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命认同、文化认同与审美认同——《故都的秋》“悲凉说”献疑 |
徐磊
|
《中学语文》
|
2024 |
0 |
|
2
|
探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气质 |
赵晨曦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3
|
地久天长的悲凉--论《厚土》的生命意识书写 |
钟海林
魏紫梦
|
《菏泽学院学报》
|
2023 |
0 |
|
4
|
秋天,不止是悲凉 |
干璐娜
|
《作文新天地(小学版)》
|
2023 |
0 |
|
5
|
浅谈曹操《短歌行》悲凉与慷慨的交响 |
汪钰林
|
《中学语文》
|
2023 |
0 |
|
6
|
“悲凉”对“豪壮”:魏晋风骨与盛唐风骨的差异 |
焦怡然
|
《喜剧世界(中旬刊)》
|
2023 |
0 |
|
7
|
《诗品》“悲凉”诗学观研究 |
田雨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8
|
温厚·悲凉·清澈——《额尔古纳河右岸》三人谈 |
张丽军
房伟
马兵
佟小杰
|
《艺术广角》
|
2009 |
6
|
|
9
|
喜极而亡中的悲凉——评析《一小时的故事》中的象征与讽刺 |
李杰
高庆
张红梅
|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0
|
回忆里的温情 人生路上的悲凉——细读萧红的《呼兰河传》 |
陈忠坤
陈燕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1
|
由“悲凉”看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 |
刘畅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5
|
|
12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悲凉底蕴 |
强中华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3
|
对悲凉存在的深刻诘问——存在主义观照下的《大象席地而坐》 |
王发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4
|
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悲凉心曲——论弋舟小说世界里的人物形象 |
孙晓燕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2
|
|
15
|
悲凉之好与淡雅“享虐”——也品《故都的秋》的“悲凉之味” |
汲安庆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6
|
“陈旧的玩物”:存在的悲凉与深切的呼唤——《祝福》重读 |
王吉鹏
周璇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7
|
悲凉世界中的追寻——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
宋珊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3 |
3
|
|
18
|
枫树悲凉意蕴成因论 |
高政锐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2
|
|
19
|
建安风骨何处寻 慷慨悲凉《短歌行》——曹操《短歌行》赏析 |
王桂霞
张虹
|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4
|
|
20
|
浓郁的生命意识与悲凉的心态——古代文学中草意象的生命意识 |
彭雷生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