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持续性干旱水分亏缺的响应
1
作者 薛联青 王文壮 +2 位作者 刘远洪 韩强 杨明杰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1,共8页
利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和高精度分层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量化了流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在生长季的总初级生产力对土壤连续水分亏缺事件的响... 利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和高精度分层土壤含水量数据分析了2001—2020年黄河流域生长季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量化了流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在生长季的总初级生产力对土壤连续水分亏缺事件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总初级生产力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生长季耕地累积总初级生产力最大、林地次之、草地最小,研究期内流域总初级生产力整体呈上升趋势,耕地相对增速最大、草地次之、林地最小;流域土壤湿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有显著差异,表层土壤含水量波动对深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深度增加而减小,林地和耕地表层与深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远高于草地;流域草地和耕地总初级生产力对土壤水分的深度敏感区间为0~40 cm,林地的深度敏感区间为0~100 cm,在深度敏感区间内,随着土壤连续水分亏缺天数的增加,草地和耕地总初级生产力依次经历短暂平稳、加速下降、降速趋缓的变化过程,而林地总初级生产力则表现出短暂下挫、长时间平稳、加速下降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土壤含水量 持续性干旱 水分亏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被引量:3
2
作者 袁沫汐 文佐时 +2 位作者 何利杰 李鑫鑫 赵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76,共23页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 气候变暖引起的植物物候变化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碳循环。目前研究着重关注温带和热带森林物候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物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影响仍知之甚少。因此,开展草地植物物候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对预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和区域碳循环至关重要。基于1982—2015年气象资料和GIMMS NDVI3g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植被返青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SGS)和枯黄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 EGS)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并借助一阶差分法量化物候对GPP动态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季前1—2个月的夜间温度增温会显著提前SGS,而当月至季前2个月的白天温度对SGS有着微弱的促进作用;季前3个月的累积降水对SGS提前作用最为强烈,累积太阳辐射在各个时期对SGS影响相对较弱。(2)不同季前时间尺度昼夜温度对草地EGS均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短期累积降水对EGS起到显著延迟的区域范围最大,太阳辐射随着季前时间的增加对草地枯黄期的延迟作用逐渐转变为提前作用。(3)EGS对草地GPP年际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率强于返青期。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碳循环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草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总初级生产力 响应 温带草地
下载PDF
散射辐射对鄱阳湖平原典型稻田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博 侯佳佳 +1 位作者 时元智 崔远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343,378,共11页
探明散射辐射变化对稻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可为稻田碳汇能力评估和产量估算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系统对稻田CO_(2)通量进行了... 探明散射辐射变化对稻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可为稻田碳汇能力评估和产量估算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Eddy covariance,EC)系统对稻田CO_(2)通量进行了连续两年(2017—2018年)的定位观测,选取水稻生育中期数据,按照散射辐射比例(Diffuse fraction,DF)进行分段,分析了散射辐射对稻田GPP的影响,探明并量化了不同DF条件下散射辐射与其他气象因素对稻田GPP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辐射对GPP的影响存在差异,GPP随着直接光合有效辐射(Direct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_(dir))的增加先迅速增长,随后达到饱和;在不同DF条件下,早晚稻GPP随着散射光合有效辐射(Diffuse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_(dif))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当DF为0.1~0.4时,早稻GPP随PAR_(dif)无明显变化趋势,晚稻GPP随PARdif呈上升趋势(决定系数R^(2)为0.23),当DF为0.4~0.7时,早晚稻GPP随PAR_(dif)呈下降趋势(R^(2)为0.38、0.02),当DF为0.7~1.0时,早晚稻GPP随PAR_(dif)呈明显上升趋势(R2为0.32、0.89),可见PAR_(dif)是影响水稻GPP的重要因素。早晚稻GPP与DF呈二次曲线关系(R^(2)为0.45、0.67),早晚稻光能利用效率(Light use efficiency,LUE)则与DF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为0.68、0.82),早晚稻最优DF为0.48和0.40。DF变化同时引起气温(Air temperature,T_(a))和饱和水汽压差(Water 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的变化,进而对水稻GPP产生协同影响。气象因素与水稻GPP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DF条件下,气象因素对水稻GPP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T_(a)和VPD升高分别对水稻GPP起促进和抑制作用,当DF为0.1~0.4、0.4~0.7和0.7~1.0时,影响早稻GPP的主要气象因素为T_(a)、PAR_(dir)和PAR_(dif),影响晚稻GPP的主要气象因素则为PAR_(dif)、PAR_(dir)和PAR_(d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 气溶胶 总初级生产力 稻田 通径分析 鄱阳湖平原
下载PDF
广西典型沙生红树林总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明 陈燕丽 +2 位作者 谢敏 莫伟华 潘良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5-678,共14页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红树林是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总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植被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研究红树林GPP变化特征,深入探究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以期为全面了解红树林碳循环动态和制定相应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红树林的保育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目前,尚未见有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开展广西红树林GPP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广西北海市沙生红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同时也是红树林生态修复区,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结合冠层实景观测技术,系统分析红树林GPP的月平均日变化特征、季平均日变化特征、月累积变化特征及年累积变化特征,并利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和多因子通径分析,研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地表5 cm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降雨量在日、月尺度与GPP的响应模型。结果表明,GPP的平均日变化曲线在月和季尺度上呈倒“U”型分布,月累积年内呈现“双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春季和秋季为波峰,夏季为波谷;红树林冠层植被指数的分析表明,夏季波谷是由于虫害爆发导致GPP下降。2019-2022年GPP年累积分别为1.28×10^(3)、1.29×10^(3)、1.36×10^(3)、1.38×10^(3)g∙m^(-2)∙a^(-1)(以C计,下同),年累积量均值为1.33×10^(3)g∙m^(-2)∙a^(-1),GPP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但GPP显著小于东南沿海观测站点,这与研究区的土壤类型、群落结构以及观测站区域外部扰动有关。对红树林GPP产生直接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产生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表5 cm温度。综上,北海沙生红树林GPP与东南沿海相比较弱,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GPP缓慢递增,但病虫害对红树林GPP影响较大,应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红树林碳汇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生态修复区 红树林 涡度相关系统 总初级生产力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干旱对中国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时滞与累积效应
5
作者 薛泽 李雪冬 +3 位作者 费龙 杨拂晓 董炜华 刘言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60-2071,共12页
本文以中国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基于NIRv-GPP数据集、SPEI数据集,探究1982—2018年干旱对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时滞与累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黑土区SPEI与GPP在1982—2018年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10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②干... 本文以中国东北黑土区为研究区,基于NIRv-GPP数据集、SPEI数据集,探究1982—2018年干旱对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时滞与累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黑土区SPEI与GPP在1982—2018年呈现波动性变化,其中2010年后呈明显上升趋势;②干旱对东北黑土区99.4%的植被造成了时滞效应,时滞的时间尺度集中在1~2个月和9~10个月;随旱情加重,时滞月数增长而时滞效应减弱;干旱对草地、林地的时滞效应较为显著;③黑土区96.38%的植被受累积效应的影响,累积时间尺度集中在2~3个月;随旱情的加重,累积月数增长而累积效应减弱;干旱对草地、耕地的累积效应较为显著;④干旱对东北黑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的主导效应不同,79.88%的草地对干旱的主导效应为累积效应,55.6%的耕地、85.64%的林地主导效应为时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东北黑土区 总初级生产力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下载PDF
黄河几字湾气溶胶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6
作者 史建阳 刘旻霞 +2 位作者 潘竞虎 李宇 管承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14-3324,共11页
基于2006~2020年黄河几字湾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标准化椭圆分析AOD-PAR-GPP的时空变化,随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耦合构建GWR-SEM模型量化AOD对GPP的影响,并采用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及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探讨AOD与GP... 基于2006~2020年黄河几字湾多源遥感数据,利用标准化椭圆分析AOD-PAR-GPP的时空变化,随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耦合构建GWR-SEM模型量化AOD对GPP的影响,并采用Sen趋势分析、MK显著性检验及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探讨AOD与GPP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时间上,AOD、PAR和GPP呈协同上升趋势,其中AOD在2008、2020年到达最低值0.17和最高值0.46;GPP分别在2007年、2018年达到最低值266.4867.04gC/(m^(2)·a)和最高值408.87gC/(m^(2)·a),且三者季节差异明显,发现在植被生长季6月存在着GPP光饱和点.在空间上,AO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盟;PAR分布与AOD相似,并与GPP呈负相关;GPP呈北低南高,其高值范围的扩大表现为延安贡献的增强.鄂尔多斯和榆林作为AOD主要污染源,在整体上由西向东逆时针扩散.GPP贡献地在榆林,具有西北向东南的变化趋势.锡林郭勒、大同及银川等地区GPP主要受AOD、PAR与降水的影响,包头、朔州及中卫等地区GPP受PAR和降水的影响;通过模型AOD对GPP产生的标准化总效应影响为0.758,且GPP变化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其次是AOD和PAR及降水,在各间接路径中PAR起关键作用.趋势预测上,几字湾北部的AOD和以榆林为代表的东南部GPP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2021~2030年AOD上升趋势相对缓慢,而GPP上升趋势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GWR-SEM耦合模型 黄河几字湾
下载PDF
基于气候时滞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对中国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7
作者 高越 布仁仓 +2 位作者 熊在平 齐丽 刘洪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615-7630,共16页
植物总初级生产力是定量描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分析气候时空滞后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以当年气象数据组(CC)、10年平均气象数据组(MC)和邻域气象数据组(FM)分别代表气候波动性、时间滞后效应... 植物总初级生产力是定量描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分析气候时空滞后效应和空间异质性对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以当年气象数据组(CC)、10年平均气象数据组(MC)和邻域气象数据组(FM)分别代表气候波动性、时间滞后效应和空间异质性,以及地形数据为自变量,构建随机森林模型,模拟了2000—2014年的历史时期的GPP值以及2015—2021年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排放情景下的GPP值,计算模拟解释率,因子贡献率,最终确定最佳气象数据组。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中坡度对GPP的影响最大,气象因子中降水量对GPP的影响最大,整体而言GPP与地形因子较气象因子相关性强,是地形再分配气象因子的结果;(2)各时期GPP模型之间交叉模拟值与MODIS数据对比发现模型解释率R2均达到0.80以上,表明所建预测GPP的随机森林模型稳定性较强;(3)历史气象数据的GPP模型结果显示CC对当年GPP的解释率更高,表明气候波动性更好地展现当年气象与GPP间的关系;(4)基于历史时期和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3个气象数据组建立的模型之间交叉模拟,结果表明MC预测模型的解释率最高,表明该数据组稳定性最强,反过来采用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3个气象数据组的模型模拟历史时期的GPP,结果表明MC与其他两个气象数据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充分表明植被GPP响应气候具有时滞效应,并其影响程度显著大于气候的空间异质性和波动性,即前9年的气候持续影响植被GPP;(5)统计3个气象数据组在历史时期出现的概率,可知MC出现概率高的区域占比比其他两个数据组的大,在林地、灌木和草本三种景观类型中也出现相同的结论,另外MC对中高海拔和陡坡的预测能力比其他两个数据组的强,表明中高海拔地区在分配太阳辐射等复杂过程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而平缓地区易受当年和气候空间异质性影响。因本研究以10年为平均值计算单元,最佳时间滞后效应可能会比10年短或更长,需要进一步探讨,结论为气候变化背景下GPP模拟预测提供了最佳气象数据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随机森林 空间异质性 时间滞后效应
下载PDF
基于叶绿素荧光遥感的江西省稻田总初级生产力估算及其气象驱动因素研究
8
作者 刘博 徐涛 +4 位作者 徐强强 李启龙 刘方平 侯佳佳 崔远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1-400,共10页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表征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大气CO_(2)的指标,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起点。本研究以江西省稻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遥感数据和...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是表征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大气CO_(2)的指标,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起点。本研究以江西省稻田为研究对象,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遥感数据和地面通量观测数据,构建了基于SIF的稻田GPP非线性估算模型,进而对江西省2001—2020年稻田GPP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MOD17 GPP和GOSIF GPP,基于SIF的非线性模型模拟精度更高,可以更好地捕捉水稻季和非水稻季GPP的季节变化,但对早稻-晚稻交替期模拟效果较差。2001—2020年江西省稻田多年平均GPP为(2082.8±143.2)g/(m^(2)·a),空间上呈现北侧低、南侧高的特点,稻田GPP低值主要位于南昌市及其周边,高值位于赣州市和景德镇市。2001—2020年江西省稻田G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趋势率为24.3 g/(m^(2)·a),上升趋势最大的区域位于江西省南部,上升趋势最小或存在下降趋势的区域主要位于南昌市和九江市,可能与该地区水稻“双改单”现象有关。江西省各市稻田GPP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贡献率在28.3%~44.2%之间,太阳辐射对稻田GPP为负贡献,风速在部分区域对稻田GPP为正贡献,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对稻田GPP年际变化的影响最弱。研究可为模拟江西省稻田GPP以及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稻田固碳能力和产量估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总初级生产力 估算模型 稻田 时空分布 江西省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中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9
作者 姚宏斌 温仲明 +3 位作者 张添佑 袁浏欢 林子琦 郑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6-274,共9页
[目的]揭示我国北方草地年总初级生产力未来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地恢复及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CMIP6中9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模拟数据,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方法,在SSP1-2.... [目的]揭示我国北方草地年总初级生产力未来时空变化规律,为草地恢复及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CMIP6中9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模拟数据,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方法,在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未来情景下预估了21世纪我国北方草地生态系统AGPP的时空变化。[结果](1)多模式集合(MME)模拟的准确性和年度趋势相关系数达到0.83,较其他单个模式更准确。(2)1982—2100年,4个情景均得出我国北方草地AGPP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大于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的上升趋势。(3)空间上,我国北方草地平均AGPP在历史及未来情景下均呈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趋势,SSP1-2.6情景下AGPP年均值最低〔308.03 g C/(m^(2)·a)〕,SSP5-8.5情景下最高〔389.63 g C/(m^(2)·a)〕。(4)在4个未来情景下的不同草地类型中,温性草原AGPP年均值最高〔SSP1-2.6情景下为445.44 g C/(m^(2)·a),SSP2-4.5情景下为474.53 g C/(m^(2)·a),SSP3-7.0情景下为532.42 g C/(m^(2)·a),SSP5-8.5情景下为558.14 g C/(m^(2)·a)〕,稀疏灌丛最低〔SSP1-2.6情景下为128.51 g C/(m^(2)·a),SSP2-4.5情景下为141.31 g C/(m^(2)·a),SSP3-7.0情景下为155.38 g C/(m^(2)·a),SSP5-8.5情景下为167.29 g C/(m^(2)·a)〕。[结论]我国北方草地AGPP未来呈显著增长趋势,不同情景下AGPP的增长趋势各不相同,排放情景越高增长越显著,未来应加强对我国北方草地AGPP变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CMIP6 中国北方草地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人工灌丛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拟——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区为例
10
作者 袁洪艺 杜灵通 +5 位作者 乔成龙 王玉霞 薛斌 魏采用 周峰 李明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15-3524,共10页
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关乎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利用参数优化后的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和气象环... 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ET)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关乎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利用参数优化后的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和气象环境驱动数据,考虑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和未来趋势,模拟了盐池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GPP和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会显著抑制生态系统的GPP,大幅度的增温(3℃)会导致GPP急剧下降,但增温对ET的抑制作用非常微弱;(2)降水是限制ET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增温诱发干旱胁迫所引起的ET小幅下降,降水多寡则更直接地控制着生态系统的ET大小;(3)中国西北地区未来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会对荒漠草原区人工灌丛生态系统产生综合驱动效应,增强陆地和大气间的碳水交换通量。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区应对全球变化及指导地方政府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丛生态系统 生物群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me⁃BGC)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蒸散 气候变化 盐池县
下载PDF
新疆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对大气水分亏缺的响应
11
作者 姜萍 袁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3-412,共10页
近几十年来新疆气候变化显著,“暖湿化”转型与“湿干转折”先后出现,势必对地区植被生产力、大气干旱状况以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产生影响。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大气水分亏缺(VP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18年新疆地区植被GPP... 近几十年来新疆气候变化显著,“暖湿化”转型与“湿干转折”先后出现,势必对地区植被生产力、大气干旱状况以及二者间的响应关系产生影响。以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大气水分亏缺(VP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1982—2018年新疆地区植被GPP、VPD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并揭示了大气水分胁迫对植被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植被GPP整体具有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年均值为256.6 g C·m^(-2)·a^(-1),呈显著上升趋势。GPP增加趋势占植被总面积的82.00%,其中增加显著区约占42.81%,多分布于南疆绿洲和北疆山前农业区;GPP下降趋势占比较小且分布零散。(2)新疆地区VPD具有“山区低、平原/盆地高”的鲜明格局,年均值为0.66 kPa,呈不显著波动上升趋势。全疆大部地区表现出VPD显著性上升,下降趋势零星出现在昆仑山脉高海拔山区。(3)新疆植被GPP对VPD的响应“正负共存”,并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GPP与VPD的负相关占植被区总面积的54.52%,主要出现在山前草地地带;正相关则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天山北坡及其东段,以栽培作物和灌木类型为主。VPD对GPP的影响在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鲜明,而在同一植被类型内正、负响应共存。分析认为,虽然大气水分胁迫尚未成为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主导驱动力,但在新疆干旱化急剧增加背景下,仍需加强对GPP与VPD响应关系的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 大气水分亏缺(VPD) 时空变化 相关分析 新疆
下载PDF
南京地区城市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2
作者 陆婋泉 刘颖 +2 位作者 李波 陈宇沁 苏慧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以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降尺度植被生产力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南京城市扩张进程及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直接影响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对直接影响的补偿作用... 以南京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降尺度植被生产力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南京城市扩张进程及对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直接影响的时空变化,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间接效应对直接影响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在2000~2020年城区范围出现明显扩张,不透水面的覆盖面积由620.31 km^(2)增长至2020年的1245.66 km^(2),增加了一倍以上。由于城市化强度提高,土地覆盖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导致南京城区GPP下降−345.98 g(C)m^(-2)a^(-1),而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间接效应使城区GPP增加298.67 g(C)m^(-2)a^(-1),抵消了直接效应的86.33%。城区范围内间接影响的增加趋势和贡献率高于郊区,证明城市环境促进了城区剩余植被生长。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继续发展的背景下,了解城市扩张如何影响植被生产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变化挑战、推动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总初级生产力(GPP)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下载PDF
4种森林植被总初级生产力遥感估测——以长白山、西双版纳、千烟洲和鼎湖山站为例
13
作者 范文武 郑中 +2 位作者 陈阳 舒文强 艾道骅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80-89,共10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汇,总初级生产力(GPP)是森林固碳的重要参数,定量估测森林GPP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白山、西双版纳、千烟洲和鼎湖山4个森林站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验证了Sims TG模型和MOD...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汇,总初级生产力(GPP)是森林固碳的重要参数,定量估测森林GPP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白山、西双版纳、千烟洲和鼎湖山4个森林站通量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比验证了Sims TG模型和MOD_17模型估测GPP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GPP数据存在低估现象,其中常绿林鼎湖山站、西双版纳站GPP值与通量观测数据均无相关性;Sims TG模型反演精度整体高于MOD_17模型。常绿林鼎湖山站、西双版纳站GPP值与通量观测数据的决定系数R^(2)分别提高至0.70和0.62;参数优化后的Sims TG模型进一步提高模型反演精度,更为适应我国森林GPP动态变化状态。总之,仅利用植被指数和陆地表面温度的Sims TG模型相较于多参数的MOD_17模型,能更加准确地估测森林GPP,该方法可为森林碳汇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总初级生产力 Sims TG模型 MOD_17模型 遥感估测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人工草地的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总初级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8
14
作者 吴力博 古松 +7 位作者 赵亮 徐世晓 周华坤 冯超 徐维新 李英年 赵新全 唐艳鸿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0-780,共11页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 为了揭示三江源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生态系统(100°26′-100°41′E,34°17′-34°25′N,海拔3980m)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该研究利用2006年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该人工草地的NEE,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eco)以及Reco/GPP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CO2日最大吸收值为6.56g CO2·m-2·d-1,最大排放值为4.87g CO2·m-2·d-1。GPP年总量为1761g CO2·m-2,其中约90%以上被生态系统呼吸所消耗,CO2的年吸收量为111g CO2·m-2。5月的Reco/GPP略高于生长季的其他月份,为90%;6月Reco/GPP比值最低,为79%。生态系统的呼吸商(Q10)为4.81,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该研究表明:生长季的NEE主要受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影响,生态系统呼吸则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总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人工草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鹤松 贾根锁 +2 位作者 冯锦明 赵天保 马柱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82-890,共9页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 本研究通过集成TerraMODIS卫星影像数据与地面通量台站的观测数据,改进了基于遥感的VPM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了我国北方地区2008年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植被G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特征,年均值为518.36g/m2(C重量,下同)。(2)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GPP有较强的季节动态,大体上都表现出单峰变化趋势。GPP值按照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夏绿阔叶林(DBF)>针阔混交林(MF)>农田(Crop)>落叶针叶林(DNF)>常绿针叶林(ENF)>草地(Grass)>稀疏灌丛(Oshrub)>裸地或稀疏植被(BSV)。(3)整个区域的GPP季相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达到32.80g.m-2.(8d)-1,为全年最大值;春季GPP为5.67g.m-2.(8d)-1,与秋季的5.08g.m-2.(8d)-1较为接近,冬季GPP最弱,仅为0.07g.m-2.(8d)-1。与通量台站实测值及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所模拟的GPP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多小于15%,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这说明通过集成遥感观测数据与台站观测数据的方法来模拟GPP,可以较准确地模拟区域尺度的GPP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这为深入研究陆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光能利用效率模型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遥感 中国北方
下载PDF
毛竹林总初级生产力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安吉县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小军 周国模 +2 位作者 杜华强 孙少波 高国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6-1644,共9页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是了解森林碳收支动态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收支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对评估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合MODIS叶面积指数(LA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MERR... 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是了解森林碳收支动态变化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碳收支影响的重要理论基础,对评估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结合MODIS叶面积指数(LA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MERRA气象数据和通量塔观测数据,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2004—2011年安吉县毛竹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空间分布,并分析GPP年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小年毛竹林GPP稍高于大年GPP;(2)2004—2011年安吉县毛竹林年日均GPP呈下降趋势,东部、西部和整个安吉县毛竹林年日均GPP变化速率分别为-0.064、-0.033和-0.045g C m-2W-1,年均温度持续下降是主要驱动因素;(3)LAI年际变化是GPP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原因是毛竹林大小年交替规律引起了有效LAI年际间差异;(4)西部GPP年际变化幅度大于东部,环境和生物因素对GPP年际变化的作用方向决定了毛竹林GPP年际变化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年际变化 叶面积指数 毛竹林 大小年
下载PDF
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叶许春 杨晓霞 +2 位作者 刘福红 吴娟 刘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949-6959,共11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对了解变化环境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固碳能力、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对了解变化环境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固碳能力、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产品、土地利用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系统研究了2000—2015年间长江流域陆地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二级水资源区内气候因子对GPP变化影响的空间差异,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作用。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陆地植被覆盖区GPP在0.3—2765 gC m^(-2) a^(-1)之间,均值约990.46 gC m^(-2) a^(-1),多年平均GPP总量为1.735 P gC;2)近年来,长江流域GPP呈不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率为2.39 gC m^(-2) a^(-1)。空间上,GPP上升区和下降区分别占总流域面积的68%和32%。各二级水资源区内,除了洞庭湖流域和太湖流域GPP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区GPP均呈上升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均值在198.50—1276.90 gC m^(-2) a^(-1)之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除水田GPP呈微弱下降外,其他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中、低覆盖度草地GPP上升趋势较为显著;4)不同气候因子对植被GPP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二级水资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就长江流域整体而言,GPP年际变化受温度影响显著,其次是蒸发,而降水等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趋势分析 偏相关分析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陆面过程模式CLM4的中国区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模拟与评估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媛媛 谢正辉 +1 位作者 贾炳浩 于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决定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是陆地碳循环与大气碳库的重要联系纽带.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4-CN(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 with Carbon- Nitrogen interactions)模拟和分析中国区域1982~2004年GPP(CLM4_GPP)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与基于观测数据升尺度所得到的MTE_GPP(Model Tree Ensemble,MTE)进行比较,评估CLM4在中国区域GPP的模拟能力,同时探讨了不同土地覆盖资料对GPP的影响.结果表明:(1)CLM4-CN能够较好地刻画中国区域GPP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在量值上大部分区域尤其是30°N以南地区存在高估,CLM4-CN模拟的GPP多年平均值为13.7 PgC a^-1,而MTE_GPP仅为6.9 PgC a^-1;(2)CLM4-CN可以合理模拟GPP的季节变化(与MTE_GPP相关系数大于0.9),在量值上对温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寒带阔叶落叶灌木、C3极地草地、C3非极地草地和农作物模拟较好(均方根偏差RMSD 〈 100 gC m^-2 month^-1);(3)不同植物功能型CLM4_GPP表现出的年际变率均大于MTE_GPP,仅热带针叶常绿林、寒带阔叶落叶林和C3极地草地的CLM4_GPP与MTE_GPP变化趋势一致;(4)降水是研究时段内控制整个中国区域GPP的主要气候因子,但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5)两种不同土地覆盖资料GPP模拟结果的显著差异表明,精确的土地覆盖是准确模拟GPP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CLM4模式 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MTE_GPP数据
下载PDF
散射辐射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总初级生产力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张黎 葛蓉 曾纳 李攀 于贵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98-1907,共10页
太阳辐射的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LUE(light use efficiency,光能利用率),因此需要在生产力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辐射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植被冠层光合作用.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增加散射辐射模块,... 太阳辐射的散射组分能够增强植被冠层LUE(light use efficiency,光能利用率),因此需要在生产力模型中显式地加入散射辐射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模拟植被冠层光合作用.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光能利用率模型,增加散射辐射模块,利用站点通量观测数据估计模型关键参数;结合区域尺度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模拟了2003—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区域尺度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on,总初级生产力),并量化了GPP模拟的不确定性,进而通过分析模型改进前后GPP空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差异量化了散射辐射的作用.结果表明:考虑散射辐射对LUE的影响后,模型参数优化效果明显提升,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的模拟效果得到提升;2003—200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模拟值呈现东南部较大,西北部较小的空间格局,与不考虑散射辐射的结果一致,但GPP平均值由312.3 g/(m^2·a)增至341.7 g/(m^2·a),增幅约9.4%,说明不考虑散射辐射会低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GPP;GPP模拟值不确定性的空间分布与不考虑散射辐射的结果一致,但是平均不确定性大小有所降低,从9.15%降至8.66%.研究显示,若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GPP模拟中不考虑散射辐射,虽不会影响其空间格局,但会低估GPP模拟值的大小,同时增加其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 光能利用率 总初级生产力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菌根组合类型对森林总初级生产力应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石兆勇 张晓龙 +4 位作者 肖莉 徐晓峰 李亚娟 刘晨洲 陈双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9-385,共7页
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互惠共生体,在植物生产力及其应对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全球森林数据库,建立了包括全球森林菌根类型、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以及叶面积... 菌根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互惠共生体,在植物生产力及其应对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全球森林数据库,建立了包括全球森林菌根类型、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以及叶面积指数等指标的新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分析了5种不同菌根组合类型[AM、AM+ECM(ectomycorrhiza)、ECM、ECM+EEM和ECM+EEM(ectendomycorrhiza)+NM(nonmycorrhiza)]森林GPP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组合类型菌根对森林GPP应对温度、降水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旨在揭示菌根在全球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以丰富菌根生态功能的理论基础;并为更准确地估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规律提供菌根作用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菌根组合类型森林GPP存在显著差异,森林GPP对温度、降水和叶面积变化的响应受到菌根组合类型的影响。在所研究的5种菌根组合类型中,森林GPP都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AM组合类型森林的GPP最高(1 994.05 g·m^(-2)·a^(-1)),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也最大,温度变化对GPP的解释率达到88.27%。森林GPP对降水变化的反应则随菌根组合类型的变化而相差较大,在ECM+EEM组合类型森林中,GPP与降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在其他4种菌根组合类型的森林中,随降水的增大,GPP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GPP虽然在所有菌根组合类型森林中,都随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大,却因菌根组合类型的不同,其变化过程有所差别;在AM+ECM中二者关系最密切(r^2=0.423)。因此,菌根组合类型在森林GPP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组合类型 森林 总初级生产力 温度 降水 叶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