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生成素1通过ErbB1信号通路调节c-Abl介导大鼠慢性术后痛
1
作者 潘鹏 张代玲 +3 位作者 俞灵 袁林芳 赵赢 陆培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3期2161-21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rbB1)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在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慢性术后痛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20只,测定术后1、3、7、14、28d机械性...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rbB1)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Abl)在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慢性术后痛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20只,测定术后1、3、7、14、28d机械性刺激缩爪阈值;选取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术后第7天进行转录组学测序,检测脊髄中Ang-1、ErbB1和c-Abl表达及定位。结果:和术前比,模型组机械性刺激缩爪阈值(MWT)呈时间依赖性下降;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各时点MWT降低。模型组术后第7天Ang-1表达降低,ErbB1、c-Abl表达增加,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ErbB信号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Ang-1、ErbB1和c-Abl存在关联。免疫荧光发现Ang-1与神经元标记物(NeuN)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共定位,ErbB1与NeuN、GFAP共定位,c-Abl与GFAP、Iba1共定位。结论:Ang-1、ErbB1和c-Abl参与了慢性术后痛(CPSP)的发生发展,Ang-1通过ErbB信号通路调节c-Abl在CPSP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术后痛 血管生成素-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受体酪氨酸激酶 共定位
下载PDF
葛根素通过mTOR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治疗慢性术后痛实验研究
2
作者 陆培春 潘鹏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9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mTOR信号通路探究葛根素对慢性术后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素组和抑制剂组,采用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的慢性疼痛模型,葛根素组连续7 d腹腔注射葛根素[100 mg/(kg&#... 目的:基于mTOR信号通路探究葛根素对慢性术后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素组和抑制剂组,采用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的慢性疼痛模型,葛根素组连续7 d腹腔注射葛根素[100 mg/(kg·d)],抑制剂组连续7 d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 mg(/kg·d)],观察镇痛效果。采用机械性刺激缩爪阈值(MWT)作为痛阈检测指标检测各组大鼠痛阈变化。取各组大鼠第7天的脊髓标本,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组织mTOR、p-mTOR的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探究mTOR在脊髓细胞的定位及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葛根素、雷帕霉素可以缓解SMIR引起的痛觉过敏,葛根素对脊髓组织中mTOR的表达无影响,但降低了脊髓组织中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mTOR在脊髓背角与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共定位,葛根素、雷帕霉素可以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结论:葛根素可通过抑制mTOR的磷酸化减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治疗慢性术后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术后痛 葛根素 MTOR信号通路 小胶质细胞
下载PDF
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慢性术后痛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舰 刘建 +4 位作者 吴西强 刘敬臻 刘元章 邬晓臣 张近宝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2年第4期226-229,239,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胸部慢性术后痛(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诊断心脏病(非冠心病),择期行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数字评分测量法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根据术后... 目的探讨成人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胸部慢性术后痛(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诊断心脏病(非冠心病),择期行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数字评分测量法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根据术后3个月随访是否诊断CPSP分为CPSP组和无CPSP(Non-CPSP)组,对比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术后资料及术后血浆中炎性因子白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ɑ的表达变化。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浆炎性因子与CPSP的关系及其它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92名患者最终纳入本研究,其中119名患者发生CPSP。CPSP组患者女性占比、术中体外循环(ECC)时间、术后3 d≥4分(中~重度疼痛)比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术后12 h血浆中IL-6和TNF-ɑ的水平均显著高于Non-CPS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OR=2.26,P=0.018)、ECC时间(OR=1.09,P=0.047)、术后3 d≥4分(OR=2.13,P=0.034)、切口愈合不良(OR=1.92,P=0.036)、IL-6(OR=2.11,P=0.003)和TNF-ɑ(OR=1.93,P=0.006)是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CPSP发生率为30.4%,女性、ECC时间、术后3 d≥4分、切口愈合不良、IL-6和TNF-ɑ是正中胸骨切开心脏手术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胸骨切开 心脏手 体外循环 慢性术后痛 炎性因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RVM致炎细胞因子上调导致5-HT释放参与调控慢性术后疼痛 被引量:3
4
作者 代娟丽 王臻 +2 位作者 董超雄 李玉莹 魏绪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部(RVM)内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释放增多导致5-羟色胺(5-HT)向脊髓释放增多在慢性术后疼痛(CPSP)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方式将SD大鼠进行如下分组:对照组、皮肤/... 【目的】探讨延髓头端腹内侧部(RVM)内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释放增多导致5-羟色胺(5-HT)向脊髓释放增多在慢性术后疼痛(CPSP)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方式将SD大鼠进行如下分组:对照组、皮肤/肌肉切开和牵拉(SMIR)(1d,7d)组、SMIR+RVM内注射TNFα或IL-1β中和性抗体组、SMIR+RVM内注射TNFα或IL-1β组、SMIR+RVM内注射溶剂组,用up-down方法测量大鼠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免疫组化检测RVM内TNFα或IL-1β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方法观察RVM及脊髓背角内5-HT含量的变化。【结果】SMIR可引起大鼠机械痛敏,表现为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持续至少3周。SMIR后,RVM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TNFα和IL-1β表达上调。TNFα或IL-1β中和抗体(每天一次行SMIR术前30 min给予,共4次))微量注射入RVM可阻断SMIR引起的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并可降低RVM及脊髓背角5-HT的含量。正常动物RVM内注射TNFα和IL-1β也可导致50%机械刺激撤足阈值下降,且引起RVM及脊髓内5-HT含量增加。【结论】RVM中致炎细胞因子增多可能通过引起5-HT释放增多参与调控SMIR后慢性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术后痛 延髓头端腹内侧部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1Β 5-羟色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