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居易感伤诗的原生态新论 |
文艳蓉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2
|
辨白居易评价《长恨歌》的矛盾心态——兼论《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的意义 |
傅兴林
|
《唐都学刊》
|
2001 |
0 |
|
3
|
从白居易的感伤诗看人的生命意识 |
相金妮
|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
2005 |
0 |
|
4
|
品鉴白居易感伤诗中的“物我相望”之境 |
田文进
黎芮冰
|
《神州》
|
2013 |
0 |
|
5
|
巧借他山石——日本平安文学对白居易感伤诗的承袭 |
邱博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6
|
《诗经》感伤诗的美学价值 |
肖建华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
|
|
7
|
浅唱低吟含蓄 幽思哲思深邃——论李商隐感伤诗之审美特色 |
王思浩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8
|
传统诗学视野中的白居易感伤诗 |
叶跃武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9
|
白居易感伤诗论略 |
张金亮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3 |
2
|
|
10
|
论晚唐感伤诗产生的文化背景 |
田耕宇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11
|
莫言:一个物化时代的感伤诗人——读莫言的几个近作 |
万千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12
|
略论感伤诗的审美意识 |
夏勇刚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3
|
从《琵琶行》看白居易感伤诗的审美价值 |
吕孝龙
李丽芳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4
|
白居易和元稹感伤诗思想内容的异同 |
顾烨
|
《戏剧之家》
|
2019 |
0 |
|
15
|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
唐筱岚
|
《时代文学(上半月)》
|
2006 |
1
|
|
16
|
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三百"的两种模式分析 |
葛立斌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0 |
|
17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由《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看席勒的文艺观 |
石岩
|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0 |
0 |
|
18
|
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重读《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
陈炎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9
|
白居易感伤诗创作情况综述 |
张艳萍
闫续瑞
|
《时代文学(下半月)》
|
2011 |
0 |
|
20
|
徐祯卿吴中时期诗歌的意象系统与感伤化诗境 |
崔秀霞
|
《德州学院学报》
|
201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