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4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戏曲演出的“听觉效果”及其审美嬗变
1
作者 石蕾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134-144,共11页
20世纪的戏曲演出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其“听觉效果”也在不断丰富,审美视角变得多维。20世纪初,受话剧影响,戏曲演出中出现“音效”这一新的声源种类。20至40年代,现代戏的创编和导演制度的采用,促使戏曲音效得以大量运... 20世纪的戏曲演出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其“听觉效果”也在不断丰富,审美视角变得多维。20世纪初,受话剧影响,戏曲演出中出现“音效”这一新的声源种类。20至40年代,现代戏的创编和导演制度的采用,促使戏曲音效得以大量运用,并催生出戏曲音效设计师这一声音设计的专职。60至70年代,“革命样板戏”的排演更是推动戏曲声音设计理念走向成熟。与此同时,现代大剧院的建造与应用,以及进入80年代后立体声、多声道等音频技术的发展,都推动戏曲演出的“听觉效果”变得更加丰富而细致,从追求朴素的“逼真性”与“闹热性”,演变为讲求音色丰满、音量均衡、整体有立体层次感的多维审美趋向。梳理20世纪戏曲演出“听觉效果”的审美发展历程,有助于持续构建戏曲舞台声音设计理论,提升戏曲演出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 听觉效果 音响效果 声音设计
下载PDF
前奏与序曲:1949年—1951年武汉市戏曲演出考论
2
作者 朱伟明 陈小珏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1-67,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1),武汉市的戏曲演出呈现出新的艺术特征,且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艺术形态。剧本内容方面,由传统戏曲“多元化”的消解转变为“政治中心论”的形成;排演机制方面,则由从前的“名角制”逐渐趋向于“导演制”;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1),武汉市的戏曲演出呈现出新的艺术特征,且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艺术形态。剧本内容方面,由传统戏曲“多元化”的消解转变为“政治中心论”的形成;排演机制方面,则由从前的“名角制”逐渐趋向于“导演制”;观摩会演作为本时期戏曲演出的新模式,不仅影响了戏曲的创作模式,而且成为集中反映时代精神的风向标。这一时段艺术形态的嬗变,既是“戏改”运动的前奏,也是“十七年”湖北戏曲发展的序曲。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形态嬗变,为新中国湖北戏曲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武汉市 戏曲演出 艺术形态 嬗变
下载PDF
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戏曲演出的创新策略 以成都川剧演出活动为例
3
作者 杨洪吕 《福建艺术》 2024年第8期48-52,共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戏曲在内容产业和新兴媒介崛起的今天,一方面拥抱着由新技术、新媒介和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演出市场式微、创演人才断层、观众群体“老龄化”的挑战。川剧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戏曲在内容产业和新兴媒介崛起的今天,一方面拥抱着由新技术、新媒介和新业态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演出市场式微、创演人才断层、观众群体“老龄化”的挑战。川剧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其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重要的剧目、剧团(院)和艺术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 艺术表演形式 传统戏曲 观众群体 人才断层 文旅融合 川剧 新兴媒介
下载PDF
戏曲演出监督视角下的动漫元素应用探讨
4
作者 郭江 《炫动漫》 2024年第18期0019-0021,共3页
戏曲演出监督在引入动漫元素时,注重保持戏曲的传统韵味,同时赋予其现代感。本文从戏曲演出监督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动漫元素在戏曲演出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动漫元素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的叙事手法,为戏曲演出带来了创新与发展的... 戏曲演出监督在引入动漫元素时,注重保持戏曲的传统韵味,同时赋予其现代感。本文从戏曲演出监督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动漫元素在戏曲演出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动漫元素以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的叙事手法,为戏曲演出带来了创新与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分析了动漫元素在提升戏曲演出的视觉效果、丰富叙事层次、增强观众吸引力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详细阐述了将动漫元素融入戏曲演出的具体方法,旨在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监督 动漫元素 视觉效果 叙事层次
下载PDF
对戏曲演出中音响师工作的思考
5
作者 田文皓 《剧影月报》 2023年第2期72-73,共2页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曲等。既然说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和唱腔,那么让观众听得到、听清楚就是戏曲表演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剧 戏曲演出 戏曲表演 唱念 闽剧 吕剧 音响师 汉剧
下载PDF
无线话筒在戏曲演出中的运用
6
作者 吴文刚 《剧影月报》 2023年第1期81-82,共2页
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们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戏曲演出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人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鉴赏能力。随着戏曲的发展,高科技技术广泛应用在舞台艺术上,领夹式无线话筒... 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们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而戏曲演出能够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帮助人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鉴赏能力。随着戏曲的发展,高科技技术广泛应用在舞台艺术上,领夹式无线话筒成为戏曲表演专业中不可或缺的表演器材,技术的改革使无线话筒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提升了舞台演出效果。为了给人们带来戏剧演出盛宴,就要求演出设备达到较高水平,展现戏曲本身的艺术特点,话筒的选择尤为重要。从本质上讲,话筒实际上就是声波转换器,将声音转化为电声系统的音频信号。所以,戏曲演出对话筒本身的音频效果要求较高,避免在拾音过程中出现声音失真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话筒 音频信号 电声系统 戏曲演出 高科技技术 拾音 舞台演出 舞台艺术
下载PDF
论晚明戏曲演出的传播体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聂付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0,6,共5页
通过大量的材料分析得知,晚明的戏曲演出有一套完善的传播体系,即以文人为传播主导、家班为传播主体、民间演出团体为补充的演出机制,而这种演出机制含有明显的大众化传播因素,主流文化都通过这种机制传播到相对封闭的民间。同时,在传... 通过大量的材料分析得知,晚明的戏曲演出有一套完善的传播体系,即以文人为传播主导、家班为传播主体、民间演出团体为补充的演出机制,而这种演出机制含有明显的大众化传播因素,主流文化都通过这种机制传播到相对封闭的民间。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演员与受者间容易形成互动,反过来也促进传播程度的深化,在众多传播媒体之中,演剧是最具传播效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文人 戏曲演出 家班 传播
下载PDF
论丧仪中的戏曲演出特点及其民俗文化功能 被引量:3
8
作者 李跃忠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丧仪时演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丧仪中的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 丧仪时演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丧仪中的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功能: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除煞驱邪,以使丧家"清吉";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仪 戏曲演出 演出特点 民俗文化功能
下载PDF
晚明戏曲演出活动对戏曲刊本的影响考论——以金陵戏曲演出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蒋炜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17年第1期86-89,共4页
晚明戏曲表演的兴盛促进了戏曲刊刻。戏曲刊刻弥补了舞台表演的不足,可以满足观众进一步娱乐的需要。因为较之于舞台演出,案头阅读在欣赏的时间、地点上具有更大的优势。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场次的限制随意翻阅,反过来说,对剧本情节的熟... 晚明戏曲表演的兴盛促进了戏曲刊刻。戏曲刊刻弥补了舞台表演的不足,可以满足观众进一步娱乐的需要。因为较之于舞台演出,案头阅读在欣赏的时间、地点上具有更大的优势。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场次的限制随意翻阅,反过来说,对剧本情节的熟悉亦有利于舞台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戏曲演出 戏曲刊本
下载PDF
舞蹈与戏曲演出的关系浅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元鹏飞 《福建艺术》 2010年第2期21-23,共3页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古典戏曲的演出方式就能反映本质特征。关于这一点,现在最常见的是两个含义几乎相同却又略有区别的概括,一是“唱念做打”,一是“唱念做舞”。很显然,两种说法所要表述的内容是一样的.而“唱念做”都相同,又为...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古典戏曲的演出方式就能反映本质特征。关于这一点,现在最常见的是两个含义几乎相同却又略有区别的概括,一是“唱念做打”,一是“唱念做舞”。很显然,两种说法所要表述的内容是一样的.而“唱念做”都相同,又为什么有“打”和“舞”的不同概括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 舞蹈 舞台表演艺术 演出方式 古典戏曲 唱念做打 “打”
下载PDF
晚明戏曲演出活动对通俗版画创作的影响
11
作者 蒋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79-184,共6页
晚明戏曲演出的兴盛促进了戏曲刊本的流行。特别是私人家班成为演出主流之后,文人士大夫对戏曲演员姿色的要求,对才艺的欣赏,对气质风度的推重,对演出场地的选择,对舞台表演的审美要求等演剧活动中所讲求的雅致趣味,对万历时期作为戏曲... 晚明戏曲演出的兴盛促进了戏曲刊本的流行。特别是私人家班成为演出主流之后,文人士大夫对戏曲演员姿色的要求,对才艺的欣赏,对气质风度的推重,对演出场地的选择,对舞台表演的审美要求等演剧活动中所讲求的雅致趣味,对万历时期作为戏曲插图的版画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版画风格也由万历早期的富有民间趣味,的粗犷厚重转向中期的精细雅丽,主要表现为版画线条工整细腻、人物端庄优雅、场景富丽奢华,极富文人趣味。其中尤以万历二十五年(1597)徽州书商汪光华玩虎轩刊《元本出像琵琶记》最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戏曲演出 版画 琵琶记
下载PDF
独特·扎实·新颖——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读后
12
作者 赵晓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7-248,230,共3页
在我国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向来存在着重“文”轻“艺”的倾向,在具体的操作中又多以几个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作为研究的重心,而对将剧本付诸场上的技艺即演出方面的历史和成就则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高等院校的研究尤其如此。当然有客观... 在我国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向来存在着重“文”轻“艺”的倾向,在具体的操作中又多以几个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作为研究的重心,而对将剧本付诸场上的技艺即演出方面的历史和成就则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高等院校的研究尤其如此。当然有客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 北京 清代 戏曲研究 著名作家 高等院校 “文”
下载PDF
晚明戏曲演出活动对通俗版画创作的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13
作者 蒋炜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17年第3期1-5,共5页
晚明戏曲演出活动的兴盛促进了戏曲刊本的流行,文人士夫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戏曲刊本的介入,改变了戏曲刊本一贯为下层读者服务的方向,确立了以文人士夫为中心的地位。文人士夫的审美趣味必然左右着书籍刻印和插图的走向。就版画插图而言,... 晚明戏曲演出活动的兴盛促进了戏曲刊本的流行,文人士夫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戏曲刊本的介入,改变了戏曲刊本一贯为下层读者服务的方向,确立了以文人士夫为中心的地位。文人士夫的审美趣味必然左右着书籍刻印和插图的走向。就版画插图而言,经历了一个由民间趣味向文人趣味转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戏曲演出 版画 民间趣味 文人趣味
下载PDF
民国天津戏曲演出业述略(1912—1937)
14
作者 王兴昀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民国时期的天津形成了以戏曲演出、什样杂耍、电影放映、报刊传媒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产业领域。而戏曲演出业凭借着市民的喜爱,以及自身面对各种变化的不断调试,在天津文化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一、戏曲演出剧种的多元... 民国时期的天津形成了以戏曲演出、什样杂耍、电影放映、报刊传媒为代表的城市文化产业领域。而戏曲演出业凭借着市民的喜爱,以及自身面对各种变化的不断调试,在天津文化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一、戏曲演出剧种的多元化天津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支持了戏曲演出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 民国时期 演出 天津 述略 电影放映 产业领域 城市文化
下载PDF
清末民国温州戏曲演出衍变探析——基于地方士绅观演的视角
15
作者 王春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5-21,共7页
从观看戏曲演出的视角,以温州地方士绅张棡日记中的看戏资料为史料基础,将其一生的看戏资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在清末民国的大变革时代,温州戏曲演出发生的诸多变化,包括观看戏曲演出的时间、场所从传统祠庙酬神祭祖的限制到现代商业性... 从观看戏曲演出的视角,以温州地方士绅张棡日记中的看戏资料为史料基础,将其一生的看戏资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在清末民国的大变革时代,温州戏曲演出发生的诸多变化,包括观看戏曲演出的时间、场所从传统祠庙酬神祭祖的限制到现代商业性场所娱人的自由选择,费用从免费到付费,方式从现场观看真实舞台演出到听留声机唱片,戏班、剧种从传统的戏班、剧种到现代的戏班、剧种,剧目内容从宣扬传统伦理纲常到反映现代时事变换。这些变化反映出清末民国时期温州戏曲演出从酬神祭祖向娱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衍变。戏曲演出衍变的背后,反映的是同时期温州地域社会及民众生活从传统转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 衍变 地方士绅 观演
下载PDF
清宫端午过节期间的戏曲演出
16
作者 宁霄 《紫禁城》 2017年第6期84-95,共12页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清代的宫廷中,也得到相当的重视。清官在各种节庆期间,往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演剧、观剧活动。其中端午节间的演出活动不仅隆重、热闹,还有其独特的演出形式与演出内容。
关键词 端午节 戏曲演出 清官 节期 传统节日 演出活动 演出内容 演出形式
下载PDF
浅谈跨界融合戏曲演出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巍巍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期31-31,33,共2页
戏曲演出本身作为一种演出形式,无论风格还是表演技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文明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现代戏曲的创作及观赏,也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戏曲演出与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跨界重组整合,进行再创造,重新诠释并演绎戏... 戏曲演出本身作为一种演出形式,无论风格还是表演技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文明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现代戏曲的创作及观赏,也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戏曲演出与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跨界重组整合,进行再创造,重新诠释并演绎戏曲艺术,将为观众带来不同寻常的观演体验,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融合 戏曲演出 数字媒体技术 观演关系 多维体验
下载PDF
戏曲演出的符号化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和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8-75,共8页
符号化,是一切艺术样式的共同特性,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各种艺术样式的符号化特征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戏曲的符号化特征十分鲜明,本文的任务即在于对戏曲舞台演出的符号化特征的个性色彩进行具体描述,并加以初步总结... 符号化,是一切艺术样式的共同特性,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各种艺术样式的符号化特征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戏曲的符号化特征十分鲜明,本文的任务即在于对戏曲舞台演出的符号化特征的个性色彩进行具体描述,并加以初步总结。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戏剧看成是一种有机的艺术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演出 符号化 艺术样式 中国戏曲 戏剧研究 戏曲舞台 个性色彩 艺术整体 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背景
下载PDF
《金瓶梅》中戏曲演出琐记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辉 《艺术百家》 1986年第2期102-107,共6页
明、清长篇小说中,多有对戏曲演出之描述,以《金瓶梅》中最丰富、详瞻。现存明人曲话或笔记,多侧重于曲目和作品内容的品评,直接记载戏曲演出活动者甚少。因此,《金瓶梅》中有关戏曲演出的大量描写,对于研究明代戏曲的演出情况,就显得... 明、清长篇小说中,多有对戏曲演出之描述,以《金瓶梅》中最丰富、详瞻。现存明人曲话或笔记,多侧重于曲目和作品内容的品评,直接记载戏曲演出活动者甚少。因此,《金瓶梅》中有关戏曲演出的大量描写,对于研究明代戏曲的演出情况,就显得格外珍贵了。 有关《金瓶梅》中的戏曲史科,早在四十年代,已故冯沅君先生首作勾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戏曲演出 明代戏曲 长篇小说 作品内容 西门庆 活动者 冯沅君 戏曲 曲目
下载PDF
浅谈道具在戏曲演出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越钟 《戏剧之家》 2014年第6期14-15,共2页
道具是戏曲表演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戏曲演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具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设计形式。戏曲舞台中的道具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演变,顺应着时代的需求而日渐丰富,凸显着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一。
关键词 戏曲演出 戏曲表演 戏曲舞台 古代戏曲 艺术价值 《桃花扇》 洗马桥 何文秀 戏剧世界 莺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