,加味连梅饮有以下特点:立甘寒凉润法,润而不滞,以除燥热;酸甘化阴法,一养一收,以滋阴津;以热佐寒法,防止凉遏,使药性醇而不偏;以辛佐甘法,以辛通除甘腻,使药味专而有制;以苦佐甘法,以苦味之燥泄制甘味之滋腻,使甘不生湿,留邪。全方药性醇而不偏,专而有制,宜燥痹之人久服而不伤。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加味连梅饮中成分对燥痹具有治疗作用。笔者从治法–性味–组方配伍探析组方规律,以期在临床用方用药时提供方向。Jiawei Lianmei (LMY) is a clinical effective prescription for treating Dryness Impediment (ZAO BI).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Nature and Flavor Compatibility Jiawei Lianmei Yi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weet cold moisturizing Yin method, moisturizing but not sluggish, in order to remove dryness and heat;sour and sweet change into yin method, one raising and one harvesting, in order to nourish Yinjin;using heat assist cold method to prevent too cold and make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mellow and not biased;with Pungency assist sweet method, using pungency fluency to remove stckiness, so that the medicinal flavor is exclusive and restricted;with bitter assist sweet method, using bitter to drain the sweet of damp, so that the sweet does not produce dampness and retains evil. The whole prescription is mellow and not biased, specialized and systematic, and it is suitable for people who have Dryness impediment to take it for a long time without injury. Moder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ingredients in LMY have a therapeutic effect on ZAO BI.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ules of the formula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reatment, Nature and Flavor Compatibility, and prescrip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direction for clinical prescription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梅饮 性味 组方 燥痹 干燥综合征
下载PDF
桃仁性味、归经及功效演变的本草考证
5
作者 李冉 李志鸣 +2 位作者 周冉冉 张艺 陶晓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33-136,共4页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并结合现代文献材料,对桃仁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考证结果发现桃仁性味、归经的论述古今确有差异:唐代以前,桃仁味苦、甘、辛,性平、温、热,无毒、双仁者有毒、微毒均有记载,元代首... 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并结合现代文献材料,对桃仁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考证结果发现桃仁性味、归经的论述古今确有差异:唐代以前,桃仁味苦、甘、辛,性平、温、热,无毒、双仁者有毒、微毒均有记载,元代首次出现桃仁的归经问题,直至现代桃仁的性味、归经才趋于统一,即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在功效演变方面,古今皆用的功效有破血逐瘀、止咳逆、润肠燥。古存今失的功效有辟鬼除邪、杀虫、祛风除蒸等。该研究结果为今后桃仁的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等提供本草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 性味 归经 功效 考证 本草
下载PDF
基于性味合化理论图解连梅汤类方的组方规律
6
作者 张文静 单燕然 +2 位作者 张月敏 白辰 于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21-1226,共6页
性味合化理论是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基本特性和相互作用指导中医师进行立法组方,进行临床疾病治疗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连梅汤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六条,主治暑邪入于少阴或厥阴引起的消渴、麻痹、心... 性味合化理论是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基本特性和相互作用指导中医师进行立法组方,进行临床疾病治疗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科重要的基础理论。连梅汤首见于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三十六条,主治暑邪入于少阴或厥阴引起的消渴、麻痹、心烦等症。全方配伍严谨、刚柔并用,以酸、甘、苦味药物相互合化,形成敛、清、补三法并用的治法,共同发挥清心滋肾柔肝的功效,现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腹泻、糖尿病、失眠等疾病。本文应用几何图形展示连梅汤类方的源流和后世加减变化,更加形象地展示经方的立法思路和性味合化,阐述温病名家对酸味药物的性味配伍和应用,如酸甘化阴、酸苦泄热、酸辛通阳等,为临床辨证组方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味合化 连梅汤 几何图形 药物 温病学
下载PDF
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镇痛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志欣 孟永海 +2 位作者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11-13,共3页
目的: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吴茱萸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为阐明吴茱萸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萃... 目的: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吴茱萸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为阐明吴茱萸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及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和技术的联合应用,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进一步考察吴茱萸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醋酸扭体法所致疼痛的影响。结果:将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为吴茱萸内酯单体、生物碱1组分、生物碱2组分、醇沉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各实验组给药后,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的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碱1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且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尽量保持原型;吴茱萸具有一定镇痛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1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性味物质基础 性味药理学 化学拆分组分 镇痛作用
下载PDF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解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1
8
作者 王艳宏 王秋红 +1 位作者 夏永刚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年第5期7-10,共4页
目的:建立麻黄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麻黄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为阐明麻黄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大孔吸附树... 目的:建立麻黄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麻黄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为阐明麻黄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大孔吸附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和技术的联合应用,建立麻黄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进一步考察麻黄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干酵母致热作用的影响。结果:将麻黄性味物质基础拆分为挥发油组分、生物碱组分、多糖组分和酚酸组分;水煎液组、生物碱组、挥发油组及酚酸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解热作用(P<0.05),多糖组解热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文章建立的麻黄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且尽量保持原型状态;麻黄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及酚酸组分。多糖组分无解热作用,应该与生物碱组分等分属于不同性味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性味物质基础 性味药理学 化学拆分组分 解热作用
下载PDF
洋金花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性味辛温的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振宇 杨炳友 +3 位作者 舒尊鹏 王秋红 肖洪彬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1年第6期8-13,共6页
目的: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阐明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和中药性味的可拆分、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洋金花的化学成分... 目的: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阐明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和中药性味的可拆分、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组合应用多种色谱法及溶剂法等,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采用与洋金花性味功效相关的止咳、平喘、镇痛、解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评价系统,对洋金花及其不同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进行研究。结果:将洋金花中的化学成分拆分为生物碱组分和非生物碱组分;各给药组同空白对照组比较证明,洋金花水煎液和生物碱组分具有止咳、平喘、镇痛、解痉的作用,非生物碱组分不具有此类作用。结论:本文建立的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即生物碱组分具有辛温的药性;非生物碱组分的性味与洋金花的传统药性不同,其性味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金花 中药药 性味的可拆分与可组合 性味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 被引量:81
10
作者 匡海学 王艳宏 +2 位作者 王秋红 杨炳友 程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性味理论 性味可拆分和可组合 研究模式
下载PDF
吴茱萸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志欣 孟永海 +2 位作者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1期98-99,共2页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考历代本草中有关吴茱萸性和味的记载,从而厘清了吴茱萸由单独辛味到辛、苦两味的发展演变脉络。进一步分析了吴茱萸辛、苦两味与其所主功效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吴茱萸性味研究奠定本草文献基础。
关键词 吴茱萸 中药性味 性味演变 本草学
下载PDF
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73
12
作者 匡海学 程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年第6期768-771,共4页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药理论 中药性味理论 性味可拆分 可组合
下载PDF
中药性味功效理论剖析与启迪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理平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12-14,共3页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的剖析,揭示中药现代研究思路上还原论倾向的弊端。提出“按照中药学自身规律和思路来进行研究,乃中药现代化成败之关键”这一观点。并针对有关缺陷具体地阐述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中药 性味 性味功效 中草药
下载PDF
菟丝子功效性味归经与现代药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6
14
作者 张伟 陈素红 吕圭源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8-811,共4页
目的运用现代药理学来阐述菟丝子传统的功效及药性理论,分析总结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机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08)和手检中医药文献,对近年来有关菟丝子的文献进行分析,把有关菟丝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和其性味归经的相关... 目的运用现代药理学来阐述菟丝子传统的功效及药性理论,分析总结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机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2008)和手检中医药文献,对近年来有关菟丝子的文献进行分析,把有关菟丝子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和其性味归经的相关性进行汇总。结果菟丝子性味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菟丝子味甘性温,入肝肾脾经,滋补肝肾,又可补脾,与“滋补肝肾”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性激素样作用、延缓衰老、抗脑缺血、抗骨质疏松、降血糖和血脂、提高免疫、抗肝损伤;与“明目缩尿”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抑制白内障生成、抗遗尿。结论菟丝子的药理作用与其性味、归经有吻合之处,为菟丝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功效 性味归经
下载PDF
中药复方性味的量化处理与表达初探 被引量:24
15
作者 蒋永光 胡波 +3 位作者 刘娟 雍小嘉 陈颖 吴孟旭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6-37,共2页
认为性味是中药复方的作用基础,复方性味是一种客观存在。进而对中药性味进行了量化处理,初步制定出复方性味量化表达原则和计算规则,并试验性的对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性味进行了量化表达,证明中药复方的性味量化表达是可行的,且能更深入... 认为性味是中药复方的作用基础,复方性味是一种客观存在。进而对中药性味进行了量化处理,初步制定出复方性味量化表达原则和计算规则,并试验性的对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性味进行了量化表达,证明中药复方的性味量化表达是可行的,且能更深入地揭示复方的性能,其结果将为中医临床处方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性味 配伍量化分析
下载PDF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性味药理学评价--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降血脂作用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郭晶 孙传鑫 +2 位作者 王秋红 杨炳友 匡海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16-19,共4页
目的:阐明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降血脂作用,为开展川牛膝性味的可拆分性研究,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饲喂高脂饲料创建SD大鼠高血脂动物模型,分别按人临床给... 目的:阐明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降血脂作用,为开展川牛膝性味的可拆分性研究,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饲喂高脂饲料创建SD大鼠高血脂动物模型,分别按人临床给药6倍剂量和大鼠等效剂量折算给药水煎液组1.83 g/(kg·d)、多糖组1.12 g/(kg·d)、20%乙醇洗脱部位组0.54 g/(kg·d)、甾酮组0.04 g/(kg·d)、脂肪酸酯组0.01 g/(kg·d),8周后考察大鼠的体重、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肝组织匀浆中的MDA水平以及SOD活性。结果:川牛膝水煎液、20%乙醇洗脱部位组和甾酮组能够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C、ALT、AST值,升高HDL-C值,降低肝脏组织MDA水平,升高SOD水平。结论:川牛膝对高血脂症大鼠具有降血脂作用,物质基础为20%乙醇洗脱部位组分和甾酮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牛膝 降血脂作用 性味药理学 化学拆分组分
下载PDF
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及药味归属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孙延平 王艳宏 +4 位作者 杨炳友 葛广波 杨凌 王秋红 匡海学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1837-1846,1853,共11页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的新假说,采用与牵牛子性味功效相关的利尿、化痰、泻下通便、兴奋子宫、抗炎、免疫作用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牵牛子性味药理学评价系统,对牵牛子性味拆分组分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根据药理学研究结果,采用文献研究,结合聚类分析,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阐明中药药味物质基础。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牵牛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具有明显增加尿量、化痰、增加大肠推进率作用,其中多糖组分作用极为显著。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具有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免疫增强、兴奋子宫作用,其中酚酸组分大多作用极为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成2类进行分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为一类,主要与利尿、增加大鼠大肠推进率、化痰有关;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为一类,主要对增加胃排空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增强免疫、兴奋子宫有关。结论: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的拆分组分进行了性味归属:牵牛子不是单药味中药,而是具有苦味和辛味的复合药味中药;牵牛子的苦味、辛味是可拆分的;牵牛子的利尿、增加大肠推进率、化痰作用可能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是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促进胃、小肠蠕动、抗炎、免疫增强作用、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能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为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牛子 化学拆分组分 性味药理学 归属
下载PDF
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艳宏 王秋红 +1 位作者 夏永刚 匡海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44-2047,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麻黄化学拆分组分与免疫抑制作用的关系,寻找麻黄性味及其物质基础的对应关系。方法考察了麻黄水煎液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多糖组分、酚酸组分)对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对正常小鼠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及... 目的通过研究麻黄化学拆分组分与免疫抑制作用的关系,寻找麻黄性味及其物质基础的对应关系。方法考察了麻黄水煎液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多糖组分、酚酸组分)对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对正常小鼠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及免疫器官及对补体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挥发油组和多糖组对绵羊红细胞所致溶血素生成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水煎液组、挥发油组和多糖组对正常小鼠单核细胞吞噬作用α值差异显著(P<0.05);水煎液、多糖组分、酚酸组分具有补体抑制作用。结论麻黄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其对脾脏指数、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系数α及补体活性具有抑制作用;麻黄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味苦性凉(寒)"的功能体现,物质基础为麻黄化学拆分组分中的挥发油组分、多糖组分、酚酸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性味药理学 化学拆分组分 免疫抑制作用
下载PDF
麻黄性味的考证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艳宏 王秋红 +1 位作者 夏永刚 匡海学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958-1961,共4页
目的:为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合理诠释麻黄性味的科学内涵,并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历代本草著作对麻黄的记载对麻黄的性味进行了考证。结果:经考证理清了麻黄的性味经历了由"单味"到"复... 目的:为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方法合理诠释麻黄性味的科学内涵,并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历代本草著作对麻黄的记载对麻黄的性味进行了考证。结果:经考证理清了麻黄的性味经历了由"单味"到"复合药味",由"苦,温"到"苦、甘,温",再到"辛、微苦,温"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对其性味内涵的认识以及标定性味原则的衍变,并推测其性味或可能存在"寒性"。结论:可为麻黄的性味研究、创新药物的研制开发以及深入探索临床应用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性味 考证
下载PDF
368味兽用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毒性与11种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健 黎晓敏 +2 位作者 贾仁勇 宋维平 杨本登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分析了368味兽用中药材11种元素含量与其法定药性、药味、归经、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药11种元素总平含量是寒凉药>平性药>温热药、咸味药>辛味药>甘味药>苦味药>酸味药、肾经药>肝经药>大肠经药>胆经药>脾... 本文分析了368味兽用中药材11种元素含量与其法定药性、药味、归经、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药11种元素总平含量是寒凉药>平性药>温热药、咸味药>辛味药>甘味药>苦味药>酸味药、肾经药>肝经药>大肠经药>胆经药>脾经药>胃经药>心经药>肺经药>小肠经药>膀胱经药。统计发现,高Fe、高Mn、低K分别是寒凉药、温热药和平性药的元素谱征;咸味药含Fe、Zn、Na高而Li低,辛味药含Zn、Ca低,甘味药各元素无明显优劣之势,苦味药含Ca高、Li高,酸味药多数元素含量均低;高Mn、高Fe分别是肾经药和肝经药的元素特征;有毒药Cu、Na、Li含量显著高于无毒药。作者认为,中药元素含量及谱征是影响中药性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用 中药材 元素含量 性味 归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