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oussouly分型的脊柱形态和GAP评分对成人脊柱畸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1
作者 李嘉鑫 陈振 +3 位作者 杨万忠 范嘉旺 郑任春 戈朝晖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07-514,共8页
目的评估成人脊柱畸形(ASD)手术前后的Roussouly矢状面脊柱形态及全脊柱序列比例(GAP)评分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AS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52例,年... 目的评估成人脊柱畸形(ASD)手术前后的Roussouly矢状面脊柱形态及全脊柱序列比例(GAP)评分对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2例AS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52例,年龄(46.9±19.0)岁。将纳入患者按照“当前”[依据骶骨倾斜角(SS)]和“理论”[依据骨盆入射角(PI)]Roussouly分型脊柱形态进行划分。根据一个恒定参数(PI)判断出患者“理论”形态,然后将此种类型的理想形态参数与实际参数作对比,若术后3个月患者的“当前”Roussouly脊柱形态与其“理论”Roussouly脊柱形态各项参数均符合则归入匹配组,否则归入非匹配组。根据相关参数计算两组患者手术前后GAP评分,并收集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RS-22评分(包括总分、疼痛、功能、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和治疗满意度),同时记录患者随访时机械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GAP评分、临床疗效评分及机械并发症中的差异。结果72例ASD患者术前以RoussoulyⅠ型和Ⅱ型脊柱形态为主,术后以RoussoulyⅡ型和Ⅲ型为主。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改善(P均<0.05)。组间比较,非匹配组末次随访骨盆倾斜角和躯干整体倾斜角大于匹配组(P均<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匹配组GAP评分均低于非匹配组(P均<0.05),匹配组较非匹配组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有更好的VAS评分、ODI评分及SRS-22评分(包括总分、疼痛、功能和治疗满意度)(P均<0.05)。匹配组术后机械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腰椎前凸顶点位于理想位置可降低机械并发症发生率。结论ASD术后脊柱矢状面匹配理想Roussouly分型的患者临床疗效和GAP评分更好、机械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I术中应尽可能矫正至理想Roussouly分型脊柱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Roussouly分型 GAP评分 临床疗效 机械并发症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发生断棒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2
作者 杨思振 张莹 +6 位作者 叶佳文 胡旭 邱浩 温轩 魏子涵 蔡晨辉 初同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断棒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79例患者,年...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断棒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79例患者,年龄45~75岁(62.1±7.7岁),随访时间24~59个月(30.6±9.2个月)。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断棒分为断棒组和无断棒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合并症以及随访时间。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L-TK值、PI-LL值以及冠状面Cobb角。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固定融合节段数、是否三柱截骨、下端固定椎是否累及骶骨或骨盆以及是否有椎间融合。记录断棒组患者的断棒部位、断棒时间以及是否行翻修手术。采用Spearman检验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分析,将筛选出的阳性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95%CI)。结果:79例患者中14例患者(17.7%)发生断棒,11例双侧断棒,3例单侧断棒。断棒发生时间为术后6~31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10例患者(71.4%)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4例患者(28.6%)发生在术后24个月以后。11例患者断棒发生在截骨部位,3例位于T10~T12平面。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较小的年龄(P=0.038)、较多的融合节段数(P<0.001)、三柱截骨(P<0.001)以及较大的术前SVA(P<0.001)与断棒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融合节段数较多(P=0.037,OR=2.043,95%CI=1.046~3.992)、三柱截骨(P=0.044,OR=0.113,95%CI=0.014~0.941)以及术前SVA值大(P=0.006,OR=1.119,95%CI=1.032~1.212)是成人脊柱畸形术后断棒发生的高危因素。11例断棒患者(78.6%)因顽固性腰背痛症状或脊柱畸形进展而行翻修手术,均采用后路原切口入路更换断棒,并附加卫星棒技术,其中5例同时一期经腹膜后入路行前路取髂骨植骨融合术,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成人脊柱畸形矫形内固定术后断棒发生率较高。断棒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长节段融合、三柱截骨以及患者术前SVA较大。“多棒技术”以及前路植骨融合技术可用于断棒的翻修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矫形手术 内固定 断棒 假关节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冠状位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张子方 宋凯 +2 位作者 郑国权 吴兵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227,共9页
目的:探索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矫形术后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了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诊疗的90例ASD患者,患者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手术(固定椎体≥5),术后... 目的:探索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矫形术后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了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诊疗的90例ASD患者,患者均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矫形手术(固定椎体≥5),术后随访至少2年.根据患者术前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与侧凸方向的关系,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同向性脊柱-骨盆序列(C7PL与侧凸同向),B组则反之(C7PL与侧凸相悖).规定冠状位平衡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C7PL到S1中点的距离)超过30mm为CIB.直线相关分析探索L4、L5椎体倾斜度及主弯Cobb角与术后早期CBD的相关性.Kaplan-Meier曲线分析随访期间非CIB生存时间.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随访中CIB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例ASD患者术前发生CIB,发生率约为22.2%;术后早期27例出现CIB;末次随访时35例患者发生CIB,发生率增至38.9%,显著高于术前CIB发生率(P=0.015).A组患者,术前11例出现CIB,末次随访时为22例,CIB发生率增加显著(P=0.019);B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IB发生率无差异.末次随访时,骨盆固定患者CIB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骨盆固定患者(P<0.00l).Kaplan-Meier曲线显示骨盆固定及年龄超过60岁患者随访过程中非CIB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骨盆固定及同向性脊柱-骨盆序列均为术后随访中CIB发生的危险因素.尽管术后早期CBD分别与L4、L5倾斜度、主弯Cobb角及三者矫正度显著相关(P<0.01),多因素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术前L5倾斜度为术后CBD独立相关因素(r^(2)=0.295,P<0.001).结论:成人脊柱畸形伴同向性脊柱-骨盆序列,且矫形术中行骶髂固定的老年患者,术后随访中极可能出现CIB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冠状位失平衡 冠状位平衡距 Kaplan-Meier曲线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手术后远端交界区失败相关危险因素的系统回顾
4
作者 张猛 张怀栓 +3 位作者 杨广辉 潘玉林 郭小伟 熊森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 系统性回顾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 ASD)手术后远端交界区失败(distal junctional failure, DJF)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成人脊柱畸形手术文献,对文献质量评价后,观察DJF发生率及相关风... 目的 系统性回顾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 ASD)手术后远端交界区失败(distal junctional failure, DJF)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成人脊柱畸形手术文献,对文献质量评价后,观察DJF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共获得13篇文献纳入研究,其中英文文献12篇,中文1篇。13篇文献的NOS得分7~8分。13篇文献均描述了DJF发生率,发生率为1.52%~15.56%不等,总体DJF发生率为3.47%(83/2393)。12项研究描述了翻修率,范围为7.61%~42.11%,总体翻修率13.22%(304/2299)。DJF的发生原因从低到高分别为:过渡综合征(4.82%)、邻近节段疾病(12.05%)、远端交界性后凸(18.07%)、假关节形成(22.89%)、器械因素(28.92%)。不同年龄和手术技术组别之间的DJF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和L5融合的患者DJF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ASD术后的总体DJF发生率为3.47%,椎间融合和L5融合可能是术后发生DJF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远端交界区失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营养干预的效果
5
作者 蒋宏莉 白晋锋 +3 位作者 李国庆 王光曙 钱会 孙凤龙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5期714-717,721,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干预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ies,ASD)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A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常规饮食不予以...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干预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ies,ASD)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A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常规饮食不予以特殊干预,观察组给予营养评估和营养师指导的营养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患者入组时、术前1 d时的蛋白质和热量摄入情况、CONUT评分、前清蛋白(prealbumin,PA)、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和同侧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1 d时,观察组CONUT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 d时,观察组患者PA、Hb、TSF、MAMC均显著高于入组时(P<0.05),也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果术前营养指导和营养干预可改善营养不良ASD患者的术前营养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手术治疗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下载PDF
修正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对国人成人脊柱畸形术后发生PJK/PJF预测能力的研究
6
作者 李博 王兆瀚 +3 位作者 吴兵 薛原 张楚阅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9-775,共7页
目的:评价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sagittal age-adjusted score,SAAS)和以国人年龄匹配脊柱为基线修正的SAAS评分(M-SAAS)预测国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 目的:评价矢状位年龄校正评分(sagittal age-adjusted score,SAAS)和以国人年龄匹配脊柱为基线修正的SAAS评分(M-SAAS)预测国人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的能力.方法:收集来自我院影像学系统66例年龄匹配脊柱-骨盆序列的受试者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8例,年龄54.7±6.2岁,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以及T1骨盆角(Tl-pelvic-angle,TPA)并统计分析年龄与PI-LL、PT以及TPA的线性回归方程,将公式记为M-SAAS.回顾性分析68例于2017~2021年在我院行脊柱矫形术的ASD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8例,年龄64.0±8.1岁,术后PJK/PJF发生12例.测量PI、LL、PT以及TPA,计算SAAS评分并观察PJK/PJF发生率与评分的匹配程度.将68例ASD患者术后影像学参数代入M-SAAS,计算M-SAAS评分并观察PJK/PJF发生率与评分的匹配程度.结果:SAAS评分为1.9±2.6分(-4~6分),术后即刻评估为"矫正不足""匹配"及"过度矫正"的患者分别为5例(7.4%)、25例(36.7%)和38例(55.9%),PJK/PJF发生率分别为40.0%(2/5)、20.0%(5/25)和13.2%(5/38),匹配组PJK/PJF发生率与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据正常脊柱-骨盆序列得M-SAAS线性回归方程为:理想Pl-LL=0.47x(年龄-55)+0.3、理想PT=0.44×(年龄-55)+14和理想TPA=0.37x(年龄-55)+9.ASD患者最终M-SAAS分数为0.2±2.8分(-5~5分),术后即刻被评估为"矫正不足""匹配"及"过度矫正"的患者分别为17例(25.0%)、31例(45.6%)和20例(29.4%),术后PJK/PJF发生率分别为11.8%(2/17)、6.5%(2/31)和40.0%(8/20),"过度矫正"组PJK/PJF发生率高,与"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SAAS不适用于对国人ASD患者术后发生PJK/PJF的预测评价,根据国人中老年年龄匹配脊柱-骨盆序列参数关系修正的M-SAAS可预测ASD患者术后发生PJK/PJF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SAAS评分 近端交界性后凸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术前冠状面失平衡及其与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子方 王征 +5 位作者 宋凯 吴兵 张国莹 迟鹏飞 王兆翰 王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73-880,共8页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探讨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冠状面失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1例ASD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影像学参数,冠状位... 目的:测量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探讨ASD患者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冠状面失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61例ASD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影像学参数,冠状位参数包括主弯角度(Cobb角)、代偿弯角度(compensatory angle,CCobb角)、侧凸方向(左或右)、侧凸累及椎体数(vertebra number,VN)、侧凸椎体半脱位程度(subluxation degree,SD)、侧凸顶椎旋转度(apex rotation,AR)、顶椎位置、C7铅垂线(C7PL)到S1中点的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面平衡(SVA)。将患者分为失衡组(CBD>30.00mm,A组)和平衡组(CBD<30.00mm,B组),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比例参数,t检验比较两组影像学参数。结果:161例ASD患者的年龄为45~79岁(63.9±8.4岁),男女比为29∶132(M∶F),侧凸方向106∶55(左∶右),冠状面失衡组31例(男8例,女23例),平衡组130例(男21例,女109例),总失衡率为19.25%(31/161)。侧凸顶椎大多处于L2~L3节段,约占75.16%(121/161)。失衡组和平衡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左右侧凸比例、TK、TLK、LL、SS、PT、PI及SV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侧凸顶椎位置有显著性差异(χ2=12.692,P<0.001),失衡组顶椎位置均处于L2~L3节段;两组患者主弯及代偿弯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失衡组患者NV少于平衡组(3.87±0.85vs 4.36±0.95;t=2.639,P=0.009);失衡组患者AR大于平衡组(2.81±0.60 vs 2.32±0.77;t=-3.796,P<0.001),TLK大于平衡组(t=-2.445,P=0.017)。将顶椎处于L2~L3节段的121例患者分为失衡组(CBD>30.00mm,A′组,31例)和平衡组(CBD<30.00mm,B′组,90例),两组主弯Cobb角、C-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主弯累及椎体数明显少于B′组(3.87±0.85 vs 4.23±0.85;t=2.052,P=0.04);A′组患者AR明显大于B′组(2.81±0.60 vs 2.27±0.68;t=-3.905,P<0.001)。结论:约1/5的ASD患者术前冠状面失平衡,且侧凸顶椎均位于L2~L3节段;侧凸角度相似、顶椎旋转度较大、侧凸累及椎体数目较少的患者更易出现冠状位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冠状位失平衡 影像学参数 冠状位平衡距离
下载PDF
腰骶半弯对成人脊柱畸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孝宾 王冰 +3 位作者 李晶 吕国华 康意军 卢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0-497,共8页
目的:分析成人胸腰椎/腰椎畸形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腰骶半弯(L4-S1)对术后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岁;(2)影像学检... 目的:分析成人胸腰椎/腰椎畸形矫形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探讨腰骶半弯(L4-S1)对术后失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年龄≥20岁;(2)影像学检查胸腰弯/腰弯为主弯(顶椎位于T12-L4之间),腰骶半弯为代偿弯;(3)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度≥30°;(4)脊柱内固定融合≥5个节段;(5)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且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手术方式、影像学参数、冠状面平衡与腰骶半弯的关系,以及治疗效果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共有157例成人胸腰椎脊柱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包括男性52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56.5岁(26~77岁)。病因学诊断包括先天性脊柱畸形39例,成人特发性脊柱畸形3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83例。术后总共有24例(15.3%)患者发生了冠状面失平衡,失平衡患者的ODI和SF-12 PC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影像学评估冠状面平衡组与失平衡组患者的主弯Cobb角与柔韧性,腰骶半弯Cobb角与柔韧性,以及L4、L5椎体术前的倾斜角,手术截骨方式,上、下固定点选择,主弯矫正度和残余角度,腰骶半弯矫正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衡组患者的腰骶半弯残余角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患者(6.3°vs 12.2°,P=0.000),L4和L5椎体倾斜度明显小于失平衡组的患者(L4:8.2°vs 17.3°,P=0.000;L5:6.4°vs 15.2°,P=0.000)。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的患者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概率显著增加(23.2%)。结论:冠状面失平衡以后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术前冠状面向腰弯凸侧偏移,术后腰骶半弯残余角度过大,术后L4、L5椎体过度倾斜倾是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半弯 成人脊柱畸形 冠状面平衡 脊柱侧凸矫形 并发症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早期躯体重心线(W-line)与近端交界区失败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子方 郑国权 +2 位作者 薛超 王岩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1-229,共9页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早期躯体重心线(W-line)与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9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早期躯体重心线(W-line)与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9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80例。均行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椎体≥4个)固定融合手术,术后随访至少满2年。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参数。在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将经外耳道口垂线定义为W-line,根据W-line不同位置分为A组、B组及C组。测量术后3个月时W-line到S1后上角水平距离(WSD)及W-line到股骨头中心连线中点的水平距离(WHD),将W-line位置进行数值转化(the numeric value of W-line,N-W-line):N-W-line=WHD/WSD。W-line位于参考点前方数值为正,反之为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N-W-line临界值。三组患者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非PJF生存时间。结果:ROC曲线分析得出术后3个月N-W-line临界值为±0.78[敏感度=75%,特异度=75.9%,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36,P=0.003]。A组32例,N-W-line>0.78;B组49例,-0.78≤N-W-line≤0.78;C组18例,N-W-line<-0.78。A组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最小(P<0.05),术后3个月矢状面平衡距(P<0.001)、T1骨盆角(P<0.001)及骨盆腰椎匹配度(P<0.001)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患者。但随访中,A、B及C组分别有12例、3例及1例患者出现PJF,A组患者PJF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12/32 vs 3/49 vs 1/18,P<0.001)。此外,A组患者非PJF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05,Log-rank检验)。B、C组患者W-line位置逐渐前移,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逐渐增大,但术后PJF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ASD患者矫形术后早期W-line位置可有效预测PJF发生。矫形手术后W-line偏后或过度偏前,术后随访中PJF发生率显著增加,矫形术后躯干呈轻度前屈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W-line 近端交界区失败 ROC曲线分析 长节段固定融合术
下载PDF
新型腰椎前凸计算回归方程对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机械性并发症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经宇 潘长瑜 +3 位作者 王孝宾 李晶 王冰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7,共8页
目的:探讨由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计算腰椎前凸的新型回归方程对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机械性并发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3月于我科接... 目的:探讨由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和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计算腰椎前凸的新型回归方程对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机械性并发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3月于我科接受后路矫形的ASD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至少2年,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根据Pan等提出的新型腰椎前凸计算回归方程由术后PI和TK计算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腰椎顶点(lumbar apex,LLA)和拐点(inflection point,IP)的理论值,其与术后即刻实际测量参数的差值定义为ΔLL、ΔLLA和ΔIP。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机械性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有机械性并发症组和无机械性并发症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确定机械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危险因素预测机械性并发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共有9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15例,女77例,随访时间2.00~4.60年(2.93±0.63年),其中41例术后出现机械性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机械性并发症组患者具有较大的体重指数(24.32±2.09kg/m2 vs 23.34±2.26kg/m2)、术前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34.26°±18.24°vs 25.68°±15.61°)、术前骨盆倾斜角(27.70°±12.61°vs 22.47°±11.99°)、术后GT(23.29°±12.21°vs 18.35°±10.50°)、术后ΔLL(12.19°±6.39°vs 6.49°±5.49°)和ΔLLA(0.74±0.48 vs 0.45±0.2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较大的ΔLL、ΔLLA是机械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ΔLL OR=1.251,95%CI=1.043~1.270,P=0.005;ΔLLA OR=4.357,95%CI=1.484~19.334,P=0.01)。根据两者的偏回归系数,定义联合指数=ΔLL+ΔLLA×1.678/0.140。ROC曲线显示ΔLL、ΔLLA和联合指数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9.17°、0.71和12.93,三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681和0.809。结论:ASD矫形时LL需要与PI和TK匹配;术后LL、LLA与新型回归方程计算的理论值的差值(ΔLL、ΔLLA)可用于有效预测机械性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机械性并发症 骨盆入射角 胸椎后凸 腰椎前凸 腰椎顶点
下载PDF
GAP评分及其对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预测的可信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鸿儒 朱泽章 +2 位作者 史本龙 刘臻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评估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并探究其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预测中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 目的:评估GAP(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评分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并探究其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预测中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且随访超过2年的ASD患者9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67例,年龄38.8±8.6(20~71)岁,随访时间34.4±9.3个月。其中退变性脊柱侧后凸29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2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9例、创伤后脊柱后凸9例、神经源性脊柱侧凸9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2例,综合征型脊柱侧凸2例(马凡综合征和类马凡综合征各1例)。通过患者术后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下腰椎前凸角(lower lumbar lordosis,LLL)和躯干整体倾斜(global tilt,GT)等影像学参数,并计算得出GAP评分,比较GAP评分的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内可重复性。根据GAP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协调组(GAP评分0~2分);中等不协调组(GAP评分3~6分);严重不协调组(GAP评分7~13分),记录所有患者随访中出现的力学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远端交界性后凸/失败(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DJK/DJF),比较各组间力学并发症的发生率。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问卷表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结果,比较三组间生活质量评分。结果:3名观察者共进行了588次(98×3×2)次评分,纳入协调组共192(32.7%)次、中等不协调组共250(42.5%)次、严重不协调组共146(24.8%)次。观察者间GAP评分可信度Kappa值为0.765(基本可信),观察者内可重复性Kappa值为0.822(完全可信)。随访中发现力学并发症15例,包括内固定断裂5例(8.2%)、PJK 9例(9.2%)、螺钉松动1例(1.0%)。协调组、中等不协调组和严重不协调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3/33)、14.6%(6/41)和25.0%(6/24),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P=0.254)。三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未见明显差异(ODI:P=0.167;VAS:P=0.668;SF-36生理功能评分:P=0.896;SF-36心理功能评分:P=0.211)。末次随访时发现ODI(P=0.038)和SF-36生理功能评分(P=0.020)在三组间存在差异,而VAS(P=0.729)和SF-36心理功能评分(P=0.277)无组间差异。结论:GAP评分具有良好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一致性,但评分结果与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GAP评分 力学并发症 可靠性
下载PDF
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技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边汉明 陈超 +2 位作者 高梓唯 马信龙 杨强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43-149,共7页
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LLIF)是一种较新的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患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L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医源性损伤、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由于LLIF具有一定改善脊柱力线... 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LLIF)是一种较新的腰椎椎间融合技术。该技术已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患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L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可以显著减少医源性损伤、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由于LLIF具有一定改善脊柱力线的能力,近期研究试图将其应用于成人脊柱畸形(ASD)的治疗。虽然这一尝试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及可行性,但目前对于LLIF治疗ASD的适用标准及矫形能力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文献回顾讨论LLIF在ASD治疗中的适应证、疗效、并发症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侧方入路椎间融合 成人脊柱畸形
下载PDF
不同术式对成人脊柱畸形行脊柱融合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岗 闫博 许立新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8期967-970,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对成人脊柱畸形行脊柱融合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并进行了脊柱融合术的232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其中51例行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116... 目的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对成人脊柱畸形行脊柱融合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到2015年12月我院收治并进行了脊柱融合术的232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其中51例行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116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65例行前后联合融合术(Combined)。收集并比较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术中与术后30d并发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冠状面Cobb角及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矢状面躯干偏移、骨盆倾斜角、术前合并症发生率(抑郁、心血管疾病、肺血管疾病、贫血、肺栓塞、慢性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LIF组患者的估计失血量、浓缩红细胞输血量与硬膜破裂概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Combined组手术时间长于其他两组(P<0.05)。3组术中脊柱以及神经根损伤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融合术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者的术后30d再入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腰椎间融合术、前后联合融合术相比,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可能导致脊柱畸形择期脊柱融合术患者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融合术 手术方法 并发症
下载PDF
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成人脊柱畸形骨质量的评估与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或失败预防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宋达玮 钮俊杰 +4 位作者 王金宁 颜奇 孙潇 杨惠林 邹俊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78-786,共9页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对其评估和治疗成为新的挑战。尽管合理、规范的保守治疗仍是早期的首选方案,但对畸形严重、症状明显的患者则需要手术干预。近端交界...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对其评估和治疗成为新的挑战。尽管合理、规范的保守治疗仍是早期的首选方案,但对畸形严重、症状明显的患者则需要手术干预。近端交界性后凸或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failure,PJK/PJF)是ASD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前细致、全面的骨质量和躯体矢状面力线评估至关重要。基于CT影像获取的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及基于MRI的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评分是近年被证实能可靠、有效、简易和可普遍用于评估局部椎体骨质量的方法。对ASD术后PJF的评估和预测而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骨质量可以通过HU值进行评估,以识别高危患者并实施预防措施。VBQ评分可预测ASD患者手术后PJK/PJF的发生率,较高的VBQ评分是ASD患者矫正术后发生PJK/PJF的危险因素之一。对于VBQ评分较高的患者可推迟手术,且在手术前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降低PJK/PJF的发生。同时,合理、个性化拟定ASD矢状面序列恢复参数有助于平衡疗效与并发症间的关系,使得收益最大化。术后近端交界区由于存在内固定区与原生未固定区间的应力落差,且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该应力落差愈发明显,给PJK/PJF的预防带来困难。一方面,需要适当增加近端交界区的固定强度和骨铆合力度;另一方面,需要平缓递减近端交界区的内固定强度,实现该区域内应力的平稳过渡,避免应力集中造成失效。相关的处理策略包括:(1)强化近端交界区的内固定,如椎体骨水泥强化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等;(2)缓冲近端交界区的应力差异,如Topping-off技术,该技术包括椎板钩或横突钩、动态棒、多节段稳定螺钉和多种韧带捆扎带技术等;(3)微创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后方韧带复合体和肌肉等软组织,降低医源性损伤,进而降低PJK/PJF的发生率。目前,尽管关于合并骨质疏松症的ASD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其治疗目的均为获得最大疗效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应重视围手术期合理、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因此,总结近年来用于评估合并骨质疏松症的ASD患者术后PJK/PJF的相关研究,归纳针对ASD术后PJK/PJF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合并骨质疏松症的ASD患者降低术后近端交界区并发症提供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脊柱融合术 成人脊柱畸形 近端交界性后凸/失败 亨氏单位
原文传递
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锐 于海洋 +5 位作者 张伟 柴子豪 郑国辉 胡晓明 张浩然 陆海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0~77岁,平均62.5岁。均接受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治疗;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位置:T_(5)1例,T61例,T_(9)13例,T_(1)012例,T_(11)4例;最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位置:L13例,L_(2)3例,L_(3)10例,L_(4)7例,L55例,S13例。基于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获得脊柱矢状面序列,分别测算以下指标。①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计算上述指标术前不同体位差值(回复值);②脊柱后凸柔韧度;③过伸位矢状面垂直轴(hyperextension sagittal vertical axis,hSVA);④T_(2)~L5过伸位C_(7)-椎体矢状位偏移(hyperextension C_(7)-vertebral sagittal offset,hC_(7)-VSO),记为hC_(7)-节段;⑤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末次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末次随访时根据PJA判断患者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和非PJK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T值、UIV位置、LIV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矫形截骨分级以及相关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异。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段椎体的hC_(7)-VSO,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其预测PJK发生的准确性。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30.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PJA为1.4°~29.0°,平均10.4°;其中8例(25.8%)发生PJK。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T值、UIV位置、LIV位置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截骨矫形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测量示,PJK组LL回复值以及T_(8)~L_(3)椎体hC_(7)-VSO高于非PJ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过伸位TK、过伸位LL、过伸位LKCA、TK回复值、LL回复值、脊柱后凸柔韧度、hSVA以及T_(2)~T_(7)、L_(4)、L5椎体hC_(7)-VS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T_(8)~L_(3)椎体hC_(7)-VSO进行ROC曲线分析,结合ROC曲线下面积与敏感度、特异度综合评估得出最佳预测指标为hC_(7)-L_(2),阈值为2.54 cm,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0.9%。结论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可用于预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后PJK的发生,如患者T_(8)~L_(2)椎体hC_(7)-VSO过大提示术后PJK发生风险较高,其中最佳预测指标为hC_(7)-L_(2),阈值为2.5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伸位CT定位像 成人脊柱畸形 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步态分析在成人型脊柱畸形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叶云天 陈继鑫 刘爱峰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1期2182-2187,共6页
成人型脊柱畸形(ASD)是一种成年期腰椎或胸腰椎节段性、区域性或整体性偏离正常脊柱排列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步行障碍。ASD可导致机体整体动态生物力学发生病理改变,因此步态分析在评估患者动态异常特征方面较X光静态分析更具优势。步... 成人型脊柱畸形(ASD)是一种成年期腰椎或胸腰椎节段性、区域性或整体性偏离正常脊柱排列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步行障碍。ASD可导致机体整体动态生物力学发生病理改变,因此步态分析在评估患者动态异常特征方面较X光静态分析更具优势。步态分析可准确反映ASD患者下肢运动特征,目前已用于ASD患者腰椎肌肉评估与康复指导、矫正手术以及外部支具效果评价等。但目前关于步态分析在ASD在患者个性精准化评估中的研究较少。因此,未来仍需开展更多关于ASD患者步态分析的应用型研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步态分析 运动学特征 手术指导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孝宾 吕国华 +3 位作者 王冰 李晶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9-695,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2)年龄超过50岁;(3)影像学满足冠状面Cobb角度〉20°,或者矢状面平衡(SVA)〉5cm;(4)后方腰椎固定融合在4个节段以上;(5)随访时间在12个月以上。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影像学参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远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远端固定椎在L5的患者43例(L5组),固定在S1的患者22例(S1组),固定到髂骨的患者9例(髂骨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8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CSVL)、矢状面平衡(SVA)、PI-LL、PT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ODI和SF-12 PC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远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9.7%(22/74),保留L5/S1椎间盘患者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L5/S1融合的患者(39.5% vs 16.1%),保留L5/S1椎间盘是远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保留L5/S1椎间盘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脊柱退行性侧凸 冠状面平衡 矢状面平衡 骨盆固定
下载PDF
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和骶髂固定对成人脊柱畸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发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鑫 鲍虹达 +3 位作者 舒诗斌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458-1463,共6页
目的分析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与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C_(2)-FH)以及骶髂固定的关系, 为ASD患者术前决策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术的34例成人... 目的分析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与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C_(2)-FH)以及骶髂固定的关系, 为ASD患者术前决策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术的34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远端有无固定至骶骨将纳入的ASD患者分为两组:骶髂固定组(16例)和非骶髂固定组(18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评估的脊柱骨盆参数, 并记录PJK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ASD患者34例, 其中男3例, 女31例, 年龄(58±6)岁, 随访(2.9±1.0)年(2.0~4.0年)。骶髂固定组与非骶髂固定组的年龄、随访时间等一般情况及各项脊柱骨盆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骶髂固定组术后即刻的C2-FH小于非骶髂固定组[(-69.46±30.85)mm比(-31.62±15.31)mm, P<0.001]。骶髂固定的患者中半数(8/16)发生PJK, 而骶髂未固定组仅有4例(4/18),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末次随访时, 两组C2-FH均>-20 mm且均接近于-15 mm(P=0.976), 说明两组C2-FH均发生了代偿。由于骶髂以及大部分腰椎的固定, 两组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为了代偿C2-FH, 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TK)和颈椎前凸(CL)均较术后即刻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2-FH<-2 cm和骶髂固定是ASD患者术后发生PJK的高风险因素。建议在决策和矫正手术时应同时考虑整体矢状面的平衡和骶髂固定两方面因素, 而非仅关注脊柱骨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成人脊柱畸形 矢状面平衡 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应用于成人脊柱畸形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英健 陈晨 +2 位作者 王国强 安忠诚 董黎强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83-88,共6页
正常脊柱的静态矢状位平衡是在生理状态下通过肌肉力量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维持脊柱矢状对齐[1]。最近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理论概念转化为临床相关的指导方针,确立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在治疗成人脊柱畸形中的作用。成人脊柱畸形是一种复杂的... 正常脊柱的静态矢状位平衡是在生理状态下通过肌肉力量以最小的能量消耗维持脊柱矢状对齐[1]。最近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理论概念转化为临床相关的指导方针,确立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在治疗成人脊柱畸形中的作用。成人脊柱畸形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由不同的类型组成,通常涉及整个脊柱。准确评估成人脊柱畸形(ASD)需要对脊柱和骨盆进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胸椎、腰椎、以及下肢和骨盆。ASD手术必须考虑到整体矢状面平衡,以充分纠正畸形,从而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面参数 矢状位平衡 成人脊柱畸形 代偿机制
原文传递
成人型脊柱畸形患者运动功能的三维步态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森 郄淑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成人型脊柱畸形患者(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步态特征,进一步熟悉ASD患者下肢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为ASD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术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ASD患者51例作为病例组,并根据病例组患... 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成人型脊柱畸形患者(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的步态特征,进一步熟悉ASD患者下肢功能的病理生理变化,为ASD患者的临床诊疗和术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ASD患者51例作为病例组,并根据病例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基础疾病)选出51例健康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评分(Healthy Related Questionnaire of Life,HRQOL),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简版生活质量量表-36(Short Form-36,SF-36)评分。使用步态分析系统记录运动学参数。受试者骨盆及下肢特定的位置放置标记后在设定路线内以个体舒适步速行走,至少记录10个步态周期。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SD患者下肢步长、跨步长、步频明显减小,且行走过程中呈逐渐减慢趋势;ASD患者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明显减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的VAS、ODI与步长、跨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及髋关节屈伸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SF-36中的生理部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ASD患者跨步长、步长、步频、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均减小,且活动中逐渐减小;ASD患者生活质量与运动学参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三维步态 生活质量评分 运动学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